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十七篇)

最新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十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1 13:29:06
最新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十七篇)
时间:2023-05-01 13:29:06     小编:zx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一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下面是教学课堂实录,希望你能喜欢。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二

《小石潭记》教学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下面是课文的教学课堂实录,一起回顾一下吧。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的景与情

一、移步换景,依次展示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它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展现不同景物的不同风貌神韵,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作者开篇就从远处以俯视的角度来描绘小石潭的总貌:竹林,水声,水潭,水清,姿态各异的`石头,摇曳飘拂的树木。寥寥数语,景物如画。接着作者用近视角度来写潭中景物:水的清澈,游鱼的数量以及它们的投影和情态。这几笔,绘形、绘神、绘影、绘声,明写鱼,暗写水,鱼水交融,情味无穷。再次,作者举目西南以远视角度望水源:曲折的溪身,交错的岸势。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富有诗情。最后作者移坐潭上,运用环视角度写潭周围环境:幽深的竹林,凄清的氛围。由此可见,作者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向读者依次展示了小石潭的绝佳风景。

二、抓住特征,细致描写

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时善于紧扣景物特征来细致描写。如开篇描绘小石潭的全貌,字句不多,但却抓住了小石潭的水清、石奇、木秀的特征来展示小石潭的全景。而这其中作者又重点突出 “石”,清脆的水声,清澈的潭水,长势个异的树木无不缘于姿态种种的“石”。再如描写潭水,全段无一“水”字,但又无处不写“水”。作者正面写游鱼如在空中无所依,侧面写鱼影倒映潭底,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明写鱼,暗写水。这里,作者正侧面映衬,动与静结合,配以比喻拟人,写的妙趣横生。又如写溪流,“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虽只三言两语,但作者却抓住事物的特点刻画入微,给人鲜明生动的印象。

三、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佳山秀水的灵气,也浸透着作者凄凉悲苦的感情。作者在游玩时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之中,纵情山水。写清脆的水声,写姿态各异的石头,写长势奇异的树木,写清澈的潭水,写游鱼的情态,写错落的水源,面对大自然如画美景,作者是那么陶醉忘情,以致笔下景物都染上了喜乐色彩。但这种欢娱只是瞬间,小石潭环境的“静”勾起了作者内心的“痛”。于是,眼前的自然美景在作者心目中也变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了。感情的跌宕起伏,正是作者痛苦心情的折射。人景同一,心悦景明,心忧景晦,作者在景物描写上也留下了内心情感的深厚印记。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三

一、导入

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生(齐):有!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

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语速、停顿);

●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男生a朗读)

师:大家说说读得怎样?

生: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师:这位同学评点得真全面,也比较中肯。

(女生b朗读)

师:读得怎样?和第一位同学比,谁更好些?大家评一评?

生:她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让我们用掌声来赞美、感谢以上四位同学的出色表现!(师生掌声大作。)

师:接下来,一起朗读课文,记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生齐声应道)情味!(生齐读)

三、译释课文

(多媒体出示“译释指南”:

●译释原则:准确、流畅、简洁;

●译释方法:

1. 借助课文注解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哪一课都不例外。给大家5分钟时间,根据“译释指南”的提示,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生自行疏通文意)

师:时间差不多了。下面,请几个同学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这篇短文。三个同学,第一位翻译第1段,第二位完成2、3段,第三位翻译4、5段,看谁翻译最好。

(生翻译第1段)

师:大家说说他翻译得怎样?按照“准确、流畅、简洁”的标准。这部分你有不懂的词句,也可以提出来。

生:很准确,比较流畅,也还简洁,我找不出毛病。(众笑)

师:想找毛病却找不出!我们说他翻译得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送给他掌声!(师生掌声大作)

师:刚才首发的同学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给后面的同学很大压力,接下来的两位同学也不必紧张,再看看“译释指南”,相信你们也能顺利、漂亮地完成任务!

(生翻译2、3段)

师:大家点评一下,翻译得怎样?

生:稍微差一点。

师:差在哪里?

生:“潭西南而望”这一句没翻译好,他好像说“潭西边而望”,应该是西南不是西边。

师:“潭西南而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解释为“往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师:不错,能够指出并纠正有问题的翻译。接下来请第三位同学翻译4、5段。

(生翻译4、5段)

师:谁来评价他的翻译?

生:很好!很通顺,意思也翻译得很清楚。

师:评价很高,老师的意见和你差不多。

五、赏景探情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本堂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赏美景,探情怀。(多媒体出示相关问题:(1)用“小石潭的美,美在 ”的句式谈谈自己发现的美点。(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师: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

师: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1),可以用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多媒体出示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

生:小石潭的美,美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美在“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师:很好!能抓住文中句子来谈小石潭之美。除了这些,小石潭之美还有哪些方面?

生:还有鱼儿,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还有小石潭的岸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小溪弯弯曲曲,像蛇和北斗星一样;小石潭的美,还美在四周翠竹和绿树环绕,很清静。

师:真不错!两位同学都有一双识美的慧眼,看到了小石潭美的具体所在。那么,我们再来思考并回答问题(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生:清静美。

师:清静美!大家说概括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的确,小石潭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清静美。除了清静(老师特别重读“静”字),小石潭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生:这里有悦耳的水声和游动的鱼儿。这些都有动感。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动动脑筋,把“动感”换成一个形容词,保留这个“动”字。那是——

生:灵动!

师:非常准确!小石潭,是清秀的,幽静而又灵动的。

(板书景:清幽灵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随着文字,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心灵旅游。下面,我们来探究作者的情怀。要知道: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情感、思想。(多媒体出示问题(3)——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很高兴,很快乐,文章开头就说“心乐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心乐之”是不是一直“乐”下去了?

生:不是,第4段就没有“乐”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

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忧”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媒体出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

(教师板书情: 抑郁忧伤)

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景往往寄托着一定的情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呢?

