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19篇)

2023年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13:35:05
2023年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19篇)
时间:2023-03-16 13:35:05     小编:zdfb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 |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 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二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齐读;个别读;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诗人的游踪为:(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四、寻觅春踪:

1.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早春;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2.个别词句欣赏: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②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

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④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六、悟读景中情语: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最爱”;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3.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注意:

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

2、文学作品上展板。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三

[文本解说] 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含情浅笑的西施美丽的身姿。对于这首写景诗,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妙处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好引导。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设计方案a (赏读)

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入题。

1、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试读,注意吐字和感情。

3、指名读,检查效果。

4、让学生说说初读的感受。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吧。那么,请大家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用下列句式说话:

①“在……中我看到了……”

②“在……中我听到了……”

③“在……中我感受到……”

2、学生自由活动,用句式练习说话。

如:从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他正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地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初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1、师述: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确: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

2、师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假如说,我们面前有一张大的画布,在画布上,画上高大的绿杨,树下是平坦修长的堤岸。你还会在画布上添上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后交流。如:

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

设计方案b

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

明确:“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

2、让在西湖游玩过的同学说说当地的风景。然后背颂学过的吟咏西湖的诗文。

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效果。

3、示范吟读,读出感情。

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2、在诗中你听到了什么?

3、在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有人说,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作点分析。

明确:①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因为早春,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④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掩没马蹄子。)

1、师述:为了更快速地背下来,大家动动脑筋,分析一下该如何背?(旨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明确:先交代游历的路线;再说途中所见的莺燕和花草;然后说湖东白沙堤的景色。)

2、学生背诵。

教学背景在两个月前的《诗歌教学》培训中,听完后,联系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更加确认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像,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当我再次接触熟悉的《钱塘湖春行》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教学理念,以“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教学方法,以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抛锚”为教学手段,以“扬起学生想象的帆”为教学目标,来设计这课堂。

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现摘录其教学片断如下: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师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师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延伸到写作,既给学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没打击学生此时的学习积极性)

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我心目中的好课就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畅所欲言,符合我们爱幻想的个性,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扬起学生想象的帆,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课后反思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四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五

一、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全诗。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想象诗的画面。

三、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 剥而复加 层层叠加” 法

[“白娘子西湖断桥畔”课件]

【导语】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民间故事。你知道这个民间故事的名称吗?——《白蛇传》。对,那么《白蛇传》的动人传说发生在什么地方?

是的,发生在杭州西湖。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就是在——西湖断桥处!

风光旖旎的西湖不仅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还有着山川秀丽的景色。今天我陪同你们身临其境地享受一番、一饱眼福,愿意吗?

今天因为同学们的面子大,我还请到了唐朝诗人白居易做我们的导游,他曾经但任过杭州刺史,请他带领我们穿超时空隧道,走进西湖,浏览西湖。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p148页。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 哪一位同学了解白居易,向大家介绍一下![见课件]

2、自主学习:

【导语】“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学法,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面对白居易所写的这首七言律诗,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首古诗,采用什么样的学法来感悟这首古诗呢?

希望大家不要保守!请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1:书读百遍 生2:古诗常识 生3:感知画面 生4:领悟意境 生5:把握感情 同学们说的很好,适合自己的学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下面就采取大家摸索出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3、常识了解:

【导语】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下面就让同学们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读一读。

配乐《花好月圆》,生先读,生再互相点评,4个人:男读女评、女读男评。

但读书是有讲究的,是有技巧的。譬如说,诵读古诗时:

友情提醒:(1)读准字音;(2)读清节奏;(3)读出韵味

下面请同学们边聆听范读,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押韵。

(一)第一次播放朗读——聆听范读 [ 课件5:单画面型的朗读 ]

【导语】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如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课件6]这首七言律诗诗句的节拍是:xx / xx / xx / x ,xx / xx / x / xx ,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í)

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tí)

