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优质10篇)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07 09:11:03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优质10篇)
时间:2023-10-07 09:11:03     小编:纸韵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城市规划原理篇一

及解决方法

学院:

班级:

老师:

学号:

姓名:时间:

概述:

昆明市,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存在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现在尤为紧张的是城市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如何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是政府和相关专业的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认真研究,提出有效方法协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交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从而为市民营造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

正文:

昆明市海拔746米至4247米,面积15942平方公里,建成区98平方公里,直辖盘龙、五华、西山、官渡四个区、东川区和呈贡、晋宁、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路南、禄劝八个县,人口363万多人。从公元13世纪起,昆明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内地连接东南亚“古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四川-云南-越南的枢纽和通道。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云南省的交通枢纽、通讯中心及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口岸。昆明机场是中国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约40条航线国际航线,以及省内的7条航线。昆明的公路四通八达,有5000多公里的公路通往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以滇池为中心,实施“环湖交通”,实行以往的龟城交通路线。昆明市内现有 沪昆铁路、成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昆丽铁路、昆玉铁路、昆河铁路等12条铁路干支线。昆明市内道路总长10000余千米,京昆高速、沪昆高速、汕昆高速、广昆高速、渝昆高速、杭瑞高速、昆明绕城高速。昆明市现有公交线路290多条,日运量250万人次,共有6951辆出租车。云南80%的运量依靠公路运输,昆明因而拥有多达17个汽车客运站,在2010年新建完成投入使用六大汽车客运站,原来17个汽车客运站调整并优化至这六大汽车客运站内。

昆明市交通存在的若干问题

昆明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圈层扩展”模式,这一模式导致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了对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关系这一论题的长期探讨,而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作用关系是城市生长、变化的重要内因,这一点已经成为规划界的共识。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不相同, 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形态。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 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使城市布局紧凑。公共交通线路站式布局及与步行交通的大量联系, 决定了城市高密度带状、簇状的布局形态。昆明现在的交通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堵塞现象严重。近几年随着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水平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昆明市因交通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加上城市空间的限制,主要是道路需求与土地供给间的矛盾。这种长时间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城市交通的堵塞拥挤。尤其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堵塞尤为明显。在大都市存在的问题还有:因主城区规划不合理,建筑物密度过大,加上自身的地形因素影响,导致城市道路狭窄,致使人流车流拥挤、交通拥堵;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缺乏,超车挤道导致交通混乱等。

第二、故屡屡发生。着居民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而交通发展的相对落后,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增加,这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十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呈上升趋势。

第三、共交通存在的问题。(1)因为城市的道路规划大多滞后,甚至存在公共交通用地被侵占或改为其他用途等情况,造成了多种交通方式运转之间不能充分衔接协调。(2)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不足。城市中,公交车数量的增长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公交车系统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另外,因为对公共交通的调度不够,在高峰期,公交车不能满足市民需求;而非高峰期时又无法有效使用,就造成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第四、昆明处在云南高原山区地带,轨道交通较少,进出物资多数是靠公路运输,这也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路运输的压力,增加了公路拥堵、事故的频发率。

解决城市发展与交通矛盾的对策

第一、展公交系统。公交车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乘行工具,发展好公交系统可大大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如根据城市地形合理规划交通路线,避免交通路线的重复建设、过度聚集;城市交通实施立体覆盖,增开公交线路和车辆缓解上下班高峰期对公交的需求,以分解人流和缓解拥堵;根据城市情况,开辟公交专用路线,路线内只可行驶公交车辆其他车辆不得驶入,以保证公交车行驶速度,提高运输效率,这样可吸引更多乘客,也减轻了交通压力。

第二、制私家车的数量。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即是私家车数量过多。在城市里,私家车往往与公交车互相占道。因此可通过限制车牌单双号来控制私家车出行数量,还可通过提高停车位收费标准控制小汽车数量;另外提高汽车购买的税收、调控油价、严格控制排污指标都可抑制消费者的买车欲望。这样对缓解交通压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第三、理规划停车。理规划停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汽车数量却在日益增加。所以停车规划要因地制宜考虑多方因素。无论在城市商业区、居民区或是其他公共场所,公共停车库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线路和规划来合理设置。如果有条件则可采用立体停车库以减少土地空间的占用。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有时也可适当划定路边停车区。总之,做好车辆停放工作,也是对缓解交通压力的有力支持。

第四、展节能交通。城市要发展就会消耗资源,而交通则是消耗资源的领域之一,所以发展节能交通是对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车对汽油的消耗问题。汽油是非再生资源,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则节能环保就必须提倡。另外,加强研究找到节能高效环保的新燃料,如压缩的天然气、乙醇汽油等,以及已经出现的电动汽车。这些都是对节能环保有利的。

必出站即可到达全国任何太中城市.由于交通发达城市间的联系变得轻而易举中小城市围绕大城市不断形。在昆明,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远景向滇池流域外拓展空间。在昆明,以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昆明主城区将形成“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两轴是中心城——海口,昆明——晋宁。两带是向东北、东南。推进国内其他城市与昆明的高铁连接,并逐渐向东南亚扩展,完善各个城市之间的各种交通联系。

城市要发展则必然考虑城市的交通。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辅助的关系。只有认真研究,提出有效方法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发展,从而为市民营造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

文献检索:

《城市发展与交通关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科教导刊

《昆明市现状》

城市规划原理篇二

规划美丽家乡——江阴

大三这学期我接触了《城市规划原理》这门课程,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着它的独特的知识组成。它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通过对这门课程的了解,我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有了浅层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的概念,就能将自己的所学的运用到建设自己的家乡,规划自己的家乡,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江阴。江阴,简称澄,古称暨阳,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北端,全市面积983平方公里,虽然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仅占有万分之一的土地,但也能称得上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地带。

现状和近期新建居民点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居民点规划时充分考虑了耕作半径、耕作面积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特色村庄保留等,合理地确定了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点,等等的这一系列规划建设,使得家乡江阴的面貌焕然一新。