生:通过分析写景物的语言来品味。

生:找那些明显渗透作者情感的句子。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众生不语)除了刚才两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来把握情感。

六、拓展延伸

师: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三个大组,每组研究一句,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站起来回答。

生:第一句抒发了晏殊因为时光匆匆流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生:第二句表达了曹操雄伟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生:第三句好像是说杜甫自己很孤独,像一只沙鸥在天空飘荡,没有依靠。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情感。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写景抒情这种常见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吧?

生(齐):是!

(多媒体出示结语)

师:有人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大自然是神通广大的美神:壮丽的旭日,古朴的山石,温馨的晚霞,娇羞的荷花,苍茫的林海,缥缈的雾霭,澎湃的浪涛,欢乐的小鸟……可谓美不胜收!

自然——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同学们,亲近自然吧,那里有绚丽多姿的美,有无私深沉的爱,有激扬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多媒体出示课外作业:给心灵放放假,去亲近身边的自然,以“我遇到了美”为话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间自己把握)】

师: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让我们再来齐声诵读《小石潭记》。

(生齐读……)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四

(课前热身。师生交流。)

学生自由读。

教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读了《小石潭记》,后来老师把课文前面的导入语部分去掉了,请同学们做一回编辑。同学们都推荐了。有位同学推荐得特别好,我太欣赏这段话了。祝怡情同学在哪里?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屏显:看过日出东方的秀美,领略过万里长城的雄伟,欣赏过钱江潮的壮阔。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又是怎样牵动着作者的心呢?和柳宗元一同感受这个小潭的别样风景吧!

——祝怡情 】

师:祝怡情同学,老师问问你看,你发现这个小潭悄怆幽邃有别的风景,那么如果你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

生:觉得声音应该轻柔一点,声音低一点。

师:轻柔一点去朗读,你们同意吗?这篇文章不能读得气势轩昂。好的,我们按照她的要求

读一读这篇文章。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我们已经读得很熟了,看我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

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大家已经读得很通顺了。我听大家的朗读,感觉语气语调好像差不多。其实在朗读过程应该有些变化。

生:我觉得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些停顿。

师:哦,有些地方要停顿一下,等下我们细读文章的时候 要注意这一点。她的建议提得很好。我想问一下许浩同学,你问了一个问题,你说本文是用什么顺序写的,现在你能说是什么顺序吗?

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师:此话怎讲?

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总结。

师:做一个总结,然后就离开了,是吧?像你这样想法的还有四个同学。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它是空间顺序呢?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这个现代实验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现在明白了吗?我觉得会提问,真的很好。许浩一提问,我们就明白了一个知识。

像他这样会提问题的人还有很多,这些是同学们提的问题。

【屏显: 作者为什么有兴趣去游小石潭?

为什么作者一开始是很高兴、舒畅的心情,到后来却变得忧伤?

作者把景色描写得很美,但为什么还会觉得心情凄凉忧伤呢?

虽然竹树环合很寂静、清幽,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 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每问后有提问的学生,此处略去)】

师:看好了吗?全部看过一遍的请举手。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说到底就是你们很想知道柳宗元为什么要到小石潭去,他最后又为什么悄怆幽邃了,又记之而去了。他的心情你到底是怎样的?们最关心柳宗元的心情,你猜我最关心什么?

生:你最关心我们的心情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关心你们读一篇文章的心情。我们读一篇文章以一个好的心态去读它理解它很重要。

那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极好的办法: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此时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呢?再读读文章,等一下我们交流。

【屏显:如果你你可以陪同柳宗元前往小石潭 ,你最愿意在哪里停留脚步,驻足欣赏?】

生小声读。老师提醒:放声读。(约一分钟)

师:好,你来说说看。

生:我是觉得柳宗元在那边看鱼的地方,我愿驻足欣赏。

师:为什么?

生(犹豫):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笑声)

师:有没有也喜欢这个地方的?请举手。请你分享自己的体会。

生:觉得这里面有活动。鱼在游动,让我感觉比较兴奋吧!

师:鱼是怎么在游动的?你具体找找语句说一说。

生:有时是“佁然不动”,有时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所以我感觉人和鱼是融合在一起的。

师:人看到了这种鱼的游动,心情也似乎好起来了。是不是?

师:那么,要读好这个句子,把这种快乐读出来 的话,怎么读比较好呢?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其实你读得很通顺了,自信一点。请坐。这样读能不能读出轻快的感觉?

生小声回答:不能。

师:怎样把轻快的感觉读出来?哪些字要读得轻快一点?

(生小声说,师重复)翕忽,不动,还有吗?你觉得还有吗?

生:还有远逝。

师:同学们看一下,红色的字可以读轻快一点。还有三个记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屏显做了符号的字。)

【屏显: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生:读得长一点。

师: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第三声的。

师:读长一点,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后面的就更显得轻快了。

师:同学们读读看。

生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范读。

生再读一遍。

师:在小鱼的这个地方,有一个同学有感受,请沈卓琰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师:哪些地方看出这些鱼在中安居?

生:可以从“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写出了鱼儿自由快乐游动的情景,也写出了潭水清澈无杂质,以至于鱼儿像在空中那样的自由广阔。

师:昨天,在写小鱼的地方有一位同学对写鱼的这个段落很有感觉,我们请她来读读自己的感受。

【屏显,描写鱼的段落】

【屏显:此处写出潭中鱼的数量极多,侧面表现了水质之清澈,以至于有百条鱼在水中安居。——沈卓琰】

生:从这句话可以说明了,从侧面体现出潭水的水质好。

师:为什么说鱼多,能够体现水质好呢?

生:因为水质好,所以鱼的长势好,数量多。以至于有白条鱼在水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安居?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鱼自由快乐游动的场面,潭中纯净无杂质,以至于像在天空中那样广阔。

师: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空中,而是在水中,此处没有写一处水字,却感受到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清。

师:在他的这段文字中,哪个量词被他改掉了?柳宗元师怎样说鱼的?

生:条

师:条和头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觉得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

师:头好像是鱼的头浮出水面,走过来水都对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用条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生:不能

师:老师觉得你的语感真的非常好。一个小小量词细细读读也是很有味道的。

师:“潭中鱼可百许头”,还可以看出鱼有什么特点?

