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2023年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8 00:50:21
2023年皮囊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时间:2023-09-18 00:50:21     小编:字海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这本书并不厚,文笔流畅,比较好读。最让人喜欢的应该还是本书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亲、母亲的部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后半部分写朋友,阿小、文展、厚朴,虽然每个故事故事都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每个故事又基本一致。他们都在作者成长的对立面,在作者成功扎根北京后,以一个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参与了朋友的那部分来审视他们的整个青春,这可能也是小j不喜欢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整本书让我觉得压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精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们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这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从开始看不进去到后来一口气看完,还是书的魅力。很早之前就听各种人推荐皮囊这本书,却一直没来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开了这本,并通读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并不是华丽的词藻才吸引读者,往往那种平淡而又真实的语言更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醒着,皮囊就会被照亮。人们总是为了这副皮囊而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为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为自己的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这个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张美丽,我敬她是个奇女子,若不是小镇的舆论一次次将她推向风口浪尖,她不至于落的如此下场。活在这副皮囊之下,就注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惧与压力感。世事弄人,自古与众不同的事物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可叹可泣。

其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世人只看到了他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样子,而非真实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为什么要被肉体束缚呢?在意世人的眼光从而导致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许在别人眼中像“怪物”一样?其实不然,人们总是惯性的排斥和自己与众不同的事物出现,因为它打破了现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鲜事物,永远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样的人注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正如书里写的身边的朋友都一心想离开这个养育自己的小镇,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嚣与小镇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学着伪装,学着市侩,学着像大城市人一样生活,仿佛在证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镇的印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个真实的你。

皮囊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别让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生活需要一些无聊琐事来填充时间上的每一个间隙,像是树干里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轮,新的记忆被包裹进来,旧的珍藏便更加充实。

尽管我知道人是否觉得无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当我开始意识到人是一种特别容易迷茫的动物时,时间已经不由分说地将我送入了新年的门槛。

电影、音乐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样最乐于投入时间的爱好,在无聊的时候去看一部电影,去听半小时的歌单,或者去写上几笔小心思。我乐衷于去做这样的事,这能让我不再担心突如其来的无聊与孤寂。

说来惭愧,去年一年正儿八经看完的纸质书几根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这是需要做检讨的。

之所以开始写读后感,是想要给自己安一扇除了电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视野也不需要太辽阔。我只期望于这扇窗能够让我生活的节奏偶尔地慢下来,回过头去观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里极少发生的,又或者是发生过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无比期待书里的角色,它们的人生结局并不一定是圆满的,但它们经历的过程却很充实。我也知道我们其实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只是需要轮到我们做出选择时,又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并不后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选择,每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对于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尽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乐,很多理想更适合在面对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时配合气氛许愿。谁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艰难,不在于肉体的受苦,而在于精神上的修行。

这种信仰在我阅读完蔡崇达先生的《皮囊》后便更加笃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写进书里,那种关乎生命热忱的仪式感便开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迹,否则看到印刷出来的那字里行间的自己准会觉得疲惫和仿徨。那种被笔墨规则固定在纸张上的人生,是不会再有更多奇迹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后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运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终于可以安稳下来,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统统包裹起来书写成文,捎带着一些情绪,轻轻地拂过读者的心头。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乐事,若是把读者感动得哭了,那也是书中角色人生的友谊延续。

原以为看一遍书,就能感同身受地过一遍书中人物的人生。现在看来,有太多的苦涩只有当事人才深有体会,而有太多的喜悦只凭我们的一丝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黄色的阳光与麦浪中。

书里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热忱气。珍惜我爱与爱我之人,关心我想与想我之人,便是一种大大的理想与追求。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皮囊》这本书是去年回国过春节,之后回澳大利亚路过北京,在北京的发小送给我的。她是我欣赏的人,温馨狭小的小房间里堆满了书,还有她的理想。

巧的是,回去的飞机没有电视,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一边看,一边流泪。其实这本书的主调也不是那么悲惨,但作者细腻的文笔着实让我触动。

