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本文简要分析了校园音乐文化对学校形象的塑造、学生性格的养成、道德品位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论述了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了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校园音乐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修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并通过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校形象,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音乐文化氛围。如合唱团、乐队等社团活动。
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途径。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
1.音乐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唱响中国》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校园音乐文化的良性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3.励志音乐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励志乐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励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错》、《蜗牛》、《隐形的翅膀》等,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的冲击,给他们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园音乐文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多是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学生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5.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举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例如由学生亲自动手去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促使他们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努力创建校园音乐环境。广泛开展学校艺术节等多元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音乐多元活动课,排演音乐剧、组织合唱队、乐队等;利用校广播播放各种音乐;通过汇报表演等各种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个人修养。
2.充分利用音乐的渗透功能,综合各学科进行音乐熏陶。音乐教学的语言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将音乐欣赏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直接使用音乐,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一些古筝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3.积极关注音乐流行动向,选择并整合社会音乐资源。面对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发挥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带头作用。艺术社团是学生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社团的建立,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优化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让那些高品位、优秀的音乐精品来熏陶和感染艺术团的学生。
综上所述,校园音乐文化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音乐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
[1]姚应红.《谈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文化建设》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年第1期.
[2]金超哲.《关于高校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研究》.魅力中国2010年第3期.
[3]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第8期.
[4]洪毅.《浅议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考试:教研版2010年10期.
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素质教育论文篇三
摘要:素质教育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针对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工作
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整体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在高校的主导性、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侧重的只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人文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充分体现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具有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在开展的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大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比较复杂。近些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大幅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时,也由于有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择业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高校由于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学生以单向型人才为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学生技能单一,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其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第三,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敢闯、敢干的作风;第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沟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社会需求和认可的素质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教育发展的方向。面对形势的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当前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素质教育:
一是教师加强学习,提升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一般都具备如下特点:有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能与学生共同学习;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老师首先过实践关,对老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直接送入同专业类型公司培训或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程实践中心进行锻炼完成,加大教师的业务学习,使教师能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不断地创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的技术应用案例,学生在学习中始终难把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培养了大批创新型教师,才能够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仅要进行专业教育,更要加强“通才”教育。现代科技日益要求通过多学科的融合来解决各种综合性实际问题,因此,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界限,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广博知识、创新精神、开放思想、健全身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能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注重拓展和完善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使他们每个人都能有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长。
知识的积累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接触一些企业和社会行业,增加就业的机会。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锻炼,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所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尽早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在实践式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讲、做相结合的方式。在讲、做相结合过程中发现问题,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兴趣,并学会理论知识和一些技能。通过讲-做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概念一目了然,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过程中要将枯燥理论知识融入娱乐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又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综合设计能力。
二、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竞争意识、择业视野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新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地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和确立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相适应的就业思想观念,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目的。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的择业观念。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审慎地选择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自己发展的成功之路;指导学生要有良好的择业心态和心理素质,让学生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择业。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毕业生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提高心理素质水平,克服就业心理障碍,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摆脱心理误区和束缚,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去获取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
