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八篇)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12:19:09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八篇)
时间:2023-03-22 12:19:09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记叙文。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透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本文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穿插大量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一.定向: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基础知识,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三.自学检测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2、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3、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4、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总之希望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只鸽子改变了“我”的心意,这只鸽子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它的?请从文中划出作者描写鸽子的语句。

1、我蹲下身子,果然见一只鸽子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

2、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惹人怜爱,使我不由……

通过描写,鸽子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渴求着什么?

如:

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

2)有感情的读 。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 。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以“我希望……不再……”为句式)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让我们放声朗读第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

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

4.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二

排球运动是中学体育教材之一,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运动,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也学习过,在高中再次出现,隔网垫球是在原有的垫球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垫球技术提高性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建立一个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使同学们加深对排球运动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垫击球位置、脚步移动

难 点:上肢和下肢的协调用力

①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隔网垫球技术动作,掌握动作要领,并理解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②技能目标:使80%学生能独立完成所学的隔网垫球技术动作,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思维创造能力、集体荣誉感。

高一女生多数较害羞、怕运动、同时又爱面子,自尊心强,肌肉力量比较差;另一方面,她们的协调性、柔韧性、艺术感、韵律感比较强,针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本堂课采用先“尝试”再引出“主题”的教学方法、消除她们种种忧虑的情况下,快乐地学习技术动作,鼓励她们积极、大胆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根据高一年级女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自己分析,做到学有所得。

1、教法

(1)启发教学法:通过启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排球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层法:让学生从简到难的学习,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技术。

(3)比赛法:通过比赛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4)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以优带差,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我能行、我会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2、学法

(1)尝试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展示法:通过展示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比赛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

(4)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科学合乎情理的确定,为有的放矢实施教学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一)激趣热身(教学流程时间约为8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刚开始教师放音乐,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快速进入集合地点,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主动地融合到学生当中,和蔼可亲地与学生们进行情感沟通,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上课的热情得到提高。用学生喜爱的韵律操来置换常规的准备活动,课堂上学生跳着韵律感极强的热身操,体会着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学习体验(教学流程时间约35分钟)

这一流程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依据循序浙进的教学原则,把排球垫球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推进教学。

第一层次:(15分钟)复习巩固。把排球的垫球手型、准备动作、步法移动进行徒手练习,介绍三种垫球方法,①正面双手垫球②体侧双手垫球③背垫球

强调动作要点:“六个字”:“伸、夹、提、移、蹬、跟”,介绍四种垫球练习方法:①自垫 ②自抛对垫 ③一抛一垫 ④对垫练习,持球进行垫球的练习,集合讲评,优秀学生示范。

第二层次:(13分钟)学练提高。教师示范隔网垫球练习方法,隔网自抛对垫、隔网一抛一垫练习、隔网对垫练习,这是本堂课的重点,根据学生所掌握程度,分层次教学,动作技术掌握好的在排球网上进行对垫练习(四组),技术薄弱的同学在羽毛球网上进行对垫练习(两组)。练习中强调点球部位和脚步移动,对上下肢不协调的同学进行示范纠正,由观察到模仿练习,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并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共性问题将学生集中进行纠错讲解。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赞赏。由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三层次:(7分钟)协作竞争。让各小组推选十名同学进行展示对垫比赛。通过比赛提高巩固隔网垫球技术,让比赛的学生享受自豪感,让观赏的学生有了对应学习榜样。通过比赛形成学生间自然情感的融合。这样就会让全体学生都沉浸在欢乐而愉快的学练气氛中。还可以使学生增强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恢复身心(教学流程时间约3分钟)

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班得瑞“春野”)进行意念放松。轻松愉快的学练氛围为本次课划上圆满的句号。最后提出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获得有关排球比赛的体育信息,拓展知识,同时将体育从课堂引入生活。