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导语】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请大家下起来,轻声跟读,用情去读,用心去体会。

(二)第二次播放朗读——模仿齐读[ 课件7:活动画面型的朗读 ]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要理解诗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文有文眼,诗有诗穴”。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诗人说“行”,行踪是什么,你能找出依据吗?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要想像诗文的画面。说得很好!正如诗人王维说的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例如:“水面初平云脚低”,就这么一句,其实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首诗中还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擅长画画的将她画出来!擅长写作的就将她写出来。

示例: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白云重重叠叠,云气低垂,接近水面,与西湖水面的波澜连成一片,所以说 “云脚低”。[ 见课件 ]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老师行间巡视、辅导。然后点拨,师小结。

老师也来凑个热闹,看老师画得如何?最想表达的是哪一句呢?

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

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的西湖

早春图。

下面再请一位“小导游”将我们带到那钱塘湖游览。你们班级哪一位同学们是朗读高手?请她来朗读一下:掌声有请!

同学们,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的翅膀,飞翔到早春的西湖。

[ 品味想象]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导语】刚才同学们说学习古诗还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如此美景,那么,作者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自由发言

师问: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最爱”

【导语】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是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同学们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好?为什么?重点应该在颔联和颈联。

【授人以渔】今天我也来显露一手,说一说我个人是如何学习这首古诗的,愿意给老师一显身手的机会吗?我个人认为:运用“剥而复加 层层赏析 ”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所谓的“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就是通过把诗句的修饰语先剥落下来,只留下句子的主要陈述对象。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层层赏析”的过程。

先看简单的颈联: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名句。朱先生是这样描绘的,请同学们轻声跟读: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

第二层: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刚“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马蹄踏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汗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游戏活动】

你给我一个平台,我给你一个惊喜;我给你一个杠杆,希望你翘起一个地球。为了感谢大家刚才给我一个表白的机会,现在我给同学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来赏析颔联。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学习任务,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做个游戏。

游戏活动规则:

1、分男女两个队派。

2、一人运用语言和动作解说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但不能涉及到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中的原字,出现一个就算失败。

3、一人背对屏幕,面对观众,只能看前面人的动作表演、口头语言解说,说中屏幕中所出现的词语,就算成功。

4、游戏时间:每一个词只能解说一分钟。

5、每组竞猜四个词语,每猜对一个得25分。

6、得分高的为赢家,获奖品一份。

7、班长计时。 【活动过程略】

【模仿走路一】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仔细推敲、多次锤炼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王安石都是其中的典范。据说王安石为了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曾经修改过六次。下面再请同学们模仿我的学法,仔细推敲、揣摩诗中的语言。

再看颔联:

莺争树 燕啄泥

1、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2、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处处) (家家)

【模仿走路二】

颔联中“莺争树、燕啄泥”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象,“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第一层:[“暖”、“春”]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第二层:[“早”、“新”]

加了个“早”、“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人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应该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第三层:[ “几处”、“谁家”]

加了个“几处”、“谁家”。请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悦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诗人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通过刚才的模仿训练,以及同学们的密切配合,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运用“剥而复加 层层赏析 ”这一赏析诗歌的方法,你们不感到高兴吗?想不想再试一下?好!为了让同学们再大显身手,一展才华。请同学们课后再试用这种方法试着赏析一首散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赏析: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境散化”的方法就是用优美的散文语言,再通过丰富地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所蕴涵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jǚ jǚ)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亲爱的同学们: [ 课件展示 ]

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到此一游;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优美动人的传说;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互相切磋过,用白娘子的话说这是一种“缘分”。

我们在此相约:

在座的各位同学,等你们也成了“杭州刺史”的时候,就不再麻烦白居易他老人家了,请你

再次带领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一起去享受一下,还有我本人,行吗?白娘子与许

仙千年等一回,一千年太久,只争朝夕——20年等一回!

