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一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诵读这首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三
【—阅读题之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写早春的西湖极有特色,读后会同诗人一样,爱上这湖光山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
(1)水面初平云脚低
(2)谁家新燕啄春泥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浅草才能没马蹄
2.翻译下面的诗句。
3.一诗,处处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早春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4.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7.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你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8.请写出诗人的游踪。
9.“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总结: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四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中他最迷恋“”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2分)
7、“几处”“谁家”能否改成“处处”“家家”?(2分)
8、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黄莺抢占“暖树”,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9、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黄莺、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
1、白居易绿杨阴里白沙堤
2、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6、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出水面、云这两个景物可得1分,运用适当的修饰语,描绘景物特点得1分(2分))
7、不能。“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1分),飞鸟不多(1分)。
8、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错,尾联写诗人“最爱”的是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三字,可以想见诗人流连忘返的身影,表现了诗人对“白沙堤”的痴迷。(通过写诗人的感受,从侧面写出了白沙堤的美)。
9、c“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错。用“没马蹄”写出了春草的矮小稀疏,体现了早春“早”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五
一、导入 。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亏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三、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初中语文第一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六
读文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下面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罍而歌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c
3.早莺新燕渐欲浅草才能
微润始解乍明新开始掠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2)这首诗是写()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2、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3、不足:不厌倦。4、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评析]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的笔法。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下邽。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九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言妙矣!早闻西湖之大名,今日趁闲暇之余,吾便策马奔腾,快马加鞭,前去西湖赏番美景。
沿着石阶嫩草,吾登上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侧的山,瞬时,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俯视大地,一片新绿夺眶而入,伴着洋洋湖水,唧唧鸟鸣,好不可爱!
初春——水涨冰溶之时,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仙湖”再现。春的降临,使湖之貌美再而复苏,波光粼粼,温润如玉,好比楚楚动人之"西子”也!湖上白云动了心,拼尽全力,只为能凑近瞧瞧这闻名于世的“仙女”。终,云之夙愿已然实现——重重叠叠,宛若净玉之云同湖上涟漪连成一片,形成一幅佳作——“水天一色"图,其画“功底”深韵,“线条”自然优美,让人欲罢不能!
再回首,便可瞧见有趣画面——几棵树上的早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着挤着,好像在说:“快走开,这棵树是我先发现的,可没你们的驻足之地!”“凭什么?这棵树是我先占据的,该滚蛋的是你们吧!”“叽——”几只新燕飞来热闹的湖边之地,衔春泥,盖小窝,好一幅勤作之图!
仙湖岸边,花草盛行,五彩斑斓的春花,慢慢地使人感到眼花缭乱,隐隐约约散发着醉人之香。绿草破土不久,才刚即马蹄,但奋发自强之意为世间色彩涂上一抹浅绿。
赏完佳景,不禁赞曰:“湖东之景真叫人流连忘返,尤为那绿树杨荫下的白沙堤,不愧是吾之最爱也!”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一
披着轻纱的少女——春姑娘不远万里地从远方赶来了,她轻轻地呼唤着沉睡的大地,一切便欣欣然张开了那惺忪的睡眼。
孤山石与贾公亭下,有一个美丽的湖泊,那就是钱塘湖。每当春到钱塘湖,他总会牵着他的那匹白马,漫步在白沙堤上。虽然在此做官的时间还不长,但在他得当的管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就心满意足了。头顶的那片天空蔚蓝蔚蓝的。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岸齐平,它仿佛有着磁石一般的吸引力,令那往日高高在上的云也低垂下来,似乎还要在清水中照个影儿呢!瞧,岸边的树上飞来了几只早莺,正在忙着安家落户。闲暇之余,它们落在了树枝上,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鸣奏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春天的第一乐章。
土地是微微湿润的——昨夜又下起了小雨。这雨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农田,也滋润着他的心。今年春天天公作美,雨水充沛,适于播种,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他不禁想到。小草正在新奇地东张西望,它们像勤劳的小裁缝,用自己的身体为大地编织一块绿毯。但单单是绿色,也未免太单调了,这也少不了那五彩缤纷的点缀——花了。瞧,鹅黄色,雪白色,淡紫色,散落在草地上,像一件大地的花衣。不知不觉中,他与马都疲倦了,便将马拴在树下歇息。马静卧在草地上,正在闭目养神。可这眼前的美景,他怎么闲得住呢?树枝抽出来的新芽伸着那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睁大那一双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无一不在瞧着这已装扮得花花绿绿的春天。
他独自走到钱塘湖畔,吹来了一阵寒意犹存但又不乏温馨的春风。它轻柔地抚摸着他的脸——这是春的陪衬。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还有各种花的香。他闭上眼,享受这份春天特有的舒适、惬意,一缕诗绪不尽涌上心头,他吟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二