生:大一点。

师:鱼大一点,看到后你心情会好一些?

生:会,鱼大一点,说明水比较好,把鱼养的好一些。

师: 其实这个地方的鱼会不会特别大?

生:因为这是一个野外的小谭,不会长的很大。

师:这种大的感觉只是作者的感觉而已。

齐读写鱼的文字。

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 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 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

师:听到这个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啊。

生:作者此事也是心乐之啊

师:除了这几个地方,还有同学愿意在哪个地方欣赏?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师 有什么特色?

生 像水中的高地,像 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

师 你觉得小石潭里有小岛吗?

生:没有,是作者的联想

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蛮愉快的。

师:我们林文玄同学,对这个句子也是很有感觉的,把你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为”字读起来让人好像看到一块块千姿百态的石头立在潭中,你来读读看,我们看看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读。

师:至少有四种形态,还有两位同学和你的感觉似乎不同。

生:我觉得用了四个“为”感觉是多姿多态的

师:你说的是看到石头时的惊喜和激动的心情,你读读看,看能不能将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朗读

生点评,似乎没有读出激动的心情。

师: 老师自己也在想,这里有四个为字,能不能少掉三个,剩一个?

女同学来读有四个为的,男同学读剩一个为的。我们来对比一下。

师范读。

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完全一样。

师范读。

师: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惊喜和激动。

师:多写三个“为”字看来不是缀笔,而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伸手读读。

师:读书真的是要读到细处。我们来梳理一下柳宗元的想象之景——

如鸣佩环

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

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他站在西南方的时候,向西南望去,看到潭的岸势“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生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

师:这些词和上面的感觉一样吗?

生:上面的词语都很美好,这里用蛇 和狗牙来形容,感觉很难听。

师:其实感觉真的很奇妙,柳宗元用蛇来形容岸势师因为永州这个地方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即死。

师出示永州的蛇的资料

师:所以看到此景让我们仿佛不是很快乐。我问大家,同在小石潭,作者看到的景色怎么会不同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所以看到的景色也发生了变化。

师:从课文中看看,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 :有

师:读一读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那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句文字。

生领读,下面同学齐读。

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眼前景色不一样了,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自己体现出来,但是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同样,当这个人的心情变化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也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我们四位同学太厉害了,昨天第一次读就感受到了文章的这个特点。柳宗元将情景交融做到了极致,

师:柳宗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心情的转变的?

生:因为一些事情 让他心情不是很好。

生:环境让他想起了什么事情 ,忧伤的事情。

师 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细节,他有什么事情?

生:他被贬永州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 :注释中,可以看到,同为被贬永州的还有吴武陵。

师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师出示资料生默读资料

图片一:

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

柳宗元(773——8)

贞元九年(793年)21岁进士及第。

贞元十四年(7)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贞元十九年(8)31岁官任监察御史里行。

贞元二十一年(8)33岁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史称“永州革新”。

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师:柳宗元激情于永州的山水,金博闻,回到题目中,现在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得了吗?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

师:排解心情,我觉得说的通,为什么心情会发生转变他的心情变得这么忧伤呢?陆欣翊,理解了吗?

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 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这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随意心情变得悲伤沉重。

师:最后,他在小石潭呆不下去了,他是以怎样的姿态离开那里的?

生齐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他是很快乐走的吗?

生:不是,读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乃”字停顿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惆怅。我们在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为什么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他还要寂寞?沈心月,你能说说看吗?

生:我觉得他可能她想到了不开心的事。

生:所以即使有人陪伴,却仍然寂寞,没有缓解这种心情。

师:关于最后一段,有很多同学对最后一段很感兴趣,作者写的是小石潭,为什么结尾要写这么多同游的人呢?老师也一直在想,但是没怎么想通,柳宗元在柳州写了八篇游记,只有这一篇结尾写了同游的人,都交代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不显得多余吗?你可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思考的方式。有些想法就可以举手。

生:我觉得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这些人的名字,是想感谢这些人一路陪他走过来。

师:有感谢的心情在,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生: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人与他有同样的经历。

师:谁的心情和他相近呢?

生:吴武陵。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啊?

生:有一种同是被贬时的同病相怜感觉。

师:我们把文章盖住,看看文章完整吗?看起来很完整。难道最后一段是多

余的?盖起来能不能看出有人陪他去,即使是五个人陪他,甚至还说寂寥无人。

生:有人陪他,即使被贬了

师:怀着感恩、感谢的心情。

生:我觉得师为了反衬当时的悲伤、忧愁。

师:写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反衬他悲伤、孤寂的心情?

生:因为他写了“寂寥无人”他悲伤的把自己的朋友都有些遗忘了

师: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我有一点茅塞顿开的感觉。你能接受这种想法吗?

生:我觉得说得通。

师:蔡雯瑾,我记得你还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写到他们了,为什么不放在开头写,你现在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生:因为第四段写到寂寥无人,写到前面会让人有点读不懂。

师:所以看似有些多余的缀笔,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是让我们感受到他孤寂的内心。眼里虽然看得见这些人,但是心里却是看不见,这种感觉,当柳宗元黯然神伤转身离去时,他的目光也许和我们碰撞交汇。

【屏显】如果时空真的可以穿越,那么,当柳宗元黯然神伤地转身“记之而去”时,他的目光与你交汇,请在心底默默地对说:

生: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师: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请写点体会。

以上内容来自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五

《小石潭记》在诗情画意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寄情山水、纵情游览然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的文人形象。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六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七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八

《小石潭记》复习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

师:《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已经学过了,现在徐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屏幕显示:

请解释以下文言词语:

下见小潭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请翻译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下见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斗折蛇行”的“斗”是“像北斗星那样”。

生:应该是“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师:好,请坐。

生:“斗折蛇行”,“蛇”,像蛇一样。

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样。

生: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师:这四个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属于“名词作状语”。

师:对,名词作状语。蒲松龄的《狼》,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特殊用法的词语,记得么?

