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十七篇)

2023年《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十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0:56:04
2023年《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十七篇)
时间:2024-03-20 20:56:04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义,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将小石潭景色描写和作者情感相结合,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贬居生活中的情感状态。

教学重点:

1.识记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作者心情由乐转悲的变化过程、深层次原因,写作此文的目的。

教学关键:作者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游览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寄寓着怎样情感?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纠正读音。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四、再读课文,点评。男女比赛读。

五、分组学习,疏通文意。 并进行归纳。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乐:心乐之(形容词 高兴)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 取乐)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想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那样)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七、课后作业: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三、赏读课文。把握主题,学习写法。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乐”与“凄”

作者观鱼时见到鱼儿自由活泼,自己的心情也欢愉起来。鱼与人之间情趣相通。作者一时忘记了忧愁,表现出了纵情山水的乐趣。但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环顾四周,静寂无人的凄冷之情勾起了久封内心的痛苦。为国为民却被贬。身处荒野,心中的愤恨油然而生。于是,忧伤悲凉代替了短暂的欢愉。

6、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描绘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静寂突出景物的凄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愤满之情

7、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学生自读、齐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情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习效果: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 ) 冽( ) 坻( ) 缀( )

翕( ) 怆( ) 邃( ) 佁( )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 )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 )

⑥隶而从者( )( )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

斗折蛇行( )

其境过清( )

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

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二)

山中与裴秀才书

王 维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①辋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从前。③仄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水边的高地。⑥雊(ɡu):雉鸡叫。⑦傥:同“倘”,假使,如果。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近腊月下( )

②当待春中( )

③白鸥矫翼( )

④从我游乎( )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②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③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11.通过与《小石潭记》的对比阅读,请简析王维夜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2.以“____________记”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ánɡ liè chí zhuì xī chuànɡ suì yǐ

2.①使动用法,使……鸣响 ②动词,成为,变成 水中高地 ③表约数,来 ④……的样子 ⑤使……凄;使……寒;深 ⑥作为随从 跟从

3.①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②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望”的方向,向西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像蛇那样。③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一)5.互相交错 曲折 凄清,冷冷清清

6.“心乐之”,心里很高兴。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7.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8.愁苦心情。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二)9.①农历十二月 ②春天里

③强壮的羽翼

④跟随

10.①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外忽现忽隐。②村落里传来夜间舂米的声音,与稀疏的钟声相间。③不是你这样天资聪颖而又清闲的人,哪能用这样并不急的事情相邀呢,可是这里有无穷的趣味啊。

11.作者游华子冈虽然在深冬寒夜,却给我们描绘了众多的景物:湖水、明月、远山,林木、灯火、村落,还有吠声、舂米声和寺钟声。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这才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这才想到再邀朋友重游此地。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三、12.提示:要融入个人真实情感。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景物:潭水:清流见底   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二

小石潭记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相关练习】

解释下面的词语:

1篁竹

2如鸣佩环

3清冽

4全石以为底

6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7翠蔓

8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9可百许头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1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12佁然不动

13 佁然

14俶尔远逝

15俶尔

16往来翕忽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8斗折

19蛇行

20明灭

21差互

2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3悄怆

24邃

25清

26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三

小石潭记 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河北)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______________。(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天门)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1.理解填空。(2分)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____________”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2.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一、(河北)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天门)

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每个词0.5分)

10.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11.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 水(每空0.5分)

12.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3分)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四

小石潭记练习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总结: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文章写“乐”。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五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 解释“游记”

(2) 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六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入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壮丽山河的,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于景物的描写以及抒情方式的表达有一定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学时侧重于对文言词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七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下面是课文的同步练习,一起来做一下吧。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篁竹清洌()为坻()

为屿()为嵁()翠蔓()

蒙络()摇缀()佁然()

俶尔()翕忽()幽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心乐之(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⑤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⑧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下列加粗的词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b、皆着空游无所依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____________。

②作者被贬为__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_________。

③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点明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小石潭中水的特征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④文中用____________写溪流的形状;用____________写溪水的情态;用____________写岸势。

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a、皆若空游无所依()、()、()

b、俶尔远逝()

②写潭中之鱼欢快嬉戏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a、“俶尔远逝”的“尔”与“佁然不动”的“然”意思相同。()

b、“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了比喻的手法。()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了潭水的动景。()

d、这段文字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虽无一字写水清,但读者处处能体会到水的明静清澈。()

e、这段文字不但写鱼、写水,也以游鱼反衬自己的失意处境。()

【参考答案】

1、huánglièchíyǔkānmànluòzhuìyíchùxīsuì

2、①作响②对……感到高兴③表示对数量的估计④映⑤忽然⑥深⑦凄清,冷清⑧或现或隐

3、b

4、①《柳河东集》柳宗元子厚唐文学家

②永州《永州八记》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冽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

