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一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作者邮箱: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
⑴翻译本段.
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作业
⑴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课后记:
本文在课下注解中,似乎有一处解释不通,即169页注解“⒆[疏条交映]粗壮的枝条互相掩映”,与下文的“有时见日”连接不合理。想来,既然是粗壮的枝条,那么,怎么能见到太阳呢?或者,“疏条交映”该解释为: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吧!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三
与朱元思书
重庆市铜梁县东城中学 李德忠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 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平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习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习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近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习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品游记,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写出两者相映照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不绝。
(八)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 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 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 ,后人于是把它叫做 “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 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 特别有这种感觉?给 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 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 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 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作者邮箱: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五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3课时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你看那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
1、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描写的是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富春江是浙江境内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2、文体简介:
骈文:起源于两汉辞赋,到南北朝时繁荣起来
特点:1、在句法上,讲究对偶
2、句的字数也渐渐趋向于骈四俪六
3、在声律上,要求平仄相配。
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作家特别喜欢骈文,但也有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
本文虽名“书”,实际上全篇皆为写景抒情的文字。
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遁 世 见日 经纶 亟思 鸢飞戾天 窥谷忘反
1、读准课文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我们一起来边欣赏美景边聆听朗读示范,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播放朗读录音,)
(2)、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
(出示朗读要求):
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 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 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读懂课文
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
(1)、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
(2)、词类活用: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轩邈:形容词做动词,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3)、重点词语:天山共色 从流甚箭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
一、生齐读课文引入:
师订正读音及节奏。
二、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1、学习第1段。
(1)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学习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1)翻译本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本段承“异水”二字,从哪几方面抓住并突出“清”和“急”的特点?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3、学习第3段。
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2)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1)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3)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讨论: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找出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找出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听觉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 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
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们眼前。欣赏图片,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1、富春山水能使吴均产生退隐之心,假如你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风光,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2、《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小结课文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1、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上联: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下联:
2、背诵全文并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3、如果你是一位广告策划人,当你面对富春江的美景,你会创作出怎样的广告词来向人们宣传富春江。
吴均
总 奇 山 异 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静态 清 澈
景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异水
动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 急
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之形
视觉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山之色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奇山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听觉 山之声
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情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向往自然,厌弃尘俗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七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方案之一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语言美
教材分析: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教学设想:
这么美的一篇文章,我们把美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它的写法特点和语言特点。分析课文的同时也可找出背诵的思路。根据文章像乡富春江美景,找出富春江的山水有何“奇”“异”之处。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之“异“表现在:水清、水深、水急。山之“奇”表现在:山陡、山高、山青。因为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重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常规课,一个是重视能力培养的优化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有很多人去过浙江吧?你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请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浙江美景的印象很深。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富春江,就请他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他说的真不错。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中就详细地描绘了富春江的风光,这就是著名的山水游记《与朱元思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多媒体)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停顿。