江阴市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和人的居住环境为目标,按照“规划城市、发展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理念,注重经济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超前决策,“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完善了功能设施配套,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市民的生活环境。然而,作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江阴在阔步向前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看似有悖常理的决定,率先搞起了“不开发区”。它们包括江阴南部的6个镇:顾山、长径、祝塘、青阳、月城、徐霞客,被划为禁止建设区域,总面积占江阴市区域不开发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正因为如此,使得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江阴,被中国国土局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了城市道路交通、污水、公共交通、环卫、燃气、绿化等专业规划,正在编制停车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这些规划为科学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江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为发掘、保护、利用南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确定环境生态、文化发掘、旅游发展的战略格局,进一步彰显出水乡环境独特的魅力,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社会迫近、小汽车快速进入每家每户等等问题缺乏研究和应对措施。再次,城乡规划的审批和实施存在薄弱的环节,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随意变更规划,违反规划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出让土地的规划设计条件还不够谨慎,各类规划的审批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最后,就是城市规划的管理力量比较薄弱,因为会受到体制、机制的局限,还有就是规划管理人才的缺乏,从而得不到按照预期规划后的效果。为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弥补薄弱之处,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规划编制方面,另外一个是规划管理方面。

在规划编制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指导下,超前制定市区域综合交通、污水治理、燃气、环卫设施、垃圾处理、水利、供电、通讯等各类专业规划,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空间规划的全覆盖,以便超前预控重大基础设施通道和走廊。第二、依据新一轮城市总规划,合理确定分区人口规模与用地布局,深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对各类空间资源的开放利用和保护等做出整体安排和综合协调。第三、在水环境整治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引导城市科学、系统、有秩序推进城市水环境整治,使城市河道变成流动的河,清澈的河、美丽的河。结合轨道交通发展、人防设施的规划设计,抓紧编制和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要按照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趋势,超前预控市政基础设施通道,逐步推行市政管线共同管沟,通过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的规划建设,集约使用城市地下空间,将各种管线集中铺设和统一布局。修编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交通问题。要扭转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做法,致力完善城市交通结构、路网结构,加强道路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在规划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城市道路、停车设施配建等各项指标,预控轨道交通用地,幷与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相衔接。要注重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的联结,规划不点控制好城市交通枢纽用地,紧密城乡交通联系。加快停车场布点规划,研究停车设施对城市引导和控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系统研究公共停车场的布点、停车方式、停车位的配建比等。完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快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都要作为保护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加强规划编制各环节的跟踪管理,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对外地规划设计单位进市承接业务采用准入制和备案登记制,禁止无证和越级规划设计,运用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坚持开门做规划,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审批制度。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都应广泛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扩大公众参与度,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组织力量加强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前期调研。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加强城市发展规律和战略性研究,注重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近期和远期、发展和控制、规划和保护的关系,科学研究城市发展时序,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走集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程少;城市维护管理有待加强,脏乱差丑现象依然存在;城市统筹发展起步晚、效果不明显;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城市意识不强等。然而,江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这就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必须坚持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突出生态绿化,全力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配套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建设标准和质量;必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意识。

城市是现代化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纵观江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是他们开创城市工作新局面的三大“法宝”。“三分建七分管”,大手笔的城市建设,要依靠长效管理来完善和保持。城市管理秩序井然、文明和谐。

江阴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采用“城乡整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框架”“空间管制+政策措施的实施框架”“传统内容+专题研究的技术框架”,以江阴、靖江协同发展为着眼点,探索区域统筹的措施;以乡镇工业、农村居民点的集聚为切入点,探索城乡统筹的途径;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为基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完善市域生态系统为支撑,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深化近期建设规划内容为手段,增强的规划的可操作性,对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城市规划原理篇三

城市(或城市片区)考察报告(具体题目自定)

目的:通过对城市或城市片区的现场考察,认识城市并了解城市规划对城市形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要求:自行选取城市或城市的某一片区,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其历史和现状基本情况,然后通过现场踏勘观察访谈记录等方式进一步认识该城市或片区,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写出城市考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能有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思考产生的结果。

提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侧重于城市某一方面的考察并自行选取表达的形式。观察角度举例:

1、城市整体的观察,城市的结构、形态、分区,城市的特性、文化气氛。

2、对城市历时的考察,发现城市生长的过程,比较不同时间段形成的片区之间的同异;

3、功能的观察,比较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差异等。。

城市片区观察:可以是分区意义上的片区也可以是自行界定的观察片区比如城市的中轴线沿线、城市的边缘区域、滨河(海)地带、历史街区等。

观察层面:功能的构成、建设的密度、空间的分布和形式、尺度、色彩、构成城市或片区特征的要素(自然的要素、人为的要素)、各色各样的人、形形式式的活动、交通流。。

作业形式:ppt文件

时间:第七周完成。现场考察课外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城市规划原理篇四

论文题目:中国城镇化的道路的选择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学院:

指导老师:

日期:2013年4月20日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又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种种误区,并因此带来诸多后遗症,必须来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小城镇化;小城镇化道路选择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当统筹规划,综合清理。由于在当前小城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小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陷人了种种误区应当予以澄清,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误区之一:建设小城镇就是农田变作坊,瓦房变楼房 由此产生了小城镇建设出现的以下几种现象:

(一)乱占耕地,盲目建厂

有些乡村不考虑当地的资源和人口素质等状况,把耕地都建成了厂房;而厂房又建得像小作坊,建成后又无法良好运作。更有甚者,大搞运动,强迫农民出工出劳,“创造”城镇,结果是毁了农业又造不起工业。

(二)不顾实际,拔苗助长

(二)布局混乱,规划滞后

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用今天的眼光来建设小城镇,还不等小城镇建设起来就已经落后。当前有不少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仍然缺少规划,甚至没有规划随处可见“三无”城镇,即规划无特色、建筑无风格、环保无举措。小城镇建设成了“大杂烩”,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全都在一块商业区、娱乐区都往一个中心挤,垃圾无人清理,这对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误区之二小城镇建设就是把人口集中,让农民进镇

由于这种片面思想使某些乡政府不用间接手段调节农民进镇数量和速度,而是直接命令式的搬迁和盲目地鼓动、误导结果又导致了下列现象的出现。

(一)盲目进城,大批失业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批农民进城,有些地方在城建时大力建市场,使农民进城后各就其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人为造城,硬性指派迁人城镇追求“聚集效应”。既没有考虑农民进镇后的就业问题,又不在改善经营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举办实业上下功夫,而仅仅在造声势上做文章。造成进城农民生计无着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或出现农民退镇返村。

