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米芾书法讲座 米芾书法家介绍(精选3篇)

最新米芾书法讲座 米芾书法家介绍(精选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19 19:18:18
最新米芾书法讲座 米芾书法家介绍(精选3篇)
时间:2023-05-19 19:18:18     小编:xiejingc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米芾书法讲座米芾书法家介绍篇一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长山文化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50公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米芾书法公园的导游词1

沿墨池广场前行,树木葱翠,鸟鸣山幽。不过一公里,绿径深处横卧着一块长11米,高约4米的巨型泰山石,远远望去:山峦耸翠,有烟云掩映,有飞瀑流泉,神似长山,气象万千。石的正面镌刻着镇江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手书的“米芾书法公园”六个字,这里就是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的主入口海岳门所在的“海岳广场”。

座落在长山深处的海岳广场由三组不同的建筑组成,而相较于广场背后边绵群山、万亩林场渲染出来的盎然绿意,这里的建筑透露出的那一份洁白,会在第一时间冲击来到这里用心于米芾对话的每一个人:高大的碑坊是白色的,逶迤的丹徒古城图是白色的,玲珑着的米芾故居图也是白色的。哪怕是刻意的呢?这白色流露出来的纯洁,是米芾一生的浩然正气,也是我们丹徒人对他这一生浩气正气的认知与膜拜。

面对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海岳广场,一个如此的青白世界,我们不妨穿越历史,解读米芾。

6岁熟读诗书,7岁学习书法,10岁就能为他人书写碑文,曾经的书画学博士,米芾作为一个有理想,而且能够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的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经世之才能够成就自己的经世之志,但在北宋那个年代,他的执著与热情,最终只能是美好的愿景,家族、身世和出生,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

米芾,姓米,最初的时候名字叫黻,黻的本意是古代礼服上的青黑色图案,41岁以后改名为芾,字元章。如此一个盛名远播的人,一生却对自己的家族历史讳莫如深,只以“鬻熊后人”强调自己是中原后代,希望以此让世人忽略他西域异族的出身。只是,米信,米芾的五世祖,北宋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本是西域奚国人的后裔,而且“米”就是奚国大姓,再加上米芾“世居太原”,这一原本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背景,让米芾西域异族后人的身份暴露无疑,这样的家族背景在那个“英雄一定要问出处”的年代里,成为了他登堂入堂的严重阻碍之一。其次,自米信始,到他的父亲米佐,在北宋一朝都是行武出身,而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以“杯酒释兵权”,推崇文人治国,祖上的武功,已不足以作为荣耀,将门的“不知书”反而倍受轻视,所以武职侍从的身世,也影响了米芾的人生之路。

更加重要的是,明白了只有读书才能入仕途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米芾,却从未能加科举,而是因为自己的生母阎氏为英宗的皇后接生这一层关系,得到恩萌进入仕途。因为这些家庭背景,使米芾一直为当时的士大夫所鄙视,终生都无法进入主流社会,以至于对他的心理、个性和人格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此才情四溢的米芾,在现实社会中左冲右突,却四处碰壁,理想的幻灭让那个曾经热情如火的米芾冷却了自己的理想,经世之才无法经世的米芾用自己的狷狂成就了自己的别样人生,别人眼中的“颠”、“痴”与“狂”,或者正是他纯洁的理想与抱负无法实施后的掩饰与伪装,而这样的掩饰与伪装又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无法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米芾,纵情于山水,而纵情于山水的米芾,与丹徒这一方秀丽的山水作伴,倘佯,寻觅,发现,记录,用笔成就了自己后人无法比肩的艺术世界。而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海岳门”,就是对这一段历史最好的记忆。

