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汇报篇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
1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为重大项目的决策论证服务
3结合城市规划所进行的大量城市研究,为正确认识、建设、管理城市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信息。
城市规划的含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研究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内容:
1论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提出规划范围初步意见。
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编制总规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协调
3城市中各个社会集团社会生活和谐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从形态,2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3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
4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5指导城市合理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符合国情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
2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观
3有力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原则 4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原则
5新区开发与旧区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守《城乡规划法》和《国土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2新城和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用地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留有发展余地。旧城区扩建用地,要结合旧区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基础设施,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科学评估,要结合不同城市功能地域对用的的不同空间和环境的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 2基础设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生态环境 5文化遗存 6社会问题
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 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 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
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
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相协调原则。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相协调原则。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4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
2与管理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 4城市政策的载体 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
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
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
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区的关系。
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性和效益。
7、留有余地。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
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
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
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
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
城市就居住区的开发原则、特点及方式
原则: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旧居住区的建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
特点;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综合性 方式:维修改善、更新、整理和改建。
居住区整治规划
1土地使用不经济合理,需要合理调整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使用不方便,需要充实提高 3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有潜力未充分发挥,排水不畅,交通不便,需进一步改善。4居住区公共绿地不断被占用,各类居民室外活动场地需进一步完善充实 5加强安全管理,加设围墙、门卫、安保设施。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布局原则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商业金融中心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商业金融中心应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合理布置,市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地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1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km。
2、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但不宜沿城市交通主干路两侧布局。
3、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宜布局新的大型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4、商品批发市场宜根据所经营的商品门类选址布局,所经营商品对环境有污染时还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规划安全防护距离。城市工业的功能
1、城市发展主要因素
2、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
3、产生大量的人流与物流,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4、产生环境问题 工业用地布置原则:
1、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
2、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
3、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用地规模和形状、地形、能源、水源、工程地质、水文、工业的特殊要求、其他)2交通运输的要求
3防止工业对城市的污染 4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应保持集中紧凑,互不妨碍,并注意节约用地。
4.相关企业之间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旧城工业布局存在问题及调整的原则、措施 问题:
1工厂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2缺乏必要的交通运输条件 3居住区与工厂混杂 4工厂的仓库、堆场不足
5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 6厂房不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原则:
1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 2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3工业改造必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街道工厂的调整低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厂的供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安排。措施:
“留、改、并、迁”
就地改造,调整合并;迁移厂址,土地置换;
协调工业与生活用地的关系的方法
1、要有便利的交通
a、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区布置
b、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交通也要便捷
c、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就近生活居住区。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a、基本上没有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居住区
b、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或有爆炸火灾危险的企业,应当尽可能布局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c、可能污染空气和水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4、留有发展余地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1、从城市出发,综合规划
无论总体与局部规划,都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结,统筹安排,作出内外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合理的绿地规划。
2、远近结合,便于实施
根据城市的经济能力、施工条件、项目的轻重缓急,订出长远目标,做出近期安排,使规划能够逐步得到实施。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规划时应将园林绿地的环保、防灾、娱乐与审美、体育、教育等多种功能综合设计,安排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4、合理布局,均衡分布
规划时应考虑四个结合:点线面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
