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一
童年是一首忧郁的诗文,赤诚却不明媚,美丽而不美好,有时甚至是善于见人的,却让人流连忘返。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呼兰河传》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碌无为的他们,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小童养媳,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会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灰色的时代。动荡时期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封建思想。因为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人们就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供香,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片,人们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描写出了一个喧闹而又寂寞的呼兰城。
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应该快快乐乐的生活着,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笔下童年是快乐的,是和快乐如影随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忆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童年,其实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的十二点,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扑朔迷离。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个一个的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兰河传》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二
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说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有人说书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总而言之,书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使三天不吃饭,也不能三天不读书。
我认为的好书是能够让人们懂得道理的,是能让人们学到知识的,是一看就能让人沉迷的。如:《骑鹅旅行记》、《狼王梦》、《草房子》、《呼兰河传》……而最让我动心的就是这本《呼兰河传》了。
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张乃莹(萧红)在呼兰河城的童年往事、与邻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朴素的笔调,真实而动人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的社会生活。并且向我们揭示了传统意识对人们的束搏和危害,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这本书共七大章,前四章写出了呼兰河城的风景和风俗,后三章描写了三个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冯歪嘴子这个人物。他的生活环境十分贫苦,即使他遭受着人们的唾弃和讽刺,他的生活态度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让我知道一个道理,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无论别人怎么骂你、说你都不要去理会,和往常一样生活,才能坚强的活着。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还使我迷恋,如果你们想看一看作者的家乡的风景和习俗,就去买来读一读吧!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三
旧时社会的人,都十分具有迷信,相信这个妖魔鬼神也是一类的东西。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更是我们感触颇深。
呼兰河是一个小镇,有几个街道和几个小商店,一切正常。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城镇的“团圆妻子”,让人以为她是恶魔缠身,所以请人跳舞,一直在做一些驱魔咒语。后来,他被殴打致死折磨所谓的“快乐的妻子。”
我认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片段:有些人就是利用这个迷信思想的优势,销售假药,假处方,这是迷信啊!这种迷信的心态,这是没有什么更具有欺骗性伎俩!我们应该相信科学,不要相信所谓的鬼魂啊!
我从这本书中悟到了作为一个没有道理:应该相信社会科学,不要太迷信。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四
我读过许多人物传记,比如《乔丹传》、《勒布朗詹姆斯传》、《莫奈和他的眼睛》、《伦勃朗1842》等。我发现人物传记都是为大人物而写的,例如超级明星和杰出艺术家。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主要记录和叙述伟人的生平事迹,往往根据口述、回忆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虚构。虚构的传记并不是没有,例如查尔斯?狄更斯写的《匹克威克外传》,还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国最著名的人物传记应该是《史记》吧,例如《高祖本纪》和《廉颇?蔺相如传》都记载了赫赫有名的历史故事。
我在寒假读的《呼兰河传》却很特别。作者萧红并不是为某个人作传,而是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呼兰河城作传。她笔下的人物既不是达官显贵,也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描写了小城的大致风貌。文中写道:“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东二街,一条叫西二街。这两条街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可见呼兰河城的安静和荒凉,没有生机。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兰河畔的人们虽然对生活本身毫无热情,却对神鬼保持着极大的兴趣。脚步迟滞面容麻木的他们把跳大神和放河灯演绎成了地方盛事。“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里咕噜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处的描写始终围绕着“哆嗦”“打颤”,仿佛在冷眼旁观看客们的无知和荒谬。