(学生表示不记得)

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有印象吗?“犬”是什么意思?

生:像狗一样。

师:也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蹲坐。翻译句子,哪位来试试。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围绕,寂寞,无一人,感到寒气透凉,幽静深远,气氛清凉。

师:请坐,有没有补充的?好,请这位女生。

生:最后一句应该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谢谢你。这个句子的翻译大家要注意了,“悄怆幽邃”,“幽”就是幽静,“邃”就是深邃。“悄”、“怆”的部首和什么有关?

生:心。

师:是的,与“心”有关。“怆”,“悲怆”、“伤心”。“悄怆幽邃”,就是“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刚才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还缺了一个内容。

生:“我”。

师:对了,翻译的时候要把省略的主语“我”加上去。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自言自语翻译一遍。

(学生自由翻译)

师:好了,同学们第一课时的学习,学得很扎实,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文言欣赏,首先请看课文的题目——《小石潭记》,如果要在中间加一个字,你觉得加哪个好?

生:我认为要加“游”字,“小石潭游记”。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观赏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师: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头。

生: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树木、藤蔓、溪水。

师:你说得真好,这篇游记,不仅写了小石潭本身,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这些景物,各具情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读课文,试着用一个字完成填空。

屏幕显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态。“如鸣珮环”,其声可谓( )矣;“参差披拂”,其姿可谓( )矣;“游鱼细石”,其水可谓( )矣;“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 )矣;“明灭可见”,其源可谓( )矣;“竹树环合”,其境可谓( )矣。

(学生读写)

师:好,你先来。

生:“如鸣珮环”,其声可谓“脆”矣。

师:清脆悦耳的响声,是泉水激石的美妙声响。继续。

生:“游鱼细石”,其水可谓“清”矣。

师:这里明写游鱼细石,实际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

生:“竹树环合”,其境可谓“凄”矣。

师:“凄清”,很好。

生:“参差披拂”,其姿可谓“动”矣。

师:写的肯定是动态之美,但一个“动”字还不足表现它的姿态。

生:“柔”?

师:“柔”,就是一种姿态,情态。继续来。

生:“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活”矣。

师:非常好。活泼,除了“活”,还可以填什么字?

生:“灵”。

师:为什么用“灵”字呢?

生:灵气,这里的鱼儿好像有灵气,通人性。

师:灵气,多好。子非鱼,但知鱼之乐。还有一个空格,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明灭可见”,其源可谓“远”矣。

师:为什么用“远”?

生:作者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源头在很远的地方”。

师: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远”,还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灭可见”,是说“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模糊”。

师:是朦胧的,隐约的。徐老师想到的一个字是“幽”,幽径的“幽”,幽远的“幽”。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填空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学生读)

师:作者到小石潭来观赏了这里的景色,写成了文章,所以叫“游记”。之所以说这是一篇游记,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因为是游玩的,所以是“游记”。

生:我认为他不仅游玩了,而且观赏了小石潭以及周边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生:最后一段写了“同游者”。

师:那不写“同游者”就不是游记了?

生:我认为是第一段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是他的行踪,交代行踪,所以是“游记”。

师:行踪,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还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

生:我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也是。

生:我认为还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师:好。

生:还有“近岸”。

师:不错,由远及近。

生:还有“潭中”。

师:是潭中的鱼,作者可没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还有“记之而去”。

师:“去”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

师:对,写了“到”,也写了“离”。游记,离不开行踪的,根据行踪来写景,叫“移步换景”。(板书)行踪变了,看景物的视角要不要变化呢?

生:要。

师:譬如说“下见小潭”,这个“下”是什么意思呢?

生:向下。

师:“向下”是怎么看?

生:俯视。

师:俯视,也叫?

生:俯瞰。

师:对,从高处往下看。“鸟瞰”,是不是“鸟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鸟一样在看。

师:对,这个“鸟”字也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现在,我们来看看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写景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内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头,“坐潭上”是看环绕小石潭的内容。

师:基本说到点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样的视角?

生:我认为是“眺望”。

师: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么视角?

生:近看。

师:靠近了细细地看。

生:细望。

师:可以,细望,细视,有个词语叫“定目细视”。“竹树环合”是什么视角?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向四周看。

师:换用一个雅致的词语,叫什么?

生:环视。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九

小石潭记优秀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

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

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

(生读)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信你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

(男女生分别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

师: 大家说说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生1:男生读得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 情味— — 有一点点

生2:女生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 — 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

三、整体感知

师: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这个问题

(课件展示)

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生l:第1、2、3段主要写景

生2:第4段主要写感受

师:那么第5段写的是什么呢?

生3:第5段是附录部分

师:回答非常正确

(课件展示)

四、疏通文意

师: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借小石潭的景物描写,来渲染周遭的气氛,抒发自己在特殊处境中的心绪那么,是怎样的景致触动了作者的心绪呢?我们要好好领略

这是一篇文言文,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生自行疏通文意)

生1:“水尤清洌”中的“尤”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

生2:是“特别”的意思,这句应该翻译为“水特别清澈、甘冽”

师:这位同学不但助人为乐,还一助到底,把整句话的意思也翻译了,非常好

生3:“斗折蛇行”,课文注释翻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我不理解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

平凡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到来而名传千古,那么到底它美在何处,柳宗元又是怎样展现它的美呢?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文章《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什么是“记”?哪位同学知道?

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师: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是记什么的?

生:记物。

师:《小石潭记》呢?

生:写景抒情。

师:那么柳宗元描绘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致,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正字音,明停顿

师投影重点字词检测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读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前提。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小组交流,再不明白的标记出来。

生读书。质疑,举手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了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读者展现小诗潭景物。

四.读赏美景

师:如果让你把其中一个画面画下来,你最喜欢画什么?结合写景的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师:我先来说。(投影:示例 我想画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些句子中我觉得水很纯净、很清澈。我想画两幅:由“水尤清冽”句,我想从正面画水的清;由“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我想从侧面写它的清澈。)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一生:我喜欢画鱼,“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写出鱼的敏捷、活泼等特点,我很喜欢。

师:你准备画几幅游鱼图?