场 地:排球场两块和羽毛球场地一块

器 材: 32个排球 小黑板挂图一个 录放机一台 贴纸100枚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螺旋传动》,选自中国高教出版出版的《机械基础》(第二版)第五章第四节。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本课,我准备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普通螺旋传动;第二课时,差动螺旋传动。我今天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螺旋传动应用的很广泛,在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机构知识对普通螺旋传动组成、应用形式、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移动距离和速度进行分析和计算,为后续差动螺旋传动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和任务

1)知识目标:

(1)了解普通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

(2)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

(3)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移动距离及移动速度的计算

2)能力目标:

(1)提高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评价和归纳的能力

(2)初步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体验和感受机构应用魅力,增强专业兴趣

(2)养成协作学习的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

(2)掌握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移动距离及移动速度的计算

2)难点:

普通螺旋传动移动件运动方向的判别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教师演示教具:千分尺等。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

二、学情分析

中职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分析能力,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对直观对象比较感兴趣,逻辑推理能力略有欠缺。

本节课主要借助视频动画,帮助学生对机构的运动进行分析、探究;通过观看机构的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演示动画视频,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旧知回顾、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合作学习,归纳新知、实际应用,内化提高、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首先,旧知回顾。

通过提问,回顾螺旋传动的基础知识。

第二步,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常见普通螺旋传动机构的运动过程。

第三步,合作学习,归纳新知。

精选四种普通螺旋传动形式的动画及教学模型。

学生观看教学演示,结合教学案,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出螺旋传动形式的相关知识。

第四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精选螺旋传动的典型例题,巧妙设疑,有效营造浓厚的探讨气氛。合理利用教学案,小组成员间互查互纠,学生自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用列表形式,对新旧内容、同类内容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

最后,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布置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和拓展练习,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普通螺旋传动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普通螺旋传动

(一)、传动形式分类及应用

1.螺母固定不动,螺杆回转并作直线运动。

2.螺杆固定不动,螺母回转并作直线运动。

3.螺杆回转,螺母作直线运动。

4.螺母回转,螺杆作直线运动

(二)、普通螺旋传动直线移动方向的判定:

判定方法:

(三)、直线移动距离或移动速度

理论依据:

移动距离: l=n×pn

移动速度: v=n×pn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由常见的螺旋传动机构的应用创设情景导入,以视频、图片等媒体展示螺旋传动常见机构为切入点,通过合理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观察、讨论,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认知、构建新知识,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教学案,学生课前就本节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训练和课后练习,可以及时巩固学习效果。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四

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研读我们喜欢的数学。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7,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感受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能熟记口诀并进行计算。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操作,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内在规律,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并应用6的乘法口诀。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将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成口诀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把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 : 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他们学会迁移,用类推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我采用课件演示法、故事情境法,发现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同时,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成如下环节:(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总结评价。下面,我具体说说每个环节的安排及我的设计意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就像一组交响的前奏,一部小说的序章,它能够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开课伊始,我围绕1-5的乘法口诀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题,采用抢答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之中,为学生学习本节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铺垫。

在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创设海底世界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6条小鱼用了几个三角形?以便引起学生主动思考,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很快的告诉我3条小鱼用了几个三角形?4条呢?5条呢?最后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说出得数?”学生自然会回答用乘法口诀,从而引出课题:6的乘法口诀。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观察,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导入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一环节做好了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结合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一组准备题,一条小鱼用了6个△,表示1个6,两条小鱼用了12个△,是2个6。也就是说多一条小鱼就加上一个6。让学生逐一算出2个6相加、3个6相加……6个6相加的结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是为了解决6的连加的问题而产生的,使学生清楚知道6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6的关系,为学生正确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正确算出口诀中的每一个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为了突出重点,也为了突破难点,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1×6=6和6×1=6的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总结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列出2个乘法算式。