三、调整课程设置,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
通过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模式由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优化课程设置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努力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学校师资力量为基础,忽视人才市场需求的模式。通过学分制的改革,大力加强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前沿交叉课程的建设,使学校课程设置真正从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和适应社会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完善专业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改革,要引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这种成绩评定方法能够促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并能激励大学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主动积极地去塑造和锻炼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寻找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压力。一是以营销观念积极开拓目标市场。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沟通校企合作事宜,积极收集就业信息;二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拟职场实践训练。为了切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通过职场实训直通用人单位招聘现场;三是“走出去”寻找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就业工作人员走出去,进行市场调研、走访企业、开辟人才市场,带领学生到用人单位应聘等。另一方面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为了不使家庭困难成为学生择业的“羁绊”,划拨出专项经费对家庭困难和求职地域较远毕业生予以补助;四是“请进来”举办专场毕业生招聘会。为方便学生找工作,积极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方便快捷,成功率高,实现了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三赢;五是开发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收集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或提供就业岗位。
结论
通过加强国情与形势的认识,进行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教育;探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己任,向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等对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选择,为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加快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学生能力,此举将为高校破解就业难题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3]王晓岩。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素质教育论文篇四
随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olfederatonformedicaleducatoia简称wf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发布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ueemedicalboard)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tematimalinstituteofmedicaleducaton简称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的面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推动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以适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努力建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规范的标准范围以及推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形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启动了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改革建设过程,为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1充分认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意义
1.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现代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医学教育起步时和发展早期就是引进的结果,所以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一直存在于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决定,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又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前沿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自身的发展也不平衡。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推出,为提高国际领域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蓝本,也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得到国际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更广泛的认可提供了机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地汲取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精髓,又特别地结合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现实而研究制定的。由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身就融入了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所以以这样的蓝本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也必然会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
1.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自从2q世纪9q年代中期教育部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1q多年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给前进中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地域的差别、经济结构的差别、社会成熟度的差别都使得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也使得医学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强调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标准的同一性势在必行。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汲取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要求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和特点,提出了医学教育标准范围。这个标准范围,为所有的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也为各级各类医学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深入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4]1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规范了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将两个有着不同侧重方面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机结合的产物。
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注重的是医学教育过程和条件的建设和运行,以这方面的要求来敦促医学院校保证培养过程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追求培养结果的水平质量标准。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则注重了医学教育的结果标准,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对毕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规定,以此来促进医学院校过程的改革建设和管理。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汲取了以上两个标准的精华,全面覆盖了培养过程的要求和培养结果的要求,更加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我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也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准确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2.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过程管理中明确提出了社会需求方参与管理的标准要求;;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结果管理中也明确提出了依据现实职业素质需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要求。这些都很清楚地体现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趋势。