生:两幅。

师:怎样的两幅?

生:画一幅静态的游鱼图,一幅动态的,还要有石头和水草的映衬。

师:你的构思好极了!还有喜欢画鱼的请举手,构思有不同吗?

二生:我喜欢画竹树:“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对竹树的描写,突出树的颜色、形态的特点,也写出树繁茂的特点。我想画一幅,用绿色画出树的繁茂,还要画出它随风摇摆的姿态。

师:你真是一位丹青高手啊!

三生:我喜欢画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石头“奇”的特点,先写近处的,在写远处的`。我画的石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千奇百态,应该很美。

……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千奇百怪的石头、遮掩缠绕的藤蔓、生动活泼的游鱼,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就是这些美景构成了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大家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小石潭的特点吗?

生:幽美、幽静……

师:你在画这些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高兴、快乐……

五.读悟感情

师过渡:柳宗元看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吗?

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生情吧?

师:说的好极了!但是同学们不觉得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太快了吗?一“乐”一“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投影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生:啊,原来是因为作者被贬了,心情郁闷。

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生:排解心中的郁闷。

师:李白是“举杯消愁”,作者这是“借景消愁”啊!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达到,应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吧?

师:说的太好了,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一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二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很深刻。这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作者的这种郁闷失意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江雪》

生齐背《江雪》。

师:一个“独”字,一个“孤”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寂寞失意之情。

六.师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生齐读,下课。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一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面带微笑):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请如实回答——“你们有没有不顺心的时候?”

生(齐):有!

师:那么你们是怎样排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的?谁来说说,让大家分享你的好经验、好办法。

生:我喜欢听音乐来消除烦恼。

生:我的办法是进行体育活动。

生:我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大叫。

……

师:大家刚才谈的办法都很好,遇到不舒心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排解办法。现在,老师给大家推荐一种更有效的办法,那就是——走进自然,亲近山水!这个办法是老师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来的。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在学习课文前,首先了解作者及文章体裁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师生一同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记”的诠释,学生集体朗读。)

二、诵读课文

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出示多媒体幻灯片“诵读指南”:

读准字音;

读好节奏(语速、停顿);

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看看老师是否读出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觉得怎样?评价一下。

生:(七嘴八舌)没有读错,但好像情味没完全读出来……

师:谢谢同学们的评点,那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男女同学各推荐一名代表,男同学读1、2段,女同学朗读3、4、5段,相信他们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诵读指南”提出的标准,看他们读得怎样。

(男生a朗读)

师:大家说说读得怎样?

生:总的来说还行,很流畅,字音好像都对,节奏也没听出什么问题,情味——有一点点。

师:这位同学评点得真全面,也比较中肯。

(女生b朗读)

师:读得怎样?和第一位同学比,谁更好些?大家评一评?

生:她读得好些,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师:真是精彩的朗读,精彩的点评。让我们用掌声来赞美、感谢以上四位同学的出色表现!(师生掌声大作。)

师:接下来,一起朗读课文,记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生齐声应道)情味!(生齐读)

三、译释课文

(多媒体出示“译释指南”:

译释原则:准确、流畅、简洁;

译释方法:

1。借助课文注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哪一课都不例外。给大家5分钟时间,根据“译释指南”的提示,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举手问老师。(生自行疏通文意)

师:时间差不多了。下面,请几个同学用现代汉语来翻译这篇短文。三个同学,第一位翻译第1段,第二位完成2、3段,第三位翻译4、5段,看谁翻译最好。

(生翻译第1段)

师:大家说说他翻译得怎样?按照“准确、流畅、简洁”的标准。这部分你有不懂的词句,也可以提出来。

生:很准确,比较流畅,也还简洁,我找不出毛病。(众笑)

师:想找毛病却找不出!我们说他翻译得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送给他掌声!(师生掌声大作)

师:刚才首发的同学用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给后面的同学很大压力,接下来的两位同学也不必紧张,再看看“译释指南”,相信你们也能顺利、漂亮地完成任务!

(生翻译2、3段)

师:大家点评一下,翻译得怎样?

生:稍微差一点。

师:差在哪里?

生:“潭西南而望”这一句没翻译好,他好像说“潭西边而望”,应该是西南不是西边。

师:“潭西南而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解释为“往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师:不错,能够指出并纠正有问题的翻译。接下来请第三位同学翻译4、5段。

(生翻译4、5段)

师:谁来评价他的翻译?

生:很好!很通顺,意思也翻译得很清楚。

师:评价很高,老师的意见和你差不多。

四、赏景探情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本堂课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赏美景,探情怀。(多媒体出示相关问题:(1)用“小石潭的美,美在”的句式谈谈自己发现的美点。(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师: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

师:请大家思考并回答问题(1),可以用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多媒体出示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

生:小石潭的美,美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美在“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师:很好!能抓住文中句子来谈小石潭之美。除了这些,小石潭之美还有哪些方面?

生:还有鱼儿,来来往往,像是和游者相互玩乐;还有小石潭的岸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小溪弯弯曲曲,像蛇和北斗星一样;小石潭的美,还美在四周翠竹和绿树环绕,很清静。

师:真不错!两位同学都有一双识美的慧眼,看到了小石潭美的具体所在。那么,我们再来思考并回答问题(2)——用一两个恰当的形容词从总体上概括小石潭的美。

生:清静美。

师:清静美!大家说概括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的确,小石潭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清静美。除了清静(老师特别重读“静”字),小石潭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生:这里有悦耳的水声和游动的鱼儿。这些都有动感。

师:说得好!我们再来动动脑筋,把“动感”换成一个形容词,保留这个“动”字。那是——

生:灵动!

