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美术说课稿课篇一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把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课堂,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多元学科不同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感受生活的美。
因此,我在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圆形,了解其特点,学会区分;
2、会画圆形,在圆形中画出彩色的故事内容、物象或图案;
3、学会用彩色的圆形制作陀螺;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于基本型有一些认识和了解。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认识、画出圆形并对其涂画装饰”,将“制作陀螺,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1、利用情景吸引儿童的关注,通过小光盘需要帮助的可怜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助人为乐的激情,同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适当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有效地互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把教师的主题转换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是如果能找到适合并让他们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去做、去学。所以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体会趣味感、成功感”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融入生活,探求新知;
(三)走近生活 ,个性创作;
(四)真情流露 成果展评;
(五)归纳总结,延续拓展: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融入生活 探求新知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1)画一画
1、学生可徒手画圆,也可利用饮料瓶盖等画圆,并随意装饰圆形。
2、让学生把设计好的彩色圆形剪下来,在小组内展示,学生互评,取长补短。
3、由学生选出每小组最漂亮的圆形,由老师向全班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二)、说一说
1、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及喜欢的原因,得出结论:这些作品的色彩丰富,装饰图案很美。
2、提出问题: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装饰的?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总结经验。
当我请刚才画出彩色图画的同学介绍方法,孩子们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动手演示让学生感到从整体到局部的作画步骤,提示学生注意色彩搭配。
除了用形、线装饰,我们还可以用其它形象来装饰圆形。老师将示范图样一一出示,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为学生提供资料。在合作与交流中、自学与互助中,孩子们发现了圆形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上教师的的示范,本课的重、难点的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三)、走近生活 个性创作:
在本环节中,为了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我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装饰好的光盘和一支纸做的粗纸棒,演示小光盘的舞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从而把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制作陀螺,激发美感。学生积极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饰一个漂亮的圆形,做一个漂亮的陀螺玩一玩!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我以“流动”组员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及时对学生在创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了以上的创作情境,学生对彩色的圆形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表现了出来。
(四)真情流露 成果展评
一堂好课,过程性评价不可少,总结性评价尤为重要。在此环节,我让孩子们展示、交流,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孩子们独特的创意与构思,以及他们审视作品的角度不得不令我佩服。
(五)归纳总结 ,延续拓展:
最后为了学生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拓展,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本次活动。我用这段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使孩子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同时也升华了本课的主题:多彩的圆形可以做成陀螺,它还可以做成很多漂亮的饰品。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和圆形比较相像,建议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别让自己的巧手闲着!
整个活动我用探究体验新方法,始终以师生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喜欢的“玩”中,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去辨别,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实现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一年级美术说课稿课篇二
美术课程改革转变了课程的功能,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一、尊重孩子,注重孩子的感受和体验
我通过让学生在预备课中参与选择本课媒材,即参与备课,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使他们的兴趣更持久。另外,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制作绘画工具,可获得实践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大家在一起”的各种感受,让学生用新的媒材大胆尝试、合作创作后,再从录象中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和同学的绘画行为表现,以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乐趣,加深感受,完善人格。
二、以美术学科教育为基础自然穿插跨学科教学
世界音乐大师舒曼曾说:“有修养的音乐家从拉斐尔的圣母像里能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教育也是同样。我在本课中穿插歌曲游戏,对学生乐感、节奏感、动作协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在家自制媒材,先试效果,再适当加以改进,这一过程又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当然,美术教学综合化并不是各学科知识的机械拼盘,而是要根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到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知识掌握的综合化。
三、注重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本课要通过“大家一起画”的作画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本册第一课《让大家认识我》等课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合作教学,但严格的说,在第13课才提出学生绘画过程中须分工合作的具体要求。他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则直接影响创作过程及效果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现状,学生在集体绘画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摩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妥善处理小摩擦,在绘画行为和其它行为上团结协作,成功完成大画。在本课尾声时学生通过观看集体作业过程的录象,能进一步感受自己与集体间的关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㈠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
㈡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㈢课时安排:预备课+1课时
㈣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1、了解、体验、感受绘画中不同媒材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隐性目标:
1、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2、通过集体作画感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
㈤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对新的工具、材料的尝试和掌握。
难点:造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㈥教学准备:
师:摄像机、录音机
生:自带绘画工具
㈦教学流程:
预备课阶段:(5分钟)
⒈探究方法确定媒材
⒉欣赏讨论熟悉音乐
正课阶段:(35分钟)
◆导课—— 一起玩
1.一起回忆预备课听过的歌曲《碰一碰》
2.教师有意识地引学生将游戏从教室玩到操场以边唱边跳的游戏方式导课,让学生将歌曲中的轻松快乐情绪和游戏中的协调合作状态带到紧接着的绘画环节中去,使它们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效果。
◆新授—— 一起画
1.尝试
听老师口令,看谁画得对又好,不会的可以跟着老师画
师:圆形——方形——三角形——
远——近——粗——细——轻——重——
通过用自制画具进行不同形状、不同距离、不同力度的绘画尝试,
让学生初步掌握新媒材的使用技法,绘画能力、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这一环节跟着老师同学玩玩画画,他们感到用新的方法画画并不难。(大家从录象中可以从不同学生画同一个形状时的不同动作、方法、效果,感受到学生的不同个性)
2.交流
①讨论:(回忆预备课预习过的内容)
书上小朋友的合作作品画了些什么?(学生:蚂蚁的家、火车、海底世界……)
我们画什么好呢?怎么分工?(学生发言)
在预备课的讨论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加上后面作画过程中的“采访”环节,旨在分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的难点。
②作业要求:
每个合作组合作画一幅大画,为它取个题目,讲讲这幅大画的故事。
师用拖把蘸水在地上写“大”字,生齐喊:“大家一起画!”
