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一
2.创新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2.课堂教学上要善于设置问题,师生要互相合作。
3.教师要进行问题总结,分析解答问题。
三、
结语。
总之,教师在初中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真正达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作用.目前“学案导学”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必然会有其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
作者:蒋飞。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教育教学制度的发展,在现今初中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地进行板书教学,而是应时刻确保自身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复杂的计算逻辑和抽象的概念知识都难以理解,从而感觉这门课程枯燥乏味,很难学,所以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复杂而简单的学科,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课时都是用非常死板的套路去授课,导致学生听不懂,也听不进去。
一、微视频的开发应用。
微视频是指一种视频短片,这种短片可以短到几十秒甚至几秒钟,最长则则不超过20分钟。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微视频已被广大群众广泛运用了,其视频的多种多样和方便快捷备受大众喜爱,同时也给大众带了很多分享信息、分享快乐的方式方法。
二、导学案教学的弊端。
导学案教学即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教学方式,直至科学发达的今天,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授课,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不愿意听教师讲,而是在下面开小差、玩手机、聊天、睡觉,原因是太无聊,听不懂,导致教学质量大大下降,教师讲得很累不说,又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一,黑板加粉笔,直尺加圆规,学起来难免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难随人愿,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成为数学教师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鉴此一种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教学环境的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注意的问题及潜在的忧患,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感觉器官的刺激,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
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课件《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计算机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并使学生正确认识常见三角形全等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相关证明奠定基础。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加大容量,提高学生练习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书本中提及的事例,在互联网、教学光盘中搜索相关素材,来充实这堂课,从而向学生展示现实世界中各种与数学相关的实物,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多媒体技术“动”性强,因而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强,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训练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这样,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四
北师大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是一种实验教材,它是由我国教委规划并出版,且于1993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13所中学的39个初一班级中试用。新教材的试行,不管是对于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还是对于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时期的教育目标的实施,都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北师大版初中代数第一、二册的具体使用情况,深入研究了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试用教材的特色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新教材的特点。
1.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新教材开篇第一章即是《算术数的复习》,如此安排是为了启发学生对小学的重点内容采用全新的角度作深入了解,以便与中小学教材密切相连,同时也便于学生尽快适应过渡期里的知识内容、思维模式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转变,最终给初中代数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教材中对传统内容作了一定的删减,使理论目标与习题难度都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分量更适应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凸显了数学理念和数学技巧。
教材在编订时,主要着重突显了三方面内容,即: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解题思绪的探究、解题技巧与规律的归纳。在这些内容里,理应加强对数学理念与数学技巧的提取、整理与总结。比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章里,新教材的编订并非像旧教材那样依据内容应用作教学分类,而是采取了依据认知过程去搜寻解题技巧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凭借不断的自我训练去总结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如此设计不仅便于知识内在关系的展示,而且还便于学生充分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体现出的数学理念与数学技巧。
3.缩减习题量。
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习题量大大缩减,特别是删减了那些死板重复的习题。拿“整式的加减”这章来说,旧教材包含的习题量高达144道,而新教材仅54道。虽然新教材的习题量缩减了,可是习题的质量与梯度都明显增强了,而且目标极其明确,因此也能充分地达到大纲里对于训练强度的规定。另外,因为学生的作业负荷大大减轻了,那么他们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4.强化了数学课本与实际的紧密度。
新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力求着眼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问题,导入定义、规律及相关性质。比如,在讲述“数轴”的定义时,就是拿学生在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皮尺”“杆秤”等导入,让学生在了解定义的.同时,接受“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培训。此外,像“利率”“保险”等方面的知识也被编入了教材,如此便于学生数学运用理念与能力的训练。
二、新教材具备的不足之处。
1.理论性过强,趣味性不够。
因为数学自身具备着极强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加之新教材过于谋求理论的齐整与完备,导致大部分学生难解其意。初中数学教材理应摒弃死板的面孔,力求在编订时使用浅显好懂的语言。多数定义、性质及定律在表述与解说时理应首先采用学生所熟知的语言,之后再慢慢转入严密、精准的语言描述之中。新教材里图表极其缺乏,就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而言,教材理应适宜增设部分图表,毕竟依靠图表去解说问题更具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另外,教材还应当插入部分趣味知识,比如,古今中外数学家们的学习体会、数学发展史以及数学小游戏等,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借此提升教材的趣味度与可读性,这样一来,不管是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的理解度还是增强其数学素养都具备着极大益处。
2.亟待研究的问题。
就教材第一册首章里的第三节内容来说,其希望借助例题讲述竖式乘法与长除法的正当性,事实上,在短短数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是难以弄懂这些内容的。到底应该如何解决,希望可以实施一定规模的探究与商讨。
三、若干意见。
1.教师对新教材的试用提供更多指导意见。
教材的实施者是教师,教材革新的效果与教师们的素质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对于新教材的师资培训必须予以加强。当前,尽管我国教委已开展了三级培训,且借助教育电视台开办了相关的讲座,可是对于多数基层教师的培训度不够,效果也较差。因此,教育行政机关理应多开展一些有关新教材的培训课程、讨论会与教学座谈会等,为教师对新教材的试用提供更多的指导意见,将新教材的编排意旨确实落实下去且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
2.充分宣传新教材,提升广大教师的“教改”信心。
因为少数教师具备相当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其对新教材误会重重。同时,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之心过于迫切,对于新教材的接受度也不高。因此,对于新教材试用来说,不但要吸纳正确的建议,而且还需对其作充分宣传,借此提升全社会对“教改”的认知识与拥护。
3.组织人员编订数学运用的辅助资料。
近几年来,数学教育领域对于中学时期需加强数学运用已达成共识。不过只凭借当前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国教委理应及早组织人员编订数学运用类资料,以此丰富中学数学的教学。类似于投入产出问题、人口控制问题、农药调配、科学计划等内容均能充作数学运用的形象教材。此外,为了提升学生利用数学术语及数学方式进行沟通与传达信息的水平,还应当把各类报刊中频繁出现的图表、数字以及出现在平常生活里的数学语言传授给学生。总而言之,就是要借助数学运用知识的传授去促使学生明了生活四周都有数学,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刘海燕。初中数学建模思想初探.现代教育科学,(04)。