5、①a、全好像凭空

b、离去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a、√b、×c、×d、√e、√

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分析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灵性!水,有涧水,有潭水,也有溪水。这些水或平布石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石涧记》);或奔流而下,“流沫成轮,然后徐行”(《钴鉧潭记》);或因地势、流速的差异,呈现出“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的特点。石,有横亘水底之石,有负土而出之石,园林之石“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山野之石则“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者鸟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形貌态势各各不同。至于林木山风,更是生气勃勃,气象万千,“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袁家渴记》)。这里,有动有静,有形有色,有疾有缓,有点有面,刻划细致而不琐碎,语言精炼而极富变化,文势则严整劲峭而不乏参差舒缓,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 “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柳州记山水……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艺概·文概》)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它不是对山水的纯客观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一股浓烈的寂寥心境,且借对山水的传神写照来表现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他这样写道: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八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

《小石潭记》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1、注意加粗字的发音,反复诵读这些句子: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不同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词的含义: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斗折蛇行

⑷犬牙差互

4、散读课文,体验幽美意境:

经过合作学习与交流,横亘在学生面前的语言障碍已被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努力想象自己与柳宗元一起来到小石潭,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用心体验作者游览时所流露的情感及其变化。

5、理清游踪,明确作者的观察对象:

在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后,开始进入游记阅读的具体分析。我将预习中所提示的阅读方法“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书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就前两项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抽学生答题。

6、把握景物特点,领略景中意趣: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九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练习

1、注意加粗字的发音,反复诵读这些句子: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不同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词的含义: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斗折蛇行

⑷犬牙差互

4、散读课文,体验幽美意境:

经过合作学习与交流,横亘在学生面前的语言障碍已被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努力想象自己与柳宗元一起来到小石潭,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用心体验作者游览时所流露的情感及其变化。

5、理清游踪,明确作者的观察对象:

在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后,开始进入游记阅读的具体分析。我将预习中所提示的阅读方法“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书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就前两项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抽学生答题。

6、把握景物特点,领略景中意趣:

通过诵读和分析交流,学生已经把握了柳宗元的观察视角并初步能以作者的眼光来欣赏景物了,因此,我让学生按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为序,逐段朗读、品味,并分别概括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在交流中,特别要引导学生体会小石潭整体的构图美和潭水的清澈、景观的幽深和寂静以及静中有动、动静交互的特点。

7、读景中情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以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印记为线索,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际,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应当说是水到渠成的事。重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此前的探究所得,就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感受的产生原因,作一番交流。作为思维训练,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让学生讨论并理解小石潭幽美独特的风光、寂寥无人的环境和往来翕忽的游鱼,与作者的身世遭际、性格和心绪之间的某种联系,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心灵世界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当然,这可以点到为止。

8、与作者对话,激发人物研究兴趣:

《小石潭记》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审美享受,它还展现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才华和人格魅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心已经与柳宗元靠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同游者之一,那么,在柳宗元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之际,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际、文学才华和政治上的作为等史实,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进行或儒或道或释等五花八门的劝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去探究这一人物。

9、教学总结,强化单元学习重点:

⑴梳理并归纳游记的特点和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

⑵肯定和表扬在完成自读与探究型作业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并重申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这天的语文课,要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地捧着教案走进教室,心中有一丝不安,因为,由于连续几周监考工作的忙碌,我对这一篇课文没有好好地钻研,只是大致地看了一下教学用书上的内容。虽然有一丝不安,但我还是在自我安慰自己:今天是第一课时,只要教学生字新词,了解一下文言文的大意,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更何况上过这么多课了,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也是应该能应付的。带着这样侥幸的`心理,我跨进了教室门。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谁来读读课文?

(我想检查一下孩子们预习课文的情况。“唰”,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很多小手,我随意叫了几个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生:青树翠蔓(màn)。

生:不对不对,这个字应该读(wàn)。

生:不对,我认为……

生:我认为……

教室里一时争论得不可开交,真该死!我这才想起我只顾及到文言文的字面意思,但根本在课前没好好地去读过一遍课文。学生的争论使我也一脸茫然,犹豫不决,是呀!到底这个字该如何读呢?我暗暗责怪自己:课前为什么不去读课文呢?为什么没去确定一下这个“蔓”字的读音呢?课前还在侥幸,现在问题出现了,我该怎么办?短暂的思考后,我对学生坦陈:“同学们,很对不起,老师也一时确定不了这个字的读音,下课后,我们一起来查字典,好不好?”“好!”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好在孩子们是通情达理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孩子们继续读着下面的自然段,我的愧疚心理随着孩子们的朗读愈来愈深,孩子们读的“蔓”字(有的读成了 màn,有的读成了 wàn,而我都不敢肯定真正的读音。)都像针尖一样刺痛着我的心。一堂课终于在我焦急的等待中结束了。

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极其失败!

