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初中语文 说课稿最后的结束语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信片里的城市》。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教学设计。
本课选自九年级艺术第一单元《感受都市风貌》中的第一部分《都市印象》。学生对于城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里,感受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此为切入口,第一单元《感受都市风貌》中对古今各座城市的介绍和展示,学生了解到国内外的很多著名的城市。元旦将近,学生用来表达美好情感的方式很多,而明信片是一种既经济又优雅的表达方式。《明信片里的城市》这一课在单元中是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生活、与人交流、给人以温暖的一课,因此本课的教学十分重要。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古今不同城市特点及明信片的历史和构成要素;第二课时用于学生创作作品。通过明信片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宽广,更加了解和珍视人类文化遗产。
《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指导纲要》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感知、艺术实践、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等过程,全面提高艺术素养,不断开拓艺术视野,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明信片里的城市》主要是学生欣赏和了解古今中外各具特点的城市以及明信片的结构、历史及文化内涵等,运用明信片这种既经济又优雅的传递方式,在设计明信片的过程中融入思念、关怀、祝愿以及对自己家乡、祖国的热爱等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和创作美时与人和谐交流,给人以关怀,而且能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信念。所以本课在这一单元是至关重要的,是最能抒发自我情感的一课。
学生通过三年初中美术基础科目的学习和部分创作的练习,有了简单的设计创作的能力,正是绘画设计兴趣高涨的时候,对于明信片描绘城市的内容完成已经可以胜任,本课他们了解到能亲手制作明信片送给亲人、同学、老师,会更加感兴趣,迫不及待来完成。
新课标提倡我们将知识、技能、情感三个领域目标予以整合,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城市的魅力,了解明信片的作用,用学习过的美术表现手法在自己的巧妙构思下,创作出自己漂亮的明信片,亲手送给自己的亲人、同学和老师。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我制定教学的重点是明信片的历史和构成要素,教学难点是明信片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准备:教师:一套关于城市题材的明信片和奥运城市的明信片。
学生:一张硬卡纸、铅笔、直尺和红、黑色水笔各一支。
解析:大家寄过信吗?又有谁寄过明信片?它和寄信的区别在那里呢?接着自然过渡到“今天我们要自己制作明信片。”当学生知道要亲手制作明信片送给亲人、同学和老师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兴奋,因为他们又可以把自己的成功展示给他人了!
解析:小故事:在1865年10月的一天,一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可是到了邮局信封装不下,没有这么大的信封。正在为难时,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写在画的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寄到了朋友的手里。这样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自制“明信片”从这一点说明,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共同发明的。后来国家专门印制这种卡片,在1869年10月1日把这种卡片称为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中国第一张明信片的相关信息课后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查找。)
解析:1)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有信息的卡片。
2)在一面上有一种装饰(如一幅画)等这类的卡片。
3)贴上邮票,或者邮局已盖章了的卡片上面注明邮资已付(老师出示一张明信片讲解会更好)
解析:书上第5页左上角小字里面有注解,请一位同学来介绍。
解析:以老师手中“以城市为主题的风景”明信片来欣赏。再欣赏奥运发行的明信片,如以鸟巢等为主题的明信片。
解析:拿一张明信片为范本来解析它的构成要素,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跟着画出一张明信片的格式。主要图案先留着,接着下一节课的课题明信片的创作。
:一节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完成明信片的学习。
说课稿初中语文 说课稿最后的结束语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40分钟的课堂快乐而短暂,40分钟背后的日子紧张而漫长。回顾赛课的经历,我这心里呀,只两种味道——酸的和甜的!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使人受启发的词语和故事”为主题,《酸的和甜的》为最后一课,是一篇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童话,在体裁上具有双重特征。文中8个自然段配有8幅插图,除了叙述松鼠、兔子的轻信、猴子的敢于尝试外,还涉及到了狐狸的“精神胜利法”。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难点为在阅读中渗透“做事要敢于尝试”的道理。
在构思教学设计时,我始终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所谓统一,我的理解是工具性的训练与人文性的渗透二者有机结合,辨证、和谐地存在于课堂。
仔细琢磨文本的人文内涵,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松鼠、兔子和猴子的不同表现上,也应该用一种辨证、客观的态度看待狐狸:不能偏颇地说他坏、狡猾,也不能高深的传达“精神胜利法”,还不能舍本逐末地深究“为什么硬说酸”。面对初入二年级的孩子,我只把狐狸定位在“因为没有摘到葡萄,所以,硬说葡萄酸,以此来安慰自己”这样的程度。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弱化对狐狸的研究,清晰对比松鼠、兔子与猴子的不同,强化、加深对猴子的印象。这是我在文本解读时的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落实文本体裁连环画与童话的双重特征。一是借助图画识字、初读课文、朗读对话、概述故事、总结课文,让图文结合,图与文和谐展现,突出连环画教学的特征;二是在课堂中,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融入童话的情境——课初带领学生去葡萄架下看看,课中引导学生去聆听、朗读葡萄架下的对话,去想象、琢磨动物之间的语言,去识记、书写他们的名字,课尾以离开葡萄架结束,努力做到融文入境,文与境和谐共生,体现童话教学的基本特点。
其次,落实“在阅读中识字学词的阶段性目标”。识字教学,第一做到随文识字,因时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在课题中,句子里,朗读时、板书中,儿歌总结处、写字时。第二做到依托,不组织学生识记单个生字,因地制宜地赋予生字具体的环境。这两点做法,目的就是在前瞻后顾和潜移默化中达到识字教学目标的水到渠成。另外,把“迫不及待、大口大口”两个词语的训练放在重点句子中、朗读体会时,生活经验里去学习、理解、运用。
突破教学难点,我也考虑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例如,把揭示文本寓意与学生的想象、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借小兔子和松鼠的嘴说出学生阅读童话的收获、体会;再如,课堂中的那首儿歌,集巩固识字、概述内容、体悟内涵、总结课文为一体。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反思赛课的经理,我的体会是我曾像文中的狐狸,在小学语文这座葡萄架下,转来转去,跳起来摘葡萄;曾像松鼠和兔子,走过弯路,历经酸酸甜甜;我更想像文中的小猴子,敢于探索,大胆体验,酸的是收获,甜的是成果,酸酸甜甜,我曾经努力尝试过!
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初中语文 说课