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 高中地理教学评语(大全8篇)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 高中地理教学评语(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7 11:51:19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 高中地理教学评语(大全8篇)
时间:2023-09-17 11:51:19     小编:紫薇儿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一

我自己总结了几条教训:

一是选课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开课,尽量要选难度小的内容,比如避开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讲起来的风险太大,因为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受到学生学业水平的影响,太难了非常难以发挥,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活动课,很难展开有实际意义的讨论。

二是把握好容量,量不要太大,内容越少,越充分,越容易操控。

三是如果是选择了人文部分的内容,也要把握好深度,不要挖的太深,这种课不是高考备考需要把能力提高到高考的要求和层面,而是控制在好看上。

四是讲课要充分准备,一定要多次试讲,让更的同行和同事听听,都提提意见,不断修改,我认为试讲至少要达到三次以上。

五是小组活动要有预案,几个人一组,分成几个组,谁是策划师,谁是发言人,等等,事先要跟学生沟通一下,尤其不是自己的学生;其实备课,就要备学生,如果选择了一个长期都在受满堂贯影响的班级,你要他们在你的课活跃起来,那是不可能的。

六是如果是学案,一定要学生提前完成,这样为了节省课堂的时间。

七是语言要经过锤炼,不是太随意的语言表达,这样容易丧失品位。

八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指向性要明确,精确,以利于课堂上的高效率的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

除此之外,比如注意掌控好时间,能够根据时间的分配调整授课的程序等。这些是我的切身感受和教训,希望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能够不要重复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和技术。

最后说几句叛逆的话,公开课,基本上都是做秀的课,不一定是真正高效的课,其实讲实效讲实用的老师都明白这一点。比如专家和评委说好的课,不一定学生欢迎,如果是教育对象都不认是好课吗?做课的时候,很热闹,经过多次锤炼的课非常好,关键是平时的讲课水平和公开课的水平对等?这堂课很漂亮,真正有效吗,学业水平和知识水平掌握一定好?平时这样搞,很受欢迎,有人预测和高考有关系,对高考一定有用吗?不能否定传统接受式教学的优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探究式教学,如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你让讨论两节课不明白的东西,还不如直接让学生记住,不断应用巩固效果好,本来课堂10分的钟的事,非要把它搞成40分钟,谈不上高效,难道牛顿运动定律也要学生讨论清楚吗,如果都能讨论清楚,不都成牛顿了,关键是讨论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能力的提高。说的有点激动,不一定客观。总之,要学新课标也要学到新课标精神和灵魂,不要搞形式主义,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到学生,比如有些适合接受式教学,就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些适合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讨论明白,甚至有些课节某一个点适合接受式教学,咱就讲透彻和形象,让学生明白,某一个点适合探究咱就让学生活动讨论,查资料也行,看电影也行,做实验都可以,形式是多样的,最关键是学生能学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更实际的是有利于备考,考大学。

千万别搞了几年热闹课,最后学生高考考的一塌糊涂,你以新课程的旗号在做试验呢,那你想想试验品的每一个个体是他的一生,那是严重的误人子弟,我觉得这个事比抢劫贪污还严重啊。另外,真要把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体化的推行,关键是得形成共识,得改变象我这样的自由自在上课、实实在在做人、追求高考实效的、甚至固执死心眼、有点迂腐的人。要改变我,首先要改革高考的模式,因为我对高考有情节。

(1)人教、湘教、中图版的必修3教材。

(2)一本必修3教案。

(3)《课程标准解读》。

(4)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5)指图杆一支。

(6)学生以前的问题研究作业几份,只要是提供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教学灵感,这次参赛课题包括问题研究。

(7)网络搜集的一些文章,我把它们命名为“公开课理论参考准备”——包括“公开研讨课的21个注意事项”(长江口口的总结),“地理课堂教学评课”(江晔),“谈我心中优秀地理课”(冯丹),“无声上课特点及注意事项”,“公开课亮点设计”(姚卫新),“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关于‘评比优质课’备课的几点看法”()等十余篇文章。

(8)为了在教学设计中,获得灵感,便于因地制宜的联系乡土地理教学,特地从网络上搜集下载了关于安庆的资料,共20来页。当然,笔记本电脑无论如何要带的,自己的坏了,晚上到同事家借了一台,这次“无生上课”不知道是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反正有备无患嘛,另外在宾馆内能够上网,必要时候可以用来查找教学资源。

公开课中不乏精彩多姿、诗情画意、张弛有度、行云流水的精品课。打造精品课,需要反复认真地研课、磨课,这个过程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使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收益,老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收获;聆听精品课,常常是一种美和艺术的享受,常常有一种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的感觉。因此,一线教师对公开课特别是名师、名家的公开课趋之若鹜。另一方面,精品课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是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实实在在的享受和难以忘怀的记忆——学生的感受如何,正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有效和是否精彩的基础。