(教师明确补充: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
2.再读课文:圈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准备提问。
3.齐读课文: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读出情感处理。
(二)、分析结构,概括内容
1.第一部分(1)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部分(2)分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异水”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奇山”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厌弃尘俗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向往。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三)、梳理字词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上下”“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翻译全文xk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五)、文本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明确: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本文写景很有条理,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全文共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先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小结:
1、描写景物角度多变,手法多样。
2、文章笔法灵活,构思精巧。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根据导游词的要求,试着把文章改写成一篇导游词。
附板书: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看”(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横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理解填空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中“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与“猿则百叫无绝”的“绝”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天下独绝
d.以为妙绝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 、 修辞方法,写出了江水之异在于 ,文中还运用了 修辞,试举一例:
6.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二、描写一个家乡风貌的片段,要求写出家乡风貌的特征,150字左右。
《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之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附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 “看”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音形互写
水皆缥()碧 互相轩miǎo() 泠泠()作响
急湍()甚箭kuī()谷忘反 yuān()飞lì()天
嘤嘤()成韵横kē()上蔽 千转()不穷
好()鸟相鸣经lún()世务 叔庠()
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人。
2、文中的“ ”一句点名明了旅游的路线,全文的景色可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归纳。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 ) 2.负势竞上 ( )
3.互相轩miǎo( ) 4.任意东西 ( )
5.猛浪若奔 ( ) 6.横kē上蔽 ( )
四、古今异义
yuān飞lì天者 古义: 今义:
经lún( )世务者 古义: 今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天山共色( ) 争高直指( )
从流飘荡( ) 泉水激石( )
天下独绝( ) 泠泠作响( ) ( )
一百许里( ) 好鸟相鸣( )
水皆缥碧( ) 望峰息心( )
急湍甚箭( ) 横kē上蔽( )
皆生寒树( ) kuī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千转不穷( )
在昼犹昏( ) 百叫无绝( )
疏条交映( ) ( ) ( ) 有时见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
6.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
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
译: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 》,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 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
八、作业
1.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缥碧piǎo 无碍ài 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 急湍tuān 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 经纶lún 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 窥谷kuī 好鸟相鸣
⒉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依)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
d.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⒊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
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二、填空题
⒋《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 。本文是 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句是“ ”
⒌对偶这种修辞方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
②
③
我的邮箱是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十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 《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作者邮箱: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 本周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鸢飞yuān 戾天lì
横柯kē 偃yǎn 葳蕤wēi ruí 罥juàn 鬼魅mèi 悬宕dàng
悚sǒng 倏然shū 俯瞰kàn 逊色xùn 掬jū 恣纵zì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词语
湍:急流的水,如:急湍。
轩:高。如:轩然大波。
邈:远。如:邈远。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暗中察看。如:窥视。
独绝:独一无二。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阻碍。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阴森森的树。
直指:笔直的向上。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因简就陋: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
空泛:内容空洞浮泛,不着边际。
修岩:高岩。
迟速:快慢。迟,缓慢。速,快,迅速。
葳蕤:茂盛的样子。
勃郁:旺盛,浓郁。
奄忽:急速的样子。
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暝色:暮色。
倏然:忽然,疾速。
鬼魅:鬼怪。
4. 古汉语常识
(1)词类活用
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往远处。如:互相轩邈。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马。如:猛浪若奔。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如:任意东西。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如:望峰息心。
(2)一词多义
绝:①形容词,绝妙。如:天下独绝;②动词,断、停。如:猿则百叫无绝。
百:①数词,数目,十的十倍。如:一百许里。②数词,极言其多。如:猿则百叫无绝。
(3)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如:蝉则千转不穷。今义:贫穷,与“富”相对)
许(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5. 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出身贫寒,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他的诗清新自然,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他的文章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深受当时行家的称赞,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那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堪称才情丰富与思考深邃并具之人。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学习作者以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体现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写法。
2. 领会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即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四)思想教育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三. 教师建议
《与朱元思书》
(一)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所写出的光和色的特点,说明此句是近景还是远景。
色彩特点浅淡纯净,淡蓝的远山才能与蓝天共色。光的特点明净,如此方可极目远眺。
详见练习二第1小题。
(二)最后四句中哪些句子更有力地表现了林木的遮天蔽日?