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把过程与结果要求相结合,也明确提出了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符合医学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原则是开放性的,使医学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个导向体现在结果标准中,就是医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这个导向体现在过程标准中,就是医学教育要融入社会文化环境;当然,这一导向还体现在办学要求中,那就是专业设置、教育规模、条件建设等基本元素要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实际的要求。理念,不断地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2.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再一次确定了医学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正是这些年来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树立的一种理念,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而且使这一理念物化于标准要求的各个重要环节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主体理念的原则,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传授输出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过程,使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可能,使人才培养中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成为可能,也使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过程要求和结果要求中,都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体现在办学要求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中。
2.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过程和结果标准的主要要求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分别强调了医学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标准要求之外,都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必须实现本土化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就是本土化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5]《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把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精髓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相结合;其二是把医学教育过程标准的要求与结果标准的要求相结合;其三是把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高标准与基本要求相结合。这样,本土化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使得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现实,就需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等10大领域的办学要求。
3认真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原则
3.1确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作为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思想基础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我校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考虑到要有效地推进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学校特别确定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基本指导文件之一就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础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办学标准为基础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基础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讨会特别聘请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课题负责人程伯基教授详细地讲解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为与会者全面系统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校领导在研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认真分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与机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本轮教育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学院、学系和教师代表交流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体会。全体参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使学校的.改革建设过程瞄准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为学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加强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学习和宣传,使“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论证而形成的成果。“标准”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规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虽然“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可以说,它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规范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如果能够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徤康发展的进程。[在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学校特别加大了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宣传学习力度。学校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印发各学院、学系、教研室和机关部处,明确规定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认真学习《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通过学习弄清楚医学教育的前沿要求是什么,要把《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改革实践的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一宣传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3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明确以建迎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观察,存在着“改革建设发展”和“建设效果评价”两个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先建后评,以建迎评”和“先评再建,以评促建”这两种评建结合的方式,最终都会达到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前列院校已经瞄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中列院校应该保持自己特色有序进行改革与以求发展,后列院校必须进行基本规范和基本建设。[7]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
我校采取“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模式,其背景是:学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思路是清楚的,学校建设发展的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中“民心思定民心思进”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较强,学校具备了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起步条件。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之后,学校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清楚。在此基础上,学校准备用3年的时间,完成《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然后,以“标准”的评估认证来检验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明确方向。实现了这一步骤,实际上就又进入了“以评促建”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开始,学校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按照“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思路,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
3.4坚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形成了对医学院校办学过程、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整体要求方案。因此,要完整地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期望的整体效果,医学院校改革建设过程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不仅要包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建设,而且要包括医学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所要确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确定了用3年时间分三步完成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目标和方案。第一年以各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为重点,对照医学教育标准要求找差距,从重新确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然后根据培养目标重新论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第二年以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为重点,着重课程内容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加突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特点,又要注重连续性、系统性;第三年以教学方法和改革为重点,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在完成以上改革的同时,将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整个进程中。
