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篇一
(一)教学手段需要创新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数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堂,基本都是教师在黑板上“评讲作业-出样题-解样题-布置作业”的不断重复,教学手段单一,未能有效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效率需要提高
数学老师在上课时,通常会使用挂图、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通常会出现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就需要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看、让学生分析与欣赏。实例从何而来,如果都靠教师的三角板和直尺在黑板上画,教学效率显然不高。
(三)教学环节需要完善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课后学习通常是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来进行。“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解决不了以上问题。
(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为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环节,以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初中数学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采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实例,可以节约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课后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教师在线答疑,可以大大拓宽教学环节。
(三)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校的教师,因为面临学生的升学竞争,大部分数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备好课、上好课。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和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教师通过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一)骨干教师参与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通力配合。让广大数学骨干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可以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能够让年青教师加快成长过程,能够让骨干教师经验得以总结推广,让教师从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走向教育产品的创造者。
(二)优秀企业参与制作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出建设需求,提供建设内容。资源本身的呈现形式,数学教师很难把握与实现。为了建设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与企业专家一起开展校企联合研发与制作,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先进平台参与管理
无论多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没有先进实用的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使用。在资源平台的选择上,一是能实现对校内大量数字化资源的集中管理。二是可以辅助教师完成所教课程的资源管理,并应用于备课和授课。三是允许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实现在线提问和在线检测。四是要充分考虑平台的安全性、易用性等因素。
(四)全校师生参与应用
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能够有效地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能够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通过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宣传与推广等手段,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使用数字化资源平台中的资源,让建设的资源切实发挥作用,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篇二
(一)教学手段特别单一
教学模式不能及时创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决定创造高效课堂的另一关键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创造高效课堂将大受影响。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或者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却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行充分训练和讲解,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死板,一般就是以题海战术为主要方式,以单纯的知识点讲解为课堂主要授课方式,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呆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特别高的参与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初中数学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上的有关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一直以来,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数学知识点的罗列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清解题思路,进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自己不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自如地运用,这样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
(一)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
还学生课题主体地位要想创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就需要教师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如果我们再用以前的方法和眼光看待学生,无疑不会取得好的结果。我们只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支点,来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彻底改变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或者满堂灌的数学教学方法,还学生初中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自己在数学中的教学方向,要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逆向思维能力当成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上课之前需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此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训练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从而能够创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二)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堂标准要钻研透彻,知道需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知识高度;其次,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对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要及时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向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权威教授学者进行咨询;再次,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要真正地去做这个事情,不要走过场和作形式,要让教研活动真正的发挥作用,群力群策,对教学难点共同出主意想办法来加以解决,要真正让集体备课能够落在实处。最后,对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讲授法、讲练结合法要穿插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三)不断深挖教学策略
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创建高效课堂必须关注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日常培训、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来不断深挖教学策略,不断研究教学手段,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要注重课堂教学和生活元素的相关联系,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用于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新知时的陌生感,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创设科学合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建立教学情境,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会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改革相违背。初中数学课的教学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和课内教学,要让更多的生活元素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能够使数学课堂不断拓展、延伸,充实数学课堂。在丰富的数学课堂内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灵活运用小组教学
善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当前小组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实现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且在小组合作教学活动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探究式教学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合理引导、适时点拨,因此,教师在课下备课的时候更需要用心,需要将课本内容仔细梳理,找到和预计到课本中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方式和找到难点的突破口,能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得探究式教学能够顺利科学地进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来逐层的剖析一节课中的重难点,来探究课中的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假如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增长数学知识,更能够提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学会总结归纳经验教训。教师在开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新时代的课改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基本,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不断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和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篇三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全面、准确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习惯;问题
在初中阶段究竟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反思活动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切实的研究。既不可错过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机会,也不可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本节课有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等等。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可以列出如下预习提纲、提出预习问题,以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反思习惯。
1.设置问题
(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
2.课前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反思的培养,效果良好,课后学生反映多数预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迸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从课上的学习情况也能感觉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基本上能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的状况有了明显提高。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使新知识和新问题这一外部刺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内部条件形成的恰当的差距,使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它是由学生的内部认[]知系统和外部知识系统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种问题意识系统,也是由若干问题构成的心理需求动力系统。
