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六篇)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11:19:35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六篇)
时间:2023-01-03 11:19:35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二、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

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篇2

蒙古灭西夏与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蒙古灭西夏与金的史实,分析蒙古能够灭西夏与金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提高阅读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蒙古能够灭西夏与金的 原因,提高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统一的是历史的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蒙古灭西夏与金的经过。

?难点】 蒙古成功灭西夏与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提出问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伟大功绩是什么? 引起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蒙古灭西夏与金 教师出示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路线图,提出问题: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成吉思汗统一 蒙古,统一蒙古之后,成吉思汗把目光放在了哪里?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可知:成吉思汗把目 光放在了西夏、金与南宋身上。教师接着问:蒙古是怎么灭掉西夏与金的?学生根据所给地图及课本资料回答:成吉思 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1227 年,西夏灭亡。虽然蒙古进攻 西夏之时,在六盘山去世,但这并没有阻止蒙古大军的步伐。1234 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与蒙古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蒙古族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 40 多年,直到 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二)蒙古成功灭西夏与金之因

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蒙古在灭西夏、金与南宋的过程中,采取了什么策略?学生阅读 课本后回答:蒙古先攻打实力最弱的西夏,后来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最终在 1234 年成功灭掉金朝。最后形成对南宋的包围圈,灭掉南宋。

2.教师接着问:在蒙古灭西夏与金的过程中,西夏、金、南宋又是怎么做的?学生根据 教材回答:西夏向金求救,但由于西夏曾与金交恶,金朝拒绝支援西夏。南宋不顾北宋灭亡 的教训,与蒙古联合夹击金朝,导致金朝灭亡。教师再出示问题: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唇亡齿寒,做事目光要远大,不要局限于当前的利益。

3.教师最后出示问题: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蒙古为什么能够成功灭掉西夏与金呢?学生 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蒙古族封建化完成,有实力统一中原,夏、金实力下降;夏、金混 战,人民厌倦战争,渴望统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众多,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2.作业:预习元朝的统治,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板书设计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篇3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学家班固和《汉书》。乐府和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乐舞的发展。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

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一、司马迁和班固(板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板书)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司马迁做史官后,有机会阅读大量皇家的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000多字。本纪是以朝代或帝王为主,记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列成表格;书是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世家专记诸侯名人活动;列传是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载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一种独创。自从纪传体《史记》出现以后,历代不少史家都沿用这种体载编写历史,并用把用这种体载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二十四史”都是如此,可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从内容方面看,《史记》记事是从远古到西汉,贯通古今(今指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所以称为通史。《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也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叙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肯定了这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说屈原的诗可“与日月争光”。对暴君酷吏,如夏桀、商纣、周厉王、秦始皇等,作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文笔生动,语言简洁,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史记》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这是《史记》的主要缺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竖写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编写《史记》动机时说过的话,表明了司马迁决心在史学方面干一番事业,写出一部历史著作留给后人。司马迁忍受重刑之苦,以惊人的毅力,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为我国的史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司马迁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2.《汉书》(东汉班固)(板书)

继西汉的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汉书》。班固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写作,对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了西汉一朝(包括王莽的新朝)230年的史事。《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但是《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这又是它与《史记》不同的地方。《汉书》的最大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这部组织严密、体例完整的断代史的出现、在史学界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汉书》被后世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的典范。

二、汉赋和乐府主诗(板书)

1.汉赋(板书)

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文学方面也有新的成就。汉朝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载,叫做赋。赋是一种长篇的韵文。前面我们提到的《论衡》、《史记》、《汉书》等著作,按其文学体载来说,属于散文;而《诗经》是诗歌。那么,散文与诗歌有什么不同?(学生答:散文不用押韵,诗歌要押韵。)赋也是要押韵的,这一点与诗是相同的。但是赋在行文时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这一点又与诗不同。所以赋是一种新文体,其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汉赋辞藻华丽,笔法铺张,有些汉赋作品在描绘田猎歌舞的壮观、宫殿苑囿的宏伟以及山水奇景方面,都超出前代文学的成就。但是汉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宫廷文学”,反映的是汉帝国的表面现象,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真挚的思想感情。西汉的贾谊、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都是汉赋的著名作者。其中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作品都很有名。

2.乐府和乐府诗(板书)