(二)浪费土地,耗费资金

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农民工”,一旦被划成市民,就在自家地上建起了住宅,占地少则七八分,多则一亩,大大浪费了可居住面积,而住宅一旦建成,便是积重难返,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盲目进镇的农民自发兴办的非农产业,由于资金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成本增高,增值率降低。所以兴办小城镇应是在政策推动下,乡镇企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农村自觉有序地流人城镇,而不应当是利用行政手段“建镇”。

(三)保险滞后,缺乏保障

农民离开土地进人小城镇面临务工经商的压力。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制度不健全,现行政策,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等改革不配套,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民承担了完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如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断档”。农民的后顾之忧不能较好地解除,是小城镇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误区之三:效率的“绝对”优先

一切以经济建设先行,其它的以后再慢慢考虑,于是忽略得最多、政府最无暇顾及的是—环境。如果在发展小城镇的一片呼声中,引进严重污染的项目,虽然工厂暂时“冒了烟”,机器“转了圈”,一旦造成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达到人们无法接受程度,再反过来治理污染那就要花很大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污染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效益。

四、走出误区的若千思路

由“村落”改变为标志人类文明的“城市”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是自然与人类,落后与文明,“自在”与“他在”的激烈碰撞,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碰撞和冲突。先哲先贤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小城镇建设也应“天时”之要求,择“地利”而为之,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探索实现城镇化的正确道路,避免再现城市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一)应该明确村镇发展的方向不能是绝对城市化

因为相对城市而言,村镇均是地域范围较小的居民点,它不可能具备多元化的现代功能。更主要的是它负有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营任务。小城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在乡村和城市间建起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的渠道和桥梁,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动力。

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能否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2)能否吸引城乡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3)能否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诸如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建设小城镇,不能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乡乡建镇,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快,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同时,应当修订设镇标准,增加对建镇的外部环境、服务设施等指标的考核。根据以前设镇中出现的基础设施滞后和盲目攀比等问题,需要增加硬环境指标,以便依法对设镇质量和数量进行调控。同时制定产业政策鼓励轻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限制重工业和带污染项具的开发。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实行主体多元化

以前的小城镇主要依靠政府的投人,但由于财政压力大,各级政府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因而难以支撑大范围的小城镇发展,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仍是必要的。但政府资金的投放重点应当集中到诸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集中利用。除政府支持之外,解决小城建设资金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体制,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综合开发。其中包括各类开发公司、工商企业和城市广大居民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进来。

(三)小城镇的发展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小城镇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按新体制运作,避免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改革土地制度杜绝土地无偿使用。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以利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农民进城身份转变后原有耕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以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2)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户籍改革,对于有稳定收人、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场所的迁移人口应允许登记本地常住人口,并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取消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全面实行社会保障的条件尚不成熟,现实的最佳选择是对进人城镇而无城镇户口的农民的耕地承包权进行一定时限的保留,以此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为进入城镇的农民解决后顾之优。

(四)小城镇的发展要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相协调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农村二、三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乡镇企业。因此应把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分散在村里的企业逐步搬迁到城市来,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到镇上来办企业。

(五)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友好相处,使之步人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人是自然之子”的现代生态观念,承认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成本。进一步说,在行为准则方向上应当要求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注意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体现整体长期发展。代际平等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代内平等是指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小城镇作为开发的热点,在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小城镇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的均衡性问题。具体地来说,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包括:农业生产以节地节水为中心;工业生产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生活服务以适度消费为中心。

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资源开发,加工,消费与还原的良性循环;大力值树造林,推广生态农业;保护水资源,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止噪声污染,引进治理污染工程和净化技术。

总之,小城镇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人,当人的发展目标与自然发展目标相协调时,人才能最终享受到文明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必须树立起一种生态理念,即:系统内耗的最小化系统扩张的理性化,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化。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篇五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找一座自己熟悉的城市,结合它的发展历程及目前正在进行的规划建设,发现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并用图文图文形式表达出来。

提交截止日:2009年4月30日

要求:

1、用简图和文字描述结合表达,文字可以用word;

2、平时作业每位学生都必须按时交寄,交寄时间(按周历表)可以提前,但不得迟交。迟交者最后总平分成绩扣30分;(平时作业占考试总分的30%。)

扬州未来城市布局调整的现实分析

.未来一二十年,是扬州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布局的问题上如何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是关系到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重大战略课题。“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已明确将推进城市化作为扬州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要“牢牢抓住各种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把扬州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秀美”。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索、研究扬州城市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扬州 “沿江、沿河、沿线”的区位优势,以“一区五园”为支撑,增强城市经济实力;以“一体两翼”为依托,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以“一湖两古”为重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现“古朴宜赏、生态宜居、秀美宜游”的“魅力古城”的城市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快扬州城市布局调整的有利条件