为了我们的缘分: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你们的真诚,热情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莅临指导!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六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一课时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七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品位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品位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预习检测

(一)搜集你感兴趣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并熟练朗诵。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一)吟读

1、用“/”试着给诗歌划分停顿。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吟读诗歌,读出抑扬感受诗人心情。

(二)说读

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尝试将诗歌用现代汉语顺译下来。(写到“吟读1”划分节奏后的空白处)

(三)品读

1、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心感受诗中的美句,把你的感受写在下边。(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几句)

五、课堂检测

1、从莺燕的活动来表现初春盎然春意的句子是:

————————————,———————————。

2、描写一幅初春涨潮图的句子是:

————————————,———————————。

3、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诗句是:

————————————,———————————。

4、表达式人沉醉之情的句子是:

————————————,———————————。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八

采用以诗学诗之法,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界,加强积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体会作者抓景物特征描写的妙处,深化学生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

1 知识和能力:①体会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②学会寻找重点字词,分析重点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③能够背诵全诗。

2 过程和方法:①用先独立思考,后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利用诗歌引发学生的联想,使他们能够联想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诗歌,加强诗歌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1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2 对比法:在正比和反比之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体会如何抓事物特征描写之法。

3 分散拓展法:在教学中,抓住文本,适时延伸,把视觉触角伸向诗外,加强课内外联系和诗歌积累。

课件

在小学里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草》,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知道作者是谁?谁来说说白居易?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关于白居易的名字有个有趣的典故。师讲:白居易应举,初到京城,以诗拜谒顾况,顾况视其姓名说,长安米贵,居之不易;等他看完上面这首诗,随即改口说,米价虽贵,居之易矣。白居易诗歌的成就很大,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利用典故,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和好奇的心理开始下面的“西湖之旅”]

1 齐读全诗。解决字词读音:啄zhuó没mó白沙堤dī

2 指名读全诗。

1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呢?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苏轼这首诗里的“西子”就是古代美女西施,在苏轼的眼里西湖就像一位绝代佳人,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那样的楚楚动人。

2 学生观赏西湖秀丽风光。

[设计意图:利用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诱人的美:并且进行第一次分散拓展,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西湖秀丽风光组图,加深学生对西湖的直观感受,并且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学习。

1 学生独立思考。

2 小组合作交流。

3 班级交流讨论。

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分析诗歌,分散朗读每一句诗。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①“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②“几处”“谁家”突出了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说明时令的早。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黄莺争暖衬,家家飞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③“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引导学生回想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你认为下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与本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抓住时令特征“早”字深入分析,并且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流程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变化,并且突出重点,利用正面对比和反面对比的方法,领悟、探究作者用词之妙。]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依恋,对杭州的热爱,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白居易对西湖、对杭州的感情是深厚的,我们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中得到印证。

[设计意图:为了防止情感教育的空洞化,采用以字词悟情的方法,并且引用作者自己的诗来说明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

(1)如此美丽的西湖,把它装进我们的心中吧!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西湖初春之景。

读第一遍,脑中出现景物之轮廓。

读第二遍,在脑中给景物着色。

读第三遍,使景物动起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背诵全诗。

1 收集你喜欢的描写春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2 收集你喜欢的描写西湖之景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格律诗八首》中的《钱塘湖春行》。

纵观长春版的新教材,增大了经典古诗文的阅读量,诗歌的内容均在每册教材的第一课就要出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正确工整默写诗句,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的自读和初步赏析能力《钱塘湖春行》作为中考必考的50篇古诗文之一,说明白居易写的此诗,有其重要的地位。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教学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对文学作品阅读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让学生初步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对学习古诗应达到记诵、积累的要求,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构建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初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能力。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感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能力。

俗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特点和教学目标,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

1、通过情境激趣法、诵读法、讨论法,采用“读诗、解诗、赏诗、悟诗”四步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教师启发,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语文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温故知新:

《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名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卖炭老翁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与此句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是什么?这位作者是谁?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做过刺史的不乏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东坡,他们不但在杭州给人留下任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许多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文,苏轼就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白居易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在《春题湖上》曾言“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白居易咏西湖的名篇《钱塘湖春行》,领略作者笔下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致。

(三)、教师解题并介绍体裁特点: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表明季节,行:走,游览

2、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联(首、颔、颈、尾)

(四)、师生共同回顾作家作品,教师说明写作背景。(大屏幕)

(五)、学诗重在两个方面内容:“读”和“品”。

一)、朗读训练

1、范读:(听音乐,朗读录音)

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个人读、评价)

4、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分组读、齐读)

二)、品读赏析

(1)解诗(自主学习)

1、请你说说诗的大意。

2、找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你能看出写的是西湖什么季节的美景?

3、寻找诗人的游踪。

(2)赏诗(合作探究)

1、首联中“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2、颔联中“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不是“处处”?为什么“争暖树”?“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有什么深刻含义?从鸟儿的动态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颈联中为什么说“乱花迷人眼”?这样写与诗题有关吗?这一联我们能否想象将来景物会怎样?它蕴含一个什么样的哲理?

4、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3)悟诗(讨论交流)

1、“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本诗中景中有情吗?请你找一找最能概括感情的词语?

2、律诗讲究对仗,本诗中应是哪联?本诗的韵脚?压什么韵?

3、你最喜欢本首诗中的哪一联?理由是什么?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吗?

(六)、拓展阅读:

1、比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与本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请你说出你所熟悉的写春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

教师富有激情地总结学习重点,并进行德育渗透,而“授之以渔”即赏析诗的方法。

(1)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山寺及于湖面,舒卷的春云分外凄迷,水天相接,早莺放歌鸣啼于树,紫燕剪飞啄泥筑巢,既有乱花迷人之色,又有浅草茵茵之态,整个画面景物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行”为脉落,起笔方位,落笔方位,游遍大半西湖,产生了移景换景的艺术效果,随着镜头的闪闪而过,绮丽的风光重现,把我们带入西湖早春的风景画卷,整首诗描绘的是春回大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天才的诗人与山水结合便是山水之幸事、诗人之幸事,更是文学之幸事,后世读者之幸事。山水成就了诗人,诗人也成就了山水。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钟情于中华灵绣的山水,创作时代更加优美的文章,让我们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掌握赏析诗的基本方法,即读诗、解诗(自主学习)、赏诗、悟诗(合作探究学习)。

(八)、作业:

1、流利背诵、工整正确默写这首诗。

2、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

1. 知识与能力:

①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

③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

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①课前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

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

①:导入新课:

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

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 白沙堤dī)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③理解内容,想象画面.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

初平 云脚低 渐欲 才能 没马蹄

(不求字字句句统一答案,为学生欣赏诗歌提供想像的空间)

(2) 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一 提供参考的方法:(联想法)

a.勾勒形态

b.染上色彩

c.使画面动起来

d.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二 设置情境,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④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a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f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

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也许会忽略“最爱湖东行”中“最”的赏析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这时,有一個老婆婆也在白沙堤上看风景,白居易就走上前去,对老婆婆說:“我刚才做了一首詩,念给你听听,好不好?”于是就把这首诗吟颂了一遍.

老婆婆听后说道:“这诗好啊!”,之后提了一个建议,能否把“我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我”字换成“最”因为白沙堤不是只你一人最爱,这也是我们全杭州的最爱,这样就吟出了许多人的心思了。

⑤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⑥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a.在交流中学生应该较容易的找到诗眼“秋思“二字,能够从曲中的景物感受到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

b.可能会对“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与这里的悲凉气氛相符产生争议,老师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作.总结:用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这种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意境更为悲凉。

c.对于“想像曲中的画面,体会曲中情感。”这个环节提供一幅与<<天净沙秋思>>内容相同的一幅画,配上低沉的埙这种音乐,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同,发挥联想和想像,来描述这个画面,其它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