为了使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能够很好地实施,学校在机构设置管理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经济运行管理改革和资产配置管理改革中都相应地制定了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特别是在专业职务岗位聘任和研究生导师遴选中实行了教学任务由学科全面承接制、教学一票否决制和师德一票否决制,比较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空间,也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注入了动力。同时,为了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稳步推进,学校建立了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校长基金,以立项课题的形式注入资金,形成了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研究课题体系。
目前,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第二年,按照启动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案,以重点课题为核心,重点课题与一般课题交相呼应,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架构体系,各类课题进展顺利,支持和引领着我校教学改革全面系统地稳步进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得到有力的体现。
素质教育论文篇五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1] [2] 下一页
素质教育论文篇六
摘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竞赛基地理压力大,择业中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要素。优秀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精确择业中起着主要影响,因此,要重视大学生杰出心理素质的培育与使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教学。
关键字:心理素质大学生择业竞赛
对行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挑选工作是人生路途上面临的一次主要挑选,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厉的课题、杂乱的对立和深深的迷惑,在择业中每自个都要承受心理素质的查验。
一、优秀的心理素质对择业竞赛起到主要效果。
这些年,工作局势改变迅速,对大学生而言,工作商场是一个独特的、难以捉摸的空间,很多毕业生感触到了社会局势的改变对他们的应战。然而,当莘莘学子面临这么一种巴望挑选、有必要挑选的局势,有些大学生感触到了时机;有些大学生则感触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咱们能够这么以为:长于竞赛的人掌握住了时机,不会竞赛的人在时机面前束手无策。在择业竞赛中,优秀心理素质的效果凸显出来。
(一)心理素质是择业竞赛的柱石。
心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实际的内部感触,会经过能量、信息的沟通,效果于人的心里世界。这一进程,伴跟着各种新体制下所请求的新观念,一起效果于人的心理,必定会导致大家心里的震动。当时,“人才商场”、“双向挑选”、“供需见面”这些商场局势下的产物,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进程中的竞赛性。“在竞赛的冲击下,杰出的心理素质犹如一双无形的大手,推进大家行进,促进大家的高度热忱,激起创意,触发热情,构成测验、探究、试验、发明的良性循环,并使人在竞赛中重视堆集经历,然后由竞赛之初的迷惑、惊骇转为活泼主动,使自身竞赛才干越来越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具有杰出心理素质的毕业生能够充沛开掘自身内涵心理潜力和能量,削减择业进程中因负面心理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在各种择业进程中力拔头筹,使自个的归纳实力到达最好效果。一起,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与社会也将坚持高度的协调性、一致性,进步自身的社会适应才干,拓展其择业的可挑选规模,事实上也即是比别人多了工作的时机,无形中已经占有优势。
(二)心理素质在择业竞赛中起到调节效果。
很多研究人员经过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调查剖析,普遍以为大学生在择业进程中会体现出活泼与消沉的不一样心理特征。笔者认同以下两种显着的心理体现:
二为负性心理,即害怕畏难的自卑心理、‘急于求成’的实惠心理、盲目相随的浮躁心理、患得患失的求全心理、全权托付的谋求心理。
能够揣度,当毕业生的正性心理占优势,他的择业进程将会一往无前,而若其负性心理占优势,也许致使他在择业中的担负加剧、人际联系严重、下降其在应激状况下的应对才干。因此,杰出的心理素质是一支调节剂,它能够使人具有杰出的自我认知,沉着地剖析客观环境,精确处理择业进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具有杰出心理素质的人懂得当令平缓严重的心理,减轻精力压力,增强应激水平,能够在波折中坚持镇定的头脑,用刚强的毅力和刚强的毅力去打败波折,终究在择业竞赛中体现最大效益。
(三)新的用人策略愈加剧视人的心理素质。
跟着人事管理的日趋规范,用人单位在测验应聘人员方面也日益朝客观化、精确化方向展开,心理测验作为一个新式事物,已成为国人求职应聘的新门槛,很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也许遇到不一样类型的心理测验。如外交部在招聘公务员中就引进了心理测评机制。在招聘进程中引进心理测评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手法,现在在海外已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心理测评就被国内一些特别行业选用。最早引进该办法的'是空军选拔,航天英豪杨利伟也是顺畅经过严格的心理测评,才成为我国第一飞天人。
又如近日教学部提出请求:在揭露招聘新任老师的进程中,特别要注意查核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道德素质,但凡有不良做法记载的或者经严格测评存在心理疑问的,一概不得选用。固然在真正实施心理素质测评的进程中也许还需对其量表使用的科学性、本土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但透过这些景象咱们能够看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查核对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前期的人力测评到现在较为专业化的心理测验,能够看出用人单位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请求正沿着专业化的路途不断展开。
二、大学生择业中的不良心态与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面临严重的应战和剧烈的竞赛,再加上价值的多样化致使个别价值观的紊乱,自个择业方针的实现遭到必定社会条件的束缚,由此致使大学生在择业进程中发生激烈的心理抵触和各种不良心态,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体会到无助、孤单、焦虑、自卑、冷酷等消沉心理体会。当然,对毕业生体现出的各种不良心理体会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来源于社会的如商场需要构成的压力、不良社会景象构成的压力、客观实际构成的压力;更多的是来源于毕业生自身构成的压力,如对自我与社会的不良认识、自我定位不精确、缺少必要的择业窍门等等。但是纵观上述体现,不良心态的发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不良的心理素质。
(一)择业心理误差。
在择业进程中,相当多的大学生也许体现为如下心理误差:一是在择业心理方面:由对专业对口、社会景象、工作方针的过错认知致使的认知误差;由过度自我基地致使的自我估量的误差及择业期望过高;由择业动机过强或过弱致使的择业动机失度;由不良心理致使的盲目攀比心理等。二是在择业受挫时,在工作压力下,有品格、性情缺陷的人常常做出过错的做法办法,常体现为如下心理失范做法:难以对周围的环境做出精确反响;难以精确处理杂乱的人际联系;难以调整不良心情状况;乃至逾越社会道德道德规范做出打乱别人或损害社会的做法。以上所述的不良心理的发生均与毕业生的缺少杰出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二)择业心理误差呼唤优秀心理素质。
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削减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误差的主要确保。首要,心理素质杰出的人具有优秀的认知质量,其思想办法、生括心情、认知办法、价值观规范均具有动态的开放性,对外在的改变灵活、反响灵敏,其在择业进程中能精确判断自个的认知走向,削减思想上的抵触,愈加靠近竞赛实习。其次,心理素质杰出的人具有优秀的毅力质量,其心情稳定、毅力刚强、清醒镇定、很少顺从,对择业进程中的波折能妥善处理,沉着应对,在择业失利的情况下能体现很大的勇气,下降焦虑感。再次,心理素质杰出的人具有优秀的特性质量,他们自我认识杰出,自我操控、自我束缚、自我实现、自傲自立的才干较强,促进自身更为活泼,使其在择业进程中的竞赛更有潜力、更有广泛性和更为有用。
三、择业中的应战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撑。
择业中的应战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当时工作局势日益严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有待进步的情况下,择业中的应战就更值得重视。对毕业生来说,应战主要是指择业中遇到的艰难,以及由此发生的心理失衡,其间最主要的即是波折感。
大学生在择业进程中的应战能够分为主客观要素。
首要,因主观要素导致的波折包含:自傲心不强。面临杰出的工作时机,不少毕业生摆布徜徉,举棋不定,坐失了很多良机。心理素质差。他们在择业疑问上独立性不行,体现为工作心理预备缺乏,简单三心二意,没有构成独立完善的自我,无法决议自个的前途和命运,不能活泼主动地经过自我尽力来取得择业的成功。他们无法面临日子中各种对立的抵触,很容易发生自卑、自怜等负面心情。自荐办法不当。在择业进程中,不少毕业生因自荐办法处理不当,自荐资料预备不行充沛,不能恰本地、脚踏实地地表达、介绍自个,没有显示出自个的魅力,然后错失良机。面试窍门短缺。在择业进程中,用人单位常常经过当面攀谈问答的办法对应试者进行查核,这是因为面试与书面考试比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归纳性,它不仅能查核一自个的业务水平,并且能够经过面临面的调查,了解应聘者的口头表达才干和应变才干,面试已成为用人有些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环节。而有些毕业生因缺少面试窍门,失掉被选用的时机。
其次,因客观要素导致的波折。弱势群体。由于遭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求职进程中,遇到的艰难和妨碍比男大学生多得多,性别歧视也确实存在。增加了她们的自卑和绝望心理,加大了工作难度。定位不准。有些毕业生一边忙于考研,一边忙于择业,有时两者彼此搅扰,常常使他们摆布为难,在优柔寡断中,时机悄然离去。情感困惑。接近毕业时,很多热恋中的大学生会为毕业的去向而忧虑,他们一方面满怀着对将来的善好神往与期望,另一方面又因实际而感到焦虑不安,乃至还要彼此抱怨责怪,使他们的心里充溢失落、惆怅、苦楚和压抑。社会因素。
在择业进程中不可否认地存在着择业不公的景象。有的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和不合理景象不能精确剖析,发生躲避社会或过于忧虑的心理。面临择业中的应战,假如一味地把它当成波折,将会一事无成;假如勇敢地承受应战,就也许会柳暗花明。因此,当毕业生面临应战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撑十分主要,教会他们精确面临波折,长于开释自个的压力,不要一味退缩,镇定剖析择业失利的因素,做好心理防止及时调整自我,建立锐意进取的精力和勇气。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计划与制度化建造。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是一个长时间系统的工程,但从对毕业生的择业所起的效果来看尤为急迫,有必要建立有用的培育计划并日益构成制度化的方式和系统。
(一)构成多样化的心理教学系统。
