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通用八篇)

最新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通用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06:36:34
最新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通用八篇)
时间:2023-04-04 06:36:34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一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吝(  )  力普(  )  滑 (  )  取(  )

2.词语解释。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摄取】:吸收(营养等);拍摄(照片或电影、电视镜头)。

【放荡】:放纵,不受约束或行为不检点。

【愧悔】:惭愧,悔恨。

3.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英国_________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被_________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97年,培根发表了他的处女作《______________》。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____》是英国随笔文体的______________。 

4.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句即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

1. sè  féi  jī  shè

3.哲学家  马克思  论说随笔文集  人生论  开山之作

4.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②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明确】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 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明确】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 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明确】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 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慧眼的发现。

5. 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明确】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 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明确】

①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②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③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7. 这篇文章在论述上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论述中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人的审美标准不可能统一,尽管对许多问题人类有相对统一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对于美,人们会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在不同情境下,这种认识也会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培根的文章写于16、17世纪,按中国历史的分法,他生活的年代相对于中国的明朝末年。社会是在发展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当时的认识完全正确。况且,他的文章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8. 对文章中心意思和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本文的中心意思是: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 多用实例,事理显豁。

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有的实例比较概括。如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为例,说明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文中的例证在具体运用时,方法又多种多样,有的用来作类比,有的用来直接作论据,有的用来作比较,有的构成对比,使事理得到充分论证和说明。

2. 语言特色

①在表达数量和程度方面,用词准确,很有分寸。

②概念语词含义深刻,值得仔细玩味。

③善用比喻,令人过目不忘。

④引用谚语解说事理,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3. 仿照例句,以“美”为话题,另造二个句子。

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饥饿时的一块面包。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如:美,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美,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4. 结合“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拉丁谚语,谈谈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

【明确】这里的秋天与夕阳红都象征老年。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 揣摩文中红色的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删去?

2. 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

3. 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

4. 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

5. 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明确】

1. 如果删去“有些”,那就等于说是“全部”,以偏概全。“尽管”与“却”相对应,说明推断的前提,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2.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3. 说明形体美是难以永久保持的。

4. 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

5. 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中 考 解 析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6.4%。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小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    )“自然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__________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1.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外,用得最多的两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表格显示第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誉为、称为、喻为、视为”中选词归位于第二段中的括号,最符合语境的是哪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说湿地是“自然之肾”而不说它是“自然之肺”,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文字中有个句子基本上能表述这种道理。请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理解第三段文字中“分说”部分的层次与内容,应抓住的两个关键语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在第三段文字的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文字在数字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两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2.分类别、举例子 3.略  4.誉为

5.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6.①仅我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②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

7.外部形态

8.多用约数,如2760余种,大约250种等。

此题基本上展示了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考点,其中:

第1题考查对全文中心句的理解;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

第3题考查对指定内容的图表式说明;

第4题考查对词语的准确品味;

第5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

第6题考查对中心句与支撑句关系的理解;

第7题考查对句子说明内容的概括;

第8题考查对数字用语特点的分析。

8道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学生文体阅读的基本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品味能力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最苦”和“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已。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6.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1.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①不尽责任,丢开不管;②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

5.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6.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研读课文的能力。 

2、联系相关知识及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过渡: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雨后的彩虹是美的,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是美的,胜利者的微笑是美的,诗人作家笔下流出的篇章是美的,国色天资也是美的......但这些美是不是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吧,他是谁呀?-------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他将在 《论美》一文中给我们一个答案. 

二、阅读课文,确定观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比较分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三、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㈠提出问题① 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四、与大师亲密接触,向大师发起挑战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 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五、小组合作,编写“我们的论美格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及与大师的挑战,我们对美应该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了,你能模仿作者某些句子的写法,结合自己对美的认识,写出属于你们的论美格言吗? 

