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一
1.反复朗读,同时在梳理完读音后注重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积累.
2.通过翻译感知主要内容,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熟读成诵。
2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鉴于学生文言功底薄弱,加之对文言文的排斥,所以还是以文言基础为准。布置以下预习作业:
1.查询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经历,收集作者的故事,明白此诗的背景来历。
2.梳理字音,自行对照标注进行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字词翻译。
3.汇成连贯的句子翻译。(不会翻译的或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标注)
提前背诵。
4.全班分为两大组,根据本课内容自行准备一个短剧。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教学过程:
1.让学生讲述与杜甫有关的小故事(慢则一则,快则两则)。
2.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学过的杜甫的作品有哪些。
3.让学生简单介绍杜甫(提示:尤其要有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及作品背景来历
教师补充明确: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1.听朗读,梳理字音及节奏,之后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拨后用幻灯片明确。(在本课最后还要进行朗读提升:有感情的朗读)。
2.要求学生看课文注解,理解全文大意,整体感知。教师出示重点文言词汇进行提问并最后明确于幻灯片。
3.教师提问
(1)《石壕吏》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它讲的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唐朝穷兵黩武,为补充兵力以平定安史之乱,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2)《石壕吏》作为叙述诗,其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分别是什么?抢答形式进行。
分析诗歌
第(1)段
征兵作战一般都要健壮的青年,然而一句“老翁逾墙走”却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教师均予以肯定,并提示学生一定要联想。最后教师明确于多媒体。
第(2)段
1.对于征兵一事,老妪的哭诉有哪些?这些哭诉内容又说明了或是反应了什么?请同学们在回答相应诗句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2.面对老妪的哭诉,官吏有什么反应?在对话中,酷吏和老妪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二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三
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
“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或“主问题”)——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
“诵读”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诵读来展现其对诗歌理解的状况——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语言感觉等是否准确、到位、敏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诵读,一方面还要评价其他同学的诵读。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内”,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为这一活动提供支持的就是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听读”提供了范例,“品读”促进了理解。
“议读”旨在发现和交流学生在前述学习活动——听、品、读——中生成的问题或疑惑。这是一个机动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为什么没有劝止石壕吏的行为?”等问题也许会让学生产生疑惑——事实上这类问题对推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很有价值。当然这类问题也许在“品读”中已经涉及。
教学活动的结构化是不少教师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如果课堂活动之间彼此关联不大,孤立性太强,这节课的“活动结构”可能是散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损。我设计的五个教学环节,前面的教学活动是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教学活动系统。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预设,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还会遇到各种种样的生成性的问题(或难题),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
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难点)
1、听读——
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
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
(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
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
2、品读——
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
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
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
“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
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
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
假使你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3、诵读——
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
学生个别读。
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夜久语声绝”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
4、议读——
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
提示:
(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
5、读写结合——
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
(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
(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
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
(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
必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修改自己改写的《石壕吏》,让它更能贴近我们的理解。
选做:课下阅读“三吏”、“三别”。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四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
(二)师生共同解题。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
(三)整体感知:
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吏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四)背诵指导。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师生背诵。)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五)写作手法分析。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六)教师总结。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呼怒
老妇啼苦
“我”忧国忧民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五
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
生:齐听清楚了(一名学生将全诗读完)
师:读得很好。有节奏,也有语气。下面大家可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读一下注释,将故事大意叙述出来,准备三分钟。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又看了注释,谁能把课文的大意说出来,请举手。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生:说略
师:这首诗的大意我们知道了。下面我们再读一篇课文,看那句话那个词不懂,提出来。
9生自读课文)
生6,”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看注释,咱没理解怎么说。
生7死者与世长辞了
师:下面你一个词一个词的解释一遍,然后再和起来再解释一遍。
生8略
师:对,还有那些不明白?
生9老翁逾墙走,是说老翁而逃,为什么呢?
生10因为他不愿去当兵,怕被抓。
师:对一般抓兵都抓年轻人,老翁都吓得跑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年轻人都给抓光了,只剩下老头,所以抓。
师:走是什么意思?
生:跑。
师:对
生20:急应河阳役是什么意思?