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的咨询机构和少数的专业心理教导老师,高校要从大局动身,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学系统,把心理健康教学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有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老师要结合专业特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育,重视培育学生的发明才干和喫苦精力;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相结合,运用心理学的教学办法教学学生、指导学生,时间以建立广大毕业生精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方针,鼓励大学生构成杰出的竞赛心理。
(二)高校中应重视毕业生工作生计教导。
工作生计规划是这些年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都很重视的一个论题,经过工作生计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把择业与展开紧密相联,妥善处理好长远方针与短期方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待遇与时机、特性与合适的联系,然后使大学生取得工作展开与事业成功。在工作生计规划中要引导大学生把展开和合适作为择业的准则和规范。高校应按照这种思路在大学期间当令展开各类工作生计教导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充沛体现生计教导对精确择业的效果。
(三)加强毕业生择业心理教学。
经过择业心理教学能够协助毕业生精确剖析客观局势,建立精确的择业观,协助他们增强竞赛力,精确评估自我,大力进步毕业生归纳素质和实习才干。因此,应加大毕业生工作指导的力度,在此进程中要点加强对他们的择业心理教学,并日益构成较老练的制度化方式。如以课程或定时讲座的方式,规则学生承受教学的内容,一起加强学生对心理生长主要性的认识。
(四)加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引导。
引导大学生建立精确的择业观,即建立精确的择业动机和实际的择业方针。一起引导他们明确择业具有自主性和竞赛性,只要把自个志愿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当自个的志愿同社会的需要相抵触时,才干勇于抛弃掉不实在的梦想,走实际之路。重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强化公平竞赛认识,精确认识自我,要清醒地剖析自个的优势和下风,掌握住择业进程中每一个有利的条件和时机。
参考文献:
[1]唐永泽等著。竞赛与成才。江苏人民出版社,p165。
[2]金崇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厦其调适。经济师,.9期,p100。
[4]颜农秋。犬学生工作心理压力噩引导。高校德育建造,,7,p47。
[5]王保义。论大学生择业心理教学时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p68。
素质教育论文篇七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着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
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使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玩物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华,郑雪冰.素质教育需要新的评价方式[j].教育探索,,(7)。
[2]李来宝.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8)。
[3]王燕妮,左勇.加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
[4]吴彩菊.群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
[5]李玲清.论青少年挫折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
[6]邹文玉.试论家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西卷)[c].2010.
[7]巴文丽。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
素质教育论文篇八
摘要: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关键是要迅速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角度来理解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的内涵。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训练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使自己的思维朝着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强化自己自由意识的能力。语文的一篇课文和数学、物理等课程的例题一样,只是一个例子。在它完成了例子的`作用以后,就可看成一堆训练思维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激活学生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果说教师的定势思维可以快捷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话,那么创造性思维则可以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必须将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今天的教,就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
二、注重汉字书写能力的训练
文字是记录语言、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写得正确、工整、美观能增强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和标准,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及精神风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对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对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国内外社会交往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使用汉字的人,应该写一手好字,以适应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村,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往往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文字。它不仅要求书写迅速、规范,而且力求书写工整、美观,甚至要求具有欣赏价值。学生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今后走向社会,他们在工作、学习、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离不开写字。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的书写能力,对农村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是十分必要。特别是现在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求职打工就更显得十分必要。如果从事文秘或财会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就会更高。因此,汉字书写训练要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对汉字书写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强调书写训练,力求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要求。
三、重视口语训练教学
现代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范围新的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口语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作为我国农村建设的新一代,不仅要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有能够在别人面前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还要有能满腔热情地去说服别人的口才,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现代传声技术的发展,使口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机对话已经成为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对口语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再说口语是最简便、最快捷、最廉价的信息传递手段,比文字表达更灵活、更及时、更直接了当,因而更行之有效,应用也更广泛。讲究口语交际的方法的技巧,用明晰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农村青年外出求职的必备素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对口语交际训练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演练力度,让学生了解、掌握口语交际的一般技巧,力求使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敢说、能说、会说,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新的时代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给农村学生提供了机会,也对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素质教育论文篇九
(1)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
(2)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
(3)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
(3)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4提高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文化素质的对策与研究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
(1)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对大学生(竞技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
(2)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
(3)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制定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4)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5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只有循序渐进,稳步改革,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
(2)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6结束语
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乃至整个体育团队的水平。竞技体育必须和高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起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我们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及退役后的就业的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办出地方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