有时见日。在昼犹昏。详见练习二第3小题。
(三)找出文中既写出了景物特点,又表现出作者主观感觉,甚至想象、幻觉的词句,举例加以说明。
“负势竞上”等等。如此句,全因夹岸山势过于险峻逼近,争高直指蓝天才带来这样的想象、幻觉;山不会“负”“竞”,然正如此,更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山势的特点。详见练习二第4小题,“词句品味•积累”。
(四)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具体参见词句品味•积累及说明,练习三。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一)文章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最主要的观点即总观点:游记应该富有感性。具体观点还有:1. 调动多种感官;2. 写动态的景,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写得有动感;3. 写感性的效果,以间接描写衬托感性;4. 丰富、宽广、精细、绚丽的色彩感;5. 奇笔妙句、写出特点的白描,使叙事的感性更鲜明。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最为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什么?举例说明。
最为鲜明的就是细读分析,用感性材料来阐发理性道理,形象易懂,令人信服。此外,从一个论点自如地引出另一个新论点的随笔写法,也是其突出的特点。详见练习二。
(三)文章的表达还有何特色?举例品评。
分析、评点用语精辟,多有奇笔妙句。详见练习二和词句品味•积累说明。
四. 课文讲解
《与朱元思书》
(一)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独绝”):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第二层(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异水”。
第三层(从“夹岸高山”到结尾):写“奇山”。
(三)重点语句
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析:这句作为全篇的领起句,总写富春江景色的特征。以下分别描写“奇山”与“异水”的特点,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在做文章。
2.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分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3.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分析:这句在结尾中出现,有飞来之感,似无着落。但细读就会发现这是对“奇山异水”的补充。密密麻麻的树枝横生于河道两岸,遮住了天空,使得朗朗白日如同黄昏一般;交错的枝条间却有缝隙,淡泼的透出几丝金色阳光,照彻山谷的昏暗。
(四)写作特点
1. 景物描写用于言志。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吴均的这封书信也不例外。“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富春江的美丽景色,之后作者又写了“水异”与“山奇”。本文的景物描写其要害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上,这两句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 浑然一体的结构。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出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振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二题 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 远景。写出了阳光明媚、景色秀美的特点。3. “在昼犹昏”是关键句。4. 示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作者乘船游览时闲适的感觉。又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更是写出了作者看了树以后而生凉意的感觉。“鸢飞戾天者”等四句,则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第三题 1. 上下,左右,光景。2. 厉害。这里是“快”的意思。3. 凭借。4. 至;平息。
第四题 有一次,我到泰山去游览,直至夕阳西下,我仍游兴未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列举宋、元、明、清各代山水游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段,证明了作者的中国的山水游记必须有感性这一观点。
(二)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很少用来张罗云影天光”):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中国山水游记在写景、记事、绘色等方面的感性表现。
第二部分(从“中国古代游记中感性特强的文字并不常见”到结尾):指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少有感性强的作品。
(三)重点语句
游记少不了写景叙事,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所以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
分析:游记就是记游历中所见、所闻、所感,重在感官的体验,因此作者说游记“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正因如此,游记作者需富有感性,这样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写景叙事的文字,有的时候与其描写感性的来源,不如描写感性的后果。
分析:“感性”的来源指的是要描写的景物,“感性的后果”指的是人的感官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景叙事不要单纯地就景写景,就事叙事,而要通过描述观者的感受体验来表现,这样景物会更形象、生动。
(四)写作特点
1. 选取典型来表达观点
文章在表达中国山水游记必须是感性的观点时,列举了宋朝王质写月写水的文段,明朝徐霞客写暮色攀山的文段,清姚鼐写日出的文段,这些文段能代表当时游记的较高水平,故选材典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 文字隽永,语言优美。
诗人余光中用诗一样美的语言来罗列事例,表达观点,文字高度洗炼、精美。例如:“因简就陋”“空泛”等词语,实在是作者精心锤炼之词。又如:“不经名士登咏,奇山也难成名”“四传至管同就气竭力衰了”等句,巧妙精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本文说了“游记应该富有感性”、游记要有动感、游记要有悬念、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每况愈下等观点。最主要观点是“游记应该富有感性”。
第二题 示例:只有这样细读分析,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说宋朝的王质写月、写水很感性,便分别列举了王质的两个文段;为了说明钱文比姚文写日出更具感性,作者将二者写日出的两个文段并列列出,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加点字注音。
缥碧( ) 戾天( ) 横柯( ) 经纶( )
急湍( ) 轩邈( ) 嘤嘤成韵( )
二、解释下列粗线字。
猛浪若奔( ) 一百许里( ) 负势竞上( ) 争高直指( )