生21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生22老头走了,妇女赶快去服役,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24;因为派抓人抓不到不好交差,所以把老妇人抓走了。
师:就是这样。这里有一个急字,是写谁的?
生:25写老太太。
师:是老太太对服役感兴趣吗?
生:26不是,是没办法。
生27:老太太替老头着急。
生28她为救老头,怕官吏发现老头。
师:关键的问题是谁急?
生29当然是当差的急了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了
生从“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对。这里是老太太顺着当差的话说下来。反映了当差的急。
生30:为什么老太太连“出入无完裙”得儿媳妇还要说说,就像应付查户口一样?
生31:说明村里的男人都抓完了。
生32说明家里没有当兵的男人。
生33老太太表明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
师:正是这样。词句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34书是什么意思?
师:信
生36:题目叫石壕吏,为什么内容写老太太的多,而写当差的少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一会解决。词句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问问你们。(出示卡片:暮投石壕村)
生37:投,投宿。晚上投宿在石壕村。师:对。(出示卡片:存者且偷生)
38:生;,且,暂且。活着的另一个儿子暂且活着。
师:活着的人只指另一个儿子吗
生:也指老头老太太。偷生,应理解为“苟且活着”,是凑合活着的意思。
师:为何说凑合活着?
生39:战争年代,生活困苦,也很危险。
师:说得对。(出示卡片:老妪力虽衰)
生40:老qu。老妇人。虽,虽然。合起来示老妇人年老力衰
。生41:妪字应念yu。虽也不应理解为虽然,应为即使讲
生:断断续续的哭。
师;咽就是哽咽,声音发布出来,一会幽,一会无。断断续续。合起来就是有人断断续续小声哭。
师:再看一篇课文,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生看课文)
生:天明登前途的前途怎么讲?生44前面的路。
生:两句。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
师:(板书:捉 呼)吏捉人时,老太太在干什么?
生:出来应付。
师:(板书:出)那么吏呼一何怒是呢?
生:啼。
师:(板书:啼)后面吏出来没有呢?生:(齐:)没有。
师:那么老妇和谁致词呢?生:作者。生49:不对是向吏诉说自家的遭遇。应是吏问吏听。
师:正确。问什么呢?
生;49(:模拟吏的声音)你们家里有男人吗?
师:非常好。(板书;问 诉)中间有吏的活动/?
生;老妇人说自家没有男人,吏肯定要挨屋搜查。
生:一定是苦苦哀求。师;对(板书:查 求)
师:按说官吏查不出家里有男人,救应到别处去抓人,抓一个老太婆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男人都抓光了,只有抓老太婆了,做做饭也好。
师:按说抓一个伙夫不咱没着忙,应让老妇人进屋跟儿媳妇告别,可是官吏允许了吗?
生:没有。而是逼着快走。师:谁逼着走?生:官吏逼着老太婆走。太凶残了。
师:很好。(板书:逼 走)
师:由上面的分析看来,这首诗题为“石壕吏”,而内容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虚名实暗”法。情大家注意领会这点。
天明的时候,诗人与老翁独自话别,说明老太太已被抓走了。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生: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六
通过把诗句补充完整的练习导入新课。投影显示诗句:
1、朱门酒肉臭,。2、烽火连三月,。3、露从今夜白,。4、无边落木萧萧下,。
二、由解析题目引入时代背景和《三吏》《三别》1、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就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流传最广。2、“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作者简介
四、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故事
1、学生结合注释,同桌对译
2、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4、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5、投影显示连环画图片,要求学生给图片排序
六、精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1、教师示范:“有吏夜捉人”中的“捉”字: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备教资源(1)“夜”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2)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3)“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七、放飞想象,体会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1、提示思考: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投影显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学生同桌表演,教师抽查
3、总结出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4、看视频片段加深印象
八、总结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九、听读模仿、读出感情
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揣摩、模仿
2、配乐齐读,教师评价朗读效果
十、齐读对联结课
十一、布置作业:
1、基础题:背诵并默写全文。
2、拓展题:搜集古诗中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名句。
3、
创新
题:续写石壕村老妇一家人今后的命运。石壕吏教案设计篇七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目标2
目标2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1`
a、背诵古诗。
b、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八
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
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
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
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
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
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
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
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
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
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
石壕吏教案设计篇九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