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一
以主体合作式探索活动为主的实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生鸡蛋还是熟鸡蛋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再通过对科学家对热气球的发明,能让学生概括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可以利用脚印判断身高,并找出脚印长和身高的比例关系。
1、 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体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了解收集与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
2、 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活动来培养学生完整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能力。
1、 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论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2、 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民主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引导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时的组织和调控。
探究式实验教学。主体合作式教学。
电脑实物投影仪。
5
1.分小组实验
2.适时表扬能及时做记录的小组
3.奖品:猜对的小组可以吃哪个鸡蛋
引导学生利用摸、看、闻、转等方法进行探究
能及时将实验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以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探究,消除对科学探究的恐惧感,意识到身边无处无科学,无处无探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表达的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8
1.肯定学生在探究中好的地方,适时引出科学家的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探究的,并能思考我们和科学家的探究各自优缺点
2.组织学生讨论
仔细观看,并能适时记录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一些关键的字眼,学会对问题的分析
学会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以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通过最新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
这个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首先确定脚印和身高的一种模糊的正比例关系
10
1.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设计实验方案
2.引导学生展示实验方案,并帮助其进行完善
3.教师提示注意实验的细节
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它学生帮助其方案的完善
学生讨论得出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量脚印和身高的方法,并注重测量精确度,在实验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保证实验能有序和高效率进行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教师指导个别实验能力较差的小组
为加快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学生测量的数据迅速在电脑上予以公布
学生按小组进行实验,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体现相互尊重和协调的能力
5
1.请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汇报本组计算脚印和身高的比值,并进行电脑统计,算出平均值
2.请每组同学举例汇报本组的实验结论
学生相互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分结论:
1.脚印和身高有着必然的关系,它们的比值为0.5左右
2.通过脚印我们可以推测身高;反之,如果我们知道身高,也可大概算出他穿多大的鞋码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获得启示:
科学实验并不神秘,它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勤思考,多动手,就一定会有收获和创造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思想
回家作业:
进一步探究女孩和男孩的脚印和身高比值是否相同?小孩、成人和老人之间有何不同?
班级
姓名
我们在学过的这些课中哪些是和科学探究有关的
我熟知的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的例子有哪些
关于科学探究,我还想知道……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广,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回答有:(1)鸡下蛋后为什么会叫;(2)龟在空调房里为什么一动不动;(3)一杯满满的水放一块冰块下去为什么水不会满出来呢;(4)水在什么情况下密度最大;(5)为什么隔着一面墙,不能看见电视机的荧幕,却能听见声音;(6)夏天,在皮肤上点一点自来水,用风扇扇会觉得很凉,这是为什么;(7)空调为什么要清尘网;(8)为什么液体的鸡蛋会生出小鸡;(9)为什么石灰遇水温度会突然加高;(10)为什么闹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叫;(11)为什么温度计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12)为什么录音机放入磁带后会放出美妙的歌声……
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我在接受这节课的任务时,其实想得蛮简单的,也没觉得难上,因此在和建兰讨论时,爽快的接受了这节课的任务,我想新课标不就是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那不就是让学生多讲一点,多动动手吗,那还不简单,因此我在暑假备课时很单纯的想,我弄一个竞赛,学生不是都参与进来了吗,不是说要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吗,我让他们回家自己探究,不是让学生都动起来了吗,不是说要交流、合作、探究吗,我全班一讲,大家不是都在交流了吗,再让他们提提意见,简直太妙了!可是开学后,我就发现同学们观察的能力很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更别提了,他们基本就是提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感觉就是照着我给他们的模式进行了拼凑,看上去呆板而枯糙,因此开学第一天我就否决了自己的暑期备课思路,而且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觉得我原来思维的错误,其实我刚开始就设计好了要让学生按着我的思维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已这样的上法,学生是不会有自己真正地想法的。第二次备课时其实我是非常想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在自己的讨论中受到启发,从而自己领悟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周一、周二两次试讲下来,我发现看看那么简单的一句话“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做却那么难,我无论在备课的过程中还是上课的时候,始终有意无意的希望学生按我的设计的程序进行思维和学习,因此我就发现我有太多的引导,也有太多毫无新意、甚至是呆板的归纳总结,学生根本无法自由发挥。学生完全顺着我的思路一步一步下来,虽然很顺利,但感觉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并没有和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以虽然我前面已经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周二这天我还是决定推翻前面的,全部重新备课,我认为,可能真的来,好好想一想,我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特别是我感觉特别好的几节课,我为什么会感觉特别好,最终我发现那几节课里,我,所以学生学得好,我感觉也不错,而这次备课,由于是公开课,潜意识当中总是以自己为主,希望学生能按照我的意思上课,害怕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问题找清楚后,思路感觉一下子顺畅多了。所以我认为教师的理念要转变,必须抛开自己,完全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同时应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我敢不试教就在这个班上课,主要是我对这个班是有着充分的信心,比如我事先进行了课前调查,而且已经有了前面那么多节课的教学,我对这个班的学生已经非常的了解了,问题就在于如何设计一个现象明显、操作容易、又能引出问题的实验,让学生能够讨论起来,从而自己发现一些问题。