优质的公开课一定少不了“亮点”。这些亮点,或因施教者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而让人耳目一新;或因老师课堂问题深入浅出的突破而令人顿悟;或在应对生成性问题时看似信手拈来的教学机智而令人折服。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教学亮点呢?笔者以为大致可以从下列途径入手:

1、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

2、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3、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热点话题。

4、对文本入木三分的透彻解读或跳出文本的发散性解读。

5、合理制造“包袱”激智激趣。

6、化危机为神奇地用好生成性资源(当然需要精湛的技艺、深厚的积累和必要的预设作为保障)。

1、抓住社会热点,把握学生实际,培养创新思维。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感、针对性、贴切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能够触动学生心灵,针对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发展产生强烈的积极的影响。

例:赵平老师引用“海水西调工程”这个目前网上议论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讨论这一工程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中的影响。通过对热点的“说一说”,再让学生针对热点联系书本知识开展“想一想”的讨论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和发展学生基本能力的核心和关键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对现象或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结论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要知道学生开展探索、自学、相互讨论来完成这些过程,使教师的传授作用与学生的学习行动达到和谐统一;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和谐统一。

2、营造参与的环境,吸引学生参与。努力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学生参与的多向交互的空间。

如:金华一中的夏丽娟老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生物进化发展顺序”表格时,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并让学生走上讲台一一介绍自己。我们说这样的活动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重视体验活动,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在情感、信念形成的

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活动,促进观念、知识的内化。

如:舟山中学的王静珊老师在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及其整体性”时,先组织学生走上讲台观看老师当场演示的实验。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都是最先从观察开始的。

而针对这一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自然、社会的能力,是难以学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懂得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观察后该怎样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对自然、社会地理现象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生从复杂、模糊的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观察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为学生深刻领会知识带来方便,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培养创新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令人可喜的是,在本堂课上,王老师不仅让学生“看一看”,还不失时机的地要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通过学生的再次“做一做”的活动(我们暂且不说这个课堂实验活动有没有做的必要),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多动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灵感。

又如:

回浦中学的王文兴老师处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整体性”知识时,要学生动手画一画各个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并要求学生能说出各个箭头表示的意思,从而进一步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所以我们说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动手活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并陶冶情操,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诸如课堂画图、小制做以及一些科技活动等都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参与的环境,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一课中,宣城中学老师拿出先派到合肥不同地点学生测量的气温数据,以“我们自己测量气温的活动还要做哪些改进”,“测量出来的数据如何改进”等问题逐步增加课堂的探究性,随后全班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企业、普通市民发言人共同探讨如何避免“城市热岛环流”的不利影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老师生动的启发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的精彩。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如同养鸡,不论教的东西多好,强迫鸡吃,鸡一定会拒绝。只有让鸡自己主动去吃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求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二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热衷于某项事业,才会主动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们讲应该努力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想可以从这些事情上着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趣闻趣事,播放相关优秀纪录片,组织野外实地学习等等,总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们。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很多时候十分简单的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

(1)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 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2)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3)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

(4)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事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三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__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年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一)

(3)做到精讲精练,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重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学困生意见

1、首先要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补救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增强信心,教给学习方法。

2、在班内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3、让后进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当众在班上表扬该同学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进步。

4、在平时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检查督导。

想,努力彻底地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使本班学困生转化率达到90%。

六、教学进度表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四

通过多年的高一及高二地理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学业水平测试能力要求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高二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我们有时会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果还像讲授新课那样复习,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试着编写了典故,通过典故教学法来突破难点。这样通过典故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复习了天气、气候、季风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结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上。记得有一年高考中就有让学生分析兰州化工厂布局是否合理的题目,当时就有同学只是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对化工厂的布局进行分析,忽视了环境效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认为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与标准答案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会选择一些有关材料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有关厂址选择的问题。我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同学对照地图和资料,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同时强调: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

在随后进行的大组汇报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学生,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学生,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学生,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学生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与同学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平时上课也多从他们的能力角度讲解,以求答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五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陆地上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运动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又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按照这样的思路,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述了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运动、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运动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一、引言部分:

本节教材的引言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了陆地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这部分应讲清水资源的概念、陆地水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从水资源的概念自然过渡到陆地水体类型。

我采用了“目标题目化导学”方式,用投影显示有关题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二、陆地水体类型

教材首先介绍了陆地水的概念。然后从陆地水的来源入手,简要说明了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从各种水体的静态储水量和动态储水量两方面,着重分析了各种水体特点及其对人类开采利用的价值。