林海军。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科技咨询导报,(01)。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随之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遵循新课程的全新理念,对我们的课教学的设计原则来一次全新的探讨与研究。我们可以利用那些经过多次探讨而获得的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使教师掌握全新的、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一次全新的变革,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探究和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学会应用知识,在灵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思维,并学会创新。
新课程提倡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原则的影响下,学生会通过一种全新的途径去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吸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交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模仿练习等方式脱离开来。我们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有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性学习是与学生的能力和需求相符合的,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教学的环境相符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去进行教学活动,放下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想法,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以合作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进行引导,以往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要彻底地摒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说知识,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都会得到很大的培养与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也是与新课标的教学原则相符合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不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能力包括处理数字的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求解能力、逻辑概括的能力等。在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进行判断。教师在引导时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将学生的诸多能力激发出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境创设。由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相比较小学课堂教学而言确实有些枯燥,很多课堂活动、游戏教学都取消了,学生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便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在以上所述的'三种教学设计原则为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究,我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着很好的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应该对学生的分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的智力。一般说来,我会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优生和差生要平均分配.这一搭配原则,对于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比较适用,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分配方式能够实现学生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每个人都能取长补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各个小组之间的平衡,包括智力、学习水平、各项能力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分组学习中,优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在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巩固知识,获得新的发展;差生则会在优生的带动下逐渐将自己的全部心神都投入学习之中,继而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活动,改掉以往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分组,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还能使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得到改变,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
2.对学生实施分层搭配.分层搭配就是要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进行分层,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数学水平较差分为一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优生来说,他们可以在相互交流、学习与比较中获得更高水平的提高,差生也能走出小组“受帮助”阴影,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课程。
如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我将本课分为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个部分。笔者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让他们自己看出,总结本课的所有知识点,组内总结完成后,再由每组的代表描述自己组的总结情况。在整个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涨,他们认真看书,积极探讨和沟通。在具体发言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徐额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非常到位,使得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以上分组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当然,在学生总结学习期间,作为教师,并不是对此撒手不管,而是应该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其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新课改学习环境下的重要学习方式。高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提高学生合作与创新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六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从认真研究教材、实施有效提问、有效倾听、进行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策略入手,展开讨论和交流,作了探讨。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课堂有效教学”不单纯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不只是关注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教师的有效教学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提升学习技能。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探索。
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入手,备课的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使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得快乐、学得扎实。要实现备课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潜心研究、认真思考,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备课:1.确定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恰当地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确定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学习需求,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3.关注学生。教师要清楚教学要到什么程度,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教,要让学生在上完一堂课之后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等等。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使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等不良的学习习惯。4.做好课后反思。根据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做出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精心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多设计一些考验学生表达能力的问题,而不是一些简单的“是或不是”“对与不对”的问题。