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篇一
我侧重说一下张**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方”字将诗人心中晴日西湖恰到好处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诗人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之深,不禁让人联想到《登徒子好色赋》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湖的美,在诗人心中,也许就是这种唯美的感受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取形下笔,对仗工整而又浑然天成,然后神来一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人多把美人的眼睛比作西湖的水,苏轼以西湖喻美人,不落窠臼却又不着痕迹。本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三年级的孩子当然不能一下子领悟,所以教师适当取舍,重点品味其意境,培养其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首先,我认为张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既有向内适度的挖掘又有向外合理的拓展,分寸把握较好。
古诗不好教,它需要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它只有四句话,仿佛谁都能上一下,其实不然,处理的不好,要么拓展不足干涩呆板,要么外延太多花里胡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经典。作品放在小学、初中、大学都可以学,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是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深浅得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语文课的语文味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导入环节,“杨柳依依的…夕阳辉映的…”一听就是语文课,如教师的评价,你的朗读字正腔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
然后,在教学方法上,紧紧抓住读,各种读,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怡情,读的层次有读正确到读出味道,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略显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的关注略显不足,耐性略显不足,有时学生的朗读或者回答,最后一个字还未发明亮,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去了,这是年轻老师最容易犯的毛病。
饮湖上初晴后雨评课稿篇二
有幸聆听了李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些小小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课始,李老师选用与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平湖秋月》,并配上西湖的十大胜景,孩子们静静地坐着凝神细听,耳中满是曲调宛转的古曲,老师深情的朗诵,孩子们很轻松地进入了 “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西子湖畔。课件中,伴随着一张张西湖图片出示,西湖美丽、多姿、朦胧、奇妙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孩子们眼前。古诗中“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感受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学生披文入境,感受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在教学时,李老师更是借用那微妙的雨声,将孩子带到了烟雨迷蒙的西湖,领略那披着薄薄轻纱的“少女”,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意境,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二、紧抓词语,品味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李老师紧紧抓住“雨”、“奇”、“晴”、“好”来理解诗意,感受诗境,让学生随着诗人分别走进了烟雨蒙蒙和水光潋滟的西湖,不管是“雨”还是“晴”,对诗人来说都是那样的美妙,得以引出“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了自然美。
三、安排练笔,体会美
李老师在让学生感受西湖的雨天和晴天的美景后,安排了两次的小练笔:(1)是雨,让西湖的草更 ;是雨,让西湖的花更 ;……(2)阳光明媚,荡舟西湖,我看见湖面 ;岸边 ;湖堤的小道上 ;……这些练习不但能让学生更深的理解诗歌反映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的奇,品味晴天西湖的好,将学生完完全全地带入了美丽的西子湖畔。
纵观李华老师的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她体现将诗读肥,读厚的理念。但本人有点小小的想法,望能与大家商榷:课题中的“饮”不但是写荡舟西湖之上在饮酒作赋,更表达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之中,是否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一下,这样是否更能走进诗人的感情,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