六、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七、作业: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写一封信劝说他,注意信中要恰当引用文中的语句。 

八、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九、教学后记: 

对美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分享独到的美”这一教学环节,期待广开思路,使他们去发现身边不同的美,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论证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作一个知识上的储备,使学生在学完《论美》一文后能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与文学大师挑战”的环节中,学生研读课文的能力在一次次精彩的回答中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三

教学目标 

1、 内在美与外形美的主次关系 

2、 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曾任掌玺大臣,升大法官,授子爵。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提出“假相”说。认为经院哲学使人与自然隔绝,束缚于教条和权威之下,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主张打破“假相”,铲除各种幻想和偏见。还主张“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以便征服自然。在教育方面,强调学校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新工具》。 

二、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明确:“外形美”轻,“内在美”重。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美德最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理由是美德是最根本的美,再加上美形和美行,就能产生一种更能打动人心的美。文章以比喻和实例提出中心论点:美德最美,然后分三层具体论述:(一)“内在美”是人生最重要的;(二)“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三)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最后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课文分析 

1、理清全文条理: 

全文共5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2——4),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第一层(2),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3),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三层(4),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5),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分析第一部分 

把美德比作“宝石”,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这就把美德与朴素联系起来,区分了内在与内在不同的美,突出了美的内在意义。 

文章又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为例,说明了内在美德比外在“华贵”更有价值。 

全面理解一个比喻、一个实例的意思,就是:不要只去追求华贵外表,美德最美。 

3、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一种人“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结果“一无作为”; 

另一种人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文章主要谈的是前一种人的情况,并且指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此”指代“容颜俊秀”;“彼”指代“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采用“造物是吝啬的”这种说法,增强了事理中间的某种“必然性”,并添加了讽刺意味。 

后一种内外兼美的情况是辩正地补充前面而写的,并不表明人人都应该“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4、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意思是美不可能有统一的外在规范; 

“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意思是个体(部分)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的场合中能够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5、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运用对比表明,“优雅”的“作风”、“优美的修养”胜过“美貌”;“不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某些虚有其表者的蔑视。 

6、分析第三部分 

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美“容易腐烂而难已保持”的特点,形容形体美难以永久保持,并以许多美人“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为鉴,告诫人们要“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出真正的光辉”,其含义是:只有具备了“美的德行”,美才是光彩四射的,“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一切才是最完美的。 

四、中心意思 

本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 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

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

“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 “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一瓶花。”

“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

二、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

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

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

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

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

(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人,是否自相矛盾?

——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

(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3)“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

——“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

(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

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

△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

△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

——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

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

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

——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

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

(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

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

估计会有的反应:

1.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

2. 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那么有没有提升内在美的美容术呢?——读书,培养优雅作风、德行

3.“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

——这样更严密,原文太绝对。

如: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和谐是美,黄金分割是美,《蒙娜丽莎》是美,都是公认的。

4. 内在美或不美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这个人的外在美不美?

——如:一个人心胸狭窄,仇恨焦虑,闷闷不乐会影响皮肤,生出皱纹,加快衰老。相反,一个开朗豁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就青春常在。广告不是说:“女人的容颜,是由内而外的保养”么?所以面对半瓶酒,我们应该怎么说?——还有半瓶酒。

板书设计:

一、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二、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  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   寸积铢累   大窾   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三、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四、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五、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

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总结归纳全文。

(1)中心意思: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 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 ,说理透彻。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

语言优美,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训练: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10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五节;

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产有智慧的?哪能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用文字书面表达)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五

《论美》是苏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六册课文,这是一篇议论文,论证了美德是人类最高的美,勉励人们致力于内在美的追求,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使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学生是扬州市梅岭中学初三年级8班的学生。

2.该班学生思维较活跃,喜欢提问题,有一定的协作学习能力。

3.学生已经进入初中,对计算机网络学习技术掌握得比较熟练。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编号

知识点

学习目标

识记

理解

知识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美有哪些形式,它们都是什么方式表现。

2.    看懂图意,抓住图片的中心意思,弄清美在哪里。

3.    理解课文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的论证方法。不用抽象、艰深的推理,以具体的事实、鲜明的对照和生动的形象来启发和打动读者。背诵喜欢的段落。

能力

1.    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    运用互联网和局域网查询收集材料,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协助语文学习的能力。

3.    通过网上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情感

1.通过看图学文,上网讨论查询,体会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素养。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词语

知识

理解识记

人世间的美有哪些形式?