(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还要结合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运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表现,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不管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提前预设的,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即兴生成的,都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二)教师要注意提高问题的思维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注意给予积极的评价,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不要急于否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上,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独立的思维和标新立异的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容量。(三)教师要提高自己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的契机、提问时的语气、提问的方式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总而言之,教师提问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性,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倾听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愿意俯下身、静下心认真倾听,即使你没有给学生具体的帮助,也会因为学生感受到你的诚心而激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始终面对微笑,带着赏识的目光看着他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从教师的微笑、赏识当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从内心产生一种被人欣赏的满足感。教师的赏识给学生带来的是人格的关爱,学生的思维因此被激发,学生也受到教师的感染,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理解倾听的态度,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切实抓好以下教学环节:1.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2.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提高学习效率;4.做好对学生的及时准确评价,根据教学反馈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5.课堂总结归纳,巩固课堂所学,深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根据班内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要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实现进步和发展。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究和应用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教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又可以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一举两得。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认真将教学内容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积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七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知道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克服单纯、机械记忆数学结论和数学概念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绝对值概念时,要使学生明白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指这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从而不难得到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即)的重要结论。再如负数为什么没有平方根?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要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意义,明确了平方根的意义,对求解在的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就可容易确定为解不等式。
二、数学教学中应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性和联系性。
学生对数学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认知活动来处理新的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按教材内容的安排,从整体性和联系性两方面,抓某些数学知识的“源头”,抓知识的“板块”,帮助学生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在初二年级第二学期讲授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时,首先要联系到初二年级第一学期正整数指数幂这一知识点,把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为正整数)。
再如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及求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关键在于对二次三项式配方的掌握。事实上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函数有关问题的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确定多数情况下是用配方法来完成的。“配方”显然成为这一部分知识“板块”的“源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很强的学科。一堂好的数学课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学活动,而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了,要看是否有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设计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辨,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讲解课本习题: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求方程组的解。可向学生提出方程组与一次函数是怎样联系的?变元、的角色是如何变化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图像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同时还提升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几何意义的认识。
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时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使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法的设计,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在解题教学中,在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的过程中,都要尊重学生个性化解题经验和方法,倡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体会探究解题的乐趣,展示他们解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照,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适合他们自身学习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在学习上的成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应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面对差异在教学中给以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动员没有长期从严从难的艰苦训练,不可能在国际竞赛中夺魁。学习数学也不例外,总得做一些练习,实践所学知识,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才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及规律。在练习上除弄通各类例题之外,首先必须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习题、复习题,这是最基本的数学训练题,也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对其中的个别难题教师要做到精讲。课堂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做练习的时间,课外一定要加强作业的收交管理。其次,现在教辅书上的题很多,在使用教辅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题,题目不易难,注意选与教学要求相匹配的题,应加强基本题目的训练,这样学生负担轻,易于完成,在学习上就有信心。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难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练习题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避免题海战术,但没有一定数量就难以保证一定的质量。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八
1.合理设置导入环节,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课程相对较为抽象。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化和具体化,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数学课堂教学,并且学会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导入,使教学情境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并且具备感染力,引导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