观上也产生了城市布局调整的冲动。

第一轮区划调整,解决了市县同城、市区面积过小、城市发展受限的问题。区划调整前,扬州市市区面积是全省13个省辖市中最小的,多年来,扬州市区与邗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渗透,邗江的一部分乡镇已经成为扬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99年11月批准的扬州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面积420平方公里,邗江蒋王、瓜洲等11个乡镇位于城市规划区内,是扬州市城市发展“西进南下”和实施沿江地区开发的重要方向。2001年,为加快扬州市城市化步伐,促进扬州市区和邗江县共同发展,决定撤销邗江县,设立邗江区。调整后,扬州辖4县(市)3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7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3平方公里。第一轮区划调整,解决了区域划分不合理的矛盾,为扬州做大、做强和下一步经济发展、城市布局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扬州城市布局调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东联西接”,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江都和仪征分属东西,犹如两翼,扬州要腾飞,必须插上这两只翅膀。所以,季书记曾经说过,扬州就是要“左右逢源、东西联动”。决定扬州城区走向的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交通构造现状使然。扬州业已形成的“四横两纵”交通体系,决定了扬州城区未来的发展格局是“东连西接”,其中:宁启铁路扬州段、宁通高速横卧主城区,犹如双杠,东挑江都、西担仪征,加上逶迤东西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三条交通干线,犹如三根骨架,把江都、仪征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北绕城南接润扬大桥,一路北上东进,穿江都全境,其扬州境内部分与宁通高速一起成不出头“井”字状,构成扬州、江都、仪征境内主骨架,并且在江都境内与京沪线相交,如果未来能打通京沪高速和西北绕城西延伸线,则扬州城区交通脉络十分清晰,撇开江都,则扬州交通失去重要的一纵,犹如断腿,同时失去仪征、江都,则扬州犹如自断“左膀右臂”,而“东连西接”则扬州伸展自如,满盘皆活。第二、“东联”是扬州的现实需要。江都与扬州文脉相连,地域相接,特别是资源优势明显,其中,水系水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这里有闻名世界的引江水利枢纽工程和中国南水北调的源头。这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00万吨,是江苏省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产区。关键是这里有发达的水陆交通体系,京杭运河、通扬运河、盐邵河纵横交错,京沪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等国家级和省级公路四通八达;正在扩建的江都港雄踞长江之滨,目前,江都城区已经与市区接壤,扬州对江都的政治、经济影响十分广泛,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城区,接轨是迟早的事。第三、西接是扬州城区拓展的战略需要。如今的仪征不但是一个全国重要的化纤、汽车、化工工业基地。更是宁、镇、扬“银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区域内有宁扬直达的三条快速交通系统和27公里的长江岸线,西气东输、鲁宁输油等两条管道在此过江。未来扬州要借势六合机场,还要规划建设宁扬快速城际轨道交通,仪征如果不能在区域上整合进来,就成为横亘在宁扬之间的一道槛,不但扬州向西发展的腹地不够,岸线资源也遭到分割。所以出于对未来城市架构的战略考虑,必须把仪征整合进来。

(二)、“西接南延”,策应南京经济圈。

扬州交通区位变化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暗合,这促使扬州重新考虑在长三角经济区域中的定位。不少人把扬州的发展寄希望于上海的产业转移,着眼于接轨上海,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南京与上海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数仅为5.6,而苏州则高达19.5。上海辐射最好的地区是在100到200公里之内。上海对苏南地区的辐射前几年有明显的显现,近年来已经明显衰弱,对苏中、苏北地区尤其如此,实际上,苏南走的是外向型经济之路,苏中地区还没来得及接受上海的辐射,就已经成为商务成本的高地了。2001年,上海将虹桥机场的国际货运转移到上海浦东机场,对苏南的制造业的影响相当大,其物流成本平均上升了20%。03年4月,上海推出“173计划”,围绕松江等郊县173公里范围内建低商务成本制造业基地,用以吸引外资。这被视为是上海阻挡外资向苏锡常地区流入的信号。接着,宁杭高速一通,沪宁杭“大三角”基本形成并产生极化效应,苏南地区已经感受到压力并力图建立环太湖圈经济圈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省政府也提出规划建设“南京都市圈”,意在发展苏中、带动苏北。但苏中好像并不领情,而相反,更多的城市热衷于挤进长三角。

宁镇扬地区城市历来山水相连、习俗相近、文脉相通、经济相系,特别是随着城市间高速公路的建成,城市间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扬州重点产业集中在石化、汽车、纺织、电子信息和船舶等行业,而这几个产业,相邻的南京、镇江都各有千秋。汽车产业,扬州有12家整车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达12万辆(含底盘)。但是,仅以一两个企业为龙头,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离扬州仅1个多小时车程的南京,现有南汽、南京福特、南京长安、南京春兰、南京菲亚特等产业平台,政府亦在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争到2010年实现100万辆整车生产规模。仅20分钟车程的镇江,也拥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厂家近110家,年汽车销售达到58亿元,其规划面积6000余亩、总投资近60亿元的精功汽车工业园也正在建设中。此外,扬州的化纤、化工与扬子乙烯、南京石化等企业也关联密切。在城市架构上,润扬大桥的开通使镇江、扬州成为一座实实在在的双子城,宁扬之间沿江高速、宁通高速、长江三桥四桥的陆续开通,使得宁扬两地连成一体,“宁镇扬经济板块”在空间联系上更加紧密。这意味着,扬州很难跳出“宁镇扬经济板块”自成体系。扬州要加快发展,南京都市圈要提升经济能级,宁镇扬板块的整合显得尤为迫切。宁镇扬如果分崩离析,各打各的小算盘,则很可能在新一轮经济竞争中被各个击破。

(二)、“沿江布局”,呼应沿江开发。

先”的重大战略举措。

扬州新一轮规划强调的是组团式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摊大饼,即形成扬州城区与仪征、江都两市“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是在产业分工上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制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力争错位发展,不搞重复建设,达到调整和优化沿江生产力布局的目的。二是交通架构上要相互融合,互相对接,加快立体化道路交通体系建设,且具有前瞻性。三是城市功能分配上要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各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中心城区,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接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四是要从城市组团的目标出发,深入开展相关规划工作:要编制全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并加强与全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南京、镇江等地的对接,深入研究沿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岸线利用、港口经济、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力争在详细规划中对沿江地区、重点是临江地区的每段岸线、每块土地使用性质做出具体规划;要编制岸线利用专项规划,建立岸线资源与利用的数据库,科学划分岸线利用功能区,促进岸线和港口资源整合,提高和放大岸线利用效率,带动纵深腹地发展;要打破“诸侯规划”,推动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各区县在规划时必须置身扬州主城区的发展,放眼长远,通盘考虑,立足扬州的大城市圈来进行各区县的规划;要明确分区发展目标和重点,保证沿江开发各项规划上下衔接、左右衔接、总体与专项衔接。扬州是有条件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但需要将规模做大,从而辐射并带动周边的地区。沿江开发的发展战略可以使城市建设重心从老城区向外移动,使产业和人才等要素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建设新城,形成“1+4”的发展模式。

(三)、区划调整,推进城区合理布局。

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在推进城市化的体制安排和政策取向中,行政区划的调整更带有全局性、联动性。对扬州来说,由于历史原因,市辖区的划分不很合理,有的区面积过大,有的区面积过小,而且布局犬牙交错,不利于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城市管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任务的进一步加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在新增两个市辖区的基础上,扩展规模过小的区,调整乡镇布局过于分散的区,重新合理划分各市辖区地域面积,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首先,要明确扬州主城区的特色定位。扬州主城区,除了政治、交通、商贸、文化、金融、会(博)展中心外,应主要承担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城市旅游和文化保护的功能,要立足创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景观,统筹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传统的街区格局和地段、生态景观和湿地资源、水资源等,发展和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一湖两古”是扬州城区的优势资源,古城保护,古运河和瘦西湖-蜀岗风景名胜区的打造,需要区域上的整合,景区资源以及京杭运河南北端的水系资源也需要一体化经营和管理,地域分割不利于古城、古迹和生态景观资源的整体利用和保护。