一开始的序言中,有句话很适合我当时在读的心境:我说服自己,这不值得流泪,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仅仅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全书分为几个大章节,一开始我以为是自传,细腻到肯定真实发生,但后来的故事越发离谱,让我怀疑是不是小说。有评论也表示不知用小说还是自传来形容。但肯定的是,这本书很真实,所以也是大卖的一大因素吧。在李敬泽序中,“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蓝色字体为原文部分。在此记录一下,我喜欢的句子。

i.皮囊

这本书的名字“皮囊”最早出自作者的阿太。书中这样形容阿太:

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

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能想象,一个在城市打拼的青年,面对见过世间繁华险恶,早已宠辱不惊的安然的百岁老人,那种状态必然安慰到我们所有焦虑的人。

当阿太去世的时候,她安慰作者不要太过难过: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而这个肉体,就是我们灵魂的皮囊。

ii.母亲的房子

*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

*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

*别人的生活就这么浅浅地敷在上面-这是母亲寻找到的与它相处的最好距离。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当时作者的母亲打算服毒自杀)。

*这房子的一切。像看一个熟悉却陌生的亲人,它的皱纹、它的寿斑、它的伤痕。

*整个小镇遍布着工地,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正在发脓的伤口。而这些房子外面布着木架和防尘网,就像包扎的纱布。这片土地将皮开肉绽。

*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以发展、以未来、以更美好的名义,内心的各种秩序被太仓促太轻易地重新规划,摧毁,重新建起,然后我再也回不去,无论是现实的小镇,还是内心里以前曾认定的种种美好。

*事实上,直到母亲坚持要建好这房子的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前两次建房子,为的不是她或者我的脸面,而是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从没表达过,也不可能说出口的爱情。

“我不介意。”我假装冷静地说着,心里被印证的某些事,又触动到差点没忍住眼泪。我看见那笑容就这么一点点地在她脸上绽放开,这满是皱纹的脸突然透出羞涩的容光。(作者的母亲好可爱)

iii.残疾

*身体像被放掉的气球,均匀地干瘪下去-说不出哪里瘦了,但就感觉,他被疾病剃掉了整整一圈。

*他和我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疾病在他身上堆积的重量。

*是父亲挣扎着调动脸上的肌肉对我笑,但爬到他脸上的滋味太多了,那个笑,终于扭曲成一个我描述不出的表情。

*揣摩各自的角色和准确的台词。

*她有种力量,不卑不亢却和蔼可亲,让人感觉是一个有主见的老好人。

*没钱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困顿,还有别人有意无意的疏远和躲避-即使心再好,谁都怕被拖累。

*挫败感从那一个个细微的点开始滋长,终于长成一支军队,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

*来前悄无声息,来后铺天盖地。

*他在后面安静得像植物一样。

*像是随时被拉到行刑场的战俘,已经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运。这种绝望反而也释放了他。

*动不动把刺痛我的生死挂在嘴上。但我也知道,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iv.重病房里的圣诞节

*疾病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他们,即使他们当时身处不同的生活,但疾病一眼看出他们共同的地方,统一把他们赶到这么一个地方圈养。

*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

*一打开,嘈杂的生气马上扑面而来。(医院里安静的病房通常在建筑的高层,而一二层往往是门诊,此处嘈杂的生气仿佛和安静压抑的楼上是两个世界)

*我厌恶这种感觉,就像你按照自己的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

*有种东西,隔阂着彼此,注定无法做非常好的朋友-目光,太透彻的目光。这里的小孩脸上都有双通透的眼睛,看着你,仿佛要看进你的心里。我知道那是双痛彻后的眼睛,是被眼泪洗干净的眼睛。因为,那种眼睛我也有。和拥有这种眼睛的人说话,会有疼痛感,会觉得庸俗的玩笑是不能说的,这么薄的问题,在这么厚的目光前,多么羞愧。于是会想掏心掏肺,但掏心掏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累的,通常只要说过一次话,你就不想再和他说第二次了。(这种透彻的目光很有画面感,我似乎曾经见过。)

*这种遗忘又马上会催生内心的负罪感。

*你一不小心留出空当,就会被悲伤占领-这是疾病最廉价、最恼人的雇佣兵。

*家属们一般忧心忡忡,病人们为了表现出果敢,却意外地阳光。每个病人都像个小太阳一样。当然,代价是燃烧自己本来不多的生命力。

*我发誓,不和这重症病房里的任何病人交朋友了。然后安静地回到父亲的病房,把躺椅拉开,舒服地瘫在那,假装,一点悲伤都没有。

*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担心,要在她面前掩饰悲伤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坏脾气恰好是个优点:确保你不会很深地和她发生情感。我尝试理解她的市侩和不近人情。