鸢飞戾天者( ) 水皆缥碧( ) 百叫无绝( )
窥谷忘反( ) 在昼犹昏( ) 横柯上蔽( )
三、下列各句朗读时,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自富阳/至桐庐
c.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四、文学常识填空
1. 本文作者 、字 , 朝人。其主要作品有《 》和《 》等。
2. 骈文,又称“四六文”,南朝时尤为兴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的《芜城赋》,孔稚圭的《 》和江淹的《 》等。本文也是骈文中的代表之一。
五、描写一个家乡风貌的片断(100字以内),要求写出家乡风貌的特征。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 第1段中对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的语句是
2. 第2段紧承第1段,具体分写了富春江水之“ ”,描写时紧紧抓住了景物的特征,通过写水 ,水 ,水 ,及水 突出表现了一个“ ”字。
3. 第2段写水的情态,从动、静两方面着笔,其中描写静态之水的句子是 ,描写动态之水的句子是 。
4. 请用两个字概括富春江水的特点:
5. 翻译。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二)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从选文中找出从听觉方面和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①听觉:
②视觉:
2. 本段重点写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山美在“ ”,主要体现在 、 、
这三方面。
3. 作者写景立足点(在船上)未动,却能注重视角的多变,比如由低处的水写到了
的山,而且着力写树以显山高,这里用的是 的方法。
4. 情由景生,以景显情,使情与景水乳交融,这是游记散文常用的方法。比如本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寓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就给人以鼓舞。山的伟大、富有活力,还在于它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请就此点举例,具体阐述情与景的融合。
5. 本段在写景的同时,情因景染,不由得发出慨叹,这两句议论性的语句是 。体现了作者 的情怀。
6. 翻译。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试题答案】
一、piǎo lì kē lún tuān miǎo yīng
二、奔马 表大约的数量 凭借 向 至 青白色 停 看见 还 在上面
三、d
四、1. 吴均 叔庠 南 《后汉书注》《钱塘先贤传》
2. 鲍照 北山移文 别赋
五、略
六、(一)
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异 色 清 深 势 异
3.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清 急
5. ①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②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奔马。
(二)
1.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 奇 山势 山景 山色
3. 远处 衬托
4. 选文中描写了树、好鸟、蝉儿、猿猴,它们在山中生活得那么悠然自得,快乐地发出了对大自然的颂歌,正是这一片美好的歌声,把安静的奇峰幽谷融成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令人激动,意气奋发,受到感染,似乎世间的政事俗务都被淡化了。情与景达到了统一。
5.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留恋自然,冀图归隐。
6. ①(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竞争着。
②(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之心。
③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一样阴暗。
【励志故事】
唐李封任延陵县令时,如官吏有罪,不用杖刑,只要他们裹绿头巾,罪重的多缚几天,罪轻的少缚几天,期限一到就除去头巾。凡是戴了绿头巾出入官衙者,都视为奇耻大辱,不敢再犯。此后延陵税收都比其它各县丰裕。一直到他离职,从未杖责过一个官吏。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字。
二.感受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
三.自由体会作者表现富春江美景的技巧。
【教学设计】
一、研(独立)——初次解读
(一)导入: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节录,文章没有一般书信的格式,也没有通常书信中事务的叙述和问候的套语,而是向友人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富春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也是一篇音韵和谐的骈文。
(屏显)•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其诗多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被人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多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后来发展成每句四字或六字,又叫四六文,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二)疏通文字:
1、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三)读通读顺:
一读,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建议同桌合作,互相读,纠正字音;互相说,理解大意。
二读,要求把握节拍,读出韵味,建议同学们自划节奏,自由诵读体味。
技巧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三读,翻译难点语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四读,要求发挥联想和想像,想像文中的景,体味文中的情,读出情味。
教师示范:如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我们眼前就会出现江水波浪翻滚、浪花飞溅的画面,诵读可将重音落在“箭”“奔”二字上,读时语速稍快,显出江水的急速和磅礴的气势。再如,读“夹岸高山……”一句,声调要略微上扬,语气也应稍稍转急,表现出负势竞上的气势;当读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下几句时,可以平缓深沉的语气,以表现作者由山水景物而悟到的人生哲理。
二.演(合作)——初次体验
(一)寻找表演点:1.行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看水:水、游鱼、急湍。3.看山:峰、泉、鸟、蝉与猿、人、树。
(二)自由组合表演。
三.评(合作)——二次解读
(一)教师点拨,引导评出要旨和细节
师:看表演,仿佛我们一路领略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风光,下面要借你们的一双慧眼和精彩的语言,紧扣文章,从词、句、手法、结构、情感等多角度去发现文章的美妙,同时对照评价表演者对美妙之处表现的程度!