(1)系统整合,建构城乡融合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2)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3)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形成良好的是与生态结构。
(4)保护有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环境。
城市绿地规划布置的原则
1促进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融,优化城市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性能。
2构筑城乡一体,联结区域关联环境,为城市多样性生活提供场所。3贯彻以人为本原则,考虑不同人群需要。
4绿地规划形态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充分利用山水林木自然基础,塑造具有美学价值的城市景观,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城市景观文化内涵与品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形式
(1)点状绿地布局(2)环状绿地布局(3)带状绿地分布(4)楔形绿地布局(5)组合式绿地布局
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要求: 1公共设施项目要合理配置
2公共设施要按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虑 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
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 能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
6公共设施的分布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并留有余地 7公共设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物流仓储用地的布置原则
1满足仓储用地一般技术要求(地势高、地形平坦、利于排水、地下水位低、土壤承载力高)2有利于交通运输
3有利于建设、经营使用
4节约用地,但有一定发展余地
5沿河布置时,留出岸线,照顾市民尤其需要
6注意保护城市环境,防止污染,保证城市安全,应满足有关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城市对外交通综合布局原则 1各类对外交通运输设施之间,应按其联运要求创造方便条件,以便组织水、陆、空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
2各类对外交通的客运部分应与城市市区靠近,联系直接方便。
3对外交通运输站场与城市交通性干道紧密联系,由干道把大量货流集散点串联起来,以发挥运输效率。
4对外交通运输布置与城市功能布局密切配合,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合理组织和协调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区域层面的不同运输方式;
2、与区域定位和发展目标一致;
3、加强城市密集带和组合城市的道路联系,引导区域一体化发展,支持城市群功能组织与发挥;
4、与城市交通网络和设施布局高效衔接。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及目的
原则: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存历史遗址和古代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的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文物保护利用的原则 1利用与维护相结合
2尽可能按其原有功能来利用
3应和恢复与营造文物及周围地段活力相结合。
4应在严格的控制下合理利用文物,不论采取何种保护利用方式,均应在城市整体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城市用地的工程整治 1建设场地平整 2改良地基土 3降低潜水位 4防止被淹
5防止侵蚀冲沟发育 6防止滑坡
城市规划中的行政法治原则 1行政合法原则 2行政合理原则 3行政效率原则 4行政统一原则 5行政公开原则
城镇化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比重此消彼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城市化的也是农业的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主要公共设施分布中,全市性公共中心的组织与布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城市性质与规模,组合功能与空间环境 2组织中心地区的交通
3城市公共中心的内容与建设标准要与城市的发展目标相适应 4慎重对待传统商业中心
5创造优美的公共中心景观环境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1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于排水 4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车行道一般通至住宅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间距不小于1.5m,与车行道不小于3m。
6尽端式路长不宜超过120m,尽头要便于回车 7车道为单车道时,每隔150m设车辆互让处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道路线型、断面与整体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布置有机结合 10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2卫生要求 3安全要求 4经济要求 5美观要求
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
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城市用地做出适宜性区划,分为三大类:
1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的需要,一般不需或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2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3三类用地,是指不适用于修建的用地,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做建设的用地。取决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书两证 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①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项目选址的法定凭证。②是土地部门提供土地,计划部门项目立项的依据。③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是建设单位用地的法律凭证。没有此证的用地单位属非法用地,房地产商的售房行为也属非法,不能领取房地产权属证件。
核发的目的: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城市规划,维护建设单位按照城市规划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
法律后果:按照有关规定,房地产商即使取得建设用地的批准文件,但如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占用土地的,其建设用地批准 文件无效。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是建设单位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是建设活动中接受监督检查时的法定依据。没有此证的建设单位,其工程建筑是违章建筑,不能领取房地产权属证件。
核发的目的:确认有关建设活动的合法地位,保证有关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后果:房地产商如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开发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对有关责任人员,可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城市郊区的功能
1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为城市设施提供分布空间 3为市区供应农副产品 4作为市民的游憩基地 5接纳市区疏解的人口 6协同市区发展经济
城市工程规划 给排水工程(给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环状、树枝状;分质给水系统。)城市给水系统的规划布置
1管网布置应根据城市地形、城市规划或发展方向、道路系统、大用水量用户的分布、水压的要求、水源位置及其他管线综合布置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
2居住区内的最低水头,平房10m,二层住房12m,二层以上每增加一层水头增加4m。
3地形高低相差大的城市,为满足地形较高地区的水压要求,避免较低地区水压过大,应考虑结合地形,分设不同水压的管网系统;或按低地压力要求送水,在高地区加压。
4必须节约用水,再用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尽可能考虑水重复利用。
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系统;分流制、合流制;截留布置、扇形布置、分区布置、分散布置)
城市能源规划(能源结构的选择、城市电力规划、供电电源的选择、用电量的估算、供电分区的划分、电厂位置、电力高压走廊的位置、变电站的选址)电力系统规划 燃气系统规划 供热系统规划
城市电讯规划——移动电话网,无线寻呼系统 城市防灾规划——防洪规划、防火规划、减灾规划、人民防空规划 生命线系统(海陆空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信息情报系统)
城市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
1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
2管线综合布置与总平面图布置竖向设计、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3管线敷设方式应根据管线内介质的性质、地形、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施工检修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管道内的介质具有毒性和可燃、易燃、易爆性质时,严禁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及贮罐区等。
5管线内的布置应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同一管线不宜自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6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共架、共沟布置。7应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及其他干线的交叉,当干线与铁路交叉时,应为正交。困难情况下不宜小于45度。
