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八篇)

最新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5 18:10:03
最新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八篇)
时间:2023-05-05 18:10:03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一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二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

听故事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回答三种可能:

1、增大。

2、减小。

3、相等。

调动了学生大胆质疑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了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实验

提问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总结

点燃白磷,观察到剧烈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天平平衡,质量守恒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硫酸铜溶液于小试管中,并置于小烧杯中;

2、取三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3、将1、2中所有物品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注意:铁钉置于烧杯外)

4、取下小烧杯,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5、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天平上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完成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

结论

使学生将个人探究所得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实验学习过程的合作、动手、思维创新,使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设问:你们这组在实验中是怎么做的?实验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组织与适时点拨,进一步归纳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详细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注意事项

跟随老师节奏,学习并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实验5—1教师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原因

提问学生,再归纳总结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归纳实验现象及原因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天平失去平衡指针向右倾斜(变轻)

原因:反应产生了气体

教师先演示“水电解”等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在质量守恒定律中,有三个关键词“化学变化”、“参加与生成”、“质量总和”等易被学生忽视,教师要用着重号标明,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归纳定律中心“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补充、点拨。

争先恐后地谈论收获,畅所欲言展示自我。

使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各有所得。

投影:准备好了吗?开始检测了:

……

课本p98页练习与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三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平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四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平、酒精灯。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让学生写出白磷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五

本课题是《陕西省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三讲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复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课主要完成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明确其使用范围;

2、能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2、在交流讨论中,体验分享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六

在质量守恒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而本节课是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质量物质的一个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

[知识与技能]

(2)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和善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难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本节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制定计划,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接受式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

生:减少了

师:由学生来做两个探究实验

1、cuso4+naoh→cu(oh)2+na2so4

2、caco3+hcl→cacl2+h2o+co2

师:同学们,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相等(通过观察天平的指针的摆动)

师:那么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师生:m反应前m反应后

装置装置

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没有参与反应的物质

参与反应的反物质生成的生成物

师生:根据刚才的推导,我们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生:1、生成d的质量为6g;2、生成c的质量为13g;

师:质量守恒定律中的三个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师:再由学生来做一个探究实验

na2co3+hcl→nacl+h2o+co2

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吗?

生: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通过天平的摆动)

师: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不相等?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生:不是,因为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要使此化学反应能成功演示出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生:不让气体跑掉,把反应放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师:其实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关键词:“参与、生成、总和”

2、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对于有气体参与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要成功演示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密封的装置中进行。

①在本节中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

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等等,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障碍点: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不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所以本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是增大的,还是减少的,如何算出增大了多少,减少了多少,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七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说课篇八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