教师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写得美,不仅写出了天与山的颜色,而且还有一种形象感,青青的山霭渐渐溶入蓝蓝的天空,境界阔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写得美,读着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这一段在文中起总说作用,与下文构成总分式结构。同学们表演出了行船者的惬意,但没有表现出天山共色的情景。
同学们读第二、三段,进行自由发现。
读第二段我们感受到了秀美:“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美秀丽。读第二段我们也感受到了壮美: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若奔马,既再现波浪翻滚的气势,又描摹振耳欲聋的声响,突出江水飞动雄奇。读第二段我们还感受到了动静美:这一段从两个层次,表现江水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裂岸的状态,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第三段句句精美。第一句不仅画出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美。再看,写山奇却写树生寒、竞长、繁多,以树奇来衬托山奇;写山的幽静,却写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各种音响,以声衬静,表现出映衬美。第四句抒写感受,流露出一个失意文人对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传达出高洁的情趣美;也侧面表现奇山的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实写人,虚写山,呈现虚实美。结尾看似多余,却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可见作者的运思美。
[或引导紧扣美点简要评说:文中描写的山水之美,美在哪里?示例: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美在山势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美在山音之妙,泉水泠泠、鸟鸣嘤嘤,蝉转不穷,猿叫无绝;美在山意之绝,沉醉于山水之间,能望峰息心,能窥谷忘反,抛弃功名利禄;美在山林之异,横柯上蔽,疏条交映……]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静态之美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态之美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视觉)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感” (望峰息心 ,窥谷望返)(感觉)
(二)评出表演杰出小组和三类杰出个人(语言设计杰出个人、情态设计杰出个人、情节设计杰出个人)。
(三)确立示范表演组。
四.诵(独立中合作)——二次体验
(一)自由诵读
(二)朗诵式背诵与计时背诵。
(三)结合示范组表演进行背诵并体验。
五.结(合作中独立)——三次解读
要旨把握:抓总领句段第一段。
细节品味: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四六句节奏。
六.悟(独立中合作)——生活延伸
(一)扩读欣赏一:
师:当代有一位女作家叶文玲,同样钟情于富春江水,她在青海戈壁滩奔波时,曾千百次做过关于富春江的梦,后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于是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乌篷摇梦到春江》这篇散文,让我们欣赏其中精彩片段:
(屏显)富春江的俏,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裾一闪,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民,更添无限情趣。
富春江的娇,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船行江上,望两岸,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地绿出来。
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千里涧水汇清流,那汇和流,仿佛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师:叶文玲笔下的富春江,“俏”在江流的曲折多姿,“娇”在江水翡翠般的色泽,“美”在那无与伦比的静,展现了今日富春江的美景。再看看,吴均笔下的富春江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山奇水异)
(二)扩读欣赏二:
师:《与朱元思书》再现了富春江自然之美。历来无数文人雅士也曾留下过许多吟咏富春江山水的佳句。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
(屏显)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七.练(独立)——全面检测
《与朱元思书》综合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 )缥碧( )急湍( )鸢飞戾天( )( )
轩邈( )( ) 嘤嘤( )成韵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风烟俱尽( )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
(4),水皆缥碧( ) (5),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 )
(7),皆生寒树( ) (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 )
(10),争高直指( ) (11),千转不穷( )(12),鸢飞戾天( )
(13),望峰息心( ) (14),经纶事务( )(15),窥谷忘反( )
(16),横柯上蔽( ) (17),在昼犹昏( )(18),疏条交映( )
3.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 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 、 ”八个字;第二段写“ ”二字,抓 和 特点;第三段又分写“ ”,多层次展开描绘。
[课堂探究]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
5.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 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 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 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 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拓展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直如弦。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
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
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