8在山区,管线敷设应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危害。9当规划区分期建设时,干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集中,近远期结合。10管线综合布置时,应布置在用户较多一侧,或管线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11产生矛盾时的避让原则(7个要点)(1)压力管让自流管(2)管径小让管径大(3)易弯曲让不易弯曲(4)临时性让永久性(5)工程量小让工程量大(6)新建的让现有的
(7)检修次数少、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不方便的 12充分利用现状管
13工程管线与建筑构筑物之间及管线水平间距应符合有关规定 14共沟敷设符合以下规定:
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共沟
2)排水管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时,配水管布置在上 3)腐蚀性介质管道标高应低于其他管线标高
4)火灾危险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5)凡有困难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15敷设主管道干线的综合管沟应在车行道下,其覆土深度必须根据道路施工和行车荷载的要求,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等确定。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基本内容
1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 2综合解决城市规划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问题,3使城市道路纵坡技能配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上的需求 4合理组织城市用地的地面排水 5合理地、经济地组织好城市用地的土方工程,考虑到填方、挖方平衡 6适当考虑配合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美观要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居住区——居住小区 2居住区——住宅组团
3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
住宅建筑经济(每平米的土建造价、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用地经济(地价、容积率)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议案考虑的几个方面 1住宅标准(面积和质量)2套型和套型比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亚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
千人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是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计算方法。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与居民使用,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2应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急中地段,并考虑职工上下班走向。
3如有独立工矿居住区或市郊居住区,应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实用方便的同时,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面貌的地段。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
1不但要看城市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存在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或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3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的影响。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内容与区别 田园城市 邻里单位理论
柯布西耶的城市建设理论 欧洲古代典型城市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国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汇报篇二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 一定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 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4.城市形态:
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通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和一般条件的非营利性行业和设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8.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19.城市结构:由于城市功能而产生的各种地区、核心、主要交通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通常被称为城市结构的城市形态的框架。城市结构所反映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是城市布局要素的概念化表示和抽象表达。20.规划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二.复习重点内容
1.我国城市建设的学科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建筑|小品——室内——家具
新的城乡规划体系: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布斯()1961年出版(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查。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
①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个基本的功能:生活、工作、购物、进餐等等,而且越多越好。②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有较多的转角场所。③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她称之为“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④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寻找失落的空间》 《拼贴城市》 《交往与空间》
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的重要文献:(1)《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1977)功能融合(3)《华沙宣言》(1981)人 + 建筑 + 环境(4)《环境与发展宣
言》与《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5)《北京宪章》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等思想,以迎接新世纪挑战。.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型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5.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图在外国建设史书上29页)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2)经济发展水平(3)政治组织。
城市发展历程:
(1)古代的城市发展——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的城市发展——
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城市的聚集效益和城市生活的高质量
(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通规划;城市中心的退和复苏;城市外延扩展;科学技术的利用等。7.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特征:
一、城市发展阶段
西方:每个时期特色鲜明,城市进化阶段比较明显
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墨守《周礼考工记》
二、建成的目的
西方:并非围绕单一权力中心展开
我国:城市建设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城市中基本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三、城市职能
对外防守,对内统治
西方:军事功能、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商品交换等。我国:经济因素考虑较少,自发产生
四、城市规模
西方:除古罗马外,个体规模普遍较小 我国:用地规模较大,百万人口:
中国唐长安:84km2 ;古罗马:20km
2五、城市形态
西方:不同时期(规划意图、自然发展)我国:因城市类型而异
六、城市规划
西方:规划理论体系;不连续没有传承关系 我国:一脉相承
• 8.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9.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的组合和设计;(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
10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及其演变 • 西周奴隶制社会
《周礼·考工记》 • 东周奴隶制——封建制
儒家·道家·法家
《管子》 • 西汉
封建制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
商品经济发展
• 唐宋时期
• 隋朝——大兴城(长安)城市布局严整。
• 唐朝——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元明清时期 • 体现《周礼·考工记》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书中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的功能和理性角度——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规划方案——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
整个城市的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全面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 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影响力:
集中体现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设计实践:
昌迪加尔(chandigarh)规划
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1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
奥斯曼(georgee.haussman)1855年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大陆城市改建的样板。
道路—— 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将塞纳河两岸紧密连接
街道改建——街景建设、标准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设施。
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13.格迪斯的学说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主要主张: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
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研究。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
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survey analysis-plan)。
美国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14.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采用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方法 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指导思想
①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②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③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15.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土地使用——最为基础的是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同心圆理论——由伯吉斯1923年提出。扇形理论——是霍伊特1939年提出。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和乌尔曼1945年提出。
16.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大转变包括: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子,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3)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
17.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1)城市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条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条件
18.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影响因素: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涉及: • 1)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 2)基础设施——用地内的基础设施条件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 4)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背景、自然基础及环境质量,正负面的影响。
• 5)文化遗产——地上、地下及待探明的保护规划与规定。
• 6)社会问题——产权、动迁、社会、民族、经济等。19.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重点 p258 图8-10 布置在生活居住区的小型工业用地
。生产用地面积较小、运输量小、无污染、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如食品、缝纫、玩具制作、手工艺品等,可布置在居住区的角落或边缘;
• 对居住区无影响的小型精密仪器、仪表、服装鞋帽等,可以布置在居住区的独立街坊。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
• 对城市稍有影响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的一侧或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按街坊整块布置。布置在城市外围地区的独立工业区
• 在大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对称市的影响很大,应与城市有一定距离,用绿化隔离。钢铁、化工、机械制造
独立的工业城镇
• 大型工业企业
北京燕山石化、上海金山卫石化
• 开发区、工业园区
北京亦庄、上地,苏州、上海浦东 20.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1)一类用地 ——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2)二类用地 ——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 参考谭纵波著《城市规划》 p240-246
• 城市居住用地市城建设用地中比例最大的部分,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21.22.23.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式(《城市规划》书277页)1)放射环状2)方格网式3)混合型4)方格网加斜线型
24.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 25.城市工程系统重要设施的布局要求:重点布局要求:工艺要求
安全要求
环保要求
经济要求 • 26.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保护内容:保护内容(六项): • 1)街区建筑的保护---局部、立面、结构保存 • 2)街道格局的保护
• 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 4)基础设施的改造
• 5)居住人口及方式的调整 • 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2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后退建筑线、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以及停车泊位和其他需要配件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强制性内容: 28.29.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形态(书275页)1)集中式布局: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30.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比较的内容: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3)城市布局的合理性4)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汇报篇三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3.4.5.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
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16.17.18.1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29页
21.31也
22.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3.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4.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
2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6.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7.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8.“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9.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
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30.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31.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三个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33.永续城市和和谐城市的关系: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
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能够得到满足,人类还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更大的愉悦。
34.当个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的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
第五章
35.城市发展及其空间规划受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基本要素的共同影响。
3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其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缺生产者和分解者)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37.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播。
第六章
38.规模经济、范围经济(103页)
39.城市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第七章
40.社会要素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影响,在于城市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
活品质的提高。
41.城市人口的动态统计:一个城市的城市人口无时不在增减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
之和便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值。(119页)
第八章