*这个时候,突然从楼下冲上一缕游走的光线,擦着浑浊的夜色,往上一直攀爬攀爬,爬到接近这楼层的高度,一下子散开,变成五颜六色的光-是烟花。

*燃放烟花的痕迹还在哪,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过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v.我的神明朋友

*每个家庭都想办法消化这种困难,并且最终呈现出波澜不惊的平凡和正常。

*混乱挣扎开一个方向,任性地摆脱了一个可能的命运。

*发觉了世界上有我一个人承担不了的东西,才觉得有神灵真挺好的。

*圣杯(由两块木片削成,一面削成椭圆形,一面削平,把两块木片掷到地上,反弹出的不同的组合,表示神明的赞同、否定与不置可否)。

我记得我老家那块有个很神的杨八姐庙,奶奶曾经带我去拜她。和文中描写的一模一样,心中想着问题,然后将圣杯丢下。如果结果不满意,那就再丢一次,前一次就表示杨八姐没听清什么的。直到圣杯摆出自己满意的结果,然后大家心满意足的离去。连这种“自欺欺人”的习俗和文中也一模一样呢。

有时我在想,这种信仰的膜拜和畅销书《秘密》提到的道理是不是一致?一种强大的信仰让当事人更加坚定,有“神明”在保佑自己,一定心想事成。而《秘密》的核心也就是,相信!相信自己的期望,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这样的感觉,不激烈、不明显、只是淡淡的,像某种味道。只是任它悄悄地堆积着,滋长着,会觉得心里沉沉的、闷闷的,像是消化不良一般,我知道,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悲伤。

vi.阿小和阿小

*然而他读书却并不好,这让他这种高傲的安静,被理所当然地理解成一种孤僻。(是啊!当你读书很聪明的时候,你的孤独会被认为是天才的曲高和寡。然而成绩很差,只会被认为奇葩的不合群。)

*白的发亮,瞬间让周围的一切都灰暗了。

*一种找不到话题的恐慌感,在彼此心内滋长。

*桥上一点一点的灯影,快速滑过,一明一灭,掩映着车里晃动着的疲倦人群。

vii.天才文展

*有那么一两秒,我脑海里晃过诸如草原、大海、星空。。。此类很浩瀚的什么东西。

*他的脸通红通红,几乎可以看到皮肤下的血液在沸腾。

*我莫名其妙地害怕那种相遇,每次见到他,仿佛自己的粗陋一下子全部裸露了,自己的困惑不自觉地又汹涌起来。

*但她不敢把这不安说出口,似乎一说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见,一切担心都落地为实了。

*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残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时期的那个方式。

*它果然是记忆中的那个样子,大又不仅仅是那个样子,就如同一张没对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来,大概的模样还是如此。

*疲惫但警惕,眼神的冷漠不是由攻击性的那种,而仿佛是对他自己的冷漠。

*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从这章开始,我就开始怀疑此书并非自传。书中文展的故事,如果是真的,那真的很可惜。)

viii.厚朴

*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一个女性友人,一开始认识我的时候,非常喜欢我。然而“表里不一”的我,并不是真的如看起来那般“傻白甜”。我,独立而自我,将她拒之千里之外。因此她的热情被我屡屡浇灭,最终演变成不置可否的保持距离。

她对我的这种排斥感还略带嫌弃和不喜欢。后来她坦诚,说她嫉妒我。嫉妒我非常活跃和有生命力。我很努力,而我的努力衬托了她的不努力。

我没解释什么。

后来我想到,其实,我们认识的时机不对。我冰冷的对待她,是因为当时的我,内心极其脆弱和自卑。因为害怕受到伤害,所以把自己包裹的很紧。不敢让别人看出自己丁点的不堪。也就是说,当时的我,活的很不自由。