接着利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学生编出口诀二六十二,让学生掌握填表的想法和方法。本堂课的重难点是后4句口诀的编制和理解。我让小组讨论交流,列出剩余的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因为学生已有2-5乘法口诀为学习的基础,我特意把3-6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学生汇报6的乘法口诀后,提问:为什么六六三十六这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呢?让学生说出它们两个因数是相同的,所以即使交换位置也是同一个算式,只用写1个算式。然后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句口诀说出它表示什么?见到这句口诀你会想到哪个乘法算式?加深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也正是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思考空间,是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为加深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提供给学生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6的乘法口诀”的空间,自主观察、发现、总结出记忆的方法:(1)类推记忆法,如一六得六这句口诀,就是1个6,四六二十四,就是4个6相加的结果,如果忘了四六得多少,可以用四个六相加算出的结果就是四六的口诀了。(2)对比记忆法。总结出要是忘记了哪一句口诀,可以根据相邻的两句口诀来推算。因为前一句口诀总比后一句口诀少6,后一句口诀总比前一句多6。领悟到乘法口诀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生活中确实有使用的必要性,从而真正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寻找,对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孩子的潜能,让纯粹的记忆变得生动和直观。

在初步认识了6的乘法口诀后,接下来的任务让学生记住口诀,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帮助他们记忆。

首先我让他们齐读,又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接着自由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给对方听,紧接着认为自己能背的都背一次。

再次我让学生进行对口诀练习: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得数和口诀。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例7之后的“做一做”(教科书第61页),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6个呢?”巩固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六边形。接着让学生依序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然后,再随意提问:摆3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5个呢?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使学生进一步熟悉6的乘法口诀。

62页第1题,通过对3组题中每两小题的对比、思考,揭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练习时,我让学生直接填书上。然后请学生观察每组中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想:6×3和6×4、6×4和6×5、6×5和6×6后一句口诀的得数比前一句大多少?为什么?

这样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偶而忘记某句乘法口诀时,利用相邻两句间积的变化规律,由与其相邻的乘法口诀,推想出忘记的乘法口诀。

62页第2题题目以摘苹果的情景呈现练习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练习时,根据画面情景用生动且带有激励性的语言说明题目要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摘苹果活动”。

63页第6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

此环节的练习,加深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运用,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五:帮帮我。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时,让学生从文字信息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得出结果。完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这几个练习,都采用色彩鲜明、形式活泼的课件加以展示,层次分明,动静结合,有集体练习,有学生的个别交流,师生间的交流,练习效果突出,既巩固了6的乘法口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教会了学习方法。

最后,让大家畅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这样使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唤起爱数学,学数学的学习欲望。

本节课的板书,把6的乘法口诀都呈现在黑板上,整个板书能反映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体现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性,能够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学生记忆。

总之, 本节课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指正,我相信每一次对教材的解读,都会有不同寻常之处,愿我们在数学的高峰上越攀越高,一定会看到前所未有的奇观。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五

《乌鸦喝水》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本组教材,都充满童真童趣。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2:认识9个生字,会写2个字。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乐于与同学交流。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识字教学中“喝”与“渴”字,形近,音似,区分成了本课时一年级学生的难点。本文赋予乌鸦以人的思维,因此在第一自然段中,抓住“到处”一词来理解乌鸦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却喝不到水的焦急。第二、三自然段抓住乌鸦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喝到了水的喜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明白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也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1.识字方法多样: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归类识字法、形近字比较法、猜谜语等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2.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带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4.实验演示法:在教学“渐渐”一词时,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乌鸦喝水的过程,我采用实验演示法,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到课堂上,便于学生理解。

5.探究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积极探讨尝试想出另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一边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角色,把自己当成乌鸦,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乌鸦的心情;通过动画、音乐整合课堂,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一边通过实验感受动脑筋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课文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写字和朗读,同时还要“让学生喜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准备】课件、装有水的瓶子和小石子、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篇课文的导入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问:1.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乌鸦)他在干什么?(乌鸦喝水)然后进行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乌鸦喝水》的故事。(板书课题)谁愿意读一读课题?(指名读课题)通过图片学习两个生字“乌、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乌鸦的图片,形象地记忆“乌鸦”,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再由“乌”“鸟”两个象形字的对比以及教师就这两字造字法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学习“鸦”的时候,联系以前学过的“鸡、鸭、鹅”等字,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