能力

理解

看图学文,培养观察想象力,上网讨论交流,增强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

理解

内在美要远远胜于外在美。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重点词句,知道内在美的实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合理想象,准确表达

解决措施:协作学习,网上讨论、练习

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致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进行开放式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浓郁的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充当组织者的角色。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时间

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

理解

多媒体

泛读,图片欣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理解

网络

重点段及重点词语的理解

15´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能力

理解

运用

网络

1.      讨论美的表现形式

2.     讨论故事启发

15´

提供资源

情感

分析理解

网络

1.      学后的感想

2.      浏览网上图片

10´

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尽心情感渲染

板书设计 

颜色之美

外在美

形体之美

23、论美 

优雅的行为之美 内在美

(最高的美)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书时要“反刍”。学习本文要从反复朗读开始,边读边质疑、边思考,对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要深入理解,对理解全文有很大帮助。质疑是获得新知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新知。

学习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  自读课文2—3遍,能流畅地读完课文。

2、  采访你的家人或亲戚、邻居、朋友,他们怎样看美。把他们的看法记录下来。

3、  在预习时,把你的疑惑写在下面。 

二、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三)研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1、有一位同学经常因为自己的容貌不够漂亮而苦恼,作为好朋友,请你写一封100字左右的短信劝说他(她),仔细研读课文在信中要恰当的引用文中的语句。

2、在信中划出引用的句子,并思考句子的作用。

(四)小组合作、凡人论美。

1、  在你的认识里,你觉得什么是美?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你认识的美。

2、  四人小组交流,各自交流自己理解的美,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最好。  

3、  对于作者的一些见解你是否赞成?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三、             巩固·延伸

比较阅读

论美

◎伏尔泰[法国]

如果问一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绝对的美是什么?它就会回答说是它的雌癞蛤蟆,因为她的小小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又大又圆的眼睛,有一只又大又平的鼻子,并有黄色的肚皮和褐色的后背。如果问一个来自几内亚的黑人美是什么?他便会说,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一个扁平的鼻子。

如果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一对角,4只爪子和一条尾巴。最后,如果去向哲学家们请教,他们的回答将是夸大了的胡言乱语,他们认为美就是某物符合美的原型并在本质上与其是一致的。

我曾经和一个哲学家一起去看一出悲剧。“多么美好!”他说道。“你在这里面发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我问他。“是因为作者已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说。第二天他吃了一些对他身体有好处的药。它达到了它的目的”,我告诉他说,“多么美好的药!”他意识到不能说药是美好的,并意识到在你把美这个词运用到任何事物以前,它一定在你身上引起了敬佩和愉悦的感情。他同意说那悲剧在他身上引起了这两种感情,并说这就是美。

我们一起去了英国:同样那出戏也在那里上演,翻译得一字不差;可它使得所有的观众都打起了哈欠。“呵,呵!”他说,“美的理念对英国人来说和对法国人来说不一样。”良久思索以后,他得出结论:美是很相对的,就如同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在巴黎最时髦的东西到了北京就未必是,于是他使自己省却了写一篇有关美的长篇论文的麻烦。

思考: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2、与课文相比,你觉得两篇文章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吗?

四、             相关链接

(一)《论美》原文

of beauty 

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s;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neither is it almost seen, that very beautiful persons are otherwise of great virtue; as if nature were rather busy, not to err, than in labor to produce excellency. 

and therefore they prove accomplished, but not of great spirit; and study rather behavior, than virtue. but this holds not always: for augustus caesar, titus vespasianus, philip le belle of france, edward the fourth of england, alcibiades of athens, ismael the sophy of persia, were all high and great spirits; and yet the most beautiful men of their times. 

in beauty, 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 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 more than that of favor.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there is no excellent beauty, that hath not some strangeness in the proportion. 