2.创建学习小组,强化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所面临的难题,一定要深入讨论与思索,针对疑难问题应该互相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而合作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本身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和智力情况,科学分配学习小组。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进行合作学习前,要使所有的学生明确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了解合作学习的具体流程,使所有的学生认真参加合作学习。另外,在小组长引导下进行讨论与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各个小组学习中,确保所有的学习小组有效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分成五组,然后各个小组要选定一个代表,对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相应资料,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知识,然后进行汇总,最终由小组代表完成总结。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初中生团队合作意识。
3.创造性运用教材。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充分展现了开放性数学教学方法,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需求,并且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经过科学的教学加工,将抽象和严谨的数学知识转变成初中生容易接受和便于理解的教学知识,进而使学生完成探索,有效巩固初中生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教师可以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提出问题:若是擦去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剩下了三角形,怎样才能够将此平行四边形重新绘制出来?这时学生要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教材中并没此种设计,教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使其认真地学习和参与讨论,最终获取知识。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目标相对明确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和规律,进而使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九
多媒体技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形式。数学的枯燥,因为是一种符号性的语言;数学的难学,因为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学生之所以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枯燥和抽象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图形、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弥补了这种不足,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直观,大大缩短了事物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有效的思考知识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的动态变化把形与数有机结合,将运动和变化展示给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动画演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性质;讲述圆中角的相互关系,以动画的形式变换角的顶点、角的边与圆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运动的角度理解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与圆的位置关系。
2.增加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加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优化课堂教学。例如讲述平移时,网上搜集生活中的平移图片,加深了学生对平移的印象,丰富了平移知识面。课件适时地通过声音、图像、视频形式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诚然,多媒体技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因为时间限制不宜在板书上一一列出的练习题得以呈现,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在黑板上书写最重要的内容就可以了。
3.促进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述统计调查时,学生自己网络查询并收集相关资料,学生接受就很容易。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到网络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底蕴。
4.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存在的弊端。
1.追求形式,为使用而使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然而,不难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只有选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顾教学内容追求形式,为了使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的“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缺陷,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些教师把一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融入课件之中,连一个小小的提问都不放过,本应教师做出的由电脑代劳了,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完全放弃了直观的教具、板书。一些教师为了课件的漂亮,制作上花费了高倍的时间和精力,不研究教学方法,本末倒置。
2.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课件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提问的问题都是安排好的,上课时,教师按部就班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每一个步骤。教师圈定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沿着轨迹走前行,不能雷池半步,这种程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3.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技术增加了信息量,迫使学生眼睛紧跟课件的演示,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和质疑,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课的速度。教师忙于课件的顺利衔接,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减少了。
4.造成教师对板书的遗忘。
多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导致一些教师把能搬的知识都往课件上搬,造成了课件质量的下降、板书的冷落。数学学科是抽象的,要重视结论,也要重视过程,要重视形象思维,也要重视抽象思维。教师板书的过程中是带着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忽视的。把所有的过程集于课件之中,表面上看学生可能懂了,做题后发现了不少问题。
5.追求快节奏,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节省了教师作图、板书时间,课堂节奏加快,密度增加,然而欲速则不达。学生思考这一页的问题,屏幕已经显示下一页的问题。学生正在解题,屏幕上显示出解题思路、步骤、结果,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思考。学生学习是一个认识、思考、探索的过程,多媒体技术则起到了负面影响。
6.学生产生疲劳厌倦。
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好,会导致学生疲劳厌倦。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与否,一律运用,一次性做好课件,每一学期没有变化。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疲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获取最大教学效益。只有认清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利与弊,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得心应手。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
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进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相应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地改革提高,不断尝试将信息技术介入教育。在数学教育中要应用好信息技术,取得最佳的教学改革效果,就不能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方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要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上下功夫,不能固守传统的口授式、填鸭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要全方位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数学老师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是关键,应该具备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等现代教育思想,并不断学习现代教育媒体理论及数学教育系统优化理论。用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时代下的数学教育,实现数学教育的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信息化。如主体教育观方面,要实现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教学效果,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出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无耐的。