我就发现我刚刚不知道该怎么备课,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对这节课的模糊不清,可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一点都不清楚,再说了难听一点该怎么探究我一点都不清楚,自己不会的东西,怎么引导学生呢?所以后来我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查找大量的相关知识,比如天花和牛痘有关资料,jenner的个人资料,脚印和身高的资料,科学探究到底是怎么回事等等,心里逐渐才有些底。现在我越来越发现《科学》这门课的综合性、开放性,在进行教学时,学生知识的广博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越来越发现我的基本功不扎实,有时底气不足,无法将学生往更高层次引导,帮助其更深层次的探究,可能再累还是得抽出时间学习,否则可能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发散性强,比如上课前我在网上查了,也问了很多人“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我们只有转、摇两种方法,学生却有摸、闻、舔、看、听、转、摇七种方法,还有一个人的脚有大有小的说法,脚会热胀冷缩等,都是我们不曾想到的。另外学生自己能够说出利用现在的网络信息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及进行交流,非常的不错。
由于害怕老师的引导过多,更主要的怕不知道如何描述才不显得教条主义,回过头来想一想,教师适当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很可能我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敢说,不敢教,以为一说一教了,就又变成了不是科学探究了,因此在比较我们的探究和科学家的探究时,轻易地放过去了,没有引导学生说出探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后面的探究感觉有些无序,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再想,教师如何把握一个度真的很重要,可看样子又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真的要花多少工夫才能做到。
可以事先让学生测好身高,脚印的长由于涉及到究竟该如何测,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通过讨论解答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的严谨性。因此,仍放在课堂内测。但身高测没有必要。教学中发现这可防止课堂的混乱,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并且还应着重分析学生是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二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会测凸透镜的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能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金鱼缸里的鱼,通过凸透镜看手指和远处的(窗外)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成像现象吗?
(二)进行新课
一、透镜
1.认识透镜
让学生鉴别出桌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识别自己(或同桌、同组)所戴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盛满水的烧杯是透镜吗?应属于哪一种?关于透镜你还想知道哪些?
2.透镜的作用
指导学生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你会发现什么?
换用其他的凸透镜、凹透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指导学生用洁的图形把观察到的现象表示出来。用动画的形式把凸透镜、凹透镜的作用再展现给同学们。
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通过透镜作用的投影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光心,了解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平地光经凸透镜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二、凸透镜成像
一、提出问题
投影教材图4-46、4-47,观察、提出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提出凸透镜成不同像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针对问题根据前面观察到的事实做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或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的猜想的假设。如有学生猜想与焦距有关,需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本节课研究的是同一个透镜,焦距是不变的。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验,指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根据猜想制定出实验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器材,并说明所选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性地介绍光具座。引导学生知道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指导学生观察p61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投影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点拨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高度。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变化物距,然后想法找像。物距最好由大到小进行实验。
老师点拨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做凸透镜成同种类型的实验时,应取几组不同的物距。注意分工合作。
四、进行实验
1.获得凸透镜的焦距(可查找资料或实验测出);
2.认识光具座,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不断改变距离,观察像的大小、倒正、虚实,读出物距、像距记录好数据。
教师巡视,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提问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时是否成像,怎样观察?引导学生回答。指导学生区别实像和虚像。
五、分析和论证
公布两组学生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到了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收集几组数据分析总结: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补充:当物体位于焦距处,不能成像。
六、评估
出示几组不太理想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课里有什么新的收获?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板书设计】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透镜
1.认识透镜
2.透镜的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二、凸透镜成像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四、进行实验
五、分析和论证
六、评估
【布置作业】
1.让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方法不限于一各种,看哪种方法最方便、最简单。
2.课本p67,2题。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三
【】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②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密度的概念是今后学生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
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
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伊始有了较高的学习情绪。
·提出问题
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密度。
·猜想与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进一步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过渡到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三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或直尺测出它们的体积,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交流与合作
每一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发表见解,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
①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小。
在以上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评估反思
对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进行思考:
①实验结论与生活经验有没有冲突?
②你是怎样把实验数据和结论联系在一起的?
③实验过程中哪些做法影响着结论的可靠性?
