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一
1、教材特点及主要内容:
⑴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真切细致的描写,深刻感人的内容,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为课文的特点。
⑵文中有一幅彩图,体现了凡卡写信前的害怕,写信时的痛苦,以及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美好想象。
⑶这篇课文,主要讲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鞋铺当学徒。他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告诉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流露出自己对献礼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2、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⑵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课文把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初次接触。这是教材的难点。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激好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3、学习本课十五个生字、十二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要服务于学法,要体现和渗透学法。教法要依据训练重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凡卡》这篇课文,教师要紧扣训练重点,依据课文内容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教师情感,大胆处理教材,设计“以导助学,以情促学,以情促学,长文短讲,以读代讲”的教学学法。
1、布置学生借用工具书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抓住文中引导的作用,区别课文哪些是“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逐个进行教学。
2、直奔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直奔课文中心,进入凡卡的角色,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以导助学,以读促情: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信的内容”紧扣凡卡的悲惨命运“设疑提问,按文入情”,在学生了解了六件事,感到学徒生活这件事印象最深刻时,抓住主要矛盾,环环紧扣,勾画重点词点句“揪、拖、揍、戳、打”,引导学生进入学徒生活的悲惨情境。此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指导学生并自己范读把“发发、再也、跪下”读重音,以体现凡卡在绝望中。在读两处省略号的时候,停顿的时间稍长些,以体现凡卡当时难过心情。在读“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要死了”这两句加上轻轻的抽泣声,效果更好了。这样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读法,使学生产生如闻凡卡的哭声,如见凡卡挨打的场面,产生声泪俱下的效果。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4、运用“对比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通过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领读、对比读等方法,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产生愤恨与同情的感情,提高阅读效果。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山林怎么样?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
爷爷怎么样?爷爷冻得吭吭地咳,……
小枞树怎么样?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
小野兔怎么样?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
学徒生活的痛苦和砍圣诞树时的乐趣进行明显对照,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达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的辩证关系。
5、利用电教手段,了解凡卡的内心:
在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插图采用投影仪器进行放大,通过对插图"神像、楦头"等景物的教学,体会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心理。通过对凡卡神态的教学,体会凡卡信时的痛苦和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的向往心理。
6、采用先教后放的方法,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在学习凡卡学徒生活时采用精讲精练,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扶读方法,在学习作者的叙述时采用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学风,充分显示了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妥善处理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7、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中,“从整体感知,明确重点、教给方法,提示重点、尝试学法,理解重点、运用学法巩固重点、反馈全文、延伸重点”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结构程序。
本课用三课时教学。
1、第一课时:
⑴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⑵学生快速阅读、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⑶突破难点,弄清"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三部分内容。
⑷朗读全文,读懂句子。
2、第二课时:
⑴依据教材内容,设疑提问,直奔中心明确重点
⑵教给学习方法,学习"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
⑶尝试学法,学习"回忆往事"通过与凡卡学徒生活的对比,理解训练重点。
⑷利用电教、通过图片的景物,凡卡的神态、运作、联想的想象,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⑸反馈全文,延伸训练重点。
3、第三课时:
⑴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全文。
⑵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的读法,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⑶总结全文,说说凡卡这篇课文为什么感人。
⑷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要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学思维辅助教师讲解,启迪学生思维,是完成教学的主要手段。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8课《出壳了》。
本课从破壳而出的小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神秘生命的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地拓展学生创造的领域。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而卵生动物鸟类在孵化过程中,做容易被学生观察到,让学生了解生命在形成的时候,是需要吸收补充很多营养才能孕育生成;了解小鸡出生的时候,就需要自己用嘴巴和脚挣破蛋壳的包裹,显示生命的力量。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根据以上的教材简析及我校学生学情的分析,结合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命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与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究、联想的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把重点定为: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本课的难点为: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课前准备也应充分。教师准备为:孵化过程的录象、课件、图片资料、范作、头饰等。学生准备为: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课前收集的孵化动物的图片、资料等。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为:讲故事导入、欣赏观察、表演巩固、想象创作、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各个层面之中。下面我就来着重讲讲我的教学过程。
教师讲关于鸡妈妈孵蛋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导出本课课题。
1、欣赏录象,通过讲故事,教师承上启下,精心设问,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播放小鸡出壳的录象,让学生欣赏、了解小鸡在蛋壳中的神秘现象,让学生比较清楚、直观地了解孵化动物的生命过程,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并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交流能力,以此来解决本课的重点。
