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800字精选三篇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800字精选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1 10:11:48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800字精选三篇
时间:2023-04-21 10:11:48     小编:储心悦a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阅读与收藏,希望能够帮到大家!现在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1

原标题:人民至上(主题)

——中国抗疫的制胜密码(副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内容,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新境界,也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抗疫的制胜密码。

站稳人民立场。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年多来,面对复杂多变、艰巨繁重的抗疫斗争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每到关键时刻都作出重要指示,明确疫情防控的战略思想、指导方针和重大举措,坚决不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贯穿因时因势科学防控的战略决策,始终贯穿坚持就是胜利的必胜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我国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增长保持在年均4.5%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总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把握人民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握人民愿望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率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以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病死率类推,我国防控措施减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病亡。除此之外,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也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2022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再创历史新低,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尊重人民创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三年多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4亿多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投身科学攻关、疾病治疗、疫情防控、后勤保障、舆论宣传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集中人民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问题意识,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三年多来,每一项抗疫措施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民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广大人民群众坚决克服政策调整过程中的短期阵痛,始终自觉遵守防控规定,主动做好个人防护,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配合政府统筹调度,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人民防线。人民至上是中国抗疫制胜的密码,也是重要思想指引和理念支撑,必将为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提供明确的价值指向。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树牢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把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和源泉,在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上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让人民满意的成就和业绩,就一定能够共享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与高品质、高层次、高质量的新时代美好生活。

(吴星辰,作者系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2

原标题: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

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凝聚亿万人民力量,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政治认同关乎方向和道路,是全局性的最根本的

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政治选择,是近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上下求索、苦苦探寻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本质,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思想认同关乎正确认识的形成,是人们行动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学指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以实践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真正发源地”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秘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筑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党的思想政治灵魂和人民信仰的基石。全面把握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把握这一创新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理论认同关乎科学真理的把握,是成功实践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这一科学真理的实践创造力量,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原创思想智慧。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情感认同关乎价值导向,是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源泉

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主线。马克思主义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根本指向,站在人民的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将对真理的价值追求融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奋斗实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受中国人民信赖和爱戴。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始终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回答人民之问,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同时,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陈祎,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作文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特征中,“人民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人民性特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生活”再到“共同富裕”,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一直坚持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分配制度,还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归根到底都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夯实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必须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定不移地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成果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宗旨和行动指南。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不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谋发展,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进入新时代,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总结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再次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特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不断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实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强大的底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动力。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今日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只要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尊重、激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充分挖掘14亿多人民群众蕴藏着丰富的智慧、无限的创造力和无穷的力量,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046)的阶段性成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