④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⑤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整个探究全过程的体验与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①阅读表格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②sts型。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探究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板书设计应突出对所研究问题的思考过程:
观察探究抽象应用,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思路有所把握。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四
第四节 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2、 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 学会电流表测串联电路,及其在并联电路中的连接。
4、 理解串联电路各处电流和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中电流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能力。知道类比理解物理概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教学难点】
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用器材:“pz220—40”电灯一只,插座一个,教学用电流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实验室用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3节,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各种电流表挂图
学生实验:小灯泡两只,1号电池3节,导线若干、学生用电流表、开关一个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电流
[复习提问] (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pz220—40”的白炽灯接入照明电路中,闭合和断开开关时,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灯泡发光),让学生摸一摸灯泡壁,有什么感觉?(感到发热)。
[讲述]当灯泡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灯丝发热,且热得发光。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和光效应。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
[演示实验]将额定电压是2.5伏的小灯泡先后接到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上,观察灯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
我们知道,水管中的水流有大小,水流大,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多;水流小,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少。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导体中有电流时,就有电荷在导线中移动。
[总结]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即电量越多,电流就越大。
[学生自学]加油站,了解电荷量
[教师讲述](2)物理学中用电流强度( i )表示电流的强弱(大小)。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引导学生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密度等物理量得出电流强度的定义式
定义式:电流强度=电量/时间 ※ i=q/t
在国际单位制里,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a)。1a =1c/s。
1a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如果1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是1c,那么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微安(μa)。
1安=1000ma,1ma=1000μa。
【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
[反馈练习]
(1)变换单位:300ma=____a=____μa。
(2)电流的国际单位是 ;0.5a的物理意义是 。
(3)关于电流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流越大
b、通过导体的电荷越多,电流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里,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电流越大
d、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
(4)有甲、乙两条导线。10s内通过甲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40c,20s内通过乙导线某横截面的电量是60c。哪条导线中的电流大?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提出问题]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样测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教师讲授]在刚才的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而测量电流有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出示几种电流表挂图:教学电流表、学生电流表、毫安表、微安表及灵敏电流表)电流表的种类很多。如有学生实验用的电流表和教学演示用的电流表。从电流表的测量范围和使用的单位来分:有安培表、毫安表、微安表和灵敏电流表(介绍它们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使用电流表之前,先要了解电流表。
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提醒学生先回忆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图p55——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1)——(5)条。
[教师小结]电流表的示数
(1)使用前,先要观察:确认是否是电流表;零刻线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值。
(2)读数时,应由量程确认最小刻度值后再从指针位置读出结果。
(3)学生电流表有两个量程:量程3a时最小刻度0.1a,量程0.6a时,最小刻度是0.02a。
[提出问题]怎样将电流表接入电路中?
(采用边讲授、边演示的教学方法,并利用书上的图p55 图13—37加以说明。)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利用幻灯,将一只灯泡、开关、电源和电流表的模拟元件放在投影幻灯的平台上,用粗线代表导线,边讲边连接)
②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 ”接线柱流出。(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引起同学注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说明超过电流表量程的后果)
首先估计被测电路中的电流,选择合适的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流的大小时,要先用大量程,并且试触(强调试触时动作要快)。同时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1) 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2) 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3) 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4) 指针反方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应根据情况给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电源。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说明后果)
[反馈练习]
1、 p58作业1。
2、 在1题基础上变形:若接“+”、“0.6”两接线柱,电流表的读数为0.5a时,指针位置不变,接“+”、“3”两接线柱,电流表的读数为 。
3、 关于电流表的使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电流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b、要使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电流表,负接线柱流出
c、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d、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上
4、 p58作业2。
三、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教师演示]把任意两个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灯泡就会发光。
闭合开关,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来,经过灯泡,流回电源的负极。
[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并联电路电流值之间什么关系呢?
2、开放思想、大胆猜想
[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猜想:
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实验是检验对否的最好方法。
3、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②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②电灯甲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③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下面电路图中的a、b、c点)
对于用几个电流表去测量选定的三个点,有的组认为同时用三个较好,测一次就能同时看出各点的电流是否相同;有的组认为用一个较好,理由是:不同的电流表测量时可能有误差,同一处的电流用不同的电流表测量结果也可能稍有不同。
[师生讨论交流]结论就用一个电流表分别测a、b、c三点的电流。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下面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
试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师:请大家分别分析一下实验数据,然后作出结论。
生: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 = i1 = i2)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多数同学的实验做得很准,向你们的大胆猜测和成功的验证表示祝贺!其他同学的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猜测和实验,我们来猜测和探究并联电路电流之间的关系。(重复以上五个教学程序)
生: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1 = i2)
师:同学们,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实验中还有哪些问题存在?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或要吸取的教训,好不好?