其次、要超前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扬州经过近些年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但由于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尤其是综合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应得到加强,更加注重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注重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由适应型向基地化、网络化、功能化方向转变。重点建设“两网”(快速交通网、信息通信网),完善和利用“两港”(现代化内河港和区域性航空港),显著提升城市物流、文化、旅游及其它诸方面综合功能。要有应对区划调整的基础设施建设预案,注意与江都、仪征两地基础设施的融合。要改善扬州城市基础设施的“瓶颈”,包括当前和今后的电力问题、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扬州特别要注意以国际化的眼光超前建设扬州的城市基础设施,就扬州而言,有以下几个重点:宁扬、宁镇之间的交通通信建设进一步网络化(延伸一横:西北绕城、打通一纵:京沪和润扬二桥)、高速化(城际轨道、江底隧道);覆盖宁镇扬地区的集疏运体系;城市内部交通的大外环(区划调整后)和现在城区小内环(重点完善北环—瘦西湖湖底隧道,有条件预留轻轨);以生态景观资源、人文古迹、湖泊、江河水体保护为核心内容的环境保护设施。

第三、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对人口聚集作用。城市化本质上就是农民市民化,从近五年来全国人口迁移情况统计数字看,地级以上城市人口迁入率最高,平均净迁入率在千分之八以上,而县级市的净迁入率不足千分之二,所以近年来,扬州的一些小城镇发展速度明显降低,一些偏远乡镇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一些县城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就业机会不多,也出现了“空壳”现象,大量的农民愿意在扬州市区置业,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要适时、科学、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设置,构建适应我市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逐步把城市规模做大,从各地成功的经验看,有利于市区长远发展的比较好的市辖区结构模式是扇形放射式。相对于同心圆模式而言,扇形放射模式更好,各市辖区既有中心城区,也有外围郊区,都有可以进一步向外发展的空间。所以兼并乡镇要重点围绕城市中心区布点,有目的的建立卫星城和卫星镇,促进人口迅速向主城区和各城市副中心聚集。

三、扬州城市布局调整的几点建议

四、方巷、甘泉三镇收入版图;邗江北进西延,将高邮的送桥、天山、郭集、菱塘,仪征的大仪、刘集、新集、朴席划归邗江,先把高邮湖部分湖面圈进市区,使高邮湖、邵泊湖连成一体,提前谋划“省管县”后邵泊湖以北出口问题,同时,仪征的大仪、刘集、新集、朴席划进后,既可以解决现有的腹地不够问题,也可以整合部分长江岸线,一旦仪征设区计划落空,也可把损失降到最低,如果近期还能把新城整合进来,则为最佳;为便于市区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可将邗江的泰安、原属维扬的平山、城北、双桥划归广陵,与原属广陵区的老城区一带统一组合,设立旅游专属区。把维扬境内的瘦西湖、大明寺、观音山、鉴真纪念堂、汉广陵王墓、史可法纪念馆等名胜古迹与古邗沟、漕河、竹西公园、茱夷湾公园等,连同原属广陵的老城区,原属邗江的凤凰岛等生态、景观资源统一纳入旅游区管委会。

(二)、中期:以扬州主城为核心,把江都、仪征整合到扬州中心城市来,真正形成“一体两翼”的大城市发展格局,如果仪征、江都撤市建区可行,则可撤销维扬区,将现在的开发区、合并汊河、蒋王、瓜州、朴席、新集,成立瓜州区(暂定名),维扬区机构与现在的开发区合并,行政中心迁往瓜州,原维扬区所属乡镇划归邗江区管辖,原维扬区驻地划归旅游区管委会,这样,城市布点基本靠南,既呼应沿江开发,又利于下一步大交通格局形成,而一旦江都、仪征撤市设区成功,则需要对几个区原来的区域作进一步调整,部分乡镇需要作适当的回调,以保证几个区的人口、土地面积、经济总量整体相当,有效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形成竞相发展的态势。

(三)、远期、与镇江组建跨江组合型特大城市。扬州地处沪宁发展主轴边缘,规划中的五条城际轨道交通线没有一条与扬州相连,但如果跨江轨道交通打通,润扬二桥(连接京沪、公铁两用)得以实施,沿江“宁、通、沪高速(苏通与上海对接)”连通,则扬州可以尽得南北两条主轴之便利,成为两条主发展轴的端点城市,宁镇扬经济板块的中心城市,长三角辐射苏北、皖北经济腹地以及联系中原地区的节点城市,双子城的格局既有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那么,南京如果直辖,则可考虑仪征部分并入(近期目标已有阐述),使其成为扬州与南京之间的缓冲带,江都则融入主城区,建立润扬大都市应成为首选。

总之,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城市在成长。扬州从20年前到现在,建成区发展了10倍,及早谋划、科学布局,将会对扬州城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扬州的古、文、水、绿、秀是特色,16.8平方公里的古城与古迹,自然风光与生态园林是未来主城区的灵魂,不可偏离;200多万亩的水面、143公里的古运河、南水北调源头密布的水网、80多公里的深水岸线和良港是优势,不可或缺;四横三纵的交通网、水公铁联运的交通优势是我们起跳的平台,不可忽视;汽车、化纤、化工、船舶、集装箱、电子、电力、纺织、服装是我们发展的产业基础,不可偏废。在确定我们未来的城市框架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内外交通网络、充分利用现有的长江岸线和江、湖、河水系,充分考虑主城区战略定位,充分发展沿江城市群和产业带,为我们城市的未来提供崭新的发展空间,插上腾飞的翅膀。

城市规划原理篇六

简述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欢喜、尊重地方文脉及生活方式以人为本、提高生态效应、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规范与标准提高土地效用保证环境质量、提供好的社区环境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居住用地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地由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列举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关键词:沿街线状、独立地段成片集中、综合。

(1 1)