同时,要有开放教学的观念。开放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也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利用好信息技术,开放可以表现为教师不一定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一定是权威,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与学生可以是合作伙伴式的关系。教学内容来源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广。题目本身将趋向于开放题,条件不确定、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数学教育资源越发具有信息化、人文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数学教育环境资源(如网络设备、通讯设备、各类软件)的革新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施展的空间,在人力资源,教学工具,学习的时间、地点、摘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便利条件,从各方面挖掘,丰富充实数学教学。学生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时,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只有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才方便所有学生有所选择,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首先,数学教育人力资源可以由本校数学教师这支独立大军扩充为包括网络数学教学机构人员,数学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庞大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秀的的教师,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
其次,在学习的机会上,要突破学生数学学习的地点、时间和身份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数学的机会龙源期刊。如网络虚拟学校将学校、家庭、课内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网络虚拟图书馆为学生查找数学课件、数学文章等相关数学资源提供便利条件;网上自习室允许学生进行数学在线测试,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这样,从时间、空间上,数学教学都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
情境化、网络化、个性化及协作化的教学方式是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它能提供大量的图片、动画、课件、故事、游戏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将抽象的教学变的更能理解,强化记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上做实验、上网查资料、上机操作、网上合作学习活动等形式。亲历亲为,凸显学习效果。
例如: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已往,教师再三强调,学生在应用时仍常出现丢2ab项的问题。如果我们用课件制作一个动画,用图形面积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教学效果,在形象直观的图形演示及色彩的刺激下,学生会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学生在初学平面几何时,受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限制,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利用网络引入丰富多彩的图片,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体现内容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象七年级《截一个几何体》这节的教学就比较抽象。利用课件,通过直观的图形运动,把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的过程演示的淋漓尽致,既加深了理解,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同一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运用网上合作学习、小组作业或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等形式加以完成。比如,对一些复杂的应用题的研究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网上合作、同步或异步的交流,运用计算机计算、作图、验证,并逐步解决现实问题。合作中的数学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评价,会极大地促进个人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形成。
要实现数学教学全程自动化管理,数学教学管理系统包括对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和数学教学资源的管理。计算机等媒体设备的管理系统具有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考试管理和资源管理等功能。其中,智能网络教学系统能够通过在线测试、检测,进行数学教学评估。比如,通过测试,系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并提出解决的策略;网络电子文档包含学生的身份信息、数学活动记录、德育水平等信息,是记录学生成长的回忆器;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诊断、分配数学学习任务等等。总的来说,系统化的管理可以使数学的教与学活动在快捷、和谐的评价体制中健康运作。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一
自从我省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各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贯彻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使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小,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据统计,全省有相当多的初中不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教学。他们以中考试题内容为依据,考什么内容教什么内容,擅自删去必学内容中的“实习作业”和选学内存中的“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等。对中考范围内的教学内存,随意膨胀加码,甚至把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已经删去的内容,又拣了回来给学生补充。对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的内容,与中考联系密切的也列入教学内容。
为了整顿教学秩序,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
“实习作业”是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增内容。它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求全体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代数》弟三册要求测量当地初中三年级男学生的身高;《几何》第三册要求测量倾斜角和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不得擅自删减。
二、关于计算器使用的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的。根据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二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解决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的困难;初中三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准确迅速地进行统计运算。因此,初二教学重点是,在介绍电子计算器构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计算;初三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未经计算器教学培训的教师,由各市教研部门组织培训或自学。
三、关于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的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增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面开设的新的教学栏目。“读一读”?是供学生阅读的一些短文,?“做一做”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些实例,“想一想”是供学生思考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些内容部超出大纲的要求,不作教学要求,不能作正课讲给学生,中考命题范围不包括这些内容。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这些内容。
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人纲控制要求的内容。过去,由于中考命题无限制地增加这两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使教师无法把握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从课本上降低了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删减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各地不得扩充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教学要求。
五、关于教科书中b组题的处理。