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 whereof 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 by geometrical proportions; the other, by taking the best parts out of spaners faces, to make one excellent. such personages, i think, would please nobody, but the painter that made them. not but i think a painter may make a better face than ever was; but he must do it by a kind of felicity (as a musician that maketh an excellent air in music), and not by rule. 

a man shall see faces, that if you examine them part by part, you shall find never a good; and yet altogether do well. if it be true that the principal part of beauty is in decent motion, certainly it is no marvel, though persons in years seem many times more amiable; pulchrorum autumnus pulcher; for no youth can be comely but by pardon, and considering the youth, as to make up the comeliness.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but yet certainly again, if it light well, it maketh virtue shine, and vices blush.

(二)《论美》另一译文

谈美(水天同译)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美之要素既在于举止,则年长美过年少亦无足怪。古人云:“万美之中秋为最。”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 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选自《世界文学》1961年第1期)

(三)关于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曾历任宫廷要职。1621年他被控受贿,免除一切官职,从此潜心从事著述。但他的主要理论著述都是在做官期间完成的。培根以知识论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既指出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又强调人的作为。他认为掌握了自然规律,人类在认识上会获得真理,在行动上会得到自由。培根在反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他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因此提倡观察和实验。但他也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因此指出不要做只收集材料的蚂蚁,也不要做只从自身吐丝结网的蜘蛛,而要做既采集又加工的蜜蜂。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一书中,阐述了建立真正归纳法的设想。他认为归纳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跳跃地而是逐步地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他反对那种从经验材料一下子飞到最普遍公理的认识方法。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七

教学目标 :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

3.学习杂感的写法。

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学生对美的看法引出新课。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

二、作者介绍

问:哪一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培根?

投影:培根(~)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黑格尔说他的著作:“充满了最美妙和最聪明的议论。”

三、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吝啬   腓力普   摄取    滑稽

(二)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

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明确:举例论证(“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作者通过举例诠释,我们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场合中能过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比喻论证(“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者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对比论证(“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作者通过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德最美。)

引用论证(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引用拉丁谚语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 ,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总结杂感的特点:形式自由,语言隽永形象,论说跳跃性强。(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杂感)

美的格言卡:(预案)

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3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分析理解:

1、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美在于对学生的关爱)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

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

《论美》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

3.学习杂感的写法。

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本文论美,以人物的外貌美直说到德行美,但是又并没有具体论说德行美,而是以较大篇幅议论容貌美。他的论述有跳跃性,但是始终围绕着“美”展开论说。锤字炼句,语言精美。培根精于锤炼语言,在表达上有丰富的想像力,善用比喻。因此分析这篇文章是可以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恐怕我们又很难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如此宽泛的题目,在培根笔下就成了含蓄隽永,耐人回味的文字。就让我们来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作者介绍

培根(~)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黑格尔说他的著作:“充满了最美妙和最聪明的议论。”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者对美的看法。

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分组交流学习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分组讨论交流

2.浏览课文,划出文章当中对美的观点的句子,并说说你你认为哪句是作者对于“美”的观点及理由。

同学思考、交流。

教师可适时借助课后探究练习一引导同学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⑴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⑵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就已经否定了)

⑶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⑷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小结

观点: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吧。”

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象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那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作了回答。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具有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最后,就是本文的总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再读课文,探讨论证方法,梳理论证结构

1.本文是一篇杂感,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我们从初一到初三也学了不少议论文,请同学们说说有关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分组讨论,整理明确: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件事所持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①正确。②鲜明。③严密。④集中。⑤深刻。;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喻证法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理清本文的结构

㈠提出问题①美德最美(喻证法、例证法)

㈡分析问题具体论述美德最美

②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例证法、对比论证法)

③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④通过某些老人与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对比论证法、引证法)

㈢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喻证法)

五、深入阅读,探究质疑

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的英国人欲横流,许多形貌美的人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形貌不美的人要获得成功,则要付出比形貌美的人多得多的努力。针对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培根就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他的这些见解,它们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如果能,请陈述理由;不能,则请修改并完善。

①文章的开头这些写到,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而结尾却说,只有把美的外貌和德行结合起来,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呢,究竟要不要外貌美呢?