朝代:唐朝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零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给予人的感受。如不说绿草如茵,雨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说“浅草才能没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待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二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三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整首诗写出了白居易对西湖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四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白居易这诗名字很有寓意,当时白居易住在长安,“京师珠薪米桂,居大不易”而白居易起这个名字就是说他的才高八斗,可以白住在长安,也说明了他的骄傲。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三
一阵阵春风吹过,风中含着一丝丝暖意。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正骑着马,走在西湖边的小路上。
漫游西湖。看见孤山寺伫立在那,阳光照在孤山寺上,为孤山寺增添了一件五彩缤纷的“纱衣”。站在贾公亭上,俯瞰西湖全景,他好像听到了贾全初来时发出的赞叹声,感受到了贾全对西湖的喜爱。
远处,有几只黄莺正在争夺着暖树。那棵树,枝繁叶茂、树枝缠绕在其间,树干强壮有力。这样的树,一副繁荣昌盛的景象,怪不得黄莺们要争夺它做自己的避风港——家呢!
蔚蓝色的天空中有几只燕子在飞行,一会儿一只独舞,一会儿两只齐飞,一会儿又好像各飞各的。真是一群淘气、顽皮的小燕子啊!咦,这是谁家的小燕子,飞得一会高一会低的。飞得高时,快要冲上云霄了。飞得低时,自己的尾巴尖点到西湖上,一阵阵涟漪向外传播。淘气了一会。燕子又啄着湿润的泥土。它们要干什么?原来是要给自己筑巢啊!
一阵阵花香扑鼻而来,白居易被这迷人的花香吸引住了。便随着花香前进。只看见一些不知名的花儿一簇一簇地开着,竞相开放。花上的一些蜜蜂“嗡嗡”地飞着。沉醉在花香中,白居易仿佛已经尝到了那香甜可口的蜂蜜了。走着走着,路上的一些的小草已经没过了马蹄。
太阳已经偏西,白居易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现在也只能和它告别了。春风吹过,把白杨树的叶子吹得好像一阵绿色的波浪,白居易行驶在绿杨阴里,回家了。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四
教学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对,西湖。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二、 初读诗歌:
(一)读准字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习的导学案。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首先是要去读它。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评价 他(她)的朗读,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做出示范。
预设:学生可能评价字音、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相应点评或补充。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根据学生的划分,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注意气息的运用,不要刻意停顿。
生齐读。
(二)读出韵律:
师: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生:西、低、泥、蹄、堤
师: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方法指导: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便于记诵。我们在读律诗时,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再齐读。
师:过渡: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还要读出感情,怎样读出感情呢?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三、 品读诗歌:
(一)解题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
生读。
师: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 地点:钱塘湖; 时间:春天; 事情:游览。
连成一句话: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西湖)游览
(二)品读首联
预设:结合书上注释,孤山寺、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紧扣“钱塘湖”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水面初平和云脚低 紧扣“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朱自清《春》中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和浮云低垂,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行”,从“北”和“西”,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边,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
齐读首联
(三)品读颔联和颈联
师:从题目和首联看出,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从孤山寺出发,经过贾公亭,作者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浮云低垂,同湖面相连。那么,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继续往下读。
生:从颔联和颈联找出: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师: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动物,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植物,莺是春天的歌者,燕是春天的信使,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新生的草,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颔联中的“争”采用了——拟人的修辞,“争”和“啄”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两个字要重读。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
师: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喜欢让我的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不迷信权威。那这首《钱塘湖春行》呢,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挑战白居易,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大家看行不行。怎么改?讨论一下,不只有一种改法。
预设: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几莺争暖树,家燕啄春泥。
师:强调,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要构成对偶句,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
预设:花欲迷人眼,草能没马蹄。 乱花欲迷眼,浅草能没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师:改了之后可不可以?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
预设:1.颔联中的“几处”,“谁家”去掉后,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不能更好体现“初春”之景。同理,去掉“早”和“新”也一样。
师补充: 2.颈联中的“乱”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的“行”字;而草刚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去掉后不符合诗意。
3. “渐欲”是“渐渐就要”的意思,强调一个动态过程;“才能”是“刚刚能够”的意思,强调程度,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