老师不再机械地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产生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探索兴趣,为新知识构建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过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检验,去探索和发现,可以确保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矩形的识别方法”情境的创设,老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矩形?并出示并演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将思维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矩形识别方法,这一过程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重视相似概念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机会,哪怕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地再思考,自觉探究,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平面上有四个点,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问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经初步探究,有的学生得出“6条”的答案。这个结论是否可信,提醒学生再分析、再尝试,把自己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学生反思中发现理解的不足:题目中只给出了四个点,并没有给出这四个点的位置,在不能确定为某种位置关系时,需要用分类的方法,对这四个点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由此,学生将四个点分为三类:
四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四点有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四点中没有任何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从而得到全面准确的答案。而图3中画直线的条数较多,学生很难做到不重不漏,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分析、概括,寻找规律。进而学生观察到图(3)中,过a点可以画出三条通过其它三点的直线,同样,过b、c、d点都如此。这样,一共得到12条直线,但其中每条直线都重复过一次,所以图(3)中一共有6条直线。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数学科学素养的要求。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化,更是数学活动的升华。
[1]林婷。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教学实践[j].数学通报。20xx年第7期
[2]黄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通报。20xx年第11期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篇四
数学是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它明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既是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的先决条件。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以下是笔者进行多年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概念中的一些关键字、词非常重要,教学时,要让学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那些至关重要的字、词在概念中的意义。
例如认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只有”这个关键词,“只有”说明有且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另一组对边是不平行的。要斟字酌句地对重点字词进行剖析,让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严谨,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又如教学“分解因式”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意“积”这个关键字,而忽略了另一个关键词“整式”,造成对形如“5-5x=5×(1-x)”也理解成分解因式的错误认识。所以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只有当人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给该事物一个恰当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反映该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由于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一切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们意识里的反映。因此,讲授概念时,要让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这也是理解概念的关键。
例如教学“互为补角”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指的是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以上的角的和为180°都不是互补角。(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才对“互为补角”概念有全面的理解。
又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时,要让学生抓住它的本质,就是“有两条边相等”,这也是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关键。至于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都是非本质属性,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讲授数学概念时,务必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初中有许多相似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容易混淆。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这些相似概念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讨论明确这些相似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明晰的认识。 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首先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它们都有“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平行”就得出了梯形的概念,在“一组对边平行”的基础上再增加“并且相等”,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这是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点。通过概念的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牢固掌握几何概念。
又如,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是联系密切的两个概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符号表示上“±”是表示a的平方根,“”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从读法上,前者读作a的平方根,后者读作a的算术平方根(或根号a);相同点:它们的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不同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且互为相反数,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正数;联系点: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该正数的正的平方根。
通过抓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避免了混淆,提高了学生认知概念的清晰度。
老师讲清了概念,学生也熟记一些概念,并不就说明学生已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概念,还需要通过解题的实践来检验。因此,通过多种练习反复巩固是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例如“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教学中,可举如“π与3.14159”的一些基本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理解。巩固练习中,还可以把所教概念相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编成判断题,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分清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加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学生掌握概念不是静止的,而是主动在头脑中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巩固练习不仅能使已有知识再一次形象化和具体化,而且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对整个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数学概念的特点,牢固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方面的论文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探求知识,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一、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去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如在教学《生活与数学》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前我准备了大量来自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视觉上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时时存在数学.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和我们数学有关联.然后我拿出了一份日历样表,让学生观察日历中的数据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导课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就能把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思维的扩散和知识的探求.
创设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二、在活动情境中“玩”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创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在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比“0”小的数》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活动情境,课件展示画面并配以背景音乐:老师开着一架飞机在上空,距离水面约80米,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坐在潜水艇里,距离水面约50米,请我们同学算一算,老师和同学们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马上回答说相距130米.老师继续问那么80-(-50)=?我们同学能解出来吗?
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情境、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绽放着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合作情境中“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协同合作,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才能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创设了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的情境,课件展示画面并配以背景音乐:课件显示三根木棒,第一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1cm、2cm、3cm.第二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2cm、3cm、4cm.第三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1cm、1cm、4cm.第四个画面显示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四个画面分别以动化的形式展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让学生耳目一新.然后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五根小木棒,让每个同学仿照刚才动画上的情境动手实践,从实践中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每位同学在做的过程中就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所吸引.这时候教师说:如果给你们来总结,大家能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实践,动手摆三角形,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愉悦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以交流互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供学生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