乐府是指西汉时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官署,它的任务是专门搜集歌辞,一方面供统治者观察风俗、了解民情,另一方面加工配乐,供宫廷娱乐。所用歌辞,一部分是由文人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采集来的这些民歌以及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文人写的诗歌,后来就被称为乐府诗。流传至今的汉乐府诗有100多篇,由于其中以民歌居多,所以人们提到汉乐府诗,往往是指这部分民歌。讲到民歌,谁还记得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提到的民歌《硕鼠》出自哪部书?(学生答后,教师讲述)对!是《诗经》,更具体一点说,应该是《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诗经》中的民歌以抒情为主,而乐府诗着重叙事。汉乐府民歌同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但在艺术上更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增加了文学的表现力。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形式自由活泼,格调清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摘录的《十五从军征》的一段诗,结合注释和画意插图,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80岁的老兵服了65年兵役之后回到家乡,目睹亲故凋零,家园破败的情景。同学们看这幅插图:墓冢累累,乌鸦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认识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秦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现在就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用多媒体演示画面“鸡蛋里面挑骨头”:

东汉早期我国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书于西汉的《九章算术》书中的许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华佗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善的药物学著作;西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

学生活动:根据已学知识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中找出错误之处。

二、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三、自学指导要求: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若有疑难学习小组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个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四、自学指导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教师:河南洛阳白马寺有一副对联,写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么那位同学知道这副对联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吧,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他永远还是逃不出一个人的掌心,是谁呢?(学生回答)

教师:对,是如来佛祖。那么这副对联写的就是他。同学们,我们中国从来都没有什么佛,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了佛呢?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又有哪些基本的教义呢?

学生: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分别自由发言:

①佛教的基本教义。

②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02页,回答:

(1)道教起源于哪里?什么时候在民间兴起?(我国,东汉)

(2)道教为什么会在我国古代得以传播和发展?

学生回答:道教的主张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过渡讲解:

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学生看红字部分了解)。

五、自学指导二:“司马迁和《史记》”

小小主持人(让学生表演)

学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我们的现场是位于文化历史名城韩城的司马迁祠,在这里让我们追寻的人曾经或者应该说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么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是我们的“史祖宗”。现在我去采访现场嘉宾,请他们给我们进行详细的介绍。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回答采访者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

①介绍司马迁的生平。

②《史记》首创的体例和内容简介。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营造一种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活动与探究:

教师:想一想,司马迁是如何写成历史巨著《史记》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指导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首先,司马迁有远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次,为实现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还遍历祖国南北,实地考查、访问、收集大量资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后,也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启示: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思维拓展: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应如何多角度认识《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之说呢?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做补充。

(指《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纪传体,这种体例一直被历代的史学家所沿用。同时《史记》还反映了司马迁全面的历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好了,这个时候我国还有一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宝物,有那位同学知道吗?

六、自学指导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对了,在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艺术有了重大发展,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师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和世界地位,感受秦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七、小结

采用多媒体分步显示图表,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造纸术数学地理医学宗教史学雕塑思想

西汉

东汉

八、达标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若要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可查阅

a、《史记》b、《汉书》c、《论语》d、《论衡》

2、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③

3、东汉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纸术②地动仪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针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4、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发明,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6、《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7、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孙思邈

8、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出地震方向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9、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主要突破点是

a、由笨重改进为携带方便b、简化制作过程

c、扩大造纸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d、纸张由粗糙改进为精细

10、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认为当时的最高成就有:①蔡侯纸②“麻沸散”③《九章算术》④四疹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①针灸②外科手术③创制“麻沸散”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2、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特色的是

a.史学巨著《史记》b.张衡发明地动仪

c.蔡伦改进造纸术d.秦兵马俑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老师把五禽戏传授了他的弟子吴普,对他说:“人体应该经常活动,血脉才能流通,不会生病。你身体若有不适,就叫做五禽戏,自然就会增加食欲,身体也就轻便了。”吴普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老师指的是谁?

(2)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戏指的什么?

(3)此人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是什么?

2、阅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阅读材料回答:

(1)这是谁说的话?他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人物?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书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略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

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教案中班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课的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通过对示意简图的阅读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2、讲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从已知的知识入手──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3)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

(4)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5)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6)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7)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举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学习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插图的观察和史料的理解,对指南针的发明过程(战国、北宋)、指南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北宋)、传播(南宋)的过程作出解答。

4、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司南模型时,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它的发明是人类从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历史飞跃,并为简单实用的指南针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提出设问引导观察: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时,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又能加深对科技发明是时代的产物的认识。

5、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用计算机大屏幕显示另外提供的资料。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两材料都说明指南针已成为船舶航行辨别方向的护身法宝。“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它的传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想象,并适时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

6、学习火药的应用和传播,首先要明确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第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出示材料: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学生依据材料描绘突火枪的外观、制造时间、结构及燃放时的特征。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至阿拉伯和欧洲。第四,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比较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学习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后,不仅要能够分类概括,还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通过大屏幕出示资料)英国近代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