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公务员考试行测怎么备考模板

公务员考试行测怎么备考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9 15:40:31
公务员考试行测怎么备考模板
时间:2023-04-19 15:40:31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一

逻辑判断是指由已知前提推导结论和对已知论证过程进行加强和削弱一类的题目。

【例4】某市要建花园或修池塘,有下列4种假设:修了池塘要架桥;架了桥就不能建花园;建花园必须植树;植树必须架桥。

据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翻译推理型,由题干得:(1)修池塘→架桥;(2)架桥→不建花园;(3)建花园→植树;(4)植树→架桥。由(3)(4)得(5),即建花园→架桥,(5)与(2)得建花园→不建花园,前后矛盾,所以不可能有花园。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二

常识判断是最容易被大部分考生忽略的部分,也是很多考生都选择放弃的部分,因为其中包含的知识太多太杂,考题内容和范围不固定,不免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

这种模块,我给出的备考建议就是结合实际适当去学习,不能完全放弃,也不要过分纠结。就我所在的省份吉林省来讲,这里的常识部分包括法律、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等等。

估计其他省份的常识部分也大同小异,在平常的备考过程中,除了要观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官方媒体及新闻报道,还应该注重积累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朝代顺序表、著名历史人物、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经济学基本常识等等,这样它出题的时候你即使没见过题中的字眼,但应该会想到它考的知识属于哪个范畴,到时候蒙题的时候也会有所帮助。

当然,有的题也无从下手,本人地理历史比较差,所以遇到这种题的话基本都是跳过。还有一个蒙题的技巧(可以适当用用),是基于考试答案平均分布比例来估算,先把会做的题都做上。

比如20道常识题你做了13道,有3个选a,4个选b,1个选c,5个选d,这时候如果让你蒙的话,你肯定不会abcd轮流蒙,直接全选c就好了,因为你会做的题中只有一个c选项,c的答案分布比例相对较小。

当然,这种蒙题方法也得看当地的考试答案分布规律,要是大体呈现平均分布的话就可以用用,要是没有规律的话那也就只能随缘了。

平时注重对官方新闻报道的积累,并不是只服务于常识,对行测其他相关模块,比如言语理解与表达也会有所裨益,因为按照目前整体的考试形势来判断,以后的考试会越来越注重实效性和时政性相结合。

我想,这也是命题人除了在申论模块之外的另一个想考察考生行政知识的最佳选择。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或许会说“新闻我看不进去呀”、“那么枯燥乏味的东西,一看就想睡觉”等等。

老实说,我刚看《新闻联播》以及时政新闻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觉得索然无味,都是些领导层面才去了解的东西,与我并无多大关系啊,要不是因为考试我才不去看呢。

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你一天一天坚持下来,坚持个一星期两星期,你的心态和对新闻时政的理解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其实新闻就是一部永远不会断更的大型综合国际国内电视连续剧,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看久了你就会置身其中,有一天不看的话甚至会担心与社会脱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好了。

现在还没有这个习惯的小伙伴可能对我说的这些不会有太多感触,这里我也不会再去赘述看新闻的好处,还是送你们一句诗吧: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新闻不光会提升知识储备,夯实行政能力,丰富见识,增长智慧,还会提升个人的气质和内在形象,以后你们自然会感受到。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三

1.下列做法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是( )。

a.甲公司向法院起诉乙公司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

b.丙某向法院起诉外来车辆非法占用本单位停车位

c.某人向法院起诉邻居搭盖房屋、影响自家采光

d.某报社下属编辑部向法院起诉丁某盗版侵权行为

2.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关于撤回上诉的说法正确是( )。

a.民事上诉人可以任意撤回其上诉,这是其有处分权的表现

b.民事上诉人在上诉被人民法院受理后就不能撤回上诉

c.民事上诉人只有在人民法院认定其上诉理由不充分时,方可撤回上诉

3.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是()。

a.目的不同

b.诉讼主体不同

c.人民法院受理起诉的条件不同

d.举证责任不同

e.审理原则不同

4.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民法院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b.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公益诉讼”的内容

d.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传真的方法传达判决书

5.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他人的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对方的民事违法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一种诉令行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属于起诉的是( )。

a.某人因家中被盗而报告公安机关

b.某人因不服判决而向高级法院递交文书

c.某企业因对方不履行合同而将其告上法庭

d.被告因发现原告侵犯自己的权利而在诉讼过程中反诉原告

1.答案: c

解析: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a、b、d 三个选项中,甲公司、丙某和某报社下属编辑部都不是被告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不具备起诉资格。c 项中,某人因为邻居搭盖房屋、影响自己采光,某人及其邻居存在直接利害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d

解析:

《民事诉讼法》第156条规定:“二审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是否准许,由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abcde

4.答案: d

解析: a选项根据我国新《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八条规定,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因此a选项正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公益诉讼是新民事诉讼法新增内容,b选项正确;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可知c选项正确;《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判决书不能采取传真的方式送达,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5.答案: c

