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二
观影陶行知活动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活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更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该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观影,通过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二是陶艺创作,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体验“从手到心”的感受,更好地传递心中的情感。这次我参加了这个活动,并深受启发。
第二段:电影观影体验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中,我观看了一部名为《秒速五厘米》的电影。这是一部描写青春与爱情的电影,主人公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挫折,但最终,他们依然相信爱情的力量,并为此勇敢行动。这部电影非常感人,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暖的心,思考人生的真谛。我们发现,我们的生命如同电影中的主人公,充满着繁华、快乐、挫折和悲伤,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像电影中的主人公那样,坚定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对幸福和挑战。
第三段:陶艺创作的体验
在活动的第二部分中,我们亲手制作了自己的陶艺作品。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讲师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从泥土中发挥创意,慢慢地模出自己心中想象的作品。这个过程让我很兴奋,因为我感到自己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制作陶艺的过程很艰辛,每个动作都需要用心,但我们最终成果却很令人欣喜。在制作陶艺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发现自己不应该被生活的琐事打败,而是应该坚定信心,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第四段:陶艺作品的意义
通过做手工艺品,我领悟到了“从手到心”的过程。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让它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我的陶艺作品是一个小熊猫,这个可爱的小熊猫代表了我的一些内心感受。我把小熊猫做得非常精致,希望它能表达出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制作陶艺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愉悦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我想,这个小熊猫不仅是我的作品,更是我在陶艺创作中获得的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观影陶行知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形式,它让我们从生活的细节中领悟人生哲理,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我想,这种体验式教育不仅是行为艺术的展示,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让我们在观影陶行知的旅程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不断成长,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三
一年来,挤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边学习边实践创新,写下了十几篇读书笔记,受益匪浅。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读了这一段是这样写的:“(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是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
读到这里,不由想起自己,不由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剖析起来:就平常的看书,我勉强可作第二类人,“经劝导我是愿意看书的”,我平常一直阅读相关教育杂志,这个习惯被我称为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条捷径,其实现在想想也许这是自己惰性的一个表现。
就这次学校提倡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并且写心得,我那只能是第三类人,“非强迫不愿读的”。因为要我自已选的话我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书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强迫读书,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感慨。所以对我来说,强迫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些经历,似乎突然醒悟到自己就是在一次次的被迫中一步步的成长起来。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教学富有情趣,使教学更有深度,更鲜活,更新颖,更生动,因而更具有实效性。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四
在我们快节奏的生活中,观影成为了我们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观影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还能为我们提供灵感和触发思考,陶冶情操,拓宽我们的视野。观影不仅让我们享受视觉盛宴,还能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在我的观影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也因此感受到观影的乐趣。以下是我通过观影得到启发和体悟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通过电影了解历史
观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深刻意义。当我们看到一部通过亲身经历而描述历史的电影时,我们往往更能够体会到历史的严酷和残酷。这让我们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历史所代表的含义,并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举个例子,电影《临门一脚》通过刻画世界杯足球背后的政治和历史背景,把观众带入到冷战时期的世界中。它使我们深刻领悟到足球不仅仅是一个运动,更是承载了人们政治和民族情感的载体。
第三段:深度解析电影刻画人物性格
观影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刻人物塑造的启迪。通过深入研究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创造一个深刻和有意义的角色,以及如何展现人物独特的性格和思想。一部好的电影如何刻画其主人公?我最喜欢的两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福尔摩斯》分别创造了一如既往的萨利·蒂吉奥、一位智力惊人的福尔摩斯。这些电影将人物刻画得深刻而具体,不仅让我们对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印象,而且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带着疑问走进整个故事。
第四段:借鉴电影的故事写作技巧
观影也可以提供许多关于叙事和故事写作的启示。当我们看一部电影时,我们可以研究其剧情发展和结构,特别是如何通过角色、场景和情节来维系整个故事的关注点。通过电影的叙事技巧,我们可以学到如何创造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何创造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和场景。例如,我观看了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这部电影通过展示一个美妙而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人们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现实之中,这种创造性的叙事方式很具有启示性。
第五段:总结
最后,观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娱乐,更是心灵养料。如何看待电影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同的电影题材、不同的个人品味理解等都会影响观影体验。我们有些可以把观影看做是一种文化学习的途径,有些更是把它看做了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观影不只是看电影,还具备了多种形式的娱乐可选择。接纳不同的理解和观察方式,可以帮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情感,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观影是一种深度和愉悦融合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高了我们的心智水平,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五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机构,成立于2012年。该基金会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他对于教育的热爱和贡献。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金会的成立旨在继承他的教育理念,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创新。
二、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的感受
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是我对陶行知基金会的首次接触。纪念馆庄重而庄重,它展示了陶行知的一生和他所做的贡献。通过参观纪念馆,我深刻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学生的深切关爱。纪念馆中的展品生动地展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使我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观完纪念馆后,我对陶行知基金会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三、深入了解陶行知基金会的工作
通过进一步了解陶行知基金会的工作,我发现他们与各级政府和学校合作,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项目。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他们为教师提供了培训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此外,他们还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对陶行知基金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参与陶行知基金会的志愿活动