师:非常准确!小石潭,是清秀的,幽静而又灵动的。

(板书景:清幽灵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随着文字,进行了一次愉快的心灵旅游。下面,我们来探究作者的情怀。要知道: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情感、思想。(多媒体出示问题(3)——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很高兴,很快乐,文章开头就说“心乐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心乐之”是不是一直“乐”下去了?

生:不是,第4段就没有“乐”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说明作者心里不高兴,就像天气变阴了。

师:真妙!用比喻揭示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确实如你所说,作者的感情有一个由“乐”到“忧”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媒体出示柳宗元的身世介绍及情感分析的文字)

(教师板书情:抑郁忧伤)

师: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景往往寄托着一定的情感。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呢?

生:通过分析写景物的语言来品味。

生:找那些明显渗透作者情感的句子。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众生不语)除了刚才两位同学说的,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来把握情感。

五、拓展延伸

师: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三个大组,每组研究一句,然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站起来回答。

生:第一句抒发了晏殊因为时光匆匆流逝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生:第二句表达了曹操雄伟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生:第三句好像是说杜甫自己很孤独,像一只沙鸥在天空飘荡,没有依靠。

师: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情感。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写景抒情这种常见的写作艺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吧?

生(齐):是!

(多媒体出示结语)

师:有人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大自然是神通广大的美神:壮丽的旭日,古朴的山石,温馨的晚霞,娇羞的荷花,苍茫的林海,缥缈的雾霭,澎湃的浪涛,欢乐的小鸟……可谓美不胜收!

自然——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同学们,亲近自然吧,那里有绚丽多姿的美,有无私深沉的爱,有激扬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多媒体出示课外作业:给心灵放放假,去亲近身边的自然,以“我遇到了美”为话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时间自己把握)

师: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让我们再来齐声诵读《小石潭记》。

(生齐读……)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二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是教学的重点。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三

1、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2、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3、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4、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5、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⑴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⑵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⑶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⑷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6、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四

《小石潭记》教学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五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请坐。游山赏水,探胜寻幽,历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爱好。或抒发平步青云的喜悦,或咏叹仕途坎坷的感悟。唐朝的文学大师──柳宗元,借游小石潭,唱吟了一首宁静与感伤的诗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小石潭记》。

作为一篇文言游记,你最希望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会哪些知识呢?

生1:学会文言字词的音、义,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生2:弄懂文意。

生3:了解所描述景色的特点。

生4:古人往往借景抒情,本文是否也是这样?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我们应先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所做的游记之一。

生:(一齐)朗读并背诵。

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老师确定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并且读一遍。

(出示课件2)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师:我们先听一遍课文录音,感知文章内容,标注出下列生字词的读音。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出示课件3)

一、走进录音棚

1、听录音,为下列加粗字释义:

篁竹(huáng)_______ 清洌(liè)_______

为坻(chí)_______ 为屿(yǔ)_______

为嵁(kān)_______ 佁然(yǐ)_______

俶尔(chù)_______ 差互(cī)_______

幽邃(suì)_______ 悄怆(chuàng)_______

师:放录音。

生:(听完后)齐读字音,并带拼音写一遍汉字,交流词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反复诵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会的字、词、句交流讨论。

生:(边读边结合注释)自主学习。

师:接下来,我想考一考同学们,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5)

3、理解下列每组加粗词的含义:

⑴ 全石以为底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以天下事为己任 ( )

⑴ 其岸势犬牙差互 ( )

⑵ 以其境过清 ( )

⑶ 益习其声 ( )

(讨论后)

师:(找两名学生回答其它学生补充)明确答案:由、因为、把 那、那种、驴子。

师:同学们字词理解得很好,再努力,看谁能理解了文章内容。

生:相互交流,疏通文意,不会的提出,商讨。

师:(学生讨论结束后)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解释文意(其它学生补充)。

师:同学们对文意理解得非常好,你能否用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你所喜欢的句子?请看示范:

(出示课件6)

二、进入探究园

1、结合文意,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一下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第二段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理解为:鱼儿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一会儿游到你的面前吐着水泡,一会儿又游得远远的望着你,好像故意逗你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哪个同学愿最先表达自己的见解呢?

生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可理解为:树木和藤蔓郁郁葱葱,枝叶相连,环抱着小石潭,如同一位母亲轻轻摇动着睡梦中的婴儿。

师:很好!比喻新颖。

生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可理解为:石头的底,石头的边,石头的岛屿,石头的岸,一个天然的石头盆景呈现在眼前。

生3:我认为日光下彻中彻用的好,仿佛让我们感到阳光直接照射在潭底,潭中没有任何东西一样。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小石潭水之清澈。

师:在描写方法上这属于哪一种呢?

生3:侧面描写。

生:(一齐)为生3的精彩回答一齐鼓掌鼓励。

师:非常好!这三名同学的思考很具独创性。哪位同学还想再试一试?

生4:我认为影布石上一句也具这种功能。看起来是写鱼影,但实际上仍在表现潭水之清。正因为水清小鱼的影子才能极其清楚的布在石上。一个布字用的极妙。

生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表现了小石潭地处偏僻之地,与前面伐竹取道相互应。又能看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幽静,幽静的能让人产生寒意。又与下文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相联系。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在此基础上你能否再归纳一下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

生1:小石潭的──清。

生2:小石潭的──静。

师:作者又是分别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突出这两个特点呢?

师生共同交流,用课件明确答案。

(出示课件7)

2、小石潭的显著特点:

小石潭的清是通过(水、石、树、鱼)

小石潭的静是通过(四周环境、作者的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深刻。那么老师有一个不理解的问题,你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下吗?

(出示课件8)

3、作者描写了那么美的景色,开头也说心乐之而为什么结尾处却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学生分小组讨论)

生1:景色虽美,但此地过于荒凉。

生2:我却认为:景色虽美,但作者遭贬,心情抑郁。

其它学生补充。

师:由此可见,人在欣赏景色时,心情是关键。心情不佳往往会触景伤怀。作者心中被贬的阴影挥之不去,抑郁之情时时体现在字里行间。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四段,体会文中的这种感情。

生:朗读、品味、感悟。

师:针对本段所体现的感情,你认为语调、语速和轻重音怎样处理呢?

