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一
1、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教学过程。
2、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慑力量,每说一句话都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的注意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要具有亲和力。当一个学生正在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时,作为教师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位学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学,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维脱离了课堂(有的学生趴在桌上,有的学生东张西望,还有的学生无所事事的随意的做着小动作……)当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对于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词未能很好的把握,没有完全让学生深入地去体会感受。一碧如洗、抖动、燃烧……当讲到“一碧如洗”这个词时,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天空好象被水洗过一样,非常美丽),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到,天空被水洗过后的那一种干净、明亮。我们不能把重点放在“洗”这个字上面,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干净”这一个词上。说到“燃烧”这一词时,教师没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应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北大荒的人们那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没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原野的“热闹非凡”。在这儿,可采取一种对比的方法,先出现一小片大豆,再出现一大片的大豆,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真切的感受:大豆的多,笑声也就多,进而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下面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高粱”和“榛树叶子”这两块内容。用这种方法就更能让学生体会“热闹非凡”,然后朗读的时候也就更有感情了。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应教师应该及时做纠正。在教学到“沉甸甸的宝物”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除了大豆丰收了,还有些什么呢?学生中有人回答“苹果”、“香蕉”……这些都是南方的水果,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课文中讲的是北大荒的秋天,而非我们这里的秋天,北大荒的秋天盛产的是大豆、高粱、小麦、山查……一些农作物。
经过xx老师的细心指导,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把一个全新的我展现在大家面前。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二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本篇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生动,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呢?
比如第二小节中描写流云,作者运用了“银灰”、“橘黄”、“血红”、“绛紫”等表示色彩的词,把流云流光溢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表示色彩的词汇就该引导学生记忆积累。课后习题4就是指导我们进行这样的工作。这样的词汇当然还有很多:雪白、漆黑、土黄、草绿、茄子紫……当学生记忆的仓库中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表达时才能灵活自如地选用。这篇课文中值得积累的词汇还有很多,如“一碧如洗”、“清澈见底”、“遍地金黄”等成语,还有“哗啦啦”、“乐呵呵”、“沉甸甸”等abb格式的词语。
如第三小节描写小河,作者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把水面比作“明镜”,还运用了“清澈见底”、“静静地”等词汇充分表达了小河之美。如果把这个段落改写为“小河躺在大地的怀里。小鱼游过来,水面漾起波纹。”文章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初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虽然说得清楚的学生不多,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有所感悟。经常进行这样的学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意识就会增强了。再如第四小节写“原野热闹非凡”,是一种典型的“总——分”结构,先概括后具体。学习之后请学生以“教室(校园、市场、操场)热闹非凡”为题进行说话写作练习,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迁移。
语言积累、表达的基础是理解。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当然要引导学生理解,最起码理解大概的意思。如本课中写“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就存在一些问题,这从学生的作业中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就不得不进行一些讲解与指导了。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三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的教学要求明显比一、二年级有进一步的提高,篇章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个新的起点,所以教学起来是个困难。在本篇课文中,我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读全段,思考“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个问题是低坡,学生通过思考大致能得出是围绕“原野热闹非凡”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划下这一句,渗透了“中心句”这一概念。这个过程是教授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然后我又让学生再读第四段,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这个环节一来是完成课后第5题的练习,二来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段的能力,教学得步步踏实,使得学生能步步紧跟。
在通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并在黑板上作简单的板书,然后指导学生分段,再根据黑板上的板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向是学生的弱项,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指导,多练习。我想,长期以往,学生的概括能力会有所提高的。
当然,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节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气氛不活跃,学生不积极,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牵着学生走,他们缺少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所以,显得课堂上学生活动的空间太小了。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四
本文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文章共有六小节。先写了秋天来了,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美丽,第五节写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荒的秋天。总分结构是本文构段的特点。第二课时教学,我安排了一下复习词语、整体回顾、深入感悟、深化主题拓展思维几个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荒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较理想的感悟效果。