教科污中b组题是供学肩余力的学生选用的。有的b组题的难度超出大纲要求,教师应慎重处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作,也不应列入中考的命题范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参与学习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如何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参与和学习常常会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使数学课堂的改革进行的不顺利。本文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再创造教学,依据再创造教学原则的特点,分析得出再创造有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数学课堂所学内容的本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转变了数学学习的态度,有效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上,作为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数学教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和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形成理性的创新思维来学习数学。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属于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像是知识的搬运工一样,根据教材内容,机械地灌输学生数学定义、枯燥地让学生背诵数学公式,学生也没有深入地探索和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再创造课堂教学的梳理,分析得出再创造教学的原则和特点,在再创造原则的指导下,实证研究了再创造教学对学生参与课堂程度的影响,得出了再创造教学有利于学生转变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利于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1再创造的内涵及实施原则。
1.1再创造的内涵:荷兰的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人们对普通常识的系统化,因此在一定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这些数学知识。弗赖登塔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都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所要学习的知识,这就是“再创造”教学策略。“再创造”教学策略应该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体验去创造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不是重复地、机械地“原始创造”。再创造不能与创造相混淆。创造的重点在于结果,是指之前从来没有见到过、想到过或出现过的东西。再创造包含了有学习过程中的形式和内容,既有新发现,也有原先的组织内容。“再”字强调了是对自己而言的新发现、新收获、虽然属于创造,但是对于老师来说确是已经存在和知道的,再创造属于学生的高级学习和发现,比普通的学习更自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学习的热情。
1.2再创造教学的课堂实施原则:教学原则是是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基本准则。在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基础上,深刻认识了再创造数学教学思想,得出再创造数学教学的原则:
1.2.1再创造教学的数学化原则:数学化是人们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现实存在的世界,来分析和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具体的现象,以达到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很多初中学生因为数学比较抽象,远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无法将数学符号以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所以认为学习数学很难且没有相对应的思维的载体。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思考问题,且随着数学化的深入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来观察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使学生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建立恰当的、具体的数学模型,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教学。
1.2.2再创造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过去的教学中常常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学生在课程上是否参与一级参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总是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我讲你听地唱独角戏,导致了学生没有了问问题的意识,就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了了。数学课堂标准提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通过自主地学习而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肯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大脑存在的一部分记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经过自己的猜想、观察和交流探索,激发学习数学的动力,体现出再创造思想。
1.2.3再创造教学的数学现实原则:数学现实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思考着的客观世界,以及这个客观世界所反映出来的数学基本概念、运算规律和方法,及相关的知识结构,它是实现课堂教学实际的出发点。如果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进行数学教学,而没有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堂就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根据上述早创造的教学实施原则,针对如何将再创造教学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2.1加强方法的指导、鼓励实践的猜想: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对存在的一切新鲜失误用于怀疑,指导学生正确地探索数学知识的演变过程与结果。因为数学的发明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猜想,在猜想中探索,从而推理得出我们所熟知和不知的数学科学理论。
2.2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分层指导再创造:由于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极端,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是不可能在一个层次上的,这就增加了教授授课教学的难度。如果教师对此客观现象掌握的不恰当,教学效果上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再创造思想教学运用在实际课堂中。因此,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能够自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施再创造思想教学,提高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再创造教学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束缚,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加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预设教学再创造思想的同时,更要能够融合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在互动中教学,激发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2]卢隆君.初中数学再创造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三
摘要:数学作为我国教育课程的基础,在高中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与中小学数学相比,高中数学逻辑性更强,内容也更为复杂。新课程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学以致用,并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基础。虽然近些年来,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已经改善很多,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笔者将通过对比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影响高中数学教学的因素,并从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如何将初高中数学接轨,进而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引言。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成绩高低为导向,而是以学生的实际能动性为目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同时提高,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教材内容跨度。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涉及面更广,内容丰富。高中数学和实际的联系更加紧密,教材内容由初中数学单一简单化向复杂全面化迈进。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思维方式和知识面的变化。例如:高中数学概率一章,直接将数学和生活中所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结合。学生通过题目给出的一些条件,计算出该事件发生的比率。这和初中简单的逻辑运算完全不一样,高中数学同时考察学生知识面和思维的全面性。
1.2环境因素。
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高中和初中的学习环境完全不同,除了教师的要求之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学习的关键。如果学习的环境相对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大家相互探讨,相互进步,这样的环境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显然起着积极的作用。
1.3教师素质的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本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高中生的思想尚在成长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本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个人的价值观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