生1:语调平缓深沉,语速放慢,寂寥、凄、寒等字应重读。

师:理解的很好,那么你试着读一下。(放配乐)

生1:配乐朗读(结束后,其它学生鼓掌表示赞赏)。

师:请同学们一边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一边再读一遍这段文字。

生:(一齐)体会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读书声,已得知你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真的有时光隧道的话,你站在柳宗元面前会跟他说些什么呢?

(出示课件9)

三、说说心理话

假如柳宗元在你面前,你将跟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1:柳宗元先生,我听说仕途坎坷,何必在这条道上走到底呢?你看东晋的陶渊明归园田居,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不也很潇洒吗?还是想开一点好。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深藏禅理!如果语气上再亲切一些会更好。

生2:柳兄,宦海沉浮是常事。我认为职位越低越应该奋发图强,干出政绩,以图东山再起。自我消沉,非大丈夫所为。

师:这位同学也未免太亲切了吧,都柳兄相称了!

生3:柳宗元先生,我在课外阅读时看到了你的《捕蛇者说》的译文,得知你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好官遭贬,可见你所处的社会多么黑暗啊!

师: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精妙的答案,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课后认真复习,一定会从本文中得到新的收获,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10)

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给自己布置一个作业,课后实现它。

如:归纳出本文游踪或替柳宗元向朝廷写一封表达心曲的信等等。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识记篁、洌等10个文言实词和以、其2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2、理解作者笔下小石潭的特点。

3、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

小石潭记 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教案篇十七

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获奖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师: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板书:景,情,技)

二、朗读课文,欣赏美景。

1、一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师: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我们开始分享你获得的新的字词知识。从这个小组开始,每个人至少说一个,不重复,开始!

生1:篁竹,篁huánɡ,竹林的意思。

生2:清冽,“冽”是两点水。

(生3-10分别分享了参、差、俶、悄怆、翕、卷、龚等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二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师: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断大家朗读水平究竟如何,请同学们把书拿起来,老师给大家放段音乐,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读准停顿,注意节奏。(播放《出水莲》古筝音乐,生大声齐读课文)

3、三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师:读得非常准确,可是老师觉得缺少一点情味。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

生:自我欣赏!

师:对啦!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师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配乐。生齐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带着这种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

生(齐):想!

师:好!给你们机会!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

师:这次老师觉得你们读得很投入,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4、四读,寻访美景,概括内容。

师:那我们读完了,发现《小石潭记》其实就是将柳宗元去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了,如果老师让你给题目加一个字,哪个字最恰当?

生(齐):游!

师:它其实就是一篇游记。顾名思义,谁给大家说说何谓游记?

生11:我认为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师:说得很正确。那么我们一般去哪儿游玩?

生(七嘴八舌):景色优美的地方,名胜古迹……

师:去游玩以后,我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就是一篇游记。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发现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重复,从这位同学开始说。

生12:竹。

师:竹(板书)

(生13—19,依次说了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师: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

生(齐):1-3段!

师:那么,就让我们再读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我最喜欢水:“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师:请同学们抓住特点,写下你的观点。如果哪位同学觉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你可以举手示意一下,老师就会给予你帮助。绝对不允许别人在行动,而你只心动。

(生在旁批书写)

生20:我读了关于树的描写,联想到了: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精神气爽,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

师:你写得太好了。能调动自己想象和感官,写出树的郁郁葱葱让你感到心旷神怡,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融入了感受。

生21: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和柔美的感觉。

师:你抓住了溪水的形和色,运用比喻,把小溪比作透明清澈的带子,一个“飘”字,轻盈而有动感。

生22:我写的是石。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师:哇!老师觉得你的想象力好丰富,你的词汇量真的很棒,掌声送给小才女。

生23: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生24:我写的是小石潭的小溪。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的优美,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师:什么感觉?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生:蜿蜒曲折的。

师:文中用哪四个字形容的?

生(齐):斗折蛇行。

师:那么“斗”的意思是什么啊?

生(齐):北斗星。

师:蛇就是蛇,那它在这里就是一个比喻,说谁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

生(齐):溪水。

师:同学们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字“溪”,溪斗折蛇行,那么注意这个“斗”和“蛇”,因为它是比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生25:“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师: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嘛!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师:美景赏得不错。现在老师再给个难题挑战一下,请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前面。竹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翠!

(生依次在“树”前加“青”,“石”前加“怪”,“水”前加“冽”)

师:鱼呢?

生(齐):多!

师:哪一句说鱼多?

生(齐):潭中鱼可百许头。

师:“百”是什么意思?

生:一百。

师:“许”呢?

生:大约。

师:噢,是大约的意思啊?那“可”呢?

生:大约。

师:“可”是大约的意思,“许”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今天来听课的老师挺多的,我说“听课者可二百许”,啥意思?

生:听课的有二百来人。

师:那“许”表示什么意思啊?

生:来。

师:“许”表约数,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来,多”。《核舟记》中描写核舟时说“高可二黍许”,“可”和“许”我们都学过了,要会迁移,经常举一反三,积累的文言词汇就越来越多。那么小个潭,鱼确实很多,鱼的主要特点是多么?

生28:乐!

生29:曲!

师:你思维很活跃。曲折嘛!(在“溪”后面添上“曲”)当然弯也可以,只是我们追求最佳!那么岸是什么样子?

生:犬牙差互,差!

师:“参差”是个词语,不能单独使用,那个词能表示它的乱和交错呢?

生30:杂!

师:可以,但是“杂”不能表示出互相交错的意思啊!

生31:交错,错开,错!

师:后面的同学说“错”并作了解释,我觉得有道理。(在“岸”后面板书“错”)这些景物的特点大家都概括出来了,可是大家看黑板,老师觉得不工整,读读看。

生(齐):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溪曲岸错。

师:加一个词,都变成六个字,例如:石潭竹翠树青。

生32:有“石怪”了,用“小潭”更好。

师:你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善思的头脑,改得好!小潭竹翠树青。(板书:小潭)“溪曲岸错”前加什么好呢?

