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800字左右优秀五篇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800字左右优秀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8 12:08:25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800字左右优秀五篇
时间:2024-06-28 12:08:25     小编:储心悦a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放在“六个必须坚持”的首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特征中,“人民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性特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生活”再到“共同富裕”,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坚持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分配制度,还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归根到底都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定不移地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成果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不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谋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进入新时代,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总结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再次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不断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实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强大的底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动力。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今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只要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尊重、激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充分挖掘14亿多人民群众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无限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力量,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046)的阶段性成果)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2

作者:戴立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践行宗旨为民造福”作为具体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造福人民的鲜明本色。

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表明自己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使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的历史命运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为人类求解放而不懈奋斗,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上坚持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注重造福人民。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邓小平同志对增进人民福祉孜孜以求,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一切工作和言行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必须成为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造福人民,党的理论才能具有旺盛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的理论是造福人民的理论在新时代得到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全党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增强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高度阐明了造福人民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十年,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等建设,还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新时代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我们既要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也要立足为民造福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以始终造福人民的坚定性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3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必须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其中,“坚持人民至上”,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的“历史经验”上升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层面。这一理论升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文化、实践与时代逻辑。深刻领悟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之源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之源。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42年,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坚决维护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一切国家的穷人”的利益。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不同于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的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的“现实的人”才是历史的前提。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同时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离开人民群众,历史将不复存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文化之源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但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至上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文化之源。

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等理念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宁的根本,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论语》中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管子》中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与《淮南子》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都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为邦本”的认知,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文化根基,与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人民至上”上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民为邦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的典范。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取得成就之源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正确回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百年犹未老,世纪正青春,最主要的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以创新理论指导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坚持人民至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创造了巨大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28年艰苦的革命岁月,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打土豪分田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得到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兑现了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带领人民迈上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带领人民在新时代十年取得了伟大变革,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坚持人民至上、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具有绝对性。同时,受认识广度的有限性和认识深度的有限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能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它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相对性。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题,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基于“人民”这一核心概念,构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一整套人民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孜孜以求增进人民福祉,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内外形势、回应人民群众现实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立足人民、扎根人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等人民中心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将“坚持人民至上”贯穿到思想与行动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淬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者:郝淑静 单位:红旗渠干部学院)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4

原标题:人民至上(主题)

——中国抗疫的制胜密码(副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新境界,也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抗疫的制胜密码。

站稳人民立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年多来,面对复杂多变、艰巨繁重的抗疫斗争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每到关键时刻都作出重要指示,明确疫情防控的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重大举措,坚决不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因时因势科学防控的战略决策,始终贯穿坚持就是胜利的必胜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增长保持在年均4.5%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总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把握人民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握人民愿望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病死率类推,我国防控措施减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病亡。除此之外,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也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2022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再创历史新低,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尊重人民创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三年多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4亿多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投身科学攻关、疾病治疗、疫情防控、后勤保障、舆论宣传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集中人民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年多来,每一项抗疫措施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民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克服政策调整过程中的短期阵痛,始终自觉遵守防控规定,主动做好个人防护,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配合政府统筹调度,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人民防线。人民至上是中国抗疫制胜的密码,也是重要思想指引和理念支撑,必将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提供明确的价值指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把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和源泉,在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上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让人民满意的成就和业绩,就一定能够共享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与高品质、高层次、高质量的新时代美好生活。

(吴星辰,作者系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心得体会5

原标题: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政治认同关乎方向和道路,是全局性的最根本的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是近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上下求索、苦苦探寻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本质,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认同关乎正确认识的形成,是人们行动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学指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真正发源地”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筑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党的思想政治灵魂和人民信仰的基石。全面把握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把握这一创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理论认同关乎科学真理的把握,是成功实践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这一科学真理的实践创造力量,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原创思想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情感认同关乎价值导向,是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

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主线。马克思主义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根本指向,站在人民的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将对真理的价值追求融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奋斗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受中国人民信赖和爱戴。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始终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回答人民之问,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同时,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陈祎,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