1.4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数学结构简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有着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检测,因此,知识在短时间内会得到巩固。高中数学知识面广,知识灵活性强,课堂知识容量大、时间有限,知识内容丰富,教师进度相对较快,所以学生刚学习高中数学时会感到吃力。
1.5学习方法的差异。
高中生的心理在慢慢的成熟,对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成熟。由于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心理成熟度不同,教学从以前的督促变成了自主学习。
1.6其他因素。
除了上面的几个因素之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还和学生个人的情商和智商有关。学生对问题理解能力的快慢和自身的心理素质都会影响学习进度的快慢。
2.1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主体,主要采取单方面灌输知识模式。在实际学习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高中数学相对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依照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乐而好学,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因此在主动探索的'过程当中,发现新知识和问题。
在新课改中,教师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如:教师建立兴趣小组。针对同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方法进行解题。小组成员参考其他成员的解题习惯,扬长避短,消化知识。比如:概率这类题目,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概率并没有一个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将概率放在实际当中,展现概率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给学生一个真切的模型,让学生更快掌握概率。
2.3借助多媒体,提升兴趣。
近几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和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比如:在立体几何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针对立体几何的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展示如何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类的题目。还有解析几何题目,教师通过多媒体对x轴和y轴的变化,让学生理解随着变量的变化,几何图形如何变化。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4综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单独存在。数学题目的理解是依靠语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让学生有偏科严重的情况出现。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能力和知识素养。
3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思维方法,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指导者,必须注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建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扬长避短,进而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四
4.写.要有诚心,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他的写作能力上,也是所学知识的客观体现.是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在素质教育中,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所以,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学设计先难后易.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来说,不同的设计方案体现出不同思维水平,会有难易之分,教师在选用时应从难处入手进行调整..教师设问先大后小.教师在使用问题法引入教学时,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一个涉及知识点比较多的问题,在适当提示的基础上将问题由大化小..教师提问先低后高,先错后对.课堂上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先提问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他们的发言中寻找思维偏差.这样就出现了矛盾,学生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就会进行积极的探索.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总之,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做到数学教学中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五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各学科的教学都呈现出灵活的变化趋势,学生能否完全、快速适应这种变化,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的初中生大都是90后,在学习品性上表现出一些时代特征。有些特征不加以约束,是不利于初中学生茁壮成长的。
一、90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社会发展迅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社会信息的正确认识。
传统教学,大部分知识局限于课堂,学生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对于社会信息的取得多数来源于教师和家长,因此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往往是渐进式的。而90后的学生则有差异,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学生可以更多的通过网络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信息。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能上网聊天、打游戏,就是聪明,就是“超前”,却忽视了对教育要求的其他信息的采集。学生自以为的“超前”,在教育宽度范围内表现的却是一种“滞后”。
2.学生个性成长迅速,但存在盲目自信的缺点。
在家里,90后学生往往被很多人宠爱,他们养成了一种盲目自信态度。这个缺点在数学学习上也有表现,例如,在刚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计算,但有学生往往自以为能准确计算结果而忽视教师的叮嘱,结果连简单的方程都计算不对。盲目的自信滋生了浮躁情绪,学习做事往往浮于表面,什么都学不好。
3.学习生活环境优越,学生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力。
90后的家庭多数是“4+2+1”的家庭模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各方面都非常顾及,使学生缺少自我锻炼的机会,时间一长促成了学生学习的意志力薄弱。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当部分学生面对一道没有难度、稍有复杂的数字题,在还没有看完题目时候就已经准备放弃。有些学生在一次考试失利后,从此就对某一门学科失去信心,再也学不好了。90后学生对于学习的懒惰、畏难情绪就是学习意志品质力低下的表现。
4.学生“猎奇”心理强,但热情保持能力较差。
90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但多数人都只是三分钟热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同学、教师、新的学科和新的学习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也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当他们学了一、两周后发现,初中的知识比小学的难学,便会失去原有的热情。没有适应好初中的学习节奏,没有保持好学习的热情,就不容易学好数学。
1.从信息化入手,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信息观。
现在社会注重的是学生宽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要具备这些,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正确运用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自身要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扩大知识面,将一些网络上的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其次,可以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答案。比如,在教勾股定理前,布置一项作业―――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在上新课时大家一起交流。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理解得更深、学得更好,也能让他们体会到哪些类型的社会信息是对学习有用的。
2.对学生个性研究,改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
盲目自信只会招来学生学习的散漫。因此,只有让学生多次遇到挫折和困难,才能使他们意识到学好数学并不是简单的事。例如,针对他们解方程跳步骤的'情况,出几个易出错、难计算的题目,限定时间做完。多数学生都因为刚学时没有按部就班,基础薄弱而准确率很低。这时教师应让他们对于每一题找找错误的原因,再订正。通过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体会到打牢基础解题的重要性,只有踏踏实实、步步为营,才能学好数学。
3.对学生行为细节纠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初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意志品质力也在这个阶段初具模型。意志品质力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极为重要。教师更应该从关乎学生学习的效果的意志品质力着手进行培养,建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因受挫折容易泄气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理解有一个递进过程,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当学生发现许多题目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很难解决的时候,他便会慢慢尝试去突破。从细节做起,让学生建立起信心,保持好学习的动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奇心保持新鲜。
