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
2. 新文化运动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3.李大钊发表的文章。
二、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2.强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指导学生列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发展、历史意义。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 预习新课。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二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南方古猿 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堂导入: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 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 、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 ,其生活地点是 。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 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 前形成。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 ,分为 氏族和 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 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 制和 制 ,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合作探究: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达标检测:
a、印尼爪哇人 b、南方古猿 c、尼安德特人 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 b、氏族社会 c、 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 d、能采集果实
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棕色人种 d、黑色人种
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 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 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
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哪一阶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那一阶段?为什么不再杀死战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babca 原始社会早期 ;父系氏族后期;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拓展提升:
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有?
a、(1)(2) b、(3)(4) c、(1)(2)(3) d、(1)(2)(3)(4)
课外作业:
选做题:神创造了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这类传说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多种渠道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知识梳理 :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教学设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小组内学生分工收集,处理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表演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二、新课讲授:
出示图片《黄海激战》,出示视频《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人民感到耻辱,义愤填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
假设: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五
2、抗美援朝:目的,统帅,意义
4、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地区,意义,与“一国两制“区别
5、土地改革:能掌握所有国家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的改革,四个阶段:1950年土改,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涉及一个知识都要为学生展开,由一个小的知识引发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一个问题联想到于此知识稍微有联系的所有知识,通过训练能自己熟练驾驭课本,将课本自动分成几个板块和主题进行学习。
六个专题的复习时间安排是:第一二专题因为属于期中考试以前的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所以控制在一节课内完成,专题三四分别用一节课的时间,专题五六公用一课时,若再给学生分析问题形成思维习惯的时间大约需要五节课,时间紧任务重,除去复习剩余三课时,计划抽出一节课时间完成20__——20__年期末考试卷,进行考前测试,另外已经给学生印发了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包括基础题和材料解析题,利用两节课的时间,限量让掌握记忆技巧,(嘴快动,脑快转,只盯一题,速战速决)大题的背诵基本在阅读三遍后就完成。
因为专题统和了整册书的内容,跳跃性非常大,所以每天布置作业时主要以读书记忆为主,而后构筑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书写作业的量不会太大,每次一道大题或20道选择题,作业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早自习,政治和历史有十五分钟的背诵时间,每天固定让学生背诵一课的知识点,并且由组长抽测本组组员背诵情况。(注:已经将五个班的组长重新筛选,每班10——11名,每名组长负责抽测3位同学)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六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七
知识能力
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a、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八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九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下面是一篇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新文化运动,欢迎阅读!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篇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新文化运动是小编精心为同学们准备的,希望大家认真对待!
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篇十
各位热爱历史的同学们,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同学们认真浏览,详细笔记。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民主”与“科学”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