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实用五篇)

最新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实用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0 20:29:39
最新陋室铭教学设计导入(实用五篇)
时间:2024-03-20 20:29:39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课标陋室铭教学设计篇一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新课标陋室铭教学设计篇二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教学反思: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新课标陋室铭教学设计篇三

《陋室铭》这篇文章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谈到了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所以,学习这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能体会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并潜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熏陶。但是在汲取传统经验中有益的部分时,也应引导学生注意敢于创新,不墨守陈规。以课文为载体,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的正确朗读。

1、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朗读已经并不陌生,也应该零零散散的会一些阅读的方法。然而系统的指导,特别是以文言文为例子的系统指导还不太有。正确的朗读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有感情的朗读是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前提。所以,培养较高层次的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

2、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我们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们对于古人“安贫乐道”的节操和志趣缺少领悟。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会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污浊世风中保持心灵的纯净。然而,学生所处的又是竞争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又需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的理解“安贫乐道”。

1、熟练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提高朗读水平。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了解文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人高尚的情操,领会“安贫乐道”的含义,并正确的看待“贫”、“富”和“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朗读成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挖掘“安贫乐道”的深层含义,并古为今用的理解它。

(一)导入

1、假设你的眼前有两座房子:一个是王公大厦,华丽无比,里面有绫罗绸缎的床铺,有山珍海味,就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似的。另一个是茅屋草房,绿草茵茵,不过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饭和布衣裳。你喜欢哪个?老师要听真心话啊。(找两名学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话即可)

再追加一个条件:如果你选择第一个,你可能被迫要说一些违心的话,甚至还要做你良心上不愿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个房子,则会有知音相伴,可以坚守真我,率性而为。那你又做何选择?(两生交流)

2、文学常识

学生交流“铭”的文体和刘禹锡的简要资料。韵脚在朗读时注意清晰、响亮。

由《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别人悲秋,他却喜秋,他就是这么与众不同。世人都喜欢住大房子,他却独爱陋室。还写了这篇《陋室铭》。

(二)朗读

1、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准备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准备做点评。

3、学生在互评的基础上,归纳朗读的方法。

(1)要读准字音,不要错读

(2)要分清句读(dou),不读破句

两个事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理解“乱、劳”的用法,知道“丝竹、案牍”的意思,体会“之”的用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学生通过反复试读,根据句子的意思,根据语感就可正确断句,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正确的读出其他句子的节奏。

(3)要读出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运用声音表情达意)

4、分层朗读,试图读出语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试读。其他同学做点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

引导学生找出三句该重读的句子,体会前两句的“铺陈”的作用。解决重点字词“名、灵、德馨”的意思,并注意这几个词语的重读。

师范读,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读起来

若干生再读,有进步。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第一句,学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并知道试着读出这种美,可借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这种环境中。

第二句,学生能感觉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产生的自豪感。生读出这种感情。

第四五句,读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学生在自己总结语气、语调特点的基础上能自主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应起一个垂范的作用。

小组内部交流朗读,声声互评。

展示小组成果,班级内部互相比较。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问句的语气特点,理解引用孔子这句话的作用。了解“之”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读了。

注:为了保持诵读的连续性,必须采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无论解词、串句、说大意、指示读法都只能用三言两语,点到即止,切忌繁琐、拖沓。

5、“忘我”的读

学习古人诵读诗文时的状态——陶醉。

学生可以采用各种姿势,只要是找一个最能投入的状态“忘我”地读。

自己试一试

展示

全班诵读

6、背诵

本文以双句为主,且绝大多数是对偶句便于背诵。

学生找找对偶句背诵一下。

全班背诵。

(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齐答

问题:那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

(1)主人“德馨”。

(2)环境优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

(3)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并引用“何陋之有”。

【板书】

问题:作者为陋室写了一篇“铭”,仅仅是写它吗?有没有弦外之音?

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明确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问题:你理解安贫乐道么?

明确:所谓安贫乐道,即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问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得人么?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安贫乐道”的核心在于什么?是“安贫”还是“乐道”?

学生异口同声——乐道

生活中有没有“富而有道”的人吗?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贫穷,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业

必做:默写课文,自己修改。用学过的朗读方法试读《爱莲说》

选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段文字,用这个物来托你的志。

附板书:

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有较好的整体思路,就是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本堂课作到了从学情出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本课中,我努力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再次,时刻关注学生。留心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点优点、一点缺点、一点思维的火花……运用教学机智使这些细节变成一个个闪光点。最后,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注重“引而不发”适时的点拨,所以难点突破较自然。

新课标陋室铭教学设计篇四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新课标陋室铭教学设计篇五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