讲“陆地水体类型”时,首先从陆地水体的空间分布,讲明陆地水体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为哪几种水体。然后从空间补给而言,明确陆地水的补给来源,以及陆地各种水体的形成。

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的难度不大,我设计了几道题目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学,在书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多,这样处理可以节约时间。

然后从人类利用水资源的角度,从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两方面分析。说明动态水资源是人类开发利用的重点;并着重指出,对动态水资源的利用,应以不污染、不破坏和不超过其更新速度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在讲述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时,强调了两个数据,即陆地水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3.5%,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陆地水资源的0.3%,使学生认识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因此,这部分教材实际上是讲述陆地水的补给,其中重点介绍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与陆地其他水体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

讲授“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时,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和“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使学生明确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知道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再以长江与洞庭湖湖泊为例说明湖水与河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三、水循环及意义

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对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陆地水等有关内容的总结。

在讲解“水循环”时,我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完整地叙述水循环运动的全过程及其主要环节,并要求学生自己绘出示意图(一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子上)。课文中重点介绍了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循环,对海洋循环只是稍带提及,教师可适当加以补充,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全过程。然后总结“水循环”的意义。最后(如有时间),我打算谈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好的和不好的各举一例(如修水库和围海造田)。

四、作业布置

根据教材76页的“活动”,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视时间而定)。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六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二(x)班的地理课程,为了抓好教学,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复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具体主要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今年是我校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第二年,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课前阅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地理教育》等书籍。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新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如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做为一名教师,我十分清楚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我深知,有了一个科学的课堂管理,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此,我十分重视课堂管理,在课堂上向__分钟要质量。一般我一进课堂,就以自身饱满的情绪影响全体学生,使学生们也能以饱满的,高涨的情绪来上的我课,然后抓紧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重点学习完,把难点剖析清楚。接下来学生的精力开始涣散了,课堂秩序有些不稳定了,这时我来个地理小故事或小幽默,改变一下课堂气氛,待学生精力又集中时,及时把重点,难点巩固。至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我一般是让学生相互讨论来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不错。

一个教师最先被要求的往往是他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是做一个成功的教师,还是成了一个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多次的听学校各位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有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多次的组内教研活动,让我有了检查自己的时机;通过梁永禄老师,张郁老师的尽心指导,各位组员的大力帮助,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要“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评好每一堂课;反思好每一堂课”成了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途径。

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等。比如在讲到“西藏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时,以课本中的地图为素材,进行探究,并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拓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读图分析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又如:在讲到“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时,着重教育学生:要珍惜和节约使用水资源,要保护水资源,以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学生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中学的学生爱动、好玩,有些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对学生微微笑,说说笑,或者说说他的优点。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首先通过谈话、问卷、课堂提问、作业及检测等方式明确弱情,找准弱点。理清是共性存在的问题,还是个别学生个体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把问题落到知识点的层面,不大而笼统,使学生在补弱的过程中真正能了解清楚、学得明白;其次,制定具体措施。先制定整体补弱计划。根据所了解的弱情,作好具体分工,使每位老师明白自己所负责的具体知识内容,并先期着手准备,以利补弱工作的顺利展开。指导组内教师制定个性补弱计划,要落实到学生姓名、弱点、解决的措施、实现的目标。补弱时间,精讲精练,有的放矢,按照既定的补弱计划认真执行,在教学后及时反思,发现问题,快速调整,为下次补弱做准备。利用学科自习,指导学生复习预习,学会自主学习。

以上我在本学期的工作总结,成绩是肯定的,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虚心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七

1.葛志刚老师评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其次,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突破口选择上,把握了本课的主旨:“南极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找答案,依次通贯全文。

最后,以考点为依据,在讲的基础上注重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尽快地掌握和巩固,也是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很多学习的地方,我们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示。但是,在我看来,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即:王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生互相讨论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还有可能因为王老师说话语速较快或其他原因,使得下面听得不是非常清楚,如果王老师在这两个方面稍加注意,相信这堂课将是完美无缺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陶金玉主任评

王老师的公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就粗浅的评论一下他那堂课的得与失。

在地理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想方设法地精心上好每一堂课。而在公开课中,它不仅能展示了教师的才华,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王老师真正做到了使课堂教学返朴归真,这也正是他一贯“朴实、真实、扎实”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比较准确。王老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后来,我还体会到那么几点。如他没有运用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的教学语言没有半分的夸张,他也没有过头的表演动作,更不会有对学生的调侃和煽情。或许是对王老师朴实、实在的为人比较了解吧,我对他的公开课还是以“朴实、真实、扎实”作为结束语。