很多学生在小学学数学时,都觉得所学内容和生活都很贴近,即便是将题目做错了,在生活中通过实践也能找到答案。初中数学较小学而言比较复杂、枯燥,很多学生在刚接触代数和几何时,往往因一时不理解产生厌烦情绪。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多地将数学学科中的知识联系生活带入课堂,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对数学的热情。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和收获,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制度下,需要紧紧抓住90后学生的特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从学生学习习惯的源头抓起,找出适合90后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样整个教学才会充满研究和乐趣。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篇十六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然而很多教师对于以学生为核心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认识和讨论都是简单地认为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种理解当然没错,但是很容易理解成过去是以教师讲解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现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实际这样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教育要以学生发展和成长为核心,不是以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成绩为核心,这是新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认识,我们在这一认识指导下对我校及周边学校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我们设定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这一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性学习、分层教学、分组探讨等学习形式,不仅仅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新方式,更是实现学生能力提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的重要方式,我们所研究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经验不仅能够实现我校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将会在我县、我市或者更大范围内为学生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提供经验,分层教学研究中获得的分层经验也适合其他科目的教学,同时我们课题组教师研究该课题所总结的经验对其他课题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三、研究的过程我们研究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在实施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实验范围广,实验对象多具有代表性。
为了尽可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我们选取了定西东方红中学、临洮文峰中学、陇西第三中学等各县区学校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教师均是来自我校及上边所列举的各个学校的优秀教师,广泛的研究对象对我们实施科学的研究、获得科学的数据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参研教师来自各个县区众多学校,可以实现校际交流,对于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设定和课堂研究实施过程中广泛采纳意见提供了保证,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得到了上述学校的大力支持,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和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共选取上述学校共6位优秀教师所带的12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我们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之广泛,研究班级搭配之合理在我校课题研究中前所未有,具有广泛代表性。
(二)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
我们在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先由各校教师对自己所理解的分层教学进行论述,对自己理解的优秀的教学模式进行阐明,然后在网络上实现校际的交流和探讨。我们在交流中发展,每个学校教师对于分层教学的理解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独特之处,共同之处包括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其本身的优点,对学生的依照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认识基本一致,我们还对于实现分层教学优势的最大化这一目标实现的困难有着统一的认识,教师一致认为,要真正将分层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做出细致的研究和安排,还需要教师的全力以赴和坚持到底。在这些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对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把这些看法集合起来进行讨论,然后选择几种大家比较认同的办法在各班级实施研究,我们还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了探讨交流,最后我们选出最适合、最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把分层教学和分组探讨结合起来,把班级分成5-7个活动小组,先由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名称独特的小组,如学生起的小组名称有“奋斗组”“斩荆组”“跨越组”“崛起组”等等,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名称进行组合,组合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尽量有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在调整的时候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成绩、性格、毅力、组织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尽可能以多元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组合是为了班级内形成竞争,而非依照他们的成绩好坏。教师分好组后,依照各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让他们去合作完成,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现学生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多元性,努力的重要性,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情况,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同时保持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赶上别人,也只有努力才能赶得上别人,让他们认识到成绩不是唯一标准,而唯一的标准是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课题组教师还对实验的进程进行了交流,对于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找出了解决的办法,最终实现课题研究科学有序地进行,实现了课题研究相对的科学性。
四、研究的结果。
在课题研究中,由于集多校教师的智慧,我们的课题研究内容广泛,涵盖了分层教学的各个方面,也认真研究了分层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我们在试验中总结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研究中发现,分层教学和小组讨论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包括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自我认识和评价他人。在实施了分层教学和分组讨论的班级和没有实施的班级的比照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一年的努力,那些积极讨论的班级的学生交际能力更强,在与教师交流时更为自信,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更善于解决问题,做事更为积极有效,出现严重违纪的现象很少,面对问题更为积极自信。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很多问题,我们认识到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课题研究讨论阶段前后延宕近一年时间,然而我们本认为经过深思熟虑的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几经修改,严重耗费了教师的精力。吸取教训后,我们建议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进行更为广泛的讨论,先从理论层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思考,等理论相对成熟之后再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若是有什么想法不经过讨论理解投入实践对师生的干扰和困扰是难以避免的。
六、成果的推广。
我课题组参研教师在课题研究内容和理论进行了反复论证和反复实践之后,总结出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和问题,将我们研究的成果和问题形成书面材料并将总结的教学模式向市教科所和省教科所进行了汇报,在我市各大学校进行了推广,我们的教研经验总结也对教师未来的科研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将继续为新课程改革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