巍峨高大“海岳门”是一座仿宋式的石碑坊,碑坊正面,门楣正中刻有四个大字“天开海岳”,这四个字原是米芾三十五岁重返丹徒定居后,在自己建造的第一处住所海岳庵大门门额上的题字。“因山为垒,临江望海”,是为“海岳”。这是他用心喜爱的丹徒,有山有水,有情有义,自少年时代与父母自襄阳迁居到这里,虽人生坎坷,颠沛流离,但丹徒永远是他心底的梦,须臾不曾忘记。所以,当生母去世以后,他便利用将母亲与父亲合葬丹徒黄鹤山的机会,自此定居丹徒。

海岳门的背面,门楣正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四个大字“宝晋英光”,字依旧是米芾的墨宝,不过内容是源自于米芾于丹徒的另一处住所“西山书院”里的宝晋斋和英光堂。两处米芾收藏古来书画名作的地方,不经意的合壁,倒彰显了其书画直逼魏晋、光耀后世的艺术魅力。背面附门上的“高古”和“骏迈”四个字,是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对米芾书法的高度评价,而我们已经熟悉的字体依然出自言恭达先生的亲笔。古人的评价由现代的书法大家落笔,也充分体现了米芾书法艺术纵贯古今的影响。

一座碑坊,让米芾从海岳庵来到了宝晋斋、英光堂,让我们知道了还有西山书院。

米芾书法公园的导游词2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新城十里长山文化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0.5公顷。园区规划总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根据场地自然特征和景观特色,分为四大功能区域:书法体验区、书法展示区、书法教研区和文化休闲区。

一、背景介绍

北宋著名书法家、鉴藏家、美术理论家米芾自徒居丹徒,在丹徒生活达四十年之久。为纪念这位与丹徒有着历史渊源的艺术巨匠,建设米芾书法公园。

米芾(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有历史深度、文化高度、人文厚度,是一处以弘扬米芾书法艺术为核心价值、以人文关怀为主旨、以山水文化为媒介,集展示、创作、交流、研习、培训和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名园,也是米芾书法文化对外传播、辐射的核心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产业、休闲产业、文化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二、一轴四景

“一轴”指米芾东路。它是由长香路向北,连通米芾书法公园西入口以及东部各景区的交通干道。“四景”则指长香路与米芾路对接处的“墨池口”、米芾书法公园西入口处的“海岳门”、米芾书法刻石碑廊周边的“米帖林”以及米芾书法公园东入口处的“丹青坊”等四处节点。在这四处节点中,“墨池口”布局以曲折求其深,造景以层次求其远而显得引人入胜;“海岳门”题额有气势,山门有文化内容,浮雕有典故而显得发人深思;“米帖林”可视可察、可游可登,静观能为游览者提供较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可给游览者铺陈较长的游览线,睹物赏景,耐人寻味;而东入口的“丹青坊”如烟含黛,亭亭玉立,其温雅风韵令人遐想。

墨池口

这里是长香路、米芾路交汇对接之处,也是游人进入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的主要通道和必经路口。节点呈外八字喇叭形状,取“吸纳开放,万象入怀,欢迎宾客。拥抱世界”之意。西侧半坡上矗有泰山石一块,高8.5米,色如烟灰,状如巨墨,故取名“松烟石”,又称“墨石”。墨石上刻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题“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八个大字,烂漫天真,意趣横生。墨石对面树影婆娑之中,一方砚池静卧其间,体圆水润,汁液饱满。

进入墨池口,感受墨池香,挽君多留连,沾带宝气还。

海岳门

这里是中国米芾书法公园西入口“海岳门”,也是中国米芾书法公园的园前广场,又称“海岳广场”。海岳广场主要景点有三。一为“公园山”。这是一块巨大泰山石,高3.5米,长9米。巨石烟云飞渡,松泉流瀑,形神兼备,状如长山。移置园前门外,取“胸存丘壑、放眼山川”之意。公园山刻有“米芾书法公园”六个大字,挺拔俊逸,清秀雅正,系镇江籍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先生手迹摹刻。