在课题中还有一个生字“喝”,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字的结构、形状进行自主识记,看谁的方法好。(左右结构,“口“字旁)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非常善于模仿,在之前的识字教学中,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过一些生字,因此记忆起来比较容易。】

二、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上课伊始,我通过给孩子们播放《乌鸦喝水》的歌曲,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环节中,除了上述方法,我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使学生识记生字。

1、形近字比较识字。“喝”和“渴”、“办”和“为”都适合这种方法。

出示“喝”和“渴”比一比,“喝水”的“喝”和“口渴”的“渴”,谁能帮老师认识区别一下这两个字?(学生说老师总结) 师: 为什么“喝水”的“喝”是口字旁?(因为喝水用嘴巴)师:为什么“口渴”的“渴”是三点水?(因为口渴了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另外,老师可以做喝的动作(喝),渴的表情(渴),加以区分,也可让学生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加强记忆:喝水要用口,口渴需要水。

“办法”的“办”和“因为”的“为”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观察点的不同位置,加以区别。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主。教学中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生字,帮助学生对于易混的字能很好的区别记忆。另外,老师通过做动作、表情,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

2.猜谜语识字:猜谜语一直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式,教师把编好的谜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来猜:瓦片层层并一起,水车千斤重。学生很容易猜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乐学、愿学,学会自主识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猜谜语是学生非常愿意做的一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谜识字,并自己创编谜语。】

3.看口形猜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同学们,我们做个游戏,你们看生字摆口形或者做动作演示,老师猜它是什么字好不好?”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积累都不一样,因此,让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识字方法,可以更好地尊重每个孩子的认知,也可以更好地实践以学定教的原则。游戏活动的设置,师生全员参与互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4.在教学认读生字的过程中,适时出示要求会写生字“石”、“办”,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板书、书空、描红、练写、作业展示等活动,巩固所学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指导→描红→仿写→展示→讲评指导学生书写,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适时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眼、口、手、心并用,有力提高写字指导。】

三、朗读感悟:

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现在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都玩累了,咱们让他们“回家”吧。刚才老师接到电话,说有四个词语宝宝连自己的家都忘了,你们愿不愿意做警察叔叔,帮他们找到家呢?看谁的速度最快!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文中带有以上词语的三个重点句。

3.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乌鸦找水过程中的心情。

灯片一: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初读:谁找到了“口渴”的家?试着读一读。

(2)体会: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乌鸦的什么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3)朗读表演: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谁愿意上台表演读?

灯片二: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初读:谁能找到“喝不着”的家?试着一读。

(2)理解:你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了吗?(乌鸦遇上麻烦──瓶口小、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心情怎么样呀?(体会乌鸦喝不到水的心情: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

(3)说一说,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乌鸦此时此刻的心情。(比赛读,评点读)

(4)创设情境:如果是你,喝不到水会怎么办?(引导学生理解乌鸦知难不退,不怕困难的精神)

灯片三: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初读:谁能找到“一个一个的”和 “渐渐”的家?试着读一读。

(2)实验演示: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大家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学生再读句子,找到一个一个的放)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瓶子和石子演示实验。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渐渐)你能用“渐渐”说一个句子吗?

