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一
这句话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企业必须熟知“彼”,比如竞争对手的资料、市场、经济对外政策等,了解本企业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威胁,迅速而准确的进行调整,决断来完善本企业的不足,达到企业目标。对于“知己”,就是认识到企业自身力量和内部决策的执行、生产经营规模,做到企业自己心中有数,奖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更好、更高效的运作。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对企业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特别严峻形式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做到提前预判形式,做出超越其它竞争者的策略,才能由补被动变主动,获得竞争的优势。
《孙子兵法的智慧》在生活中也在不断的体现及延伸,谁运用的最好,那必定是位强者。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二
上一篇主要讲的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的第三部分,诡道/用诈,告诉我们“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的思想。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的第四部分,示弱。
《淮南子·兵略训》云:“用兵之首,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六韬·武韬·发启》云:“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对人将动,必有愚色。”意思就是:凶猛的野兽准备捕捉食物,先低着耳朵把身子贴俯在地上不动;聪慧的人准备行动,先表现出一副愚弱的样子。
“能而示之不能”之所以有奇效,一是由于示弱能麻痹敌人,造成判断的失误;二是可以让敌人先机而动,使其作战意图暴露无遗,从而创造战机,战而胜之。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运用“能而示之不能”时要把握两点:一是示弱要适可而止,示弱的过程是创造战机的过程,一旦战机成熟,应即刻收弱逞强;二是示弱要与出奇结合,示弱不是目的,要暗中设下伏兵,示弱在前,出奇在后,方能乘隙破敌。
意思就是:将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去。
这里“留之”、“去之”的标准在于“将”是否“听吾计”,而“将”是否能“听吾计”的关键又在于“吾”是否识才,换句话是,“吾”若识才,则“将听吾计”,并且“用之必胜”;“吾”若不识才,则“将不听吾计”,结果只能是“用之必败”。孙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实则为领导者如何识才的问题。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人才也是有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是否善于识别人才。领导者只有了解人才的特点,把握好识别人才的原则,掌握识别人才的方法,注意发现潜在人才,还要警惕口蜜腹剑者,才能成为善于识才的伯乐。
“示弱”是一种提醒,提醒着我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可能他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示弱”。
所以,到最后呢,无论自己官升几何,在为人处世以及战略决策上都不可莽撞,要时刻清楚自己的定位。
对于创业领导者而言,识人才是双向的,不合团队价值的不要,不积极上进的不要,这可能也是组建一个铁打的军队很难的原因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三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军事书,《孙子兵法》。
这本书写的是孙武自身通过实战总结出的经验,并列举了一个个生动的战例,既学习了打仗的智慧,又能看到一个个朝代的兴盛到衰弱,有个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是一举两得。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打仗不但要有雄厚的兵力,还要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想到用一些计谋,迷惑对方,使对方内部发生矛盾或做出利于你打仗的事,这样才能获取胜利。一些兵力少的国家,照样能打败强国,这唯一的解释是这弱国或多或少用了些计谋,跟他们死拼,是必败无疑的。另外,一个聪明的将帅该要揭穿对方的计谋,让对方已经钉在板上的胜利成为泡影,虽然现代社会要和谐,不要多疑多虑,但最基本一些很明显的表情,神态要看出来。战争中,一些经常用计谋打败其他国家首领格外要小心。有时,一个平淡的安身后面可能藏着惊天的阴谋,有时,一句像白开水一样的话中或许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再仔细读读,我有悟出了更深的道理。
虽然那些对我来说枯燥乏味的古文我没记住多少。但那句“不战而屈人之兵”还记忆犹新,表面上是希望是反映了战争的最高境界。也暗示着他对和平的渴望,战征年代,很多人为了一块地而杀红了眼,战火纷飞,死伤无数,多少人在战争中死于非命。平平安安的难到不好吗?安安逸逸过自己的生活,要学会满足,有多少地就多少,为了夺取一块土地,就发动一场战争,好像战争成了国家的出气筒,大家坐下来经经协商有什么不好。要知道,人的生命比任何一块土地都重要。
我衷心希望世界早日和平,各名族各国家团结起来,友好交往。不要发动战争了,要知道,在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四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篇”的第三部分,诡道/用诈。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意思就是: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要求做到: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却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却要装作要向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卒强锐,就暂时避开他;敌人暴躁易怒,就设法挑逗他;敌人谦卑谨慎,就设法使他骄横;敌人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他疲劳;敌人内部和谐,就设法离间分化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正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精髓,是不可预先传授说明的。
孙子认为“兵以诈立”,认为用兵打仗靠诡诈多变取胜,要根据利益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根据兵力的分散和集中进行变化。
孙子的“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思想,高度概括了战争行为的本质,兵无谋略无以为战,这构成了孙子军事思想的主体。
正因为诡道反应了战争的指导规律,后世兵家对孙子“兵不厌诈”推崇备至。《十一家注孙子》中。
曹操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李签说:“军不厌诈。”
梅尧臣说:“非谲(jue)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