正中为“海岳门”,一主二附,汉白玉石质,巍峨丰硕,宋式风格。正门上方前后分别集米字题有“天开海岳”、“宝晋英光”大字。前者为米芾初到丹徒、建海岳庵于北固山时题额文字,后者为米芾“宝晋”、“英光”斋堂之名并称。观之令人胸胆开张,元气淋漓。前后附门两侧分别题有“风樯”、“阵马”、“高古”、“骏迈”字样,为宋苏轼等著名书家对米字的赞词。字体小篆,系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手书。

三为浮雕墙。“海岳门”东侧为“丹徒古城图”,呈现丹徒秦代置县后以丹徒为中心的古邑形态。天头题有米芾《净名斋记》中开篇语“带江万里,十郡百邑,缭山为城,临流为隍者,唯吾丹徒”。西侧浮雕为“米公故居图”。米芾居丹徒四十年之久,爱其城市山林大江风貌,于是选择地段建造房屋,有北固山净名斋海岳庵、千秋桥致爽轩宝晋斋、南山精致小舍等处。这些地方得天独厚、钟灵毓秀,造就了米芾书画艺术的熠熠华彩、赫赫之光。

进了海岳门,同为海岳人。观赏诗书画,提振精气神。

米帖林

米帖林是米芾书法公园核心景区瑞墨轩法帖石刻廊及其附设的九所堂馆的总称。这里陈列有重刻之宋拓米帖211件、新刻丹徒米帖73件,展示有历代书家题赞米芾法帖跋文及米芾有关诗文书论语录。摹刻原件悉数由故宫博物院提供,其中重刻宋拓米帖与新刻丹徒米帖摹本全部系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国内外米芾法帖集大成者,也是当今世界唯一的米芾法帖全貌集结展示之艺术殿堂。

丹徒米帖林,米书最完整,书道承千秋,代代有传人。

丹青坊

这里是米芾书法公园东入口。石坊门楣两面分别刻有米书“米氏云山”、“意象丹徒”字样。从这里进入米芾书法公园,只见层林叠翠,飞瀑流丹,园林特色尽显无遗。

涉足丹青坊,胸胆尚开张,米氏云山美,犹闻翰墨香。

米芾书法讲座米芾书法家介绍篇二

目录

一、米芾介绍

二、书法鉴赏

三、米芾代表作欣赏

【摘要】: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宋代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米芾。

关键词:行草、狂傲、个性、古怪、创新

一、米芾介绍(一)生平简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的书法富有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宣和年间,米芾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类似的传闻非常多。这种性情决定了米芾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在艺术上强烈地追求摆脱羁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行为是相符的。不仅是他的诗文和他开宗之派的“米家山水”如此,连他自认为“一混二王恶体,照耀皇宋千古”的书法也是如此。

二、书法鉴赏(一)名家点评

米芾之书,苏轼称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书上追晋人的风度,但其早年学书则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群玉堂帖》载其《学书帖·叙》中叙述了这个经历。他从即小开始学书,先是从唐代入手,但因唐法过于严谨,以至如“印板排算”,他逐渐地上溯魏晋,甚至更加高古。由唐至晋是米芾学书历程中一个重要特点,现存米芾最早的作品是在唐阎立本《步辇图》卷后的题名,为其29岁时所作。字形瘦长,中宫紧结,笔势内压,颇有欧、褚、柳的特点,这是他学唐的一个证明。学晋人,他采取“集古字”的方式,即从晋人书法中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故其临摹功夫很深,常能以假乱真。在风神上,他推崇王献之甚于推崇王羲之。在他看来,小王更自然天真,尤其是精神的外拓,性情的率真,更符合米芾狂放的个性。

在用笔上,米芾多以侧笔为主。侧笔是相对于中锋用笔而言的,它使笔毫欹侧于纸面并与用笔的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笔锋较外露,故能使线条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觉。米芾将侧锋用笔用到了极致。他又强调笔毫运动方向的多变,追求笔触的变化多端,即“八面出锋”,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锋势备全”来注脚这个“八面”,这是相对于欧、虞、柳、颜等人单调贫乏的“一笔书”而言的。米芾还喜欢大量的提按顿挫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幅度往往都较大,富于跳跃性。这一点也是与他的“八面出锋”紧密相关的。