解析: 在材料中起诉的主体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象是人民法院,并且是民事权益受损。a项中报告公安机关,对象不一致,排除;b项中不服判决,不是民事权益受损,属于上诉,排除;c项中主体是企业,对象是向法院,符合;d项中已经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被告的行为属于反诉,排除。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四

选词填空就是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抽去一个或几个词,要求应试者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从选项所给出的词语中选出填入空格中最恰当的一项。这种题型考查的是应试者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及成语的能力。

实词辨析在联考选词填空部分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应试者应该重点掌握。掌握实词辨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从词义上对实词加以辨析。一般来说,词义包括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一些难度不高的题目在解答上涉及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则涉及几个方面,因此要求应试者灵活掌握词汇含义的几种类型。

【例2】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进行文艺创作时,为了使人物表现得更为______,可以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适当”创作,但是大的历史事实、人物命运、主要矛盾、重要事件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人生层面”进行______和歪曲。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题干提到对人物进行“适当”创作,在此意味着合理的加工,所以是人物更丰满的有血有肉的。“完整”是不片面,“真实”是不虚假,不合意思。第二个空从色彩上看应是个贬义词,和“歪曲”构成并列,“臆造”是无根据的创造,合适,而“改编”是个中性词,所以选择d选项。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五

一、常识判断

1.人文、历史、政治、法律、科技与生活、经济

备考攻略:①考生要想取得常识判断最基本的分数,一定要重点学习上述考点,积累相关知识。

②常识判断覆盖面越来越广,复习难度大,而且近两年趋于综合性考查,考生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多思考,合理分配学习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和训练。

2.地理、管理、国情

备考攻略:考生要在基本分数之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就要掌握上述3类考点,积累相关知识。

对于这个模块,要注意平时闲着的时候,到学宝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的栏目里上看看常识知识点,有时候碎片时间里不经意记下来的知识就可能在考场上帮你多拿好几分。我个人就经常在晚上睡觉前有手机登网站背几条知识点。常识题部分没有技巧和捷径,全在你的日常积累中。如果一道题你看一眼就知道答案是什么那就是你平时的知识储备在此起到了作用。如果这道题你看了后感觉有点熟悉或者觉得有思考的价值,那么你就要开动大脑,好好想一下了。如果实在不会就凭运气蒙一个答案吧。

二、语言理解与表达

1.主旨观点题、细节判断题、文章阅读、实词、成语

备考攻略:

①片段阅读主要考查文段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态度、观点,以及梳理文段细节信息。考生要注重提高迅速准确地理解文字材料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快速找到破题点。

②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词句理解、细节判断、主旨归纳、标题添加。考生需要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及对中长篇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平时可多阅读一些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多浏览一些主流的媒体网站,在阅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对词语、句子、段落的把握和运用。这样既可扩展自己的知识背景,又可提升语感。

③选词填空主要考查实词和成语的词义辨析、语境分析。其中词义辨析有词义侧重点、词义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习惯搭配等。考生必须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常用实词与成语,打牢基础知识体系。另外,还需要多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事理分析能力。

2.推断下文题、词句理解题、语句排序、语句填充

备考攻略:

①推断下文题主要考查根据已有文段信息,推知下文内容;词句理解题主要考查对文段中字、词、句的理解。

②语句排序和语句填充主要考查对文段前后文的逻辑关系。

上述几类题目在考试中的题量虽然很少,但也基本是必考考点,考生需要掌握相应题目的解答技巧。如推断下文的解题思路、词句理解的原则和语句排序、语句填充的思考角度。

3.标题添加题、关联词

备考攻略:考试很少涉及标题添加题和关联词,考生只需要了解和熟悉标题添加的原则、不同文体标题特征和八大复句关系,以及常见的关联词即可。

对于这个模块,要注意熟悉该部分中的各种类型题。语感毕竟关键是积累和感觉,所以要多加练习。平时也可以多读一读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事实证明,有不少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试题是选材自这里的。

三、数量关系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式、分式数列、计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几何问题、浓度问题、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

备考攻略:

①数字推理主要考查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式、分式数列,考生要熟知这几种数列的形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程度。

②数学运算主要考查计算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几何问题、浓度问题、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考生需要从基础知识、计算技巧、题型演练三个方面入手,熟悉各种计算技巧,逐步提高解题速度。

2.等比数列及其变式、组合数列、积数列及其变式、和定最值、抽屉原理、容斥问题、日期问题

备考攻略:上述几类题目在考试中的题量虽然很少,但也基本是必考考点,考生需要掌握相应题目的解答技巧。

对于数量关系题,认真看例题可以使你一眼就看出一些题的答案。但是如果有的朋友实在是在计算上面不擅长的话,我认为就要结合自己情况,该舍弃就舍弃,因为这部分比较浪费时间。