第三章作者细致回忆了她在自家后院度过的那些时光。“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这些有颜色、有声音、有动感的文字已经抛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调,把她的后院变成了一个让人行动和心灵都无比自由的国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第四章从这一句开始又转回到沉重的基调——欢乐童年转瞬即逝。“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识到了万事万物之间某种特定的关系,意识到旧生命死去,新生命到来。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忆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悲惨故事。“周三奶奶则主张给她(团圆媳妇)吃一个全毛的鸡,连毛带腿地吃下去,选一个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来,让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鸡叫,再把她从被子放出来。她吃了鸡,她又出了汗,她的魂灵里边因此就永远有一个鸡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黄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传说鬼是怕鸡的。”团圆媳妇最终死在桥底下,杀死她的是亘古不变的愚昧。
冯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过着乌鸦的时候,就给冯歪嘴子的女人送殡了。”冯歪嘴子要自己照顾两个孩子,“……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于是他自己动手喂他那刚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调匙喂他。”“照常”是说他的麻木,还是说他的坚强呢?在这个时刻,或许两者都有。“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上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死亡缓步离开,藤啊蔓啊花啊又光临人间。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看到了她的亲人和她的邻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泼泼的小生灵,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压迫和被压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头的一线光明。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五
在上个星期我的老师给我发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呼兰河传》,对我感触很深。
《呼兰河传》这一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一位女作者家。这本书所讲的是女作者家萧红在她的家乡呼兰河所写的一本小说。把她在呼兰河中所发生的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有一些事情写的是她和外祖父在小时候一起游玩的事情。开头写了他在生活上的一些酸甜苦辣和他悲伤的心境。中间写了萧红在呼兰河和家人一起生活,和她和外祖父在后花园一起游玩的的事情,让我十分感兴趣。
景都描写得非常好,把每一个活动的情景都描写的十分优美和清楚。萧红的童年有的快乐、有的悲伤,真是五颜六色,可是她写的呼兰河传中的有些事情和描写是我们看不懂的,写的十分深奥。
我非常爱看这本书,十分好看,写出了和我们非比寻常的一个童年。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六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者用娴熟的笔触、细腻的心思,勾画了一座北方小镇自然单调的美丽,叙述着一个个遥远而真实的故事,描绘着一颗颗善良朴实的心灵。书中慈爱的祖父,后花园的花草树木,是作者寂寞的童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慰藉。当我读到: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悄悄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一朵朵玫瑰花,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大笑起来,祖父自己也大笑起来时,童年的作者也忍俊不禁地笑翻了天,在炕上还打着滚笑。那“搅乱整个后园”的开心笑声,那火红耀眼、芳香扑鼻的玫瑰花,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慈爱的祖父,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我好喜欢萧红笔下的祖父,一个慈祥、善良、博学的老人。
读着《呼兰河传》,我惊讶了!萧红笔下的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何等的相似呀。我的外祖父也是一个和蔼可亲、满腹经纶的老人。他看我的时候,眼睛总是笑眯眯的。我如果犯了什么错、惹了什么祸,他总是安慰我,甚至为我开脱,从来不责怪我。我的外祖父也很博学,记忆力相当好,教我背《木兰诗》、《将进酒》、《卖炭翁》,全凭口头传诵。有一次,我放学,正赶上下大雨,外祖父接我放学,雨伞一个劲儿地向我倾斜。回到家里一看,我的衣服干爽爽的,外祖父的衣服湿漉漉的。我的心酸酸的,外祖父却笑得甜甜的。还有一次,我病了,躺在床上好难受啊!外祖父一直守在我的身边。一会儿给我量体温,一会儿给我喂水果,一会儿给我讲故事……满满的爱,一直包围着我、温暖着我。而少不更事的我,稍不顺心,有时还和外祖父顶嘴,对外祖父呼来喝去。现在想起来,真是好惭愧。
《呼兰河传》中还有好多故事,让我回味无穷。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卖馒头老爷爷的辛酸经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非凡热闹,七匹马拉着大车奔跑的寒冷冬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不平与愤怒,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土和人情。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去年暑假,我回故乡哈尔滨避暑,和爷爷、奶奶驱车来到松花江北岸的呼兰区,走进那座青砖青瓦的大院,走进那鸟语花香的后花园,走进那《呼兰河传》中的世界,寻觅着、寻觅着著名女作家萧红童年的足迹……我喜欢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七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小说,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小团圆媳妇》。
这些人,我觉得是很可恶的,尤其是那个婆婆,自己花重金买下这个12岁的小团圆媳妇。婆婆虐待她,难道女孩就要打?明明要把人弄死了却还不治,反而还捣花样似的加重小团圆媳妇的病情。她活着却不如一只鸡的待遇,死了就草草埋了。我恨那婆婆,她肯定不是个好人。但是细想一下,婆婆也是一个牺牲者,一个被封建社会杀死的人,她们大都维持着祖先传承了上千年的习俗。