张裕说:“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比在诡诈。”
可见诡诈是杀敌取胜的法宝,在战场上,不用诈就难以克敌制胜;不施谋略就等于把自己军队送进坟墓。
仅以中国古代战史为例:
其他如“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等诡道战法,也都受到后世将帅推崇。
二是“量敌用兵”,即兵家根据战场形势,实施灵活机动的指挥,因敌变化,随机处置,能打则打,不能打则不打,始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上述两点,是孙子“兵者诡道”之术的精髓。
战争是智谋的较量。感性的直观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特洛伊人没想到精致的木马中会暗设机关,被西农(希腊人的间谍)花言巧语所蒙蔽;曹军也以一般的作战心理对待赵云的空营之策,这是“木马计”与“空营计”取胜的主要原因。
《投笔肤谈·持衡》云:“善制敌者,愈之使敌信之,欺之使敌疑之,韬其所长而使之玩,暴其所短而使之惑。”意思是说:善于克敌制胜的人,愚弄敌人,使其信()以为真;欺骗敌人,使其产生怀疑;隐匿我军长处,使敌人疏忽;暴露我军的短处,使敌人迷惑。这就道出了兵家的权谋诡道的真谛,在于使敌失误,步入圈套。
《十一家注孙子·王哲》说道:
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
信者,号令一也;
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
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
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
五者相须,阙一不可。
对今天的领导者而言,
“智”就是战略智慧,有先见之明,审时度势,能运筹帷幄,多谋善断,指定方针、计划,“智”的意义在于“胜人以智”,处处棋高一筹,才能在工作中稳操胜券。
“信”就是诚实和信用,领导人的言行要使人深信不疑才有可能做到令行禁止。这就是所谓“服人以信”。
“仁”即为领导对部属要有仁慈之心,关心职工的感情,保护职工的利益,才可使组织有较强的凝聚力,这就是所谓的“得人以仁”。
“勇”就是勇敢果断,知难而进,不怕失败,不避风险,处事果断明快,决策及时敏捷,这样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实现“趋时以勇”。
“严”就是要严明纪律,赏罚分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而且不仅要严一律人,更要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自己持身以正,才能做到“驭众以严”。
读完这一部分,受益匪浅,不过在我看来,诡道是把双刃剑。
这一部分,我不禁初步了解了诡道的大致思路,更加懂得如何避免被他人诡道的方式,俗话说得好,只有充分了解敌人,才有可能充分取胜。
后半部分,再一次的重申了将帅的智、信、仁、勇、严五大特征。特别是对于今天的领导人而言,五者相须,阙一不可。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五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
公元前623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楚右军是由盟军组成,战斗力最强,遭打击后立刻溃退。
晋军又故意佯退,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楚左军又被歼。这时,楚统帅下令撤回楚地,晋文公就这样利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要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迂”与“直”本来是一对矛盾体,但在军事战略上,“直”往往最难达到的,双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实际上的“直”,“迂”和“直”往往会发生转化。
知敌我之情势!
熟知敌我,才可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有可能取胜!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六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
《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
《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七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意思就是:攻击的目标虽然在近处,却装作远袭的态势;着眼在远方,却故意作出近攻的样子。
远与近是一对矛盾。就时间而言,比如有利于速战,却偏要安营扎寨,作出长期驻扎姿态,等敌方放松戒备,立即出击,这是“近而示之远”。反之,明明是要持久作战,却偏要大造声势,使敌方日夜戒备,不得安宁,等敌人因此而松懈斗志时,突然给予有力一击,这是“远而示之近”。
就空间而论,远和近又是一个地域概念。明明要攻远方之敌,却作出攻击近敌模样,待远敌不备,突然袭远,这是“远而示之近”;地处悬崖峭壁,军队一到就回头,扬言绕道而行,暗地却派精兵沿小路攀山越岭,这是“近而示之远”。
楚汉相争之初,刘邦为了麻痹项羽,烧毁了从关中到汉中的栈道,从而使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备。到了公元前206年,刘邦见时机成熟,便命韩信出兵东征。
就在楚将放松戒备时,韩信已带领汉军主力,抄小路逼近陈仓城下,趁陈仓守将毫无防备,一举攻克陈仓。
陈仓失守,关中楚军连连败北,楚将见大势已去,被迫自杀。汉王刘邦乘势攻占了整个关东地区,为最后击败项羽,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就是韩信采取的远而示之近的计谋。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说: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因此孙子主张对待可能遭到的邻国侵略,务必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如果远征他地,一定要在兵力、物力、财力上进行精密的谋划,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一方面,战争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用兵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研究,绝不可草率用兵。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市场上的竞争同样关系到每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要正确的认识竞争,不能回避。
其次,要慎重地对待竞争。高明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把竞争限制在适当的程度内,必要的时候,还要摒弃前嫌,与竞争对手进行联合。
最后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八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意思就是:君主之道,说的是务求政治清明,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这样就可以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生,从而不畏惧危险。这里,孙子提出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的思想,并把道(即政治条件)列为筹划战争全局、预测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言外之意,作为君主,必须注意考虑民众的需求,尊重民众的愿望,关心民众的生计,争取民众的支持。