(生交头接耳,抓耳挠腮状)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齐):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柳宗元之所以看到“溪曲岸错”,是因为他在寻找源头啊!

生33:寻源!寻源溪曲岸错。

师:思维敏捷!(板书:寻源)让我们齐读思维劳动的成果,凝练地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生(齐):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师:这么优美的景色,作者是从哪里出发,去欣赏美景的?

生(齐):小丘!

师:我们跟着柳宗元“从小丘西行”,“西”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向西!

师:很好!文中还有哪些方位词需要这样解释?

生34:“潭西南而望”的“西南”要解释成“向西南”。

生35:“下见小潭”的“下”要解释成“向下”。

师: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面的时候,表示行为的方向,也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种形式。好!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36:出现了篁竹!听到了悦耳的水声!

师:为了欣赏水,柳宗元怎么做的?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师:大家看,刚才出发的地方是小丘,现在站在潭边,一路走来,景物不断变化,在游记中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37:移步换景。(板书)

师:知识面很广!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移动了没?

生:没有!

师:我没动,可是看到的景物变了没?

生:变了!

师:什么原因?

生38:眼睛在变!

师:老师的眼睛变成外国人的啦?(生笑)说准确。

生39:视线在变。

师:对呀,一定要表意清楚准确。我向后看,看到这么多老师;我向左边看,看到这么多戴眼镜的小博士们。(肢体语言辅助)我人没有变,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你们知道吗?

生40:定点观景。(师板书)

师:在写景物的时候,你还发现有什么写法?(生面面相觑)

师:比如鱼,刚去的时候鱼是什么状态?用文中的词句表述。

生(齐):佁然不动。

师:什么意思?

生41:呆呆地停在水中不动。

师:鱼在做什么?猜猜看!

生42:睡觉!

生43:思考!

师:鱼儿要么睡觉,要么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是对它们的一种什么状态的描写?

生(齐):静态!

师:正在这时人来了,听见脚步声了,它们怎么做的?

生(齐):俶尔远逝!

师:怎么理解?

生44:忽然向远处游去。

师:发现人来了,害怕呀,赶紧逃!为什么后来又“往来翕忽”?什么意思?

生45: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师:为什么呢?

生46:因为柳宗元他们没有恶意。

师:太对了!所以呢,这时候鱼就仿佛在和人在嬉戏。哪一个词表现出了这种情态?

生47:悠然自乐。

师: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

生(齐):动静结合!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做到动静结合,这样的话就更具情态,更有趣味。写鱼的时候,柳宗元只是写了鱼吗?

生48:还写了水的清澈。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水清?

生4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生50: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师:就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看不到水,透明清澈。柳宗元在这里提到水了吗?

生(齐):没有。

师: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

生51:里外结合。

师:有点意思,不够准确。比如现在你们很安静,可是我不直接说安静,而是说连老师喘气声都听得到,这是用什么方法?

生:侧面描写。烘托。

师:对啦,以鱼烘托水,就是侧面烘托。(板书)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

生(齐):月光。

师: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师:我们经常说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七嘴八舌):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乐!

师:“乐”很恰当,因为眼前的景用一个最通俗的概括就是?

生(齐):美!

师:景美人乐。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啊?

生: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师:那时照相机还没发明,柳宗元没得拍,那他是不是流连忘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不是,从“不可久居”可以看出来。

师:对!那“不可久居”什么意思?“可”是大约的意思吗?

生(齐):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不是,是“可以”!

师:对,这就是一词多义。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

生52: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这种忧伤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生53:以其境过清!“以”的意思是“因为”。

师: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是什么变了?

生(齐):心情变了。

师:是啊,其实景还是那个景,只是我们的心情变了,眼中的景也就变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柳宗元的心情是由乐转凄。(板书)为什么看着眼前的美景,柳宗元的心情会发生了变化呢?

生54:因为柳宗元被贬官了!

师:柳宗元被贬官,他能高兴么?你了解的柳宗元是什么样的人?

生55: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

师:他胸怀大志却被贬官了,心情不好。开始心情还好着呢,看着美景怎么一会就突然转变了?

生56:他觉得自己和小石潭相似。

师:怎么相似?

生57:小石潭有优美的.景色却没人欣赏,他是一个人才却无人赏识。

师:你像一个演讲家,说得真好!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刚才这个同学把二者的相似点抓得很好,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怎样的?

生58:凄清!

师:这个词捕捉得很好。从哪个词可以表现出柳宗元的感受?

生59:忧伤,人忧伤!

师:明明去了去了几个人?

生(齐):六个!

师:六个人,怎么说寥寥无人?那是他自己特别的郁闷,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他此时的感受应该是?

生60:孤独寂寞!

师:“人忧伤”准确还是“人孤独”贴切?

生(齐):孤独!

师:景凄清,人孤独!(板书)说到孤独,我想到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齐背一下。

生(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注意这首诗里有两个字,一个是“孤”,一个是“独”。当时柳宗元被贬幽州,心情是格外的孤独,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景为情生”。同学们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么?(生一时无语)

师:举个例子,比如说:秋天了,刘禹锡满怀豪情,他看到是什么样的景?

生(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漂泊天涯的游子马致远看的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同样是在秋天,因为心情的不同所以看到情景不同。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齐):春天。

师:鸟语花香的时候,但是在饱经离乱之苦,忧国忧民的杜甫眼中,是什么样的?

生(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正确。同样是春天,谁能说两句表现心情好的时候眼中的景象诗?

生61:杜甫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诗句说的极好,作者却张冠李戴啦!这是《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作者是?

生62:白居易。

师:同样的季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

生(齐):心情不一样。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小结全文,力争成诵。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柳宗元一起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学到了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近失意、郁闷却不颓废的柳宗元,在音乐声看着大屏幕上的美景,朗读或者背诵,盘点收获。

生:(齐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下课!谢谢同学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