3.王雷老师评

头分析到脚的步骤,根据内容的重点、难点,来安排课堂设计的结构,可谓灵活。其次,王老师还相当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是能够巩固学生当堂掌握的知识,从这堂课的实际情况来看,的确,效果相当好。还有就是内容充实,能够很好地呈现资料,图片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可谓恰倒好处。

这个过程也给了我不少启发,比如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勤于钻研教材,要积极地与前辈、老教师交流,善于学习、善于吸取,除此之外,还要多向相关的杂志、论著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总之一句话,新教师必须积极、虚心、不断地学习。

1.王步广老师评

我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观摩,有以下感触。

讲课达到了“活、细、实”结合,巧妙地将作者介绍安排到了教学中间,给学生又一种新鲜感。同时,王老师在灵活的教学安排下,又很务实,充分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节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王老师仍然能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需要一名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也有少许不足。可能由于一节课时间的限制,王老师对个别内容发散和展开不够。

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见解,所以对学生的回答应多宽容,先鼓励肯定,再指出不足,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所有这些是我在这节课的感受,总体上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整节课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课本内容和训练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把学生从“学会”渐渐引导到了“会学”。

2.蔡军老师评

从整体上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其他方面我就不谈了,这里我谈一谈感触较深的几个方面。

(1)主要优点

a.导语符合学生的基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

b.从教学程序上看,本课结构和思路清晰,对课本的大体框架把握较好。

c.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抓住了一个“准”字,即重点、难点的确立准确。紧紧围绕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个话题去引导和启发学生。

d.从教学效果上看,比较理想。学生能结合课本独立思考且能简单地阐释出气候的分布规律。

e.从教学结构上看,本节课完整。在完成教学内容前,不忘对所学知识回顾和总结,且图示的方式运用简洁、一目了然。

(2)主要问题

a.对本文的内容虽抓住了重难点,但缺乏深层的理解和分析,没有挖掘出气候形成的根源。

b.教学环节方面,前松后紧,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协调,导致后面内容安排较粗糙。

(3)主要意见

a.我个人认为,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它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不仅要求教师有较深厚的底蕴,且要求学生也要有一定的理解水平,只有这样,才会有理想的课堂互动。

b.我认为,由于本课内容较多,课堂上可以取消教师细致分析每种气候成因的环节,以免占用不必要的时间。而正因为在这一点上花了较长时间,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去讲解、分析,只好匆匆一笔带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3.王名扬老师评

王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无论是分析,还是训练,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导入新课新颖,无论是导语的设计,课本内容的挖掘,还是对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到位。并且在教学中,还适时地进行了思想和道德教育,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除此以外,王老师还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训练,而且训练的题目亦是紧扣课本内容的。

总之,听王老师的课就犹如漫步于林荫小道,微风拂面,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当然,做为一节公开课,王老师的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比较淡薄,对学生的讨论引导稍欠火候等。

以上是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4.王彩云老师评

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了学生的智慧,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王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好的。无论是从导语的设计,课本内容的挖掘,还是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我们一起商量。

首先是教材的处理有些不足,在材料的细节上还是缺乏渗透。

其次,上课时的激情还可以再充沛些。课堂语言应该是丰富多彩且抑扬顿挫的。而语文课,更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也可以说,是投入整个生命。

本周的两节地理公开课,目的清晰明确,内容安排得当,?方法较灵活,组织严密紧凑,符合大纲的要求,?是两节比较成功的好课。其特色在于:

1、大胆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形为教学手段,?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方法。由于图示教学法把教材的重点高度概括,浓缩到一幅地图上,其结果是把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具体为概括、化分散为集中、化感性为理性、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因此,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寓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

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读图”、“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等活动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眼、脑、手、口多感官积极活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也开发了学生的智能。通过自学教材、读图、指图、填图、启发提问等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多种地理能力,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3、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活力。

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材中蕴含的情境因素,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学习知识,今天的两节课主要是利用激疑创设理智教学情境和利用板图创设动态教学情境,有效增强教学的活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4、改变教法、注意师生共同活动。这两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都是边讲边指图、边提问、边板图、紧扣学生思路进行教学,将综合法和比较法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师生感情交流比较融洽,双边活动协调、自然。

5、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做了一些尝试。通过典型题训练法,思考解疑法、读图法、析图法、绘图法等一些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尤其是图像系统。

6、优化教学手段。

大量使用图片教学,即增加了课堂容量,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7、讲课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的,要求教师说得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晰、重视语言的表达效果。今天的两节课语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但生动、形象不足,应增强感染力和趣味性。

高中地理教学总结报告篇八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多媒体课件

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