⑦尝试当堂背颂这两首古诗。

⑧结束语:

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⑨作业设计(积累诗句):

(1)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秋天等有名的诗句。

例如关于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关于小草: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

【板书设计】:

选择两幅画作为板书背景,一幅与<<钱塘湖春行>>意境相同,另一幅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

《钱塘湖春行》………赏析方法………《天净沙·秋思》

春行……………………… 抓诗眼-………………………秋思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 枯藤、老树、昏鸦

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一

1.准确朗读并默写。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和积累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导语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杜甫的《春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剩下两首。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去饱览西湖早春景色。

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在杭州做过几年地方官,兴修水利,巩固堤坝,官声极好。他在闲暇时喜欢游山玩水,西湖的“白沙堤”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任上写的。

2.诵读全诗

(1)听录音把握文章重点字词。同时,注意断句,七言诗的节拍有“xx/xx/xx/x,xx/xx/x/xx.”。。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学生集体朗读

3.研习文章

(1)学生快速浏览,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指导:

首联:写行程。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景。早莺、新燕。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景。乱花、浅草。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行不足”,陶醉、流连忘返之情。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探究学习

①诗中两联各写了那些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早春的景色?

②哪些诗句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③文中为什么说是“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明确:

①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争暖树 啄春泥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景:明媚春光

行至|远眺:天容水态

|近观:早,新,争,啄 莺燕新来

↓乱,浅,渐欲,才能 花草向荣

白沙堤 行不足———————————情:游兴未尽

案例分析:《钱塘湖春行》长教版-八年级(上)中的一篇诗歌。

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尝试用“自主、质疑”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钱塘湖春行》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我先用古代美女——西施,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进行导入,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在朗读中积累。在讲解的过程中,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在旁边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大胆的提出,然后我再让同学们帮助解决,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民主氛围。通过让学生寻找春天特有的景物,来理解诗的“春意”,通过寻找关键词,来体现诗歌的灵魂。

一、课前准备体现“自主”学习。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交给学生学习的任务,让他们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他们利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互相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大纲十分重视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所以,不用旧模式老师介绍,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介绍白居易和写作背景时,便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质疑讨论见民主。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联系诗句、结合生活实际、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三、想象诵读悟深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热大自然的情感。在视听情景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受到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情感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这个环节还要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朗读和背诵在诗的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

四、迁移运用积累诗文。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文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有了了解,那么同学们回去把自己脑海中所想象的美丽的西湖早春图描画出来,下节课我们看看那些同学画得最有创造性。

2、背诵这首诗。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二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钱塘湖春行》。

2、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本诗所描写的西湖早春的景色特征,感受西湖的美。

3、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内容,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品味诗人准确的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美。

1、师:.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朝时期,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诗人,其中有一位成就很大,写诗最多的诗人,他就是大家已十分熟悉的白居易,(板书)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白居易。

2、学生介绍白居易。

3、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

4、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西湖又名西子湖,其名出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不断地吟唱着具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西湖。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即钱塘湖的春景。

5、交代学习目标。

1、诗范读,划出节奏,提示易读错的字音:

啄春泥 (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明确读诗方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即全诗八句,每句七个字。诵读时,每拍的后一个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6、疏通诗意。

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了解每联的内容。

诗意略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闪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到湖边,后四句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7、再次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哪一时段的西湖之景?(初春)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并对这些字词进行品析、欣赏。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班级集体讨论。

重点明确以下几方面:

⑴“初平”湖水同沙堤平,即春水初涨,“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⑵“几处”“谁家”突出数量的少,“早莺”“新燕”之“早”“新”也说明此时为初春。

问: 有人提议把这句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家家新燕啄春泥。”你们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⑶“乱花”“渐欲”说明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也证明是早春,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不久,姹紫嫣红开遍的景象就会出现

⑷“浅草”“才能”说明小草还很小,突出初春草的特点。

相机板书: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从“最爱”“不足”可以体会到。

2、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4、目标检测

(见小卷)