4.至于去掉“人”和“马”,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加上如此的美景,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踏花归去马蹄香啊!况且删掉“人“和“马”,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
师: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历程,让人遐想,引人深思。虽然我们挑战失败,但也让我们明白:在读诗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概而过,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只有仔细推敲,用心品味,让诗歌浸润心灵,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才能品到“春风又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这样的炼字,才会浮现“著一字而意境全出”的画面。
师: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
(四)品读尾联
齐读尾联。
师: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爱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不是。最喜爱——白沙提。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是“行不足”。“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沙提,最流连忘返的就是“白沙堤”,写到这,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白沙提有什么好?——“绿杨阴里”,初春时候,柳条将舒未舒,除了这点,“白沙堤”到底怎样美,我们不知道,作者也不再写,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那现在除了准确、流利,还应该做到——有感情(喜悦),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四、 悟读诗歌: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大家通过练习,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诗中有画”,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梦回唐朝,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妙笔生花:
在……中,我仿佛看到了……
在……中,我仿佛听到了……
在……中,我仿佛感受到了……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
五、 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五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钱塘湖春行》全诗翻译注释
《钱塘湖春行》艺术特点
《钱塘湖春行》全诗结构分析
《钱塘湖春行》创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感情?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中表明行踪路线的词语有哪些?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六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指导思想。本诗篇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更突出“诵读”、“欣赏”。
2.《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说“山川之美”,学习本单元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诵读,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文化宝藏。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古诗诵读。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古诗文鉴赏永远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同学对古诗文的学习都保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对古诗文有所接触,在七年级的时候也做过相应的训练,但是在鉴赏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诵读。他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完全是没有感情地机械地去读,读不出诗歌的美感与意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真正地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1.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华诗词的语言美
3.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态度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语言美与情感美。
1.教法:
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
预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训练与练习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归纳策略、探究策略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一、未雨绸缪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所谓“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对话导入
学生:读过,《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
设计意图: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迅速跟随老师进入状态。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与该诗创作背景(幻灯片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诗歌情感,做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提高诵读的兴趣。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篇十七
披着轻纱的少女——春姑娘不远万里地从远方赶来了,她轻轻地呼唤着沉睡的大地,一切便欣欣然张开了那惺忪的睡眼。
孤山石与贾公亭下,有一个美丽的湖泊,那就是钱塘湖。每当春到钱塘湖,他总会牵着他的那匹白马,漫步在白沙堤上。虽然在此做官的时间还不长,但在他得当的.管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也就心满意足了。头顶的那片天空蔚蓝蔚蓝的。放眼望去,春水初涨,与岸齐平,它仿佛有着磁石一般的吸引力,令那往日高高在上的云也低垂下来,似乎还要在清水中照个影儿呢!瞧,岸边的树上飞来了几只早莺,正在忙着安家落户。闲暇之余,它们落在了树枝上,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鸣奏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春天的第一乐章。
土地是微微湿润的——昨夜又下起了小雨。这雨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农田,也滋润着他的心。今年春天天公作美,雨水充沛,适于播种,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他不禁想到。小草正在新奇地东张西望,它们像勤劳的小裁缝,用自己的身体为大地编织一块绿毯。但单单是绿色,也未免太单调了,这也少不了那五彩缤纷的点缀——花了。瞧,鹅黄色,雪白色,淡紫色,散落在草地上,像一件大地的花衣。不知不觉中,他与马都疲倦了,便将马拴在树下歇息。马静卧在草地上,正在闭目养神。可这眼前的美景,他怎么闲得住呢?树枝抽出来的新芽伸着那一个个调皮的小脑袋,睁大那一双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无一不在瞧着这已装扮得花花绿绿的春天。
他独自走到钱塘湖畔,吹来了一阵寒意犹存但又不乏温馨的春风。它轻柔地抚摸着他的脸——这是春的陪衬。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还有各种花的香。他闭上眼,享受这份春天特有的舒适、惬意,一缕诗绪不尽涌上心头,他吟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