42.城市文化:广泛的文化指普遍的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生产力(经济活动)
-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精神的道德规范(思维活动)-趣味与倾向(大众化价值观)-个人修养(理想和素质)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整个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值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时空特点:时代的产物,地区性表现,国家/民族文化,社会制度
43.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4.文化的类型: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
第十章
45.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方面。
46.建设控制引导性的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
47.城市规划的内容(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第十一章
48.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更变得特性)、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
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的土地特性)。
49.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50.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用地。二类用地,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51.《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
类。
第十三章
52.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
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53.新时期对总体规划的要求: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
作的要求。(259页)
54.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
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55.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6.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57.城市布局形态的类型:集中和分散两类。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分散式
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第十四章
58.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59.容积率的计算:(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混合用地的容积率的计算)a=
60.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61.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
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62.行为活动的控制作用:(1)在具体地块内进行交通活动控制,可以形成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并减少对外界的干
扰。扩大到整个城市,通过对各个地块的交通活动控制,可以正确引导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影响城市的整体出行结构。(2)通过对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指标的控制,可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容量,为人们的优质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3)在控制中通过对行为活动的控制,可以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城市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
第十五章
6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
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作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各种敷设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64.大部分城市道路的三级划分:(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2)次干道<区干道>(3)支路<街坊道路>。
65.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6.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67.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好三块板。
68.城市客运交通由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以及公共交通几部分组成。
69.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70.货物流通中心:是组织、转运、调节和管理物流的场所,是集货物存储、运输、商贸为一体的重要集散点,是为
了加速物资流通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运输产业。可分为地区性货物流通中心、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生活型货物流通中心。
第十六章
71.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控制方案:可以从宏观战略。中观战略和围观战略控制三个层次制定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宏观战略首先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从改变观念、革新技术以及建立相关机构等方面着手,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大气环境污染。2,中观管理主要是对本地经济格局、工业布局、景观格局等方面的调整优化,最终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3,围观控制主要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末端治理。
72.循环经济理论及思想要求改变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组成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转向“资源-产品-废
弃物-再生资源”组成的循环反馈型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73.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
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74.2002年《城市绿地标准》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
他绿地g5。
75.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6.城市绿化率=(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之和*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77.城市绿地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
第十七章
78.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9.城市交通工程系统承担着保障城市日常生活的内外客运交通、货物运输、居民出行等活动的职能;城市给水排水
系统承担共给城市各类供水、排涝除渍、治污环保的职能;城市能源工程系统承担共给城市高能、高效、卫生可靠、的电力、燃气、集中供热等清洁能源的职能;城市通信工程系统担负着城市各种信息交流、物品传递等职能;城市环境卫生工程系统担负着处理污废物、洁净城市环境的职能;城市防灾工程系统担负着防、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安全等职能。
80.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有: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性布局和网状布局等形式
81.城市给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大类。
82.选择城市给水水源的原则:1,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的发展需要。2,水源具有良好的水质。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的布局。5,选择水源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6,保证安全供水。
83.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
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
84.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85.树枝状管网的管道总长度较短,一旦管道某一处发生故障,供水区容易断水。环状管网恰恰相反,配水管网一般
敷设成环状,在允许间断用水的地方,可敷设树枝状管网。
86.分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完全分流
制和不完全分流制)
87.排水体制的优缺点:447页
88.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要点448页
89.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要点449页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汇报篇四
城市规划原理
结课论文
题目: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年级:13级 学号:xxxxxxxxxx 姓名:付xx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论文
姓名:xxx专业:风景园林学号:xxxxxxxxxx 摘要: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对城市建设进行的安排,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自己的想法见解对城市规划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授课老师授课方式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城市规划;田园城市;发展;功能;城市管理;建议