再结合到战争上来,这就要求战争的筹划、组织者,要尊重民众意愿,想方设法使统治者与民众间的意志统一起来,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才能夺取胜利。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不仅是军队取胜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的谋略。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领导者能否使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荣誉与共。
由此看来,奖励士卒、荣誉与共,是军事家,企业家推行“令民与上同意”的常法。概括的说,是以己推人,由己所欲而知“民”所欲,以满足“民之所欲”,达到“与上同意”。
《孙子兵法》全书对道、将问题的表述,可以看出三点:
从决定战争胜负因素来说,“道”是首位的,“将”是次位的;
选择将帅,政治条件是首要条件。将帅修养,首先是政治素质修养。
“以道为心”,就是提倡领导者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注重政治品德修养。
众义士救存赵氏孤儿。战国时期,赵国大司寇“屠岸贾”与相国“赵盾”有仇,“屠岸贾”借机杀死除赵朔(赵盾之子)妻子之外的赵家300多口人。原来,赵朔妻子身怀六甲,即将生育,她事先得知消息,逃回了王宫(赵朔之妻为赵国国君景公的姐姐)。屠岸贾担心孩子报仇,故派重兵围住王室,再次过程中,还好有公孙忤臼(赵盾门客)、程婴(赵盾门客)以及韩厥(屠岸贾手下将军)的帮助,救了赵氏孤儿。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
这时景公对屠岸贾早已不满。程婴见时机已到,将赵氏冤情禀告景公,在将军魏绛的支持下,景公将屠岸贾斩杀,为赵盾已加平反昭雪。
民为水,君为舟,民以载舟,民以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看来,战争中的民即为创业世界里的管理者和执行者,战争中的君、将即为创业世界里的决策者。
之前看过论语上说得一句话“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就是说,管理1000辆战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护百姓,奴役百姓要不误农时。
可能就是这样吧。
孙子兵法读后感篇九
读书,就像是谈恋爱。
当你遇到一个人,有了余生要执子之手的觉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生了感情;
当你读到一本书,有了余生要与书偕老的感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现了好书。
第一本被笔者列入人生必读、常读、精读的书籍,著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过战国的烽火,经历秦汉的纷争,穿越唐宋元明清;从竹简,到帛书,到宣纸;从卷轴,到线装,到平装。
该书为《孙子兵法》。
一.爱其苗条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以书比人。厚可当枕之书,是丰腴之人,却不免有肥头大耳之憨;薄如蝉翼之书,是瘦削之人,却难有风姿绰约之态。
而《孙子兵法》,堪称绰约多姿,有多一分则赘,少一分便瘦的妙处。
好书不在于字数多少。
诸如此类的盛赞,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数十种翻译本,流传至世界各地。国外人士亦是视之为奇书。
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极度膜拜:“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如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自称“《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中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并且,阿特伍德“每两天就会读一次”,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篇章只有十三篇,字数只有五千言,而如此简约瘦削的著作,却在两千五百年间深得众人欣赏与热爱,这十三篇五千言中必有魅力。
岂是颜如玉可媲美?
二.爱其多姿
纵观古今对《孙子兵法》的赞誉,横看中外对《孙子兵法》的致用。《孙子兵法》的意义已经突破了作为兵书的范畴了。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经渗透到经济、商业、教育、管理、体育、医疗、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企业管理者,率先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推广到企业间竞争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巧用兵家谋略,获得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
如日本兵法经营塾的塾长大桥武夫,1957年便用《孙子兵法》的理论指导其公司的经营管理,开始了他的“兵法经营生涯”,后来,大桥武夫发表了专著55部,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内容。日本台湾南朝鲜的经济界中,一些知名人士、工商巨擘,如石坂泰山、土光敏夫、王永庆、孙法民等人,大多想当熟悉《孙子兵法》。
在美国和日本的体育界中,棒球足球等体育竞赛也普遍采用了《孙子兵法》的竞争原则,许多运动员对《孙子兵法》中的精妙警句脱口而出。在医学界,有人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治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日本还有许多人应用《孙子兵法》的原则,写出了《孙子与人际关系》《孙子与高考战略》《孙子兵法与恋爱》等大众读物。
未读《孙子兵法》时,对各界各人士的吹捧,半信半疑。
读罢《孙子兵法》,其短短五千言,真理俯拾即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五千言,实在不能言其瘦削如槁木,实则别有天地。
三.爱其亲切
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
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
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己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己前行。
四.与书偕老
在处事之先,《孙子兵法》告诉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让我凡事先有计划。
在困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让我明白,在难以战胜的困境中,要自强,达到不可被战胜,以待时机。
在愤怒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可因为愤怒而下不理智的决定。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感情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爱的。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刻的。
对我而言,在读书的历程中,这苗条不失绰约,深入不乏浅出的《孙子兵法》,最是让我难以释卷了。
为此,如何能不执起这五千言的书卷,与书偕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