米芾的书法在技巧上取得的成就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他的线条竭尽变化之能事,在毫不费力的经营中就能脱落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招式。在结体上,米芾讲究字型欹侧,姿态夸张。他的欹侧不是一味地向某一方向偏侧,而是多方位地挪移偏侧,使每一个字型都有一种走向。他的字型又大小不一,任其自然。反对状如算子,大小如一的章法,因而章法上能有跌宕起伏的气势。这很符合宋代尚意的思潮。

米芾的书法大大丰富了宋代尚意书风的表现范围,他的模式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的一味追求创新,而是走了集古出新的创作之路。他的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从书迹看,他的追仿者代不乏人,宋代有其子米友仁承家学,后成为晚明四大家之一;其后有赵孟頫、杨维桢、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铎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书迹上,而且在于他开创的艺术道路上。

三、米芾代表作欣赏

米芾《将之苕溪诗帖》行书 墨迹纸本 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亦作《苕溪诗卷》、《米南宫诗翰》,澄心堂纸本墨迹卷。纵33.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29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经意之作,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笔法清健,结构潇丽,有晋王献之的笔意。其书写风格最近《兰亭叙》。此帖用笔取法二王而险峻过之。落笔不拘中锋,常以侧锋取势。其书方圆并用,变化迭出。圆转处稳健凝重,气势雄浑;方折处果敢迅疾,意趣天然。点画顾盼有情,跌宕生姿。肥而劲,瘦而丰,即细如丝缕,亦不失圆劲飘逸。结字欹侧,力趋险绝。正、侧、掩、仰、向、背随意结字,变化莫测。危而不失,险而不怪,天趣盎然。用笔、结字、分行、布白均有独到之处。寓静于动,能放能收。通篇八面生锋,笔力老辣沉雄,潇洒自然。气势宏大,飘逸绝尘。其意境清新,节奏明快。字里行间处处显示出书家敏捷的才思和澎湃的激情。不愧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吴其贞《书画记》评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清亡后,《苕溪诗卷》被溥仪携至东北,伪满覆灭后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苕溪诗卷》当时被古玩界称为“东北货”,在“东北货”中,有很多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苕溪诗卷》回归有一个离奇故事。1963年4月,一个东北小伙来到北京荣宝斋,用一粗布包裹,送来一堆破烂——皆为浩劫之后的残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没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纹丝未动。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竟然有大书法家赵孟府等人的国宝真迹37件,有些残片与故宫所藏残品正好吻合,终于合璧。一年后,即1964年3月,又是这位青年,拿着同样的包裹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烂,经过整理,拼凑书画残卷20余幅。由于这位年轻人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这些残片是他的父亲丁征龙1945年9月8日在长春街头购得,在回家的路上,同行的三人中,有一个叫骆大昭的见财变歹,杀死他父亲和另一个同伴。他的母亲孙曼霞在事发12天后,终将骆大昭通过当局绳之以法。这个浸有鲜血的包裹便被孙曼霞仔细收藏18载,虽家贫而不市之,最后终于献给国家。在这批国宝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诗》。《苕溪诗》回归时已有残伤,缺损数字,后居延光室影印本临摹补完,重新装裱。

米芾《蜀素帖》行书,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蜀素”是北宋时蜀地(四川)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本色绢(丝绸织物)。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只在卷尾写了几句话,空出卷首以待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吳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八月米芾三十八岁时,米芾立林希邀请,結伴遊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挥到底,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詩。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诗,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卷中数诗均是当時記遊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蜀素帖》书于烏丝栏內,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谨以此致谢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米芾书法讲座米芾书法家介绍篇三

;

【内容摘要】米芾,我国北宋时期的重要书画家、书画论家,“尚意书风”的典型代表。其倡导书法应该“率意”而为,要有“真趣”,书风应朴实自然,而不应刻意追求人工之雕饰。米芾“尚趣”的书学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米芾书法依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其不拘一格的书写风格受到后人的好评。