板书设计:

初平 低

几处 早莺

初春 谁家 新燕

乱花 渐欲

浅草 才能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三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审美能力。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2、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朗读诗歌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4)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1)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翻译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明确: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明确: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3、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明确: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明确: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请学生回答: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所行孤山寺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对春天

西湖春景图所见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一)预习检测

1、作者(),()代诗人,字(),号()。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五

同学们知道“西湖”这个名字是谁先第一个称呼的吗?是白居易,他曾经写过一首诗:《杭州回舫》(出示屏幕)其中有一句话叫“报与西湖风月知”后人才把她命名为西湖。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对西湖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白居易游西湖的古诗《钱塘湖春行》(板书)

1、朗读这首诗(找一生)

找生评价:字音、节奏、语气、情感

2、听录音注意以上四方面。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展示朗读风采:找一生读,找小组读,齐读

(一)、理解诗意

师: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的写景诗,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大家想不想看到这些画面?想!好,现在大家对照注释理解没局势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讨论交流。

品诗明义 描绘画面

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诗描绘画面,参考句式:

从————中我看到了————。

从————中我听到了————。

从————中我感受到————

(二)、赏析古诗

师:“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老师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让大家欣赏一下好不好?现在画面欣赏完了,画面美不美?这首诗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现在我们小组合作讨论赏析古诗

1、赏析方法:

(1)、赏物像(描绘了什么?)

(2)、抓特点(怎么描绘的?)

(3)、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

(4)、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赏析以前我们先找到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找生说。

板书:水、云,莺、燕、花、草

师:赏析这首诗其实就是看作者如何描绘这些景物的?或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3、举例: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4、小组合作赏析剩下的六句话

5、小组抽签展示

a、水面初平云脚低”:“水初平“意思是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b、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写出了初春燕子还不多,用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c、“乱花渐欲迷人眼”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d、“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e、最爱湖东行不足: “最爱” 一词体现出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行不足” 一词表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d、绿杨阴里白沙堤: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师问: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板书:赞美,喜爱)

1、我来鉴赏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二句话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惊讶、惊喜)

2、三四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赏析。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灵性,描绘出白雪的顽皮可爱。

2、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描写西湖的古诗,同学们喜欢春天和西湖吗?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描写西湖的诗句。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可以记录下来,看一下那个小组积累的多。小组展示。师(出示屏幕)

这节课是诗人在引领者我们与春天通行,让我们呼吸到了春的气息,感受到了春的活力,人生苦短,春天不容错过,春天不容辜负,同学们要珍惜青春,让你的人生如春天一般绚丽多彩!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六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1. 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本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梳理作品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春夜喜雨》的题眼是“雨”字,而《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一个“行”字,一贯而下,统摄全篇。在作者“春行”之时,移步换景,美好春景化作诗人笔下的一串串意象。这些春季典型的意象,成为全诗,引人注目的焦点。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自“孤山寺北贾亭西”起,行至“白堤”,作者选取的都是最能表现“春”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雨过后的西湖,水色天光,波起波平;“早莺争春”“春燕啄泥”写尽初春时节的生命活力;“乱花迷眼”“浅草新长”将花草的整个生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联更是直抒胸臆,以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在早春风光中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1.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的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思。但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

“早”莺、“新”燕。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象。

“渐欲”两个副词,取代了动词的效果,表现出春季“乱花”自含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张力。硬是将原本一时一刻的景象表现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

“才能”与“渐欲”对仗,表现出春草新长时的“新”“嫩”感。

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也将整首作品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值得品味。

2.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陶醉在西湖早春风光中的愉悦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张力。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七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培养学生赏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会观察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导入】情境导入

老师读小学时从课本中了解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中学一毕业就和父母一同去了苏杭二州,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里的景色,我暂且不去评价这句话的真实性,下面先把我们当时拍下来的景给大家看,让你们自己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课件展示图片)