师:换用不同的灯泡再做实验或者把三个、四个灯泡串联起来,多测几个点的电流,看一看各点的电流是否都相等?
经过同学们的多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 = i1 = i2 = i3 = …… = in))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1 + i2 +i3 +……+ in)
6、评估交流、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本节课,大家还存在什么疑问和还想知道的问题呢?
7、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电流,学会了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
的电流值,并且知道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学习用类比法研究物理问题:用水流作比喻:一条水管内,通过各处的水流
大小都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跟管内的水流相似,处处相等。水管内通过干流的水流大小等于各支流的水流大小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跟干流、支流之间的水流关系相似,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练习题]:
1、有一种节日彩灯,是串联着的20只小灯泡,已知通过第一只灯的电流是
200ma,通过第20只灯的电流是多少?
2、p58作业3。
3、如p58图13-43所示的电路中,已知只闭合开关s1时插头中的电流是1.4a;若将s1、s2都闭合时插头中的电流是3.4a。那么通过电吹风和电热丝的电流各是多少?
4、图1是三只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一部分,若用一只电流表 测量通过b点的电流强度,则应该将b点处的电路______,把电流表的正接线柱与______灯相连接,负接线柱与______灯相连接。在5s内通过a点处的电量为6c,那么通过b点的电流强度为______a,电流表的量程应选用______量程。
5、如图2所示,用电流表测量l1中的电流,四幅图中,哪一幅是正确的
6、在图3所示电路中,如果电流表示数1.2a,通过l1的电流强度是0.7a,则流过 灯泡l2的电流强度是______a。
7、根据图4(1)所示的电路图,将图1(2)中的实物用铅笔线(或钢笔线)连接起来。如果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安,a2的示数为0.3安,那么通过灯泡l1和l2的电流各是多大?干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8、如图5所示,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怎么办?
图5
【板书设计】
一、 电流强度
1、用电流强度( i )表示电流的大小。
2、定义: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
3、单位: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a)。1a=1c/s。
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1、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2、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3、使用方法:要领:“三要、一不、四清”
三、串联、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 = i1 = i2)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 = i1 + i2)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科学探究。
2.复习和巩固基本的实验技能。
3.通过一些开放性“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活动”,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科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持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准分析】
本案例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和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这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截然不同。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本案例具体标准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主要分布范围如下表所示。
【教学策略分析】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做指导,如: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换实验方法,并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既要重视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做实验不应该只是照“方”抓药,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对所做的实验,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要求和作用,还要考虑装置重新组装、步骤重新安排,仪器适当调换后是否同样能做或还能做哪些实验。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复习时必须落实在各个主题之中,而不是仅仅*几课时的复习训练来达到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试在厨房环境下设计一简单实验区别下列两组调味品,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两题任选一题)
(1)食盐和纯碱(2)白酒和白醋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难度不大,但该题可用多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区别,具有开放性,并且在难度相当的两题中任选一题,学生的选择余地大。在厨房环境区别调味品,体现了化学与实际的联系。
【活动二】
为了探究石墨的导电性,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
该活动要求不高,但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家庭小实验”的完成情况。同时该活动又是物理与化学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活动三】
为了探究各种纤维的简单鉴别方法,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列实验用品:三种纤维(棉纤维、羊毛纤维、腈纶),火柴,白纸等设计成如下实验。
讨论:
①根据以上实验说明鉴别棉纤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以上实验说明鉴别羊毛纤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以上实验说明鉴别腈纶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该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解决生活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体现了生活处处有科学,生活处处用科学。该活动的又一特色是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不仅仅是“看”,还要“闻”和“捻”。培养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操作细化的能力。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比较,归纳出鉴别各类纤维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处理信息并作出合理结论的能力,等等。