近年来城市规划专业越来越受欢迎,相关人才需求量也在曾大,而且我也对这一方面很感兴趣,所以我选了城市规划原理这门公选课,在老师精彩详尽的讲解以及观看各种典型纪录片之后,我也对城市规划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了解。
首先,在上了这门课后,我了解了什么是城市规划,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实际与开发。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是以发展眼光、科学论证、专家决策为前提,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规划。具有指导和规范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综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龙头。城市的复杂巨系统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是随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长期调整、不断修订,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复杂的连续决策过程。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在中国,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但城市发展是和人类发展一样分为很多个阶段,先是人们以群居开始,后形成交易场所,慢慢壮大,然后就出现了古代的有防御功能的城池,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就发展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生活中心为主的城市。比如德国的吕贝克的发展图。而最吸引我的最属1898年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他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科学的简历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可见他与独特的眼光和前卫科学的远见。在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特别是霍华德倡导的“田园城市”。至今,城市规划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台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子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对于城市的规划,我认为不仅要考虑到城市近期的功能作用,经济绿化等问题,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才新兴的城市,过几年就出现衰败现象,没有可在发展的空间和潜能,这样的城市可以说是失败的,它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破坏了环境当他衰败后有遗留下很多坏境问题,甚至有些的根本就没有再重建的可能,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当今世界里,造成了多少土地资源的损失,如我国的甘肃的玉门就是因为石油资源枯竭而面临着转型或废弃的十字路口,这是我国一大批因资源型城市早晚必然面对的问题,从中便可知道城市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生命力的重要性了。
其次,我对我学习后的收获和我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后,对城市规划做出了作用功能的总结和它的重要性的说明。在上了这门课后,我觉得城市规划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我自己查阅资料后总结了几点它的作用;
1.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出现解
决单项工程建设的合理性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 尚有剩余产品为间接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
2.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文化的中心。明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 也是国家对城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先期性。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 影响千家万户,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广泛领域,城市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有地村的改造中, 由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各种补转非,就地城市化, 集体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进行赔偿费用,首先用于城中村改制居民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开行管理,将农村管理体制彻底改造为城市管理体制。
总的来说也就是;城市规划师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展开在相当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运作,但纯粹的市场机制运作会出现“市场失效”的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手段是多样的,既有财政方面的,也有行政方面的,而城市规划则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配置的调控,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市规划也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城市规划通过对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的分析,结合未来发展的安排,从社会需要角度对各类公共设施进行安排,并通过土地使用的安排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通过开放控制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保证各项公共设施与周边的建设相协同。
同时城市规划能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社会利益涉及多方面,就城市规划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指由土地和空间使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主编.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汇报篇五
第一章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即“日中为市”、“五十里有市”的市。但是有防御城垣的居民点并不都是城市,有的村寨也没有设防的城垣。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防御的要求
人类最初的居民点就有饭富裕的要求。
原始部落时期,例如,深沟、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等防御措施。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其他的一些防御措施,如城壕、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环绕、营寨城
第三章
1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作用: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和谐生活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层面
城市发展战略建设控制引导
4.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
城市规划的审批
5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主要图纸
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图,城市整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第四章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系统构成有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等。
城市产业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按照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
城市用地: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评价
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
3、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风向,气温,降水与温度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2、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社会、经济构成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
区位的极端重要性,地租与地价
2、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4、确定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城市用地分类:p84
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居住用地的指标: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居住用地的分级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交通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连续运输。
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的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增加城市地理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应、有利于城市经济防灾。
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镇体系规划