而这种看似优秀实则不自信,会给人高傲的假象,让别人产生嫉妒的情感。真正的优秀,是不卑不亢,陈恳待人,是能让人产生羡慕和模仿的情感。

*我把这个动作掩饰成用水擦脸时舒服的哼哼声,我看出来了,你不是因为擦脸舒服,而是因为扮演自己太累。

*一副活在当下、活在人间的尘俗感。

*其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个才是我应该坚持的活法,哪个才是真实。

*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我担心着、羡慕着、怀疑着又期待着他。

这句话,是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当时读到,有种说到心坎的感觉。

区间之外的p值小于0.05的人。

旁边另外一个女生说她一直觉得自己挺有个性的。然后,学长看了一眼,说:“你挺正常的。”

我一听就不乐意了,“你是在说我奇葩吗?!”那个女生也不乐意了,“你是在说我没个性吗?!”然后我们两个学妹都嘟着嘴哼哼唧唧的看着学长,一副要学长给说法的样子。一句话,得罪了两个师妹,学长不置可否的低下了头。

说实话,当别人说类似的话时,我内心是有点小窃喜的。毕竟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都是贬义的。然而一个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个性的人,一定是孤独的。

*共同的出口:厚朴你来带头做吧!围着他,像真的围着他们生命的希望一样。

*我不禁开始揣测,或许厚朴是他父亲自认为未尽兴的青春,在新的一个肉体上的延续。

*但我知道自己劝说不了厚朴,我们能成为好朋友,或许正因为我们是相反的人。

*顽强地打着精神,但消沉的感觉悄悄蔓延开。

*更像是以青春的名义集体撒的一个娇。

*只是这样的宣誓,没有从心里透出来的力气,让人听了,反而感觉到无法言说的虚弱。

*北京这个梦想之地,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厚朴天然的生存之所,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他不是假装,他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身上的各种渴求,只是找不到和他热爱的这个世界相处的办法。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相互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向她解释什么。因为,她也是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他越来越投入对梦想的想象,也因此,越来越失去和实际的现实相处的能力。

*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他能想象到的瑰丽生活去与现实抗衡,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

*他敏感地觉得,现在的我,是映照他失败的最好对比。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总觉得这城市格外的小,就是一条主干道,衍生出几条功能迥异的路。然而,当它藏住一个人的时候,就变得格外的大。

*我必须在中场休息时候结束后,继续扮演起在现实生活中苦苦争取来的角色。

*我总会边想象,边自己开心地笑。仿佛过上这样生活的,是我自己。

*住在厚朴脑子里的怪兽,是他用想象喂大的那个过度膨胀的理想幻象。

*然后不断深深地、长长地叹气。仿佛我的胸口淤积着一个发酵出浓郁沼气的沼泽,淤积着一个被人拼命咀嚼,但终究没能被消化,黏糊成一团的整个世界。

《厚朴》是我最有感触的一个故事。或许因为厚朴有我的影子,所以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的想法有时很理想主义和浪漫,这种“不接地气”让我很难和别人聊到一起来。这种不被认同感让我时常怀疑我自己。然而,我还是做不了别人,我只能真实的做我自己。

在不断自我怀疑中,不断勇敢,不断继续。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其它部分

*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曾经的掩饰,更加在意,更加狂热。

*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

*直接地突破你说话的逻辑,不让你有试图掩饰的机会,指明你所逃避或者不敢面对、不明白的。每次和他聊天,我时常都有种受伤感-有试图掩饰的挫败,也有的是,其实自己也不理了解自己的状态,然后就被李大人这般一阵见血地指出并且批评了-我知道李大人内心的善良和本意,然而我总是难以遏制挫败感。

*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我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怎么能尽快挣钱以及怎么能尽量成名,用好听的词汇就是所谓“梦想”和“责任”。

*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关于我们要怎么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谈谈,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和最珍贵的。

*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父亲突然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是哭泣,而是满肚子的怒气,我憎恨自己再无法为父亲做点什么。

*心里踏实到对生与死毫无畏惧。

*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是切开的木头年轮中的某一环,拥挤得那么心安。

*我突然如同坠入一种深邃如黑洞的恐慌中,一种踩空的感觉,眼泪止不住汩汩地流,但同时,好奇心又不断提醒自己,挣扎着想看几眼陌生的风景。

*我抬起头,看到一个硕大的,橘子,悬在上空,我知道,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所有黄昏。