迅速散开、各组开始合作大画
再次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因为我想教师应该时时处处留意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培养。
3.合作:
①始:教师抓紧巡视、关注各组的分工合作状况,给问题组提出建议
②中:教师对学生绘画过程进行录象,并对个别学生进行“采访” ③末:放歌曲《碰一碰》,大家随音乐边唱边做相应动作回到教室。
再次将学生带到游戏的轻松气氛中,同时学生又能随乐曲主动回教室,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组织教学时间很费的问题。
◆ 展示—— 一起看
观看录象:找找自己在哪里?(在学生兴奋地交流中结束本课) 让学生更清楚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分子,为合作完成的“大画”都做了些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作品比平时单独完成的作业场面更大,气势更好,它必须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成功。
一年级美术说课稿课篇三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植物写生》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透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
1、认知目标:透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潜力、线造型潜力和综合学习潜力。
学习重点:
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条表现植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如何运用线条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透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透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用心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设疑自探
1.谈话导入
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出示课题)
2.课件展示各种植物图片,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①你喜欢这些植物吗?你明白它们各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吗?
②你明白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③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特点每片叶子有区别吗
(二)解疑和探
1.请几位学生说说讨论结果。
2.观察教室中的植物。
提问:你观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结合书中的图片)
3.欣赏美术作品:赖少其的中国画《君子兰》。
提出问题:
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什么情感
生:表现形式能够是刮画、国画、线描、等等。
生:画的时候注意线条的前后穿插。
引导学生认识在绘画中,植物的前后关系能够用虚实变化、大小变化、粗细变化、穿插变化。
(三)质疑再探选取几种植物提出问题。
(四)拓展运用
1.说一说画植物写生应注意什么?
1、植物写生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资料,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植物写生》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一年级美术说课稿课篇四
1. 对各种材料的再认识及创造性的组合、利用。
2. 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地进行设计制作的乐趣。
3.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运用能力,以及设计制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收集、敢于创造的精神。
认识用各种材料、方法制作的鱼,引导学生探寻制作、装饰的方法。
制作、装饰的方法。
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的鱼,各种废旧材料以及制作工具。课件。
一、体验钓鱼
请学生在用塑料泡沫板摆成的椭圆形“鱼池”里钓鱼。体验着钓鱼带来的乐趣,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做鱼
1.想做好鱼,必须得探讨用什么材料做鱼,怎样做又快又美。
2.讨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可以怎样充分利用做成鱼。
可以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在个别学生制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同桌帮助解决。
三:鱼杆创新
小组讨论可以利用什么材料怎样做鱼竿。
四:钓鱼竞赛:
“钓鱼比赛开始了!”请学生们围着一个个用自己的凳子拼摆成的“鱼池”,分小组进行钓鱼比赛。在竞赛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札记:
本课我设计了“体验钓鱼——尝试做鱼——鱼竿创新——钓鱼竞赛”教学流程。体验钓鱼是以激发学生学习为目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在愉快的钓鱼活动中,充分体验钓鱼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尝试做鱼过程中,因为他们很想钓起自己亲手制作的鱼,所以他们在探索做鱼时总想设计制作出与众不同、富有个性的作品,就出现了用包、裹、捆、剪、卷、粘等多种做鱼方法,也就做成了用蜡光纸、报纸、一次性杯子、娃哈哈瓶子等材料制作的鱼。
孩子是天真的,他们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只要我们教师去组织、去引导,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的呈现形式,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创造的审美化教学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自由、创造的教学活动之中,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学生们在自由轻松的创作氛围中,大胆创作自己的“新”与“奇”的作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让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