用一个成语谈谈感受好吗?(大饱眼福,美不胜收)的确美极了。那大家还想不想进一步观赏一下西湖风光呢?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这节课,老师就陪大家到风光旖旎的西湖,也就是钱塘湖游览一番,我们请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咱们的导游。让他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西湖,游览西湖。现在我们就跟随白居易进行“钱塘湖春行”。(板书)

【讲授】作者、背景简介

解题: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不言而喻“钱塘湖”交代了游览的地点,除此之外从诗题中我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时间是在春天,事件是出游。

作者白居易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读过他的许多诗,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来了解一下他。谁愿意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导游?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个。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不禁被它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想去游览了,那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吧。

【讲授】初读诗歌

1、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2、现在大家就大声自由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并试着体会诗歌情感。

3、指名朗读。

4、全班齐读。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讲授】理解诗意

刚刚我们已反复朗读了诗歌,下面咱们来具体观赏一下诗中描绘的这些美景。看看围绕着诗眼“春”,诗人重点勾画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大家先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内容。

这两句写了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景色。(板书)随着诗人的脚步,我们能看到哪些景物呢?有水、云。(板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广阔的水面和低垂的云脚,似乎还能看到岸边植物的倩影映照在光滑的水面上,让人看了不禁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大家不妨闭上双眼去静静地体会!(播放鸟的叫声)咦,什么声音?鸟鸣声。哪里来的鸟鸣,让我们随着声音走近去看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大家看到了什么景象?

随着叫声,我们看到了两种可爱的小生灵!他们是——莺和燕。(板书)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上枝头去歌唱,也许刚才正是它们在一展歌喉呢;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了衔泥筑巢,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了。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啊!从这一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带我们游览的正是哪个时节的景色?早春

其实早春的勃勃生机还不只这些呢,还有缤纷多彩的春花和浅浅的春草。不信你看!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是繁乱的、缤纷多彩的小野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色?

这两句写的是花草(板书),着重写诗人的感受,他骑着马,感受到马儿在浅浅的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不知不觉便沉醉其中,不愿醒来,更不忍离去,仿佛这样的美景永远都欣赏不够。

所以诗人“最爱湖东行不足,”最喜欢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阴里白沙堤。”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板书)

“行不足”就是看不够游览不够的意思,说明这湖东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哪两个二是作者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呢?“最爱”

此时我们眼前所见的这座堤岸就是白居易笔下的白沙堤,是为储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建造的,因为最初以白沙铺地,所以称为白沙堤。现称白堤或断桥堤。

从这一联诗中我们能读出诗人对它独有的偏爱。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见过那么多美丽景色的白居易会最爱这白沙堤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景色之美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他被这为民造福的白沙堤所触动,想到它能福泽百姓,才对它钟爱有加。其实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好事,后人将白沙堤称为白堤就有纪念白居易的意思。

刚刚我们已经随着诗人的脚步欣赏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他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景物的呢?按照“行”的顺序——也就是游览的踪迹“游踪”,从全湖的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板书),写了这一路所见的景色,使得整首诗的结构十分严密。

现在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那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这回老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请同学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并体会诗人置身其中时所蕴含的情感。

(先自己体会,再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了?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

【讲授】赏析诗歌

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啊?一字概括——美!哪里写得最美?下面就分小组交流一下,你觉得诗中哪句写得最美?哪个字或词用得最妙?并说明原因。(课件出示问题)

1、首联:

“水面初平”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眼前是一片广阔而又静谧的湖水,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西湖水墨图。

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2、颔联:

“早”、“新”这两个字,写出人们初见莺燕时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正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用手指指点点,迎接给人们捎来春意的使者。

“暖树”是向阳的树枝,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黄莺之所以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它们还有些惧怕春的寒意;加上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温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此时不知谁家的燕子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体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简直把小燕子给写活了。