2、 交流、讨论。欣赏完录象后,教师设计几个精心准备的问题,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小动物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破壳的?破壳后鸡但的形状又有椭圆形变成什么形状了呢?除了鸡宝宝是孵化后破壳而出的,还有什么小动物是靠孵化后破壳而出的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回忆、联想动物出壳时的生动情景,不仅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而且还为接下来的学生绘画作好铺垫。
3、联想与交流。教师根据以上的教学过程,慢慢展开以下的教学过程。那些考孵化出来的小动物分别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这时,同学们就会积极动脑、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再归纳小朋友的答案:小鸡嘴巴尖尖的,头上长着一个很小的黄冠,金黄色的绒毛;小鸭子嘴巴扁扁的……通过教师提问、归纳和学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小朋友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想象来展开联想,想象小宝宝出壳后的会是怎样的心情、表情等等。这时。小朋友的思路就会完全打开,也能解决本课的重点。
二年级的小朋友十分活泼、好动,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小动物们出壳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戴上教师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孵化小动物的头饰来表演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头饰的展示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抓住小动物的特点,也让学生对这课更感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知识,更为接下来的想象创作作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环节,分二部分。
1欣赏、交流。教师出示范作,让学生在欣赏中、交流中学习到绘画、创作的方法。比如说在绘画中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主体部分画大并放在突出位置,注意主体和背景色要有差别。构图可横、可竖,画既有妈妈又有孩子的时候,注意比例关系。通过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欣赏、交流中解决本课的难点。
2、讨论、创作。经过欣赏别人的范作,教师可引导小朋友们讨论:我们除了可以表现小宝宝们破壳而出时的情景,还可以表现什么情景?我们除了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本课,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本课?通过提问、讨论,完全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接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巡回辅导,解决本课难点,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有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欣赏,并采用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自评中,让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怎样添加的。互评中,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孩子多点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再小结: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小动物的孵化都需要考自己的努力,但每一个小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动物妈妈们的呵护和关爱。我们人类也如此。所以小朋友们要热爱每一条小生命,同时也要珍惜、关注自己的生命。这一环节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
以上只是我对《出壳了》一课的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扎实。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三
本课是新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观察冷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杯中的沉浮状态;活动二,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预测分析:冷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与什么原因有关?(2)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设计验证与重量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3)验证实验: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4)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设计验证与体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5)验证实验: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6)分析小结: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的原因?活动三:总结巩固。
冷水与热水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探究对冷水加热所产生的现象及原因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加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科学方法:观察、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发现新问题和愿意积极探索的情感。
教学重点:关注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冷水、热水各一杯,水槽、密封的冷水1袋、课件ppt。
学生(六组):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试管、气球皮、剪刀、试管夹、酒精灯、橡皮筋、电子称、实验单。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点生演示)
1.教师点一名学生演示实验:
①、把它放在热水杯里。塑料袋里的水会热起来吗?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②、当学生都看到了塑料袋由沉到浮的现象,除了水的温度升高,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现象?
【出示课件4】,(板书,冷水在热水中下沉)
③、再放入冷水中,是沉还是浮?
2.全班交流思考。热水在冷水中上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3.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体积、重量)。
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水在变热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2.好,我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用酒精灯给冷水加热的实验,实验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
3.实验要求:【重点指导】
(1),小组成员一定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积极思考按一下步骤操作。
(2)、【装水】先将试管装满冷水,用气球皮蒙住试管口,并用橡皮筋抓紧,
(3)、【封口】试管可在水槽里装水、扎气球皮,橡皮筋一定要扎紧,不能漏水,尽量不要有空气。
(4)、【称重】称重时,为减小误差,测重量前后一定要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净。作好记录。
(5)、【加热】用酒精灯加热,加热试管应倾斜,从试管底部用外焰加热,把加热后的试管插入冷水里。
(6)、【观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请仔细观察气球皮的变化。作好记录。
(7)、【注意】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玻璃器皿要小心轻放。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实验完后,整理器材,准备交流。
4、教师点拨强调:①、体积变化怎么判断?(气球皮有没有鼓出来)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实验记录表 【如何填写】
5.学生开始小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水变热后重量不变,体积增大。(板书:重量不变,体积增大)
(四)总结巩固
1.整理分析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1)生活链接:为什么烧开水时,水壶中的水不能装得太满?(指名回答)
(2)我们来判断: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相比较,( c )
a.两者一样重 b.热水重 c.冷水重
同样重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相比较,( a )
a.热水的体积大 b.冷水的体积大 c.体积一样大
板书设计:
给水加热
冷水在热水中下沉,热水在冷水中上浮
体积 重量
水受热,体积增大,重量不变。
水受冷,体积减小,重量不变。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四
各位评委:下午好!