【活动四】
根据提供的仪器连接装置,只需写出使用仪器的编号。
例如,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e、g、h、j 。
1.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该活动既重视了基本实验技能,又突出了科学探究。它涉及初中化学的两种主要气体的制取方法,是化学实验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通过选择仪器,连接不同的气体收集和发生装置,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化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活动五】
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并且分别命名为“酸1组”“酸2组”…,“碱1组”“碱2组”…,“盐1组”“盐2组”…
2.为每组提供必需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3.本活动在实验教室完成。
实验仪器:试管、点滴板(两块)、胶头滴管(2支)、小烧杯(内盛蒸馏水,用于洗涤)、废物缸、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架、镊子。
实验药品:光亮的铁钉、带锈的铁钉、光亮的铜丝、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活动过程
每小组先进行猜想和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或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分别完成实验报告。
例如酸组的实验探究报告如下(供参考)。
根据各小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归纳,得出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
探究活动来复习酸、碱、盐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具有新颖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整个课堂,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背实验、背性质,而是通过做来巩固化学知识,实现了“做中学”。
本活动将学生分成酸组、碱组、盐组,学生感到很新鲜,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积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强合作意识。该探究活动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六
适用对象:中班幼儿
设计意图:
春天来了,当第一场春雨来临时,小朋友都非常兴奋,很多小朋友一进教室就高兴得告诉我:“老师,下雨了,我是打雨伞来的。看,这是我的雨伞。”课间,很多小朋友还到雨伞前互相介绍着、摆弄着,不肯离去。看到幼儿对雨伞这么感兴趣,我结合辽宁省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内容《美丽的伞》,和孩子共同生成了探究雨伞的活动,使幼儿在欣赏各种雨伞的同时,产生探究雨伞材料的兴趣,从而了解防水材料及雨伞的用途。
活动目标:
1、 知道雨伞的用途。
2、 探索防水材料。
3、 享受探究的乐趣。
核心要素:
以认识伞作为载体,通过了解伞的用途,探索防水材料。
活动准备:
1、大塑料盆、材料盘、喷壶、各种各样的伞、记录单
2、各种材料(报纸、塑料布、防雨绸、胶皮、纱、棉布、蜡纸)
3、小粘贴、毛巾、平衡木等。
活动与指导:
1、 猜谜语
沙沙沙,下雨了,街上开满五彩花,
红黄蓝绿多美丽,每人一朵手中拿。(雨伞)
师:下雨了,小朋友外出时都需要打伞,为什么要打伞呢?雨伞有什么用?
2、初步感知雨伞的防水功效。
1)、教师用喷壶制造毛毛雨,请幼儿感知雨伞遮雨效果。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自己的雨伞,你们的雨伞都能挡雨吗?我们来试试好吗?
2)、请幼儿说说自己的雨伞挡没挡住雨,并将挡住雨与没挡住雨的伞进行分类。摸摸雨伞的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使幼儿知道不透水就是防水。
3)、请幼儿观察、触摸自己的雨伞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3、探索防水材料。
1)、出示各种材料(防雨绸、塑料布、棉布、纱、胶皮、报纸、蜡纸),介绍材料名称,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
师:老师这有许多材料,请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做个小实验,看看这些材料是不是和雨伞一样,有的能防水,有的不能防水呢?
2)、幼儿实验、探索各种材料是否防水,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出注意事项:如:“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把水兜住,不要让水从旁边流出来,这样才能看出它们是防水还是不防水。”
3)、利用记录单,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结果,找出防水和不防水的材料,并对有疑义的材料进行验证。
4、探索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
1)、了解雨伞的特点,引发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如果请你做一把雨伞,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防水、结实、轻便)哪种材料最适合做雨伞呢?
2)、幼儿再次操作、探索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并将小粘贴贴到自己认为最适合做雨伞的材料下面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使幼儿了解防水材料还有很多,小朋友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寻找更多、更好的,更适合做雨伞的防水材料。
5、了解雨伞的用途:遮雨、遮阳、跳舞、演杂技、装饰等。
6、请幼儿与雨伞一起游戏(跳舞或“演杂技”走平衡木)分享游戏的快乐。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七
【设计意图】
班级美工区摆放了一些收集回来的纸盘、吸管等废旧物品,我发现自由活动时间段几个男孩子总是挤在一块尝试表演“杂技”,有的用笔顶纸盘,有的用吸管、有的用手指,忙的不亦乐乎……,我在思考:借用某些材料把纸盘顶起来,这中间涉及支撑面的位置是否在纸盘中心的问题,孩子们自发的游戏不就是一个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吗?而新《纲要》也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积极的经验。于是,顶纸盘的活动就生成了。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2、尝试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实践操作的结果。
3、通过撑纸盘的活动,初步感知纸盘的中心点。
【活动准备】
圆形纸盘、纸巾筒、大头笔、吸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
1、出示物品,提出问题:
今天我想考验一下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看,这是什么东西?
2、请小朋友们预测:如果把纸盘放在纸巾筒的上面,纸巾筒能不能像撑雨伞一样把纸盘撑起来呢?大头笔、铅笔、吸管能不能把圆形纸盘撑起来?