大家注意了,(课件)诗人用的是几处、谁家,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处处莺歌燕舞的时候,可见作者使用语言极有分寸,而且因为少而更带有欣喜之情。

3、颈联:

“乱”字,使我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春》中的名句,他是这样描绘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给“乱”字做了最好的诠释,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花的生机勃勃。

“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才从土地里钻出来,还嫩嫩的、绿绿的,刚能遮没马蹄。大家能不能联想到比这更早的时候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曾经学过的其他描写早春草色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来以前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这正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

4、尾联:

“绿杨阴里白沙堤”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一片嫩绿掩映下的白沙堤像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是多么的令人陶醉啊!

5、总结:

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整首古诗使用的虽然都是极其普通的字眼,但这些字其实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春水初涨与堤岸齐平、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就是这样一些看起来普通的字眼,却把西湖早春景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大家想一想,让景色生动传神原因,除了诗人语言的魅力以外还有哪些呢?他对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眼前这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看来咱们请这位导游来为我们介绍西湖美景,真是个明智的选择!

下面同学们就自由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根据刚才我们游览的整个路线,争取把整首诗背诵下来。

有感情齐背。

【讲授】小结

(课件出示诗歌)我们来纵观整首诗,诗的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作者从孤山寺北面写起,至白沙堤为止,写了不同的初春之景,我们读这首诗,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美景的感觉。

【讲授】拓展

其实呢,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在杭州做过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风光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像这样描绘西湖湖光山色的诗篇还有很多,课下大家可以查找并积累一些。正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这些文人创作的灵感,也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

【测试】堂堂清

1、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句是?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作业】课后作业

我们家乡的风景虽不及西湖美景那样令人沉醉神往,但也别有一番韵味,更值得我们去喜爱和欣赏。只要我们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的怀抱,用我们的慧眼去捕捉身边的美,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同学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我们眼中家乡美丽的春天!

【活动】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起)

游 水 云 喜

莺 燕

踪 花 草 爱

白沙堤(终)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八

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为指导思想。本诗篇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诵读去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美。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1、《新课程标准》对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标准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这个目标体现了初中古诗词教学更突出“诵读”、“欣赏”。

2、《钱塘湖春行》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说“山川之美”,学习本单元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学习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诵读,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3、中华上下五千年,无数的文人志士用文字抒写了自己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文化宝藏。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古诗诵读。

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古诗文鉴赏永远是一个难点。大多数同学对古诗文的学习都保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对古诗文有所接触,在七年级的时候也做过相应的训练,但是在鉴赏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诵读。他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完全是没有感情地机械地去读,读不出诗歌的美感与意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真正地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1、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中华诗词的语言美

3、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态度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语言美与情感美。

1.教法:

诵读法,对话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

预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训练与练习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归纳策略、探究策略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一、未雨绸缪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所谓“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对话导入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古往今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祖华文化的命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朗诵显得尤为重要,所有的理解、学习、延伸都要扎根于诵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共同走进诵读的世界。那么,同学们以前读过白居易的诗吗?

学生:读过,《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

设计意图: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迅速跟随老师进入状态。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与该诗创作背景(幻灯片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背景简介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障碍,体会诗歌情感,做出知人论世的评价。品味语言的精妙,提高诵读的兴趣。

钱塘湖春行备课教案 钱塘湖春行完整教案篇十九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预习要求;

1、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1、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伴着优美的旋律,在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中我们走进春的世界”。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随着柳枝摇曳,伴着春花竞放,他们会很快走进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里。把学生思维引入了正轨,激发了兴趣。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说说诗大意。

★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

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d、品诗韵(如平仄和谐、末字押韵,对仗、对偶等)

◆赏析诗歌(写、画)

教师点击赏诗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其主导作用。初中生三年下来不会阅读、赏析诗歌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里提供方法在于为他们终身阅读和赏析诗歌奠定基础。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

“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将游者带到钱塘湖游览。游者可以闭上双眼,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性一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