1、定义:城乡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城镇为中心来组织的。而城镇本身又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城镇对不同地理范围发挥着中心作用,高一级的城镇将覆盖低一级的中心影响范围,而在职能上有分工,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城镇
体系。
2、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二、城市性质
1、定义:城市性质是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得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意义: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它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三、城市的规模
1、城市的规模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则决定了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2、城市的规模通常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来界定。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城市功能:综合服务的功能,社会在生产功能,组织管理、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功能,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2、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
城市总体规划结构一般是由城市中心、居住区、工业区、主干路系统和绿地系统构成。
2、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分布形态。
城市形态分类:集中型形态、带型形态、放射型形态、星座型形态、组团型形态。
3、城市总体布局的原则:(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详细见p201)
4、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布局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规划布置时,必须和工业用地、居住区用地、道路系统以及当地自然地形等方面的条件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其规划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p252)
5、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总体布局:(详见p264)
矿业城市布局特点:(1)矿区资源条件是矿区工业布局的自然基础(2)需频繁的交通运输、大量的动力用电和生产用水(3)矿区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矿区居民点布局形式(4)要很好地考虑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5)考虑矿区所在地区的工农业基本建设(6)不同的矿产性质和种类的矿业城市在规划布局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风景旅游和纪念性城市布局特点:(1)突出风景城市的个性,维护风景和文
物的完整性(2)正确处理风景与工业的关系(3)正确处理风景区与居住区的关系(4)正确处理风景与交通的关系(5)休、疗养地与纪念性城市
山地城市布局特点:(1)组团式布局——布局不宜分布过散,应根据工业的不同性质尽可能紧凑集中,成组配置。每个组团不宜太小,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配置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2)带状布局——布局主要特点是平面结构与交通流的方向性较强,但其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城市不宜拉得太长,必须根据用地条件加以合理控制;城市中心宜布置在适中地段或接近几何中心;在谷底布置工业时要特别注意地区小气候的特点和影响,避免将有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容易产生逆温层的地带或静风地区。(3)有机疏散、分片布局——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山区地形条件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布局方式;城市布局结合当地自然地形特点,因地制宜,以满足城市建设的各种功能要求
港口城市布局特点:(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地分配岸线(2)合理组织港区个作业区,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使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3)结合港口城市特点,创造良好的城市总体艺术面貌
第八章
6、城市管线工程综合的工作内容:就是收集城市规划地区各单项工程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 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它们之间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并不要求城市规划部门包办所有的管线设计,而主要是负责管线工程综合工作。p3517、工程管线种类p351
(1)按性能和用途分类
给水管道: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给水等管道。
排水沟管:包括工业污水(废水)、生活污水、雨水、降低地下水等管道和明沟。
电力线路:包括高压输电、高低压配电、生产用电、电车用电等线路。④电信线路:包括市内电话、长途电话、电报、有线电视等线路。⑤热力管道:包括蒸汽、热水等管道。
(2)按输送方式
压力管线:指管道内流体介质由外部施加力使其流动的工程管线,通过一定的加压设备,将流体介质由管道系统输送给终端用户。
重力自流管线:指管道内流动着的介质由重力作用沿其设置的方向流动的工程管线。这类管线有时还需要中途提升设备将流体引向终端。
(3)按敷设方式
架空线:指通过地面支撑设施在空中布线的工程管线。
地辅管线:指在地面铺设明沟或盖板明沟的工程管线。
地埋管线:指在地面以下有一定覆土深度的工程管线,根据覆土深度不同,地下管线又可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类。
(4)按弯曲程度
可弯曲管线:指通过某些加工措施易将其弯曲的工程管线。
不易弯曲管线:指加工措施不易将其弯曲的工程管线。
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的任务与内容p3
52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p352
5.管线工程综合的工作阶段p354
(1)规划综合(2)初步设计综合(3)施工详图的检查
6.管线过程综合的编制内容p355
(1)管线过程综合规划示意图
(2)道路横断面示意图(cad作图)
管线工程初步设计综合图
进出点管线标高图
修订道路横断面图
7.排水工程的组成及系统p337
第九章
1.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p364
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p379(具体内容)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二、基本原则、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p381)
三、设计要点:要充分体现(p382)
整体性
经济性
科学性
④生态性
⑤地方性与时代性
⑥超前性与灵活性
四、基本要求:(p383)
使用要求:需要层次理论
卫生要求
安全要求:防火、防空、防震灾
④经济要求
⑤美观要求
第十章
3、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p491)
4、城市广场的分类:(p513)
功能分类:市民广场、市场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交通广场等历史时期:古代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广场、17世纪或18 世纪广场及现代 广场
形态分类: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
④广场构成要素分类: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
5、广场的规划设计:(p521-524)
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
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上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
④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
⑤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
⑥城市中原有广场的利用改造
6、城市设计内容:(p525)
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和停车系统、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及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第十一章
1、历史文化名城含义: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2、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意义:保存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以留存城市的记忆;继承传统文化,以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
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之一。
3、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目的:对构成人类记忆的历史信息及其文化意义在城市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保存,使新的作用和活动与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相适应,确保历史城镇和城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和谐关系,并适应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
4、原则:保护应体现历史城镇和城区真实性的特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组成部分。
5、保护体系:文物(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
历史文化保护区
历史文化名城
6、保护:建筑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城市整体环境的保护
7、城市文化遗产:泛指城市地域之内地上地下所有的有形遗存和无形的文化积累。
8、城市更新
a.目标: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b.方式:
1、重建或再开发
2、整建
3、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