一下课,我赶紧查阅字典。终于我了解到,“蔓”读成 màn 只可当动词用,是延伸的意思;“蔓”读成 wàn 才当名词使用,指植物细长而不能直立的茎。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又拿起书默默地读了两遍。我想,我应该把课前没读的遍数补回来。

这堂失败的语文课带给我深深的思索:

思索之一: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课程改革后,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所有的老师以机遇和挑战,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凭借着以往的知识储备来进行教学。“学则进,不学则退”,要适应课程改革,要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搏击前进,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惟有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成长,应该与学生共成长”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今的教材上,多的是我们以往很少接触的字,多的是我们以往认为不是成语的成语,多的是教师以往都不够熟悉的内容,什么《红灯记》呀,爱滋病呀,姓氏歌呀,等等等等。时代在进步,我们真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向做真正的观念新、业务精的“学者型”教师这个目标努力、奋进。

思索之二: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也就是正确地理解、掌握具体的文本知识,这是教学的基本点。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灵活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教材,只有熟悉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因此,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惟有心中有本,把教材烂熟于心,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思索之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自己。今天的课上,唯一使我略感欣慰的是我很坦率地向学生承认了我的“不知”,而我的这一行动也得到了学生的谅解。俗话说:“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同样是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学习体”,在教学中,教师存在一些“不知、不懂、不会、不了解……”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此时,教师如果一味地掩盖自己的“不知”,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的情感,相反,坦陈自己的“不知”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实可信,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受到教育,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真正发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

“备一堂课,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读课文,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使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了,你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去考虑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用怎样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谆谆教诲又一次响在我的耳边,我将牢牢记住!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

一、课文导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子厚,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要点提示

1、重点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洌( ) 为坻( ) 佁然( ) 俶尔远逝( )

翕忽( ) 参差(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2)掌握下列一词多义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冽

从 清

隶而从者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可 以

不可久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3)重点词语解释

水尤清冽( ) 为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斗折蛇行( ) (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四面竹树环合( ) 无所依( )

2、理解性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 , 。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 , 。

(4)、用比喻写溪流,写岸势的 , 。 , 。

(5)、写小潭最突出特点的句子 , , , , 。

3、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4、知识梳理

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最后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5、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静穆和幽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凄苦之情。

6、重点探究

(1)说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并用原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石潭的特点是“石底”“水尤清冽”。文中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仅写出了石底的特点,而且写出了石底翻卷出水面的种种形态。文中写“水尤清冽”是通过写潭中的鱼来实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水清所致,写鱼就是在写水。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应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其实是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3)说说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参差。

7、写作特点

(1)、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形象写出石的千奇百怪。

水:从声音写起,“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清脆嘹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又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2)、写景动静结合

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惟妙惟肖写出鱼的情态——“乐”,也从侧面写出了水之清。

写潭四周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

写小溪,“斗折蛇形”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曲折有致”形状。

(3)文章写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如:作者描写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8、开放性试题

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

下句:

2、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选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做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句子:

分析:

3、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二、语段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佁然不动_________ (2)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怆幽邃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4、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样的?

(3)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一

《小石潭记》课文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珮(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 ) 翠 màn( )

连 zhuì( ) 清 chè( )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描写山水的古诗名句填空:

⑴ 秋风萧瑟,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⑵ 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⑶ 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⑷ 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⑸ 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⑹ 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⑺ __________,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⑻ 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⑼ 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⑽ 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

⑾ 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

⑿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

⒀ 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⒁ __________,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⒂ 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俪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⑦,更⑧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⑨,是固⑩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注释:

① 径:直往。

② 垠:yín,边;界限。

③ 睥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④ 俪:lì,栋梁。

⑤ 箭:箭竹,竹子的`一种。

⑥ 数:cù,密,与“疏”相对。

⑦夷狄: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⑧ 更:经过。

⑨ 售其伎:施展它的技能。

⑩ 固:通“故”。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及是,愈以为诚有”中的“诚”,应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 chéng

⑴ 真心,不虚伪。《列子·汤问》:“帝感其~。”(上帝被愚公的真诚精神感动了。)

⑵ 确实,的确。《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与倍项羽邪?”

