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囚绿记教学设计(优质9篇)

2023年囚绿记教学设计(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9 02:08:06
2023年囚绿记教学设计(优质9篇)
时间:2023-10-09 02:08:06     小编:紫衣梦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二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三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平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四

1、作者为何会“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因为梅雨潭的绿具有象征意义,充满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力;梅雨潭的绿与众不同,绿得恰到好处,梅雨潭的绿最醉人最可爱。

3、请概括出第二自然段所写的内容,并说说本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1分),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1分),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2分)。

2、“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赏析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作者的想像,写出梅雨潭的绿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3、写梅雨潭为什么要花那样长的篇幅写梅雨潭的四周景色?

梅雨亭是整个梅雨潭风景的一个有机部分,不写梅雨亭,梅雨潭景色不会有这么多姿多彩。没有梅雨瀑就没有梅雨潭。梅雨瀑是美的,但到了梅雨潭边,“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反衬出梅雨潭更美。

写了山、微云、岩面和草丛,画出了瀑布的背景,介绍了梅雨潭周围的景色,然后具体写梅雨瀑并介绍梅雨潭得名的由来。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5、词语赏析:

(1)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2)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3)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6、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像少妇拖着的裙幅”除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沉静羞涩,脉脉含情神韵。

9、“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用第二人称好处?

绿色是一种象征生命的颜色。本文作于北伐战争的酝酿时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五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七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3、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4、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绿 囚 国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八

囚绿记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囚绿记教学设计篇九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株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ppt)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旗口一中

[《囚绿记《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