*我看着一座座的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仓促被扯走。我就这样短暂参与了他们的生活,刚开始铺张关于他们命运的想象,却又被迅速带离。作为游客,惬意的是,任何东西快速地滑过,因为一切都是轻巧、美好的,但这种快意是由罪恶的。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风景,无论对当事者多么惊心动魄。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那么迅速、干净。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能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

*世界已经帮他剔除掉天真的虚妄。他能否已经找到办法和自己身上的欲望讲和。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这条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之前小时候就这么想过,小学在乡镇中学读,中学在县城读,大学在省会读,研究生来到了一线城市。想来,这便就是人生的轨迹吧,一步一步,慢慢晋升。内心的一点小目标终于得到满足。其实,活着,有些目标是挺好的。

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可以吓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

其实,作者说的这样的感觉我很有感触,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的经历还是很熟悉的,小时候的记忆仍然还是存在的吧。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城市规划好的,各种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娱乐设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不过确实有机会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吧。

再走几步看看

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再等等,让时间给予最合适的选择。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皮囊》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亲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为是最亲近的人,写下来更需要勇气,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割开心中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们看的是故事,但却是别人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寻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梦的样子是那样熟悉。作者对小镇的感受也是那样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个小镇,镇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听着方言会让我觉得很亲切,市场上的叫卖声,街道上的喇叭声,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

我喜欢看书,能深深体会与作者感同身受的经历,原来他们对于这件事这种感觉是这样描述的啊,怎么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欢的文字。

1、我们的生活本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2、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识在这躯壳中爬进的一点点距离,发生的一点点小障碍,他们都能感觉到:在这里,灵与肉的差别第一次这么清晰。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觉得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是一个个奇特的人。

5、每个人都已经过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他,构成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或许那时候的聚会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结局是注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该来的会来,不以这个形式,就会以那样的形式。但把事情简单归咎于我们无能为力的某个点,会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9、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10、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应该被定位为散文还是小说集,因为他既具有小说里那种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现。

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每一则故事都是以一种平平淡淡的文笔写出的,然而这里面的感情,这里面的沧桑都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全书开篇故事就写到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这样的生活观作为一个年轻的读者,在我看来,在不明所以中带着些难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书之后又好像懂了一点: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无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关乎生命的一种独特见解,我想我可能还需要不少时间来体会。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直击内心的语句:

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

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时候喜欢躺在他肚皮上。这个想法让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床上,感觉父亲的气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记,那终点注定是失败,注定是一场无法承受的剧痛。

医院一楼是门诊大厅和停尸房。可以随意打发的疾病,和已经被疾病废弃的身体,比邻而居。生和死同时在这层盛放。

一切轻薄得,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语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发现,去感受。

皮囊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母亲的房子。在中国的大背景下,时至今日,有多少形形色色的人们在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居所而不断奔波劳碌。特别是在那个时期的女性,倾其一生只为那所谓不可辜负的使命,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为了所谓尊严而把自己修炼成金刚不坏之身,坚毅不屈之心。即使看起来是那么不理智,只为那活着的一口气一份情。作者说他看到的是母亲对父亲的爱情。

阿小和阿小。同名不同命,但皆同形。一个是邻居的阿小,有自己的理想,被断为孤僻,跟香港阿小成为玩伴后一心想成为同样的人,不甘变为一介渔夫,但有时命运就是这么可笑,自己一步步走上的道路,即使不甘或委屈也是自己亲手搭砖砌墙铸就的定所。人性本孤独,香港阿小似乎拥有了一切物质,但内心的空虚还是无法被填满。反而是真心以待的朋友,来日即使落魄未及富裕,也会为彼此曾经的友情而保留一份温暖。

文展。如何想象一个9岁的'少年就已打算好自己未来的方向,为了锻炼领导能力,有条不紊的组织玩伴,为了让自己作文有素材,每天定时整理历史时事大纲,为了不给家里太大负担,努力让自己完美得控制考试分数,林林种种,既可悲可怜又似乎引人生羡。但有时,人性的漠然和诋毁,会让一个自信自傲的人被慢慢消磨颓然。可能会有人天生幸运,一出生便知道自己的追求和要奋斗的方向。但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区别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迈开步伐,愿不愿意拐弯。

正如李敬泽先生所言,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者一颗心的羁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