⑶ 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逾黄茅岭而下 (逾:________)

⑵ 其一少北而东 (少:________)

⑶ 窥之正黑 (窥:________)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二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 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阅读练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三

小石潭记专项练习

1、该文选自《 》,作者 ______________,唐朝著名 __________ 。

2、注音:

篁( ) 洌( ) 翕( )邃 ( ) 坻( )

3、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 __________ ;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 __________。

4、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 余闻之也久

b、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d、差:参差披拂 犬牙差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

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幽邃: )

⑸隶而从者 (隶: )

6、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__________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__________,却又无处不在写 __________。

9、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四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

《小石潭记》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1、注意加粗字的发音,反复诵读这些句子: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⑵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⑶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⑺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⑻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不同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词的含义:

⑴心乐之

⑵凄神寒骨

⑶斗折蛇行

⑷犬牙差互

4、散读课文,体验幽美意境:

经过合作学习与交流,横亘在学生面前的语言障碍已被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努力想象自己与柳宗元一起来到小石潭,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用心体验作者游览时所流露的情感及其变化。

5、理清游踪,明确作者的观察对象:

在完成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后,开始进入游记阅读的具体分析。我将预习中所提示的阅读方法“寻游者踪迹,赏石潭奇景,读作者心语”书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就前两项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抽学生答题。

6、把握景物特点,领略景中意趣:

通过诵读和分析交流,学生已经把握了柳宗元的观察视角并初步能以作者的眼光来欣赏景物了,因此,我让学生按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为序,逐段朗读、品味,并分别概括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在交流中,特别要引导学生体会小石潭整体的构图美和潭水的清澈、景观的幽深和寂静以及静中有动、动静交互的特点。

7、读景中情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以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情感印记为线索,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际,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应当说是水到渠成的事。重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此前的探究所得,就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感受的产生原因,作一番交流。作为思维训练,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让学生讨论并理解小石潭幽美独特的风光、寂寥无人的环境和往来翕忽的游鱼,与作者的身世遭际、性格和心绪之间的某种联系,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心灵世界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当然,这可以点到为止。

8、与作者对话,激发人物研究兴趣:

《小石潭记》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审美享受,它还展现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才华和人格魅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心已经与柳宗元靠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如果你是柳宗元的同游者之一,那么,在柳宗元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而忧伤之情终不得排遣之际,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际、文学才华和政治上的作为等史实,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进行或儒或道或释等五花八门的劝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去探究这一人物。

9、教学总结,强化单元学习重点:

⑴梳理并归纳游记的特点和阅读游记的一般方法。

⑵肯定和表扬在完成自读与探究型作业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并重申这两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五

《小石潭记》基础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 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

3.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三).常规词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 (2)往来翕忽 ( ) (3)悄怆幽邃 ( )

(4)乃记之而去( ) (5)斗折蛇行( ) (6)潭中鱼可百许头( )

(7)不可名状( )(8)伐竹取道( ) (9)佁然不动( )

(10)以其境过清( )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 )

(12)蒙络摇缀( ) (13)参差披拂( )(14)影布石上( )(15)往来翠翕忽。( )(16)悄怆幽邃( )

(1)尤:特别(2)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或轻快敏捷) (3)忧伤(的样子) (4) 离开 (5) 像蛇一样 (6)大约,大概 (7)说出 (8)砍 (9)呆呆的样子(10)凄清(冷清)(11)【势】姿态。参差不齐(12)【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13)【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14)【布】散布,铺开。(15)【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悄怆】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伐竹取道 ②齐师伐我 b、①乃记之而去 ②停数日,乃去

c、①不可知其源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b.动词,离开。(a.砍伐/攻打;c.代词,它的/副词,难道;d.连词,因为、由于/连词,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c

4、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缀,参差不齐。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面的竹子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环境过分凄清,不能长久停留,就题字离开。

⑤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翠翕忽。

日光往下照射,(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 潭中景物第三段写 小石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凄清的特点。

3.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答: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答: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 作者怎样的心情:孤凄悲凉。

9.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答: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0.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答:侧面衬托水的清。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和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凄神寒骨”,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答:柳宗元因 被贬失意, 忧伤悲凉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的景物让作者感到快乐。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1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第一段采用了 移步换景 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 动静结合 的写法。第三段主要运用了 比喻。

1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1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案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六

《小石潭记》获奖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

1、整体感知,

2、探讨研究,

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 kān俶()尔远逝往来 xī()忽

yí()然不动参()差()披拂

悄怆()幽 suì()

⑵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

1、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

⑴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⑵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⑶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 ——“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研究性学习:

亮点探究:

《小石潭记》名师课堂实录篇十七

散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流程

1、诗歌导入:同学们,大家先看一首诗,多媒体展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大家知道这首诗中柳州深是指哪个诗人吗的?对了,他就是唐代诗人柳宗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寂寞的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

2、多媒体展示“作者介绍”和 “记”的文体知识

作者介绍: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在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他因政治原因被贬湖南永州,后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在任永州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比如《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3、感知文章

(1)初读: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

(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了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

悄怆(chuàng) 篁(huáng)竹 清洌 (liè) 为坻 (chí) 为屿(yǔ) 翕(xī)忽 为嵁(kān) 差(cī)互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佁(yǐ) 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龚 (gōng)古

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3)听读(播放多媒体):我们听一听录音示范朗读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同学推荐代表范读。要求带着感情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教师评价:读得很好,并且能够带着感情。我们就从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