沿街现状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

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 置时,如交通髢不大,可沿道路两侧布置;当交通量较多时,则宜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当道路为南北走向时.往往产生建筑朝向与沿街面貌要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采用住宅底层商店的形式时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在保证住宅有良好朝向的前提下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艺术要求。当公共建筑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时,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不宜把有大骨人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交通量大的交叉口。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较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小广场,以作人流集散的缓冲。

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对一些吸引人流较多且时间集中的项目,如饭店、影剧院等,必须保证有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 人行道宽度和车辆存放的场地。沿街线状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车行道与人行道圾好用绿 带分隔,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并减少灰尘和汽车噪声的干扰。

为了充分保证居民的安全和创造一个富于生活气息的居住区中心,宜采用步行街的形式。

(2 2)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在建筑群体 的艺术处理上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的组合以及合理地组织人流和 货流的线路。

(3 3)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布置

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分类: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

城市土地兼容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不同的使用性质在同一地块上共处的可能性,反映了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之间亲和与矛盾的程度;其二是指在同一地块中多种用地性质选择的多样性和置换的可能性,反映了该地块的周围环境对其的约束关系。

意义: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在不同城市,不同规划方案之间可以进行类比,以及便于规划之后表的定量与统计。土地兼容性控制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弹性、活力和可操作性。

邻里单元 组成原则 1.规模: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用地面积由人口密度来定。目的使小孩上学安全。

2.边界: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当地商店: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6.内部道路系统: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

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应用 邻里单位有宽阔的边界和内部街道形式,有助于实现社区目标(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与尊重感。

二战后,苏联和欧洲把邻里单位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规模不限于小学的服务能力,用地边界发展为以城市干道及自然地形为界,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也相应扩大。

我国的小区规划模式是在邻里单位概念和苏联小区规划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图解

城市规划原理篇七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城市计划原理是建筑学专业一门专业理论课。

经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计划基础原理和计划设计基础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全方面分析、处理城市环境计划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基础要求

1、了解城市和城市计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2、掌握城市总体计划编制方法、内容和过程。

3、掌握城市用地和总体布局关系。

4、了解城市计划中道路、绿化、工程计划和经济原因。

5、了解城市居住区计划设计理论和要求。

6、了解城市计划相关法规。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城市计划基础理论包含城市发展及城市计划学科基础理论和城市计划编制、实施等相关专业理论,计划设计标准和方法和计划设计经济学知识去进行城市总体计划、具体计划、城市研究能力,为城市计划培养专业人才。

四、内容介绍

本书系统地叙述了城镇计划基础原理、计划设计标准和方法,和计划设计经济问题。关键内容分 22 章叙述,包含城市和城市化、城市计划思想发展、城市计划体制、城市计划价值观、生态和环境、经济和产业、人口和社会、历史和文化、技术和信息、城市计划类型和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镇区域计划、总体计划、控制性具体计划、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城市生态和环境计划、城市工程系统计划、城镇住区计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计划、城市计划管理。

本书为城市计划学科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专业及从事城市计划和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参考。

第一篇

城市和城市计划

城镇计划底线纲领----永续城市

城镇计划高线纲领----友好城市

第一章

城市和城镇化

本章知识点

1、了解

1)城市形成2)城市发展规律

3)城市社会基础特征及和农村社会关键差异

2、掌握

城镇化含义

城市定义

城市形成动力机制

第一节

城市产生和定义

要求

了解城市形成关键动因

了解城市发展基础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居民点形成

二、城市形成动因

城市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含有防御功效,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它部落攻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商业功效。

随即,城、市功效合二为一,逐步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关键特征居民点,在中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置市和镇。

城市形成关键动因城市和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人类历史上最早城市出现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原因

在 5000 多年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 300 年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经济发展农村推力和城市引力

在城市中发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

工业化(城市引力)造成人口从农村向

提升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下劳动力城市大规模转移(农村推力)18 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升加紧了城市发展。

城市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关键形式

第二节城市发展

一、古代城市发展

二、近代城市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

四、相关城市发展基础理论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关键;区域发展是不平衡

含有发展条件、经过区域极化发展城市,成为区域发展增加极核中心城市。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最关键原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关键)和服务产业(关键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整体才能得到发展。

人文生态学理论相互依靠、相互竞争是人类小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关键原因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发展源于城市为大家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方面发展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和跨国资本外部控制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表现为新一轮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效集聚于少许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效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和跨国资本外部控制。

城市进化理论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加占主导,不一样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加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早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加占主导,不一样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

第三节

要求

掌握城市化含义

熟悉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关系

熟悉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化含义

城市化是 18 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含义十分丰富,不一样学科教授全部有不一样角度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含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法在农村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继承和更新、环境改善等众多原因不停改变复杂过程。

水平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成 30%、人均 gdp 达成 800 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由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18%增加到了 37.7%,所以中国现在城市化进程正处于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三、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标志之一。

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数量指标,通常见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来表示。

二、选择题(单选)

1.下列选项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

()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升关键原因

b.城市化水平提升有利于经济深入发展

c.城市人口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加关键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关键原因

答案 c

解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法是一个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方法,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要而出现。所以,经济学家把城市化看作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大家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过程。据此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快速增加才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关键原因。从多年来全国流感人口总量区域分布分析,60%流感人口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域,1/4 强流向中部地域,西部地域流感人口仅占全国流感人口 15%,足以证实上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

()

a.城市房地产开发含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老龄化将弱化地缘性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影响

答案 b

解析因为老年群体生活方法含有特殊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往更多地依靠地缘关系,所以城市人口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社会交往。

城市社会基础特征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 60 岁老人占 10%或大于、等于 65 岁老人占 7%

家庭关键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儿女为主关键主干家庭为主

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升,闲暇时间增多

3.对城市化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

()

a.城市化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发展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肯定引发居民生活方法和社会结构巨大改变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停扩展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答案 a

解析城市化是 18 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世界性现象;20 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停取得新进展,推进了经济全球化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可见,城市化并不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篇八

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在做设计之时,入手点究竟是什么,现顿悟.一句话,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去设计建筑单体.更可谓之,鸟看,人看,虫看.在本书中,对于城市公共用地,及历史古建筑保护等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而这些都是目前告诉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所面临的难题,历史遗迹的拆除应该慎重,应该多加思索,加以保护利用,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亮点.书中一个精辟的说法,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应仅仅看到在未来发展与变化,更应同时注意在规划中这段时间对城市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所谓的“政绩工程”,应该三思而后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推荐一本好书:《采访本上的城市》