现在,科技发达了,如果生病了,就去医院治疗很快能康复。在以前认为是绝症的,现在只不过是一些小病罢了。
但是,封建思想没有了嘛?并没有。我们要相信科学,不相信封建思想,不要听所谓的“药到病除”,终究还是要信科学的。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八
一天天的生活或许在在你看来是枯燥乏味的,一天天的生活就好像被上了发条一样,按着时间表中的任务完成每一天的生活。但是直到有一天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其实平凡的生活中也有一抹别样的色彩。
翻开这本书,看着这近似于流水账的叙述,我便觉得有些乏味。但是慢慢读来,我却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我看到了很多的不同。
这些事虽然在平常不过了,比如:在菜园里玩耍。一个在”我”看来饶有兴趣的有二伯。一个买切糕的大叔。但是从中我看到了作者的快乐。快乐似乎并不像我们所追寻的那样。其实快乐很简单。一句平凡的问候。看门大叔的一个笑脸。这些都是我们的快乐。这些简单的点滴虽是生活中的最平凡不过的事了。但是我们却似乎忘记了这些平凡的快乐,而失去追寻那些所谓的。遥不可及的快乐。
与其来说我更看重作者的这种心态。其实我们的快乐就暗含在这些小事之中。其实快乐一直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它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九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有了一份收获。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就是《我祖父的园子》了。文章中讲了作者萧红小时候与祖父在园子里时自由自在的生活。萧红的祖父十分慈爱,他对萧红的爱,是无限的。
让我感动的是祖父对萧红的爱。萧红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的不重视,继母也不关心,祖母因为扎过一次萧红的手指,萧红就不喜欢她了。作者萧红的整个童年里,只有祖父是为她带来温暖的人。只有在祖父那里,萧红才能感受到被爱的滋味。
看到作者萧红的祖父,我想到了妈妈。妈妈与作者的祖父一样,是慈爱的。记得儿时,我在客厅里玩耍。玩着玩着,忽然打碎了一个花瓶。这可是妈妈最喜欢的花瓶啊!看着地上的碎玻璃,不免觉得害怕,于是就哭了起来。妈妈跑了过来,对着我说了些有没有受伤与安慰我的话。见我没受伤,才拿扫把把碎玻璃给打扫干净。她从头到脚都没有责备我一句,就光顾着安慰我了。若换作别人,虽可能不会因为花瓶碎了一事责骂,但也会因为不小心之事而责备吧。想到这里,心里一阵温暖。
妈妈与作者的祖父是一样的,祖父用他的爱温暖了作者萧红的童年,妈妈用她的爱温暖了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
爱,使人温暖。我们得用爱去温暖他人。这就是我的收获。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十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十一
那是一位丁香般朦胧且清新脱俗的女子;那是一个充满快乐切明丽动人的故事;那是一本淡淡墨香且回味无穷的书籍。那个女子,正是萧红;那个故事,正是呼兰河的故事;那本书,正是《呼兰河传》。
萧红的童年里,有泪水、有笑声。
萧红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对萧红冷漠无情,祖母也对她爱理不理。在家庭的压力和环境的陋俗下,那时不谙世事的萧红却并没有就此灰心,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这么多的亲人中,唯有萧红的祖父最真心疼爱她。从此,祖父的园子成了萧红最快乐的游乐场。那一个个倭瓜,黄瓜,玉米都自由自在地生长;那一朵朵倭瓜花,黄瓜花,争奇斗艳;蚂蚱,蜻蜓,蚯蚓,蝴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大团大团的白云从无瑕的蓝天飘过。拥有着童心的萧红常常惹出各种笑话,而祖父却从未怪罪萧红。反之,祖父还慈爱地带着萧红念诗,陪她玩。萧红的心才得到了一点安慰。我想,萧红的童年祖父对她的爱是何等的珍贵、难忘和激励。其珍贵在于祖父的爱就如同一团珍贵而温暖的篝火照亮和感动了她的童年,其难忘在于祖父的爱是短暂和刻骨铭心;其激励在于“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所以萧红童年的爱与恨都绘声绘色地在《呼兰河传》一一展现。
那些好的与不好的,在萧红眼里,极为分明。只有积极乐观,没有悲哀丧气。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能使萧红成为一位成功的女作家的吧。难道这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不应该是失落气馁,而是心中存有希望。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被挫折打败,才可以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如果遇到一点不顺或坎坷,就灰心丧气,这样,就算任何再简单的事也会变成极难的。心中畏畏缩缩,就不会战胜困难,就不会成功!只要心怀希望,充满正能量,一切困难都会拜倒在你的脚底下!是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垂头丧气的你肯定会很快败在困难脚下,让困难嗤笑。拥有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心去对待,即便结果不尽人意,可终究也是努力过的,有辛劳的汗水,便不会留下遗憾。
我们的生活中,何尝没有这些那些的困难?有一次,我火炬金奖的争章失败了,可是我并没有垂头丧气。我对爸爸说:“没关系,这次失败了,明年还可以再来!”于是我继续努力,继续提高,就算有其它重要事情冲突,我也毅然选择去挑战金奖。我抱着胜利的信心,到杭州挑战火炬金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火炬金奖挑战成功了,我是多么开心。就是因为我心中怀着信心和希望。就像萧红,在她的生活里,有多少委屈、困难,但是她的心里仍给快乐和希望留了一席之地。心中想着好的、阳光的,你的天空会一片晴朗。
当我合上书时,我心里感慨万千,我觉得这本书不只是茅盾爷爷所说的如同“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是像聆听了一曲瞎子阿炳在凄凉的风雨中拉奏的二胡,凄婉而悠扬,余音缭绕,难以忘怀。凄凉的风雨中又忽然出现一道彩虹。看过书,我们不能老是沉浸在悲愤的气氛中,我觉得:那时的萧红,那时的小团圆媳妇,虽然我们年龄相仿,但时代不一样,我们要批判和抛弃那些愚昧落后的思想,要珍惜幸福,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要知道“少年强,国家强“的伟大重任;我觉得: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有影响力,最难忘的,像萧红正是因为她祖父从小以古诗对她的启蒙教育,从而奠定了萧红扎实的文学基础;我觉得:阳光和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遇到困难,你的心里也不能停止对未来的憧憬。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要有一种“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还要有一种对未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期盼。
看了这本书你发现了好的与不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