平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知识的应用,更关注学生健康的信息素养,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泡泡堂、qq游戏等等娱乐,它更多的是为我们学习、生活提供服务。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维目标的整合。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这节课就是基于这些理念设计的。
《名片di》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第8课,本课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深入浅出地安排了“名片的设计”进行wrd综合使用、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流;本课和第5课“我的e-ail”、第6课“邮件传祝福”、第7课“分享成功”、第9课“小小通讯录”组合成一个“ web邮箱的申请、使用 ”的任务活动。本课的主要任务是:
1、利用wrd设计自己的名片
2、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名片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协作.自学能力。所以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信息技术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本课采用以信息为主线.任务为核心的模式;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精神;课程整合思想。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巩固附件的发送。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整体设计能力。
3.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1、根据制作大小选择纸张大小。
2、根据内容进行合适的页边距设置。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webquest――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归纳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我力求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开展:思考讨论――探索质疑――自主创造的活动。
学生准备: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一张;2、直尺一把
教师准备:1、收集有特色的名片若干;2、学件一个(用于学生操作时的参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1.激趣导入,通过创设( 打开教师教学邮箱,收到一封事先发到这个邮箱附有名片的邮件的)情景,复习用附件的方式来传送电子邮件的方法。通过打开附件中的名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说一说:今天我想学习什么?我还想学习什么?使问题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需。
2.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说的问题,收集归类要学习的任务
任务一:名片可以用什么软件来设计?(向学生灌输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二:怎样用wrd设计名片?(这是本课的重点,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学生通过对收集的名片与自己在纸上设计名片的经验,讨论得出:1、名片大小的设置;2、信息的筛选;3、设定边距;4、美化名片。等小任务。然后自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辅导,提供学件。)
任务三:怎样让大家享成果?通过分享成果的方式,巩固邮件附件的发送。
3.作品评价
通过小组交流评选推荐出小组的代表作,教师利用大屏幕进行展示这些同学的典型作品,让该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通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4.小结
最后,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了:通过对名片的di,学习了wrd的综合使用,从而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说教法学法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比例尺的认识和例1及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资源开发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1、单元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第三单元《比例》中的一部分,该单元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一部分,是比和比例中的重点内容。本单元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第三小节安排了“比例的应用”,其中就包括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
2、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又学习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学习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更深入的学习,为第三学段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学习理念。
3、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学习比例尺,能读懂地图或示意图上的比例尺,并能利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图片等。
4、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内容
(1)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出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让学生找出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
(2)例1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5、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出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关键: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了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些都为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生也接触了比例尺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比例尺已不再陌生,并能较容易的掌握本课内容。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接触过地图,对地图上的比例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比例尺的学习提供了资料,带来了方便。
1、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
2、注重学生合作参与,重视“三主”,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思想。
3、精讲多练,快乐学习的原则。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出了“合作体验,自主感悟,快乐达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和自学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
1、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2、合作体验,突破重点;
3、自主感悟,化解难点;
4、小组互助,巩固知识;
5、快乐练习,达标提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合作体验,自主感悟,快乐达标”教学模式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脑筋急转弯:一只蚂蚁从天津到北京,只用了3秒钟这是为什么?(学 生答是在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小蚂蚁为什么能跑的这么快?(引导学生说出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自学,重点点拨
因比例尺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的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空间,在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去点拨,教师只点拨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学,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展示自学目标,自学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展示自学目标,让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自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设计的自学题目有;
(1)什么是比例尺?
(2)如何表示比例尺?
(3)比例尺作用?
2、合作自学,分组汇报
各小组依据自学目标进行合作自学,自学后,进行汇报。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教师投影。
比例尺的意义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同时利用课后做一做进行实战练习。
教师重点点拨比例尺的意义。
3、结合主题图,掌握比例尺的分类
让学生认真观察48页主题图,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以下问题:比例尺分哪几类?图中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图中的两个比例尺是将实物放大还是缩小了呢?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点拨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4、活用主题图,体会比例尺的放大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刚才看到的比例尺都是将实物缩小的比例尺,那么有没有将实物放大的比例尺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适时出示49页主题图,并告诉同学们,在实际生产中,有些零件比较小,我们需要把它扩大后再画在图纸上。之后进一步设疑:图中的2:1表示什么呢?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理解这类比例尺的含义。教师重点点拨:为了计算的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预设5分钟)
(三)整体感知,化解难点
本环节主要利用课本例题1,让学生明确线段比例尺如何改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难就难在比例前后项的单位不同。因此应加强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设计了尝试性练习,针对学生在尝试性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了三各方面的学习内容:
1、出示例题1,尝试性练习。
2、汇报板演,及时纠错。
3、巩固练习,点拨提升。设计一道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再次练习,同学间互相交换答案。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将所学知识再次巩固提升。
(四)快乐练习,达成目标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判断题、找比例尺、比例尺互化、求比例尺四类题目。
1.判断题:主要设计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比例尺只能放大物品,比例尺的前后项不能同时是1,等。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找比例尺:通过练习,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3.比例尺互化: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巩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势。
4.求比例尺:主要考察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掌握情况,同时强化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这些题目的设计,一方面考虑本课所学知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设计了“我学会了什么?”这一题目,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整理。这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发言,是该环节成功的关键。
教师及时总结: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六)课堂作业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布置比例尺的意义、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课标中指出,要大力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本节课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开发。
1、文本资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教科书、练习册、教师用书等文本资源。本课的主题图便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对我们的教学非常有用。便于孩子们发现信息,展开讨论。
2、生活资源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利用这些生活资源,可以加深对比例尺的学习和认识。
3、信息技术资源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应该成为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便于学生学习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的一种工具,多媒体教学贯穿于整节课堂。
4、课堂新生资源。
这些资源主要来源于课堂,本课中主要的新生资源是学生进行常识性练习和板演练习题时出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