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 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外貌美的,则不要倚仗年轻貌美,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也是有针对性的。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真正放射光芒。

②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给彼。

此,指形貌美,彼指内在美。全句意思说形貌美与内在美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并存。在今天看来,形貌美与内在美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培根之所以这样说,是针对的社会现实而言的。

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但公认的规范还是有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第一次政协会上讨论,绝大部分小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在的五星红旗。《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黄金分割是美的;和谐是美的……

所以改为美是不能制定(绝对)规范的,创造他的常常是机遇,而不(常)是公式。似乎更严密。

④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但初春、夏天,冬天分别都有不同的美,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季节的美。

⑤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果单指外表的美 ,这一观点还可以成立,但相对于内在的话,则不能成立,因为内在的美是可以保存,并能流传于世的,像雷锋,张海迪,《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⑥……

六、七嘴八舌说说美

、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

(学生各抒己见)

、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

(学生各抒己见)

七、总结:

美有很多种,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有人喜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之美,还有人说健康才是真的美,总之,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美的标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美德的重要性应该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他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追求。

八、作业: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在小卡片上,写上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板书设计:

论美       弗兰西斯。培根

一、提出问题:美德最美。

二、分析问题:

1、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2、通过三种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3、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三、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教学设计 论美感论文篇八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

一、谈美(回忆导入  )

1.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最美?可以结合你所学或所见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周围生活中的人物来谈谈你对人的美的认识。

提示:

(1)容貌之美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              ——《陌上桑》

“一双丹凤眼、两变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

——曹雪芹《红楼梦》

(2)神态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

(3)形体之美

“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

——《给乌兰诺娃——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4)风度之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黄庭坚

(如果你很平凡,优雅的风度能让你出类拔萃;如果你很优秀,翩翩的风度能让你卓而不凡。)

(5)德行之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的美在于他远大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没在于他忧国忧抿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能以花自喻,志在培养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仍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杜甫的美在于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美在于他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古人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龚自珍的美在于他以花自喻,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的美在于他退居家乡不能忘怀国事的一腔热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气概)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美在于对学生的关爱)

“觉得他满是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鲁迅《一件小事》(车夫的美在于对老女人的行为,在于他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脸颊有许多皱纹……松软的鼻子,胀大的鼻孔……腰弯得几乎成驼背,肥肥胖胖的……”——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外祖母的美在于她的内心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邹韬奋《我的母亲》(母亲的美在于她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

“我爱我母亲……她勤劳的一生”——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母亲的美在于她勤劳简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鲁迅《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的美在于他的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2.师总结:大家说的都不错,有容貌的、神态的、心灵的等等。美有很多种,而且关于美的人物形象的阐述真是不胜枚数,那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对人的美又是怎样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

二、品美(整体感知)

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作者围绕着“美”,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何一步步去论述的?

提示:

(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

(3)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4)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6)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板书:

论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颜色之美

外在美              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形体之美

人的美

行为之美

内在美              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德行之美

三、评美(探索质疑)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中间有论述了“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结尾又说“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对此,大家有没有疑问?来说说你的观点。

1.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可以提出与文章不同的观点)

2.师归纳小结:事事两难全,象罗敷一样即美貌又品德高尚的女子生活中并不多见,当我们只拥有其一的时候,我们要从内心认识到只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写美(知识迁移)

但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一些与文明社会不想协调的现象,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运用这篇课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尝试写一篇议论文《论不美》。(先写提纲,课后成文)

如:谈吐粗俗者不美

妄自菲薄者不美

思想肤浅者不美

追名逐利者不美

灵魂丑陋者不美

五、结语

外表的美终归是暂时的,易逝的,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不凋谢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出美的光泽。愿同学们拥有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德行,做一个美的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