复习词语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词语,旨在让他们从宏观上把握课文,通过对词语的重新建构,勾勒出他们脑海中的北大荒印象。在学生表达之后,再用“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这句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去回顾写了哪些地方的美啊?学生快速找到了: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再引导学生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美丽景色。每一环节都相机出示课件,尤其是五彩斑斓的流云,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了这美丽的北大荒,丰富了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感悟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想让他们知道,想把句子写生动,打动人,要用一些方法,虽然现在他们一知半解的,但是我相信如此下去,他们会逐渐掌握的。
第四节教学,我就引导学生,看这一节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原野热闹非凡?写了几处景色?学生答出大豆、高粱、榛树叶子之后,我读总写句子,让三个孩子分别读三种景色,渗透总分意识。利用板书提示,让学生当堂背诵。学完课文之后,我总结全文: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天空——,流云——,小河——,原野——。再次总结,先总说,再分写。最后,利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口头作文联系巩固,“课间真热闹啊——”引导分写可以从几个方面写啊?这样,学生对总分写法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了。
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来了一转折,我问学生: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要叫“北大荒”呢?接着,我展示了两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1.语言要具有一定的震慑力量,每说一句话都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的注意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要具有亲和力。如:当一个学生正在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时,作为教师你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这位学生身上,而忽略了班里其他的同学,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思维脱离了课堂(有的学生趴在桌上,有的学生东张西望,还有的学生无所事事的随意的做着小动作……)当你想重新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这样就大大地减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更要虚心学习,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把一个全新的我展现在大家面前。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五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这片景,体会这份情,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两点尝试。
课文第三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我很希望让学生将这段话读好。可是,我一连请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不是读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无美感。这时,我想起某一专家说过的话:“能根据句意就能绘出画面的句子,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于是,我鼓励他们拿起画笔,边读边画小河、小鱼、波纹……学生作画的兴趣很浓。当我再次请他们朗读的时候,我感觉到同学们已来到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美景呢?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这份热闹,我事先采用了表演这一形式。我请两组学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和“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等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榛树叶子全都红了……”。学生们发挥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动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们的教室,使我们的课堂也热闹非凡。之后的朗读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来,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感知教材,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与情感,这无疑是为有感情朗读添加了几滴“润滑油。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六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4段:秋天来了、景色真美、物产丰富、赞美之情。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通过对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的描绘到秋收的`喜悦,写尽了北大荒的美丽富饶。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儿童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契机。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学生走进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更美在小鱼逆水而游的欢快。精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体会小河的清和静,小鱼的勃勃生机。然后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感受美。于是,我鼓励他们拿起画笔,边读边画小河、小鱼、波纹学生再次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轻读第四自然段,并注意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听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还有的说听到了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大豆为什么欢笑?高粱为什么唱歌呢?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并通过课前的观察,说说:我们这边秋天的田野有什么丰收的景象?你能不能也把它们当作人来说几句呢?学生有的说:一阵风吹来,金黄的稻子笑弯了腰,像在给秋姑娘致谢。有的说:玉米挺着大肚子在欢笑,它在炫耀自己的宝宝呢!还有的说:棉花在张嘴笑,它要唱一首秋天的歌。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内容。课后再让学生拿着本子到野外观察,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绿中带黄的草坪、路边盛开的菊花、飘舞的树叶、飘香的果园有了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写了。因此,让学生结合课文多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能调动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七
《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作者北大荒的热爱之情。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首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注意听听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还有的说听到了挺拔的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你知道为什么说大豆发出的是笑声?高粱这位快乐得涨红了脸的小伙子为什么唱歌呢?他想把自己的歌声献给谁呢?学生们发挥想象,畅所欲言,甚至还有个调皮的男孩说高粱在唱流行歌曲,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似乎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我们的教室。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内容。