四、判断推理

1.词项间关系、平面图形、片块组合、空间图形、直言命题、智力推理、削弱型题目、评价型题目、加强型题目、单定义

备考攻略:

①类比推理的备考重点在于词项间关系的判断,考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词项间的各种关系,重点掌握集合关系、近反义关系、描述关系、条件关系和语法关系等五类常见类比推理基本关系。同时利用遣词造句法、词性对照法、纵向对比法等解题技巧应对组合型关系的出现。对于简单的字符型类比题,考生只要能快速分析出题干的符号变化规律,一一对应,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②图形推理的备考重点在于全面了解并掌握各种类型图形推理的解题要点,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辨别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灵活运用特征分析法、求同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位置分析法。

③必然性推理属于知识性和规则性较强的题目,考生需要熟记直言命题的相关逻辑知识。智力推理主要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相对的变化也较多。因此此类题目并不需要基础知识的积累,关键在于找到最优的解题方法,即解题的突破口。可能性推理的重点在于分析论证结构,考生需要牢记论证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的论证类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针对各题型的解题方法。

④定义判断涉及的学科比较广泛,考生在平时备考时应对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多加关注,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掌握定义判断的要点类型,明确各类型的关键点和提示性词语,彻底掌握利用关键词法解题的精髓。

2.复言命题、假言命题、前提型题目、解释型题目、结论型题目

备考攻略:上述几类题目在考试中的题量虽然很少,但也基本是必考考点,考生需要掌握相应题目的解答技巧。

判断推理部分有图形推理、类比推理、定义判断、逻辑判断这四种题型。判断推理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我觉得应该有很多考生都愿意做这部分的题吧。但是判断推理题做多了的话很容易造成大脑混乱,让我们在紧张的考试过程中更加紧张起来,所以要冷静分析,认真思考。这样繁琐的判断推理就很容易转化成“送分题”了。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六

类比推理就是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考生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3】世界地图︰地球仪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对应关系。世界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仪是立体的。d选项中的楼房三维图也是平面图,符合条件的只有画像和雕塑。所以选择c选项。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七

在这数学运算试题中,每道试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答案】b

【解析】本题采用的是构造法。因为任意两个单位的志愿者人数之和不少于20,所以不可能有两个单位的人数均低于11,为了保证单位数尽可能的多,则每个单位的人数应尽可能的接近且尽可能的小,从而构造出9,11,12,13,……24这15个数,即最多有15个单位。所以选择b选项。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八

20501、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20502、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20503、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20504、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20505、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0506、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20507、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20508、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20509、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20510、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20511、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所谓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现法律的活动。所谓司法,也称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好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20512、法律适用的要求:(1)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2)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3)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20513、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0514、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0515、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20516、法律关系的构成

20517、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20518、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20519、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0520、违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行为。

20521、法的构成:违法主体,违法客体,违法的主观要件,违法的客观要件。

20522、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20523、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所产生的由相关主体所应承担的具有法定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20524、与政治责任、道义责任等其他社会责任相比,法律责任有如下特点:第一,法律责任是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以及正确行使权力、权利的义务;第二,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该责任或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定职权和程序,以直接强制手段实施;或由当事人协商主动承担,但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潜在的保证。

20525、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20526、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导。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监督的主体、法律监督的客体和法律监督的内容。法律监督的主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法律监督的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活动。通过法律监督促使被监督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正确行使权力。

20527、国家机关的监督,是国家机关为保障法律的切实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具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20528、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监督。

20529、行政机关的监督,又称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

20530、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20531、社会的监督: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

20532、法与经济的联系是最根本的联系。

20533、经济基础决定法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0534、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20535、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20536、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0537、法受政治的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法又服务于政治。

20538、法与政策的关系:党的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指导,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法律化,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工具。

20539、法的效力是指法具体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20540、法的对象效力:第一,中国公民、法人好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第二,我国法律对外国的适用包括两种情况:(1)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好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一律适用我国法律;(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

20541、法的空间效力:(1)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2)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3)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20542、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法开始生效的时间: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一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历史任务而自然失效;三是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四是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日期。

20543、法的溯及力,指新法颁布后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可加以适用的效力。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20544、法的作用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

20545、法的规范作用:作为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20546、法的告示作用:法律代表国家关于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20547、法的指引作用:法是通过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行为的。

20548、法的评价作用: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好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20549、法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

20550、强制作用:在于制裁违法行为。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公务员行测备考资料实用篇九

定义判断题目中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考生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2】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同时期美国的战机相比都要落后得多,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这一因组合协调而产生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被后人称为“米格-25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米格-25效应的是:

a. 一家礼品店礼品样式齐全、定价也不高,因此生意非常不错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零件并非最先进,但组合协调而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a、b选项并非因各组成部分组合协调而产生意外效果; d选项笔记本电脑的销售情况很好是因为外观小巧精美,并非是将配置不高的零件通过组合协调而提高了性能来吸引顾客;c选项突出了个体并非最强,但是组成的整体很强。所以选择c选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