教师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抓住重点词语“一个一个”和“渐渐”等重点词语,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3)赞美: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以赞美的语气与乌鸦交谈)

(4)思维拓展: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设计意图:识字与阅读的结合,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既巩固了字词的识记效果,也巧妙地与课文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到处、喝不着、一个一个地、渐渐),通过朗读、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感悟乌鸦在喝水过程中的心情,体会乌鸦遇难不让、聪明能干、肯动脑筋的精神,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13 乌鸦喝水

乌鸦到处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课件资源,让孩子们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方式。在这样“有谜语、有动画片、有音乐…”的一个整合的课堂中上课,学生应该是一种享受,这不仅避免了学生由于枯燥引起的反感,也避免了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限制,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充满兴趣。在这样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正是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的体现。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六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的多元化》是人美版第17册《美术》的第1课,在此以前同学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为这堂课起了铺垫,本课可以说是作为以往欣赏课的一个总结。艺术作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不同民族、国家有代表本民族、本国的艺术特色。本课向同学们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民族的艺术作品。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会信息筛选和交流,多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我把本课《艺术的多元化》可以划分到“综合探索”领域,把美术与现实社会,美术与历史、语文、表演结合,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该课分为4个课时,第1课时 欣赏世界多元艺术作品欣赏,

第2课时 了解闽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布袋戏。

第3课时 q版布袋戏偶形象的设计

第4课时 编写小剧本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闽南地区特色艺术的种类;

②了解布袋戏的历史、角色分类及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2)能力目标

①能结合历史和表演,深入体验布袋戏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时代风格的艺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布袋戏的发展历史、角色分类及其独特的表演形式。

难点:结合教学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自我意识来说,初中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从学习能力来说,书本以外的知识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多途径的收集信息的手段和能力;从课程设置来说,本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多元的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美术与文化一脉相通,当代学生在追赶时代潮流的同时,也同时丢弃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要正确认识、充分挖掘地方美术教育资源,本课结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传统艺术布袋戏将人文教育与美术教育有机整合,通过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找回精神的家园。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的价值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没有参与就无法感受,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理念定位为“体验课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视觉媒体的欣赏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这门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的艺术,不仅使他们感受了闽南特有的传统艺术布袋戏之美,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以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给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获得审美享受和提高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1.启发和引导的方法用大量视频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对布袋戏艺术进行分析、讨论和鉴赏,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引发知识的生成:布袋戏起源、题材、角色分类、表演特色等。

2.直观教学法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

3.实践教学法

布袋戏主角是布偶,需要配音,课堂设置相应的活动:体验戏剧情节人物心理变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自发体验戏剧的特性。

1.自主学习法

课前收集有关闽南传统艺术布袋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自主探究法

学生欣赏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了解布袋戏,亲身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

分小组对布袋戏片段配音,考验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默契程度。

①提问导入新课:(4分钟)

先回顾上节课知识,总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自己有特点艺术引出课题:我们身处闽南地区,在这一地区有何有特色的艺术呢?

设计说明:直接点明本课的内容与闽南传统艺术有关。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创设情境进入主题(3分钟)

观看布袋戏经典剧目《百年风华群英会》视频片段

设计说明:明确目标任务,运用影像进入主题,营造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③探索求进,学习新知(6分钟)

学生展示自制课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了解布袋戏的知识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地方人文特色,并学会观察,学会分析筛选信息。

④引导观察,激发思维(10分钟)

播放视频《布袋戏的故事》和霹雳布袋戏《圣石传说》片段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出知识点:布袋戏的历史、角色分类及表演特色

设计说明:通过视觉媒体的欣赏、分析和师生互动形式,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⑤创造体验(20分钟)

体验活动:看谁配的好要求:班级派出4组学生为布袋戏《秦汉英杰-指鹿为马》片段配音,

由学生评出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组。

设计说明: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体验学习是美术课程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现场为影片的角色配音,用有感情的语言赋予无生命无表情的布袋戏偶栩栩如生的生命,该环节通过体验式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及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

教学估计: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学生怯场,教师可同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⑥课堂小结(2分钟)

对布袋戏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小结,希望同学们多多关注身边的艺术,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七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主题展开。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生物),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基本特征。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清晰地概念。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物体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我主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对有生命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形成比较科学的识。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课的教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等。本课的学法法主要包括观察思考、信息搜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科学课上要让学生探究科学、理解科学,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活动,怎样才能开展起像模像样的探究活动呢?重要的就是课前准备,因此,上科学课之前的准备是关乎小学生探究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1.教师选择一些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尺、放大镜等)。

4.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5.投影仪及相关的课件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对比月球与地球的不同。

2、导入:地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处处都有生命火花在闪烁,在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这节课我们就去校园里去寻找它们吧!