这是新华社记者王军的新著。他的上一本书《城记》曾经是洛阳纸贵。现在这本书实实在在的焦点仍然是北京城,尽管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美国、欧洲的城市以及许多洋人的名字,也可以看到国内的其他城市。但很显然,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套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那层意思,所有的城市都是北京,而北京又是所有的城市。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零零星星地曾看到过,有的甚至还看过几遍的。但当这些文章集合在一起出现在面前时,仍能使我感受到巨大的震惊:一方面,这本书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和其所覆盖的时空距离,见证了王军这些年的勤奋和多产;另一方面,是其针对专业性的问题纵横中外古今的思想深度。因此,我会把本属推荐给我的学生去好好学习,而且是作为城市规划原理和理论的基础性文献。此外,本书也值得每一个关心城市建设和发展未来的人予以关注。

王军以记者的敏锐,切中了当今中国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问题,透视了种种现象背后的本质,颇有当年雅可布斯()“粪土万户侯”的风范。尽管他还没有像雅可布斯那样直截了当地声称城市规划是伪科学,但通过条分缕析也指出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方法和观念所导致的不适宜的后果,把焦点集中在对这些方法和观念的批判上。当然,王军所涉及的范围要比当年的雅可布斯更为广泛,故事性也更强,内容的追溯上则更是从中国现实出发而架接起中国和欧美、理论和实际,明明白白地阐释了我们现在的状况究竟是怎么而来的。

王军的这本书,就我自己而言,感觉要比《城记》更加的亲切,尽管我对城市和规划的历史同样保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对王军在哪本书里的深入发掘(包括档案和口述资料)和对一些史实的澄清感到由衷的敬佩。但这本新书所关涉的内容是更为我关注的,这不仅因为其直接揭示了当前的现实,是我们现在面对着的.、共同体验着的,也是我正在思考着的。而更为重要的或者更具震撼力的是,其直接揭示了这些现象及其产生的问题与我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之间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性,而且锋芒直指我们专业领域中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化为无需再进行思考的规则。对于我们这些只顾埋头拉车的专业人员具有警醒的作用。我相信,真正读懂这本书的人,不管同意或者不同意王军的观点,都会抬起头来,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并会好好地思考和探视一下今后要走的路。

我自己尽管并不完全同意王军的观点,但即使是我不同意的观点也确实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使我思考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当然,记者的笔锋则一直是我所羡慕的,尤其是王军愈益成熟的类似于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般的把大事件与细节描写有机结合、描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笔法。而其面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以事实为依据的说理方式、把古今中外糅合在一起的探根究底的发掘以及流畅而平和的文字表述等等,则更是值得我学习的。

城市规划原理篇九

1、在什么情况下要遵守城乡规划法?

在两种情况下必须遵守城乡规划法:(1)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2)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2、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哪些原则规定?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规定:(1)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2)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4)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3、城乡规划法对单位和个人在城乡规划方面的权利、义务是怎样表述的?

城乡规划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4、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5、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怎样规定的?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6、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7、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草案的公告和征求意见是怎样规定的?

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8、城市和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哪些建设?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9、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10、城乡规划法对旧城区的改建有哪些要求?

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11、城乡规划法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哪些规定?

城乡规划法规定:(1)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2)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3)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12、城乡规划法对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哪些规定?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13、城乡规划确定的哪些用地是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

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14、城乡规划法对出让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权作了哪些规定?

城乡规划法规定:(1)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15、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申请办理规划许可证?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16、建设单位要变更规划条件的,怎么办?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有关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17、县级以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哪些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2)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3)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20、未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规划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的,应如何处罚?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21、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进行临时建设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罚款?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1)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2)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3)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22、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报送竣工验收资料的,应当如何处罚?

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3、当事人不执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的停止建设或限期拆除决定的,应如何处罚?

城市规划原理篇十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年级:2008级地理科学 姓名:丁志勇

学号:081001010006

一、实习时间:2011年7月6日

二、实习地点:金阳新区 花溪青岩古镇

三、实习目的和意义: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体系;在现有体制下,如何规划和管理开发区使之能达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模糊的理论变得清晰起来。使我们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实习,我们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二、三产业分布与结构、城市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极大的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实习,了解金阳新区的规划,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的学习下的成果,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

四、实习内容:(1)金阳新区

金阳新区建设概况:

金阳新区位于贵阳市中心区西南北面,距中心仅5公里,时空距离10—15分钟,是与中心区联系最便捷的片区。东临黔灵山脉,南接三桥马王庙,西靠百花山脉,北与白云区相接。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贵遵、贵黄高等级公路及321、210国道穿境而过,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面覆盖,黔灵山路、北京西路等让新区与老城实现无缝链接,已经开工的贵广快速铁路和正在规划修建的沪昆、成贵、渝黔、湘黔、黔桂等快速铁路在此汇集,贵阳城际快速铁路、城市轻轨等从金阳始发,快捷、高效的现代交通道路网络正在形成。贵阳新客站和客运站的建设及启用,将使金阳新区成为一个纵贯南北、横接东西的交通枢纽和运输重镇。9年来,新区坚持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建设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截止2009年底,通过市场化运作,累计完成投资545亿元。1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正向40平方公里拓展;随着贵阳奥体中心、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等一大批城市配套设施拟于2010年建成使用,城市功能正在完善。(2)了解贵阳新一轮总体规划内容:

在金阳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在贵阳城市总体规划、金阳新区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金阳文化商贸区、实施建设区17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和金阳新区然气、给水、排水、消防、公共交通、环卫设施、城市道路、电力、电讯等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通盘考虑建筑、绿化、雕塑、环境、生态、交通、信息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协调,强化精品意识,为金阳新区的基础建设和规划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区的居住区建设、大型公建项目,在规划上采取招标竞争的方式,按照建筑布局和建筑物要求体现时代性、地方性,注重艺术风格,展示生态型、园林式城市要求,获取最优方案,用于指导建设。

概况: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一座建于600年前的军事古镇。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悠悠古韵,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