人文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的生命。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忽然来了一转折,我问学生:既然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为什么还要叫“北大荒”呢?接着,我展示了两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更美在小鱼逆水而游的欢快。精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体会小河的清和静,小鱼的勃勃生机。然后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感受美。于是,我鼓励他们拿起画笔,边读边画小河、小鱼、波纹……学生再次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儿童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契机。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学生走进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当然,这堂课准备仓促,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将继续努力,追求那份属于北大荒的独特之美:纯净而又绚丽,宁静而又高远。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八
《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以“原野热闹非凡”为中心句,从豆荚、高粱和榛树叶子丰收的喜气景象等不同的侧面,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描写。此段描写精彩,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句、训练语感、感悟写法的良好素材。备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说原野热闹,是因为 ”这道填空题。旨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体会作者选取大豆、高粱、榛树叶子等典型事物表明中心的写法,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原野上物产丰收、热闹非凡的景象。
2、分组个人分别读,暗示作者先分后总的段落结构,并通过朗读释放情感,展示学习成果。
然而在实施第一个教学环节时,学生对教师出示的第一个填空题却难以完成。现在反思,这个填空题虽然统揽全段,具有相当的穿透性。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的设计,显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难以从简易的读书中,把握分三个层次来表现中心的写法。所以,也就难以归纳出“原野热闹非凡”是由于以上三个事物描写的结果了,也难以从作者拟人化手法总感受到这就是热闹的具体表现了。我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坡度: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全段所描写的事物。学生很容易就找到大豆、高粱、榛树叶子等事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来回答完成所出示的填空题。让学生明白“原野热闹非凡”是因为大豆、高粱、榛树叶子。明确了热闹的主人公之后;
2、教师进一步引导:光有这些东西就热闹了吗?(教师故意重说了“有”字),有部分同学若有所悟,举手要求发言。教师示意用心读书,这些事物有着怎样的表现才能热闹。学生在教师的授意下继续读书,重点划出了描写事物的句子。
3、在交流说“大豆”时,学生划出“哗啦拉的歌声”。教师顺水推舟,你从这“哗啦拉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后,可以说是妙语连珠。“我听到了大豆在赞美秋天呢,因为秋天的到来使我们张大了”“我听到在唱着合唱。”还有的同学根据“大豆摇动着豆荚”看到了大豆的丰收,想象道:“我仿佛听到了大豆在说——我们张大了,张结实了。农民伯伯又能过一个丰收年了”。是啊,正是这些“大豆”们交谈着、争论着,为这原野增添了一份活力,一份热闹。我及时点拨:那你们说这题怎么做呢?学生纷纷举手:是因为丰收的大豆发出了哗啦拉的声音。
4、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关于后面两个事物的学习,教师只需要稍坐点拨,完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俗话说:要让孩子摘到苹果,必须要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到苹果。教学伊始,教师就把苹果挂高了。学生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根据课堂的生成把设计好的要求进行坡度化,把苹果放在了够得着的地方,再一步一步往上提。看到尝到苹果滋味的孩子,我的心里甜滋滋的。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九
小学语文《北大荒的秋天》中作者选取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为描写对象,用细腻生动的笔法绘就了一幅色彩绚烂、丰收在望的秋景图,生动的说明了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情感。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是一篇不错的美文。教学本文时以美读课文为主,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或读中联想、读后拓展、美画秋景。阅读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凭借作品语言与作者携手同游这美丽而富饶的北大荒,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伊始,我以疑入文,促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兴趣盎然地投入课文学习。
第二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初读寻找美。让学生自由朗读2-4自然段,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美景介绍给大家。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片段去朗读,为下一步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感受打下基础。
在感受天空之美的部分中,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感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想象流云的色彩,并进行口头描绘(说说其他色彩、夸一夸流云),使学生在脑海中有多种色彩的呈现,以此来促使他们进行美的朗读,让他们更能感受到流云色彩之绚烂,北大荒天空之美丽。
在体味小河之趣中,新课标强调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内容”,这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也可渗透与落实。在小河这一段落中,由文章阅读去诱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清澈见底的河水之中还会有些什么?它们在干嘛呢?)借此开启想象之门,点燃想象的火花,再由想象去激情读文,更显兴趣盎然。此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融理解与表达与一体的综合活动,不同的个体,朗读的方式也肯定存有差异,指导朗读时摒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理念,评价以激励为主。如在指名读“小鱼”一句时,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给予幽默而有个性的评价语言,学生顿感轻松、有趣,把自己想象成不同身份的小鱼,乐于朗读这一段落,从而页达到了喜欢该段的教学目的。
在演读第四自然段,分享原野之乐中,兴趣成了学生了血的动力,读读、演演、唱唱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学本段时,尝试给学生留下一点自由开拓的空间,让他们把自己想象成高粱、大豆、榛树,来为原野增添热闹的气氛。紧接着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一起演读这一段落,共同分享原野之乐。
最后,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发展广阔的个性天地,走出课堂,或摘抄或绘画,与文本阅读相融合,形成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