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本学期的第二课《孔子和学生》,作者通过孔子对学生的高度评价和与自己的比较,揭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含义,反映了孔子先进的教育见解。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一分为二,主讲优点,顺带出缺点。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每个人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方能明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概括每个人的优缺点,是明白孔子教育理念的首要环节,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理解孔子这些教育理念就成了“海市蜃楼”了。
第三节中孔子有这么一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能轻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总的来说,从这句话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来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同学们在学习时,很快找出了颜回和子贡的优缺点来,但到子路时,有同学把“谦厚”、“忍让”也归为优点了,说明对这个句子不理解。我便提示:子路的优点很好找,和前面的二位一样,孔子说得明明白白的,同学们也找到了,是“勇敢”;现在要找一找子路的不足之处。有一同学发言说是“学习不够”,全班同学便无下文。我就让同学们读句子。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的句子,让同学们变着花样地读了几遍,仍然毫无反应——懵掉的该轮到我了。这时,有个同学认定“仍待”是缺点时提醒了我:对呀,这个词他们不理解,这个句子他们能理解吗?于是马上展开对“仍待”这个词的学习:仍——持续不断,待——需要。仍待——继续需要;仍然需要。好,“仍待学习”呢?仍然需要学习。那么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学习的呢?这时,终于有同学明白了,是谦厚、忍让不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行,明白了,回读句子,又对这个“但”字不明白了。那就把孔子说的话完整地读下来,看看有几个“但”字,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不明白。那就再给力学习这个“但”字吧!哦,在句中表示转折啊。第一个是从对颜回的赞许转到对颜回指出不足;第二个是从子贡的优点转到缺点,这第三个是从对子路的赞扬转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才解决了这个环节的学习。
回顾“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这个环节的进展过程,似乎给了我当头棒喝:这些所谓的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要抓什么“关注表达”来了。其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又何尝不曾“关注表达”呢?重要的是不脱节,不掉链子。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孔子和学生》这
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
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
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教育家孔子了解得比较少,课前我布置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图片,课上结合师生手中资料给学生们
提供交流资料的平台。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满意地方是同学们课下
收集的资料、图片、格言,通过丰富的图片,翔实的资料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
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style="background:y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