青岩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初,天启四年至七年(1624~1627),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建青岩土城,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街巷用石铺砌。四周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3平方公里范围,文物景点近百处。九寺(九泉寺、慈云寺、观音寺、朝阳寺、迎祥寺、寿福寺、圆通寺、凤皇寺、莲花寺)、八庙(药王庙、黑神庙、川主庙、雷祖庙、财神庙、火神庙、孙膑庙、东岳庙)、五阁(奎光阁、文昌阁、云龙阁、三宫阁、玉皇阁)、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以及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牌坊等,多为明清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青岩古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秘密居住过。

该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市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底蕴,多民族聚居。全镇总人口中,汉族占总人口数的61%,少数民族占总口数的39%。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占绝大多数。经济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发展快速。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3063万元。依托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区域优势,旅游经济收入上升趋势明显,与乡镇企业互为补充,行成该镇两大经济支柱。

青岩古镇在贵阳市花溪南12公里处的213国道旁。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古镇四周筑有城墙,分内城和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气势宏伟的定广门 城楼与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辉映。其实小镇有特色且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还有很多。爬上镇边一侧不算太高的山坡(当地人称黄家坡)可以鸟瞰小镇的全景,由于小镇并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从高处望去,整个小镇的格局给人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寺庙、城门,这些主体建筑在袅袅炊烟缭绕中屹立着,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古老故事。让人诧异的是,小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保护和利用方式:

编制规划,理清保护内容。规划是有序发展的龙头,是古镇建设保护的关键,是解决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原有古镇风貌与发展经济,促进古镇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委托贵州省建筑设计院编制《青岩古镇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古镇保护的内容和具体对象,采取分级分区,“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点”是指对分散于古镇范围的历史建筑、文化古迹、革命名人住址、典型民居;“线”是今后的发展计划即城镇新区用地发展方向;“面”是将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编制《青岩古镇区旅游区规划》以及《花溪区青岩镇总体规划》等。依据《青岩古镇保护规划》,地方政府投资2069多万元,对12个项目进行修缮与抢救性修建,促进了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搞好建设,实施保护工程。青岩古镇现有5座城门、4条正街、26条小街巷,朝阳寺前的大坪为场坝,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整座城在布局设计上保持了我国古城的建筑风貌。因岁月沧桑,古镇许多文化建筑破坏严重,有的危在旦夕。按照规划抢救修复,强调“遵照规划、树立精品、机制创新”的原则,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万寿宫、定广门、慈云寺、寿佛寺、赵公专祠、文昌阁、北城楼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景点的修复工程;投资500多万元分批实施了南街古驿道、北街、状元街、背街、下寨山步道及南出口古驿道等古街道的恢复建设工作;从2003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古镇典型民居和南北明清街的民居抢救修复工作。严格规划审批程序,采取以点带面,政府补助的方式,逐步进行了10多户民居修复改造工程,今年计划完成50户民居改造工作,“点”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发掘文化内涵,提升保护价值。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青岩融中西文化于一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经过收集整理,提炼出青岩古镇独具魅力的三大文化现象:一是“全”,古镇虽小,但文化丰富,既有传统儒家的文化,又有“四教并存”的宗教文化;既有来自中原、江南的汉族文化,又有贵州世居的布依、苗族文化,此外还有汇集华夏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长征、抗战留存下来的革命文化等。另外,青岩古镇人才辈出:有《康熙字典》编撰之一,诗作传世的清翰林大学士周渔潢;有名振京华的贵州状元第一人赵以炯;有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辛亥革命先驱平刚等。二是“神”,古镇选址布局看似自然随意,实为用心独具,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一楼五门八座(现存三座)牌坊法天像地,立城像理,是中国古代风水营城理论的现实典范,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学的活教材。三是“霸”,古城墙用巨石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是贵阳市南部最近的最佳军事防御点,格局合理,镇外防御体系浑然天成,充分发挥了雄霸贵阳南大门的军事堡垒作用。文化是古镇保护的灵魂,将进一步收集整理材料,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认识古镇的文化内涵,充分动员全社会关注和保护古镇。

合理开发,发挥保护作用。开发与保护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古镇恢复建设伊始,镇党委、政府确定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动全镇工业、农业、城镇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将旅游放在优先产业的位置上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旅游服务、市场营销、文物管理、民族产品开发等项目,按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合理开发古镇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以政府主办、公司承办、社会参与的方式,利用“黄金周”、古镇民俗节气等时间,举办“古镇民间艺术游”、“民俗文化周”、“古镇庙会”、“元宵古镇灯会”、“中秋古镇赏月游”等旅游文化活动;借助电影《寻枪》的市场效应,组织《寻枪》原班剧组重游古镇活动等。旅游产业的兴起,促进二、三产业发展,镇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个百分点。群众得到了实惠,正逐渐意识到“增加收入靠旅游,旅游发展靠古镇”。因此,古镇保护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相关,道出了保护工作的真谛,也只有更好地保护,古镇才更有希望发展。

强化管理,经营保护发展古镇。管理是保护的具体体现,建设与管理的同步推进是古镇保护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城镇管理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场新的考验,如何从农村管理向城镇综合管理转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对古镇内违法违规建筑、文物景点、城镇环境卫生等实行综合治理。与此同时,继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规划先行的原则,在严格保护古镇的同时,开发新区,抓好配套,以新区的开发来解决古镇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合理布局旅游文化区、配套服务区、居民生活区、行政办公区等城镇分区,有效保护古镇;抓投入,着力改善历史街区的道路建设和管线下埋等工作,搞好污水排放治理的实施工作,多渠道争取资金,全方位筹措资金,搞好文物景点陈列和抢救修复工作,积极完善停车场、公厕、垃圾清运站等市场基础设施;在管好、建好、保护好古镇建筑的同时,注重古镇整体空间尺度的保护,实现古镇历史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抓机制创新,逐步实现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各负其责的管理经营模式,变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为经营保护古镇,促进发展。

五、实习心得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体系;在现有体制下,如何规划和管理开发区使之能达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模糊的理论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城市与区域综合实习,使我们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一天的实习,我们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的二、三产业分布与结构、城市旅游、城市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城市规划应从整体、长远的角度出发城市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低矮,破旧的棚房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随着房地产商加紧开发的脚步,城市的面貌被一天天地改变,直到面目全非,步入城市只能感觉到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我国几千年来发展的城市文明一下子湮没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之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