第二部分:实践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准备部分

1.小组为单位,选出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老师向学生讲清活动的任务。也就是说“你们要干什么去?”

老师提醒学生寻找要细心,不要遗漏屋檐下、墙角里,提醒学生植物也有生命。

【设计意图】室外寻找,室外观察活动是科学课中最难组织的一项工作,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自律能力较差,所以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我经常多给学生封“官”。如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使学生感到别人在管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在管着别人,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室外活动的开展。

2.发记录表,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设计意图】填写记录表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植物或小动物的名称不清楚时,就会产生急躁心理,会跑着找老师问。为了避免打乱小组内的活动秩序,所以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3.观察记录时间15分钟,以老师的哨声为准。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搜寻效率。

4.学生不要伤害小动物,不要破坏环境 ,更要注意安全。

活动部分 学生分组寻找、观察,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第三部分:交流、讨论

1.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有意识的让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先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在此基础上,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提问: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找到的,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见过有生命的物体呢?

【设计意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的思考。为后面小结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做好铺垫。

4.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师小结: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称为生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课桌、书本、文具……)称为非生物。生物有动物、植物两大类。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下面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见书13页)

需要说明的是: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因生命活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可视为有生命的物体。

第五部分:诗歌欣赏

1.播放光碟:配乐朗诵“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

2.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首未写完的诗,请你们发挥想像力,模仿上面的诗句继续往下写。

3. 学生写小诗,师巡视。展示、朗读小诗。

【设计意图】把单元页的科学小诗挪到这节课的结尾进行教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续写的小诗,仿佛置身于诗中描写的意境中,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学生产生共鸣。在这种情景的熏陶下,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使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动物:(苍蝇、蟾蜍、小鸟、蜗牛、蚯蚓、鱼、人类……)

生 物

植物:(花、草、树……)

生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

(设计意图:科学课也需要板书,这样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对本课的知识一目了然。)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小学语文篇八

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1、教学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3、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结合水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水,学生不太了解,可联系新鲜鸡蛋清的液态胶状的存在形式,这就是富有生命的状态,这部分结合在蛋白质等大分子周围的水已经失去了流动性和作为溶剂的作用,仅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让学生联想臭鸡蛋是不会有这样胶体状的鸡蛋清的,因此鸡蛋臭了意味着鸡蛋已经没有生命功能了,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结合水在细胞组成成分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无机盐的作用时,可以列举人体生活和健康中的各种实例来加深感性知识,比如利用课本中运动员饮料的资料让学生讨论,由此再引申到人体发生的一些与无机盐有关的疾病,通过对疾病的介绍和讨论学习无机盐在细胞和生物体构成,调节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方面的功能。

本节内容较简单,内容较少,学生自学,老师点拨的方法。

1节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个人在极限状况下,可以坚持20d以上不进食,但是缺水不能超过1d,地球表面约3/4的部分是水,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许多科学家都在为寻找火星上的水而努力工作,既有成效又有争议,这些事实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由此引入新课学习,同时利用课本上问题探讨,将学生带到对水的内容的学习中。

2、细胞中的水(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水。(2)水在细胞中的含量及分布特点。(3)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

3、细胞中的无机盐(1)大多数无机盐的在细胞中存在形式是什么?(2)为什么细胞中的无机盐含量很少,作用很重要?(3)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4)联系无机盐与生活。

4、本节小结与作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