【关键词】书法 审美 趣味

一、米芾书法艺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分割的混乱局面,进入一统天下的时代。宋朝的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过度的抑武虽导致宋朝的国力日趋衰弱,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宋朝国内实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重文抑武”的政策极大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使北宋王朝进入了“文风天下”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①北宋王朝的文化得到蓬勃发展,造就诸多文化巨匠,譬如“三苏”父子、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

禅宗思想在北宋时期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北宋文人参禅习佛成为当时的一种习气,苏轼、米芾等文坛巨匠纷纷投入禅宗门下。北宋文化艺术在禅宗的影响之下,一些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开始独辟蹊径寻求探索有别于唐代“尚法”书风的道路,最终经实践探索“尚意”新路。北宋四大书法家的出现,说明了北宋书法“尚意书风”的形成。北宋文化的繁荣昌盛使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犹如一支奇葩,赢得后世敬仰。

二、米芾书法美学思想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北宋的书法发展中“尚意”成为主导潮流,在“尚意”这股书潮中,“尚趣”书风犹如一袭清泉,令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由得想去追求书法“趣”的意境。

(一)“趣”的审美内涵

“趣”究竟是什么呢?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视“趣”为世间最难得者,他说:“世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 ②宋代书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谈到“兴趣”时,也是以“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③来比喻“趣”之难得。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趣味就是“趣”。在书法创作中,书法家抓住自己内心情感,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表达出来,并能带给欣赏者强烈的感染力和认同感,这就是“趣”。

(二)集古出新,追求“趣”的个性创造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④言语之间无不充溢着豪迈之情。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感到米芾说讲的“集古字”,其实就是他学习书法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学书取法广泛,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以及魏晋时期的“二王”等诸家均是他学习取法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米带也学过其他众多的书家,如梁武帝、智永,唐代的唐太宗、李岂、徐浩,五代的杨凝式等诸家均有涉猎。只是他学习唐人书法后进行反思,发现唐人书法的缺陷与不足继而转学晋人“尚韵”的用笔精髓,以期望达到潇洒俊逸、平淡天真的意境。米芾集众家之长,这在本质上讲是他立意创新对“趣”追求的心理表现。

(三)贬唐崇晋,源于“趣”的审美选择

米芾在《自叙帖》中对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有着详实记述:“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幸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⑤从记述中可以看出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识。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⑥”由此可见,米芾是在发现唐人书法过度重视法度,致使唐楷“趣味”逐渐缺失,呈现出过度的程式化和理性的弊端,这和米芾所追求的潇洒自然的“真趣”是相悖的。然而,晋朝的书法讲求的是自然率真的审美境界和米芾所追求的“真趣”审美不谋而合。

由此,我们参考米芾书论以及史书记载来推知,晋人追求书法的率真自然审美境界,与米芾所表现的追求“真趣”的审美思想极为相符。然而唐人的书法处处强调法度,因此对米芾来讲,临习唐人书法使其真性情无法淋漓痛快地表达出来,不符合他追求“趣”的思想,因此他贬唐崇晋是源于“趣”的审美选择。

三、对后世的影响

米芾作为“宋四家”中个性独特的个体,追求“尚意书风”的中坚力量,其书法的独特风貌以及追求“真趣”的书法美学思想,使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久负盛名,并获得了后人的敬仰和追随。在众多学习米芾者的补充发展之下,“趣”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充实。

历代学米芾者甚多,但是得其精髓者甚少,以至于后人感叹米书难学。历代学习米芾者甚多,然而有所成就者只有诸如南宋米友仁、吴据,元代的赵孟頫,以及明清时期的董其昌、徐渭、王铎等人。能够真正潜下心来学习米芾者,或得米之奇趣,或得其倔强之态,并在各自的领域能够有所建树,这也反映出米芾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书坛的影响。

注释:

作者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曹宁)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