二、预测
1、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示范记录方法:这里有张记录表,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填上答案,如果你认为这些材料能把纸盘撑起来的请在相应的表格上打勾,不可以的请打叉。好现在开始行动吧。
2、幼儿独自记录预测情况。
3、集体统计幼儿预测情况:
二、感知探索一:多种材料操作撑纸盘
1、幼儿第1次操作,探索用纸巾筒、大头笔、铅笔、吸管究竟能不能把纸盘顶起来,并做记录。(老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鼓励:不着急,动作轻一点、慢慢的试一试,多试几次)
2、请幼儿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探实验结果。(已经完成的小朋友可以相互交流一下,等一等还没完成的小朋友)
3、集体交流:集体统计实际操作情况:请你看着你的记录表告诉我你的实验结果,用纸巾筒可以把能纸盘撑起来的请举手,不可以的请举手,……(教师强调预测和实验的结果有些不一样)
4、请幼儿示范用四种材料撑纸盘: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示范用这四种材料撑纸盘。
三、感知探索二:重点操作用吸管撑纸盘
1、提出问题:情况有所不同了,为什么同样是用铅笔(吸管),有的小朋友可以把纸盘撑起来,有的不行呢?下面将要请小朋友进行第二次实验,请听清楚要求:刚才已经成功撑起纸盘的小朋友要想想你是怎么做到的?还不能把纸盘撑起来的小朋友想想办法,看看这一次能不能成功?请你们把第2次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明白了吗?
2、再次统计实验结果。幼儿再次操作后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重点关注怎样操作,吸管才能把纸盘顶起来。师:看看你们的记录表,刚才第2次实验结果是……请举手;纸盘都撑起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开始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提问几个小朋友)
四、感知探索三:感知物体的中心点
1、幼儿分两组分别示范用吸管撑纸盘,两组幼儿相互观察,提出问题:看看纸盘现在都站在吸管的上面了,有发现什么问题吗?纸盘站在吸管上都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哎,为什么有的纸盘摇摇晃晃?究竟纸盘撑在什么位置才会最平稳?
2、幼儿操作,找出撑纸盘的位置,并做上记号。(教师提示:如果找到了撑纸盘最平稳的位置请用手按住纸盘和吸管,然后到过来,在上面画个圆点。)
3、幼儿分享交流寻找撑纸盘位置的操作方法:师:找好了吗?大家一起来试试,看看现在纸盘是不是都站的又平又稳?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小圆点的?这个位置是纸盘的什么地方?
4、小结:纸盘最中心的地方,也就是中心点,找到中心点就可以把纸盘稳稳的撑住。
5、证实自己是否找对了中心点。
(究竟幼儿刚才的中心点找对了没有?老师有一个办法,将纸板对折两次,打开后会有一个十字“⊙”的交叉点,看!这就是中心点了!现在,请小朋友撑着纸盘回教室吧!)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弹簧秤、刻度尺、钩码、杆称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次序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提问 1、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杆;
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提问:(1)用杠秤称东西时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
(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
(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 1、巩固杠杆的五要素;
2、知道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3、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2
猜想 1、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确定自己的猜想,并想想这样猜想的理由;
2、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后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并谈谈这样猜想的理由。 1、培养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3
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 1、根据问题与自己的猜想,利用桌上的器材,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简单写出实验步骤;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其更完整;
3、各小组介绍实验方案,教师给予指导并与以肯定。 1、各组均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活动4
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循环指导;
2、要求学生将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如实记录在课本154页的表格中,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在实验中所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及处理方案;
4、多次测量并检查自己的实验数据。 1、能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3、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活动5
交流与合作 1、确定自己的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
2、和其它组交流所得结论,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并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1、会进行交流与合作。
活动6
分析论证 1、各组陈述自己的实验结论及对结论的分析;
2、请具有代表性的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概括出自己的结论;
3、实验出真理: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1、各组清晰表达各自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2、确定结论,达成共识。
活动7
巩固与提高 1、完成课本156页2、3、4、5题;
2、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 1、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一、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 、 、 、 等
四、探究过程:
活动次序 探究过程
活动1
提问 1、我在生活中所知道的杠杆有 、 、 、 ;
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提问:
(1)用杠秤称东西时必须在 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
(2)杠杆在 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
(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
活动2
猜想 1、我的猜想是: ;
2、猜想的理由: ;
3、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后的猜想是 ;
4、这样猜想的理由 。
活动3
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 1、根据问题与自己的猜想,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的仪器来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思考2分钟)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换意见,使其更完整;
3、简单写出设计方案或实验步骤。
活动4
进行实验 1、选用的器材有: 、 、 、 ;
2、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 、 、 ;
3、测量时要注意使杠杆在 位置保持平衡;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如实记录在课本154页的表格中
5、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计算;
6、在实验中所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有 ;
7、处理办法 ;
4、更换力和力臂大小多次测量并检查自己的实验数据。
活动5
交流与合作 1、确定自己的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 ;
2、和其它组交流所得结论,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 ;
活动6
分析论证 1、各组陈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2、实验出真理:杠杆平衡条件: ;
公式; 。
活动6
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156页2、3、4、5题;
2、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九
【教材简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洞洞,如:防盗门上有洞洞、卫生间里有多少个洞洞?抽水马桶的“洞洞”,甚至我们的身上都有洞洞。幼儿喜欢观察这些洞洞,觉得有趣。其实,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概念——空间敏感期。0~6岁是儿童空间智能发展的敏感期,每个阶段的发展内容都不相同,生活中孩子对各种洞洞的好奇,正是孩子空间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外在表现。引导孩子在找洞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洞”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有用性,初步获取更多有关“洞”的经验,增强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探究能力和扩散思维能力。
【目标预设】
1、能大胆讲述自己发现的生活中各种有用的洞洞,了解洞洞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自己身体上的重要的洞洞名称和功能,懂得要保护它们。
【重点和难点】
能在生活中找到有用的洞洞,了解一些洞洞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理念】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中班幼儿处于“好奇好问”的阶段,他们对身边的洞洞充满了好奇,许多孩子对小洞、小孔的兴趣是从穿珠游戏开始的,之后他便表现出对各种各样小洞的兴趣,还喜欢物品上各种各样的小洞,比如笔套、耳机孔,甚至还想方设法把东西填到洞洞里去。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情景,面对孩子这些痴迷洞洞的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去探究。此教学活动就是组织幼儿一起来寻找洞洞、了解洞洞,满足幼儿对洞洞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设计思路】
你可曾注意到“洞”在哪里?可曾好奇这些“洞”的存在?首先,人的身上有许多洞,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洞”。可是孩子们却经常关注到这些。“洞洞”,是多么神奇的东西,是一本孩子学不完的教材。活动中以袋子上的洞洞导入,并以洞洞是不是都没用进行讨论,让幼儿对平时一直看见的洞洞进行新的思考。在寻找、发现有用的洞洞中让幼儿对洞洞有了新的认识和经验。在找到身体上的洞洞时,并了解它们的作用,使幼儿深刻地体会到——原来,“洞洞”就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的生活、生存都离不开洞洞。运用洞洞装饰物品,让幼儿进一步感受洞洞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好。
【教学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有洞洞物品的图片。
2、方形彩纸(手帕)、衣服、围巾图形。各种图安的打洞机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将有洞的一面朝幼儿,使幼儿发现袋子上的大洞)你们知道袋子可以用来干什么?你为什么说我的袋子不可以装东西?(用洞)
2、师:原来袋子上有了洞洞就不能装东西,袋子也就没用了。
3、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上有了洞洞就没用了?
4、教师小结:看来洞洞在我们生活中挺不受欢迎的,洞洞在这些地方没有用。
二、发现生活中有用的洞洞。
1、讨论:是不是所有的洞洞都没有用呢?为什么?
2、师:原来不是所用的洞洞都是没有用的,有些东西上的洞洞是有用的。
3、提问:你知道哪里有洞洞,它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交流)
4、师:找一找我们的活动室里有洞洞吗,在哪里呢?有用吗?有什么用?
5、出示一些有洞洞的物品图片,讨论这些物品的作品,感受生活中离不开有用的洞洞。
如:水池里的洞洞——脏水流走钥匙孔——插钥匙,开门
漏勺——滤水纽扣洞——扣扣子
花边上的洞洞——各种形状的洞洞让花边变的更好看等等
皮带上的洞洞——调节皮带圈的大小,适合不同腰围的人佩带。
6、教师小结:原来洞洞不都是没有用的,有些地方和东西上的洞洞可有用了,而且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在用各种洞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有用的洞洞。
7、提问:今天你用洞洞了吗?引导幼儿发现着装上的洞洞(袖口、袜口、手套口、裤管、纽扣洞、鞋口)
三、了解身体上有用的洞洞。
1、原来到处都有洞洞,那我们的身上有没有长洞洞?在哪里?有什么用?
引导幼儿说出身体上这些洞的名称:嘴、耳道、肛门、肚脐等,说出它们的作用。
2、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的身体上也长了许多洞洞,这些洞洞有的能帮助我们呼吸、闻东西、有的能帮助我们听声音……有的能帮助我们排除身体里的食物的残渣,用处真大呀!
3、讨论:如果我们身上没有了这些洞洞会怎么样?
4、那我们该怎么保护我们身体上的这些洞洞呢?