作为对陶行知基金会的进一步了解和支持,我参与了他们的志愿活动。在活动中,我与一群热爱教育的志愿者一起参与了农村地区的教学支持项目。我们前往一个偏远的小学,为学生们上课并与他们交流。我感动地发现,即使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学生们依旧努力学习和向我们展示他们的才华。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这次志愿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陶行知基金会对于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五、对陶行知基金会的展望
通过参观纪念馆、了解基金会的工作以及参与志愿活动,我对陶行知基金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对他们所做的工作充满敬意和赞赏,并期待着未来更多的成果。我希望陶行知基金会能够继续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和支持。我也希望能够继续参与他们的志愿活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深入了解基金会的工作和参与志愿活动,我对该基金会的工作和贡献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我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基金会所做的工作所感动,我期待着他们未来的更多成果,并将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一句陶行知的名言,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是因为先生老师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老师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老师怎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过去那种在学校里十几年所学到的知识毕业后受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讲生活就是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
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七
近一阶段,有幸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先生视野之开阔,研究问题的深刻,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改变陈旧教育观念之难。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两点体会: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扑面春风,也没有吹散“叮、盘、揉”的束缚。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八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那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上。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万能是教育界自欺欺人之说。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愿意搞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闹等等。如果老师每天怒目而视当阶级敌人似的对待他们,这漫长的十几年寒窗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塑家为一阎罗殿雕塑牛鬼蛇神、凶神恶煞,一年下来雕塑家的脸也变得狰狞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指给他一条路,让他再为寺庙雕一年菩萨塑像。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里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老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自从九十年代周宏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全国上下旋风一般争相效仿他的赏识教育。持续时间这样长,自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妨对那些后进生多变几张脸,针对不同情况多给一些笑脸,多一些鼓励的话。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全体学生,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变出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以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九
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像,充满生机的天地!
4、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十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一直深受人们的崇敬和学习。陶行知有一部文集,名为《陶行知文集》,其中包含了他生前的各种文章和讲演稿。这部文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陶行知的思想观点,还可以激发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段:学习陶行知文集的意义
学习陶行知文集,有助于我们掌握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陶行知以“诚实、勤奋、耐心、恒心”为教育质量标准,倡导自由而不放任,呼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理念和经验,在当今也有着重要的受教育意义。此外,学习陶行知文集还可以激励我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成为更好的教师、更好的学生和更好的人。
第三段:学习陶行知文集的方法
学习陶行知文集,首先需要认真阅读,并对其中的知识、思想和思考方式进行理解和反思。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注重点、做笔记、提出问题等,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此外,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不同的看法和经验,寻求更广泛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段:学习陶行知文集的收获
通过学习陶行知文集,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及其源头,掌握教育实践的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的教育中应用陶行知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第五段:总结
学习陶行知文集,是不断提高自身识别、认知和实践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教育的众多实践中,陶行知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金线,它通过智慧的引领,赋予我们多元而深刻的教育思路。在学习陶行知文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并融入到自己的实践中,做到身教与言教一致,始终保持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陶行知心得体会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诱发读者兴趣)
陶行知基金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动教育发展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多年的努力,该基金会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广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与该基金会合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陶行知基金会(介绍基金会的背景和目标)
陶行知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以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命名,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基金会的目标是通过改善教育资源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基金会主要从事资助教育项目、培训教育工作者以及开展教育研究,并与各大学、中小学等机构合作,共同推动教育改革。
第三段:心得体会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陶行知基金会致力于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基金会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了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支持,这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育环境。我亲眼见证了孩子们在新建的图书馆中翻阅书籍的场景,他们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和兴奋。这让我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对于提高教育公平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第四段:心得体会二(教育质量的提高)
基金会还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培训和支持。在一次与陶行知基金会的培训交流活动中,我结识了很多来自各地的优秀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培训结束后,我参观了一所由基金会支持的示范学校,学校内部布局合理、教师团队强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全面发展。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关乎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第五段:总结(对陶行知基金会工作的肯定与展望)
陶行知基金会在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与他们合作,我意识到优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推动教育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基金会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更加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径等。希望陶行知基金会未来能够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以介绍陶行知基金会为主题,通过介绍基金会的背景和目标,以及个人在与其合作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展示了基金会在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质量提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希望基金会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