四、用洞洞装饰物品,感受洞洞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
1、师:刚才我们说一些衣服、手帕、围巾的花边上有许多不同形状的洞,这样这些东西变得更漂亮了。请你也当设计师,用打洞机在衣服、手帕、围巾的边上打出好看的花边(出示方形彩纸(手帕)、衣服、围巾图形)
2、教师介绍打洞机的使用方法。
3、幼儿操作。
4、展示幼儿作品,幼儿欣赏洞洞带来的美。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十
科学探究活动:巧提沙
【活动目标】
1、 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 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 进一步感知统计。
4、 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 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 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 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 幼儿探索提沙的方法。
导语: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 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 交流经验,老师加以小结。
二、 幼儿尝试用多种工具探索提沙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统计。
导语: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 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 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 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导语: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三、 延伸:探索怎样提干沙。
导语: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 幼儿尝试提干沙。
2. 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 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篇十一
活动背景: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动物,我们的朋友”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了解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有哪些动物是稀有动物等等,小朋友们也知道了要争当保护动物的小卫士。随着孩子们知识的增加,有的孩子提出了小鸡是鸡妈妈先生蛋,然后孵化出来的;小猫怎么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出来的呢?它们不都是动物吗?我们小朋友又是怎样来的呢?等一系列关于出生的问题,为了让小朋友系统的了解有关出生的知识。于是,我生成了这一活动。
教学目的:
1、初步让小朋友了解人和动物出生,了解胎生和卵生的基本知识。
2、培养小朋友对妈妈的热爱之情,知道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妈妈。
3、萌发小朋友爱动物的情感,让小朋友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保护动物。
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关于动物出生过程的碟片,各种动物头饰、碟机、电视机、视频展台,幼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跟着磁带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刚才唱的歌真好听,小朋友都喜不喜欢自己的妈妈?(喜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我们都是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然后妈妈把我们生出来,我们就成了一个小宝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样长大的。(通过视频展台出示图片,请小朋友看,引发小朋友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师:小朋友刚才看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知道我们是怎样出生的,有谁知道小动物是怎样出生的呢?(幼儿发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盘好看的碟子,请小朋友看一看,看的时候,要认真记住看到了什么,看见了谁,等会讲给大家听。
(放碟子请小朋友看一看马的生出过程和鳄鱼的生出过程,通过小朋友的观察,请小朋友回答问题,引出胎生和卵生的概念)
师:刚才小朋友看了电视里面有谁出生了?(小马和鳄鱼)
师:小马是怎样出生的?(小马是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鳄鱼是怎样出生的?(鳄鱼是妈妈先生出鳄鱼蛋,然后孵化出小鳄鱼)
师:老师再请小朋友看一看小马是怎样出生的,小马是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看马妈妈流了好多好多的血,马妈妈的肚子真疼呀,生出来了,终于生出来了。老师告诉你们象小马一样的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叫胎生,我们人也是胎生的,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再来看一遍鳄鱼是怎样出生的?看有一个蛋,蛋破了,小鳄鱼爬出来了,原来小鳄鱼是从蛋里孵出来的,又有一只小鳄鱼出生了。老师告诉小朋友,象鳄鱼一样,是妈妈先产卵,然后再把小动物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叫卵生。小朋友想一想,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师:小朋友刚才说了许多卵生和胎生的动物,我再请小朋友看一看图片,说一说,哪些动物是卵生的,哪些动物是胎生的。(通过视频展台给小朋友出示更多的动物孵化和从妈妈肚子里出生的图片)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个新本领,知道了小动物出生的秘密,认识了胎生和卵生。
师:老师要带小朋友玩一个找家的游戏,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头饰,每人找一找,还想一想,它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周老师扮演地球公公。(带领幼儿到户外玩游戏)
(念儿歌:地球,地球真是大,地球上面住娃娃,娃娃娃娃真可爱,有的娃娃是胎生,有的娃娃是卵生,娃娃快快找到自己的家。儿歌念完赶快找到自己的家,游戏玩两遍)
反思与分析:
为了让小朋友初步了解人和动物的出生,了解胎生和卵生的基本知识,此次活动充分的运用了电教媒体。让小朋友通过看电视,很直观的知道了象小马一样的直接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叫胎生,我们人也是胎生的;象小鳄鱼、小鸡一样是妈妈先产卵,然后再把小动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叫卵生。通过视频展台,为小朋友展示了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培养了小朋友对妈妈的热爱之情,知道爱关心,爱护自己的妈妈,通过视频展台,给小朋友展示更多的动物卵化和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图片,更加拓展了小朋友的视线。
关于动物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关于动物是从哪来,自己是从哪来,小朋友更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很投入的参加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小朋友最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小朋友要掌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容易接受。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老师采用了小朋友最喜欢的教学形式“游戏”,让小朋友在玩中复习了自己所学的知识,又一次调动了小朋友的积极性。 在整个活动中,都在对小朋友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了小朋友对妈妈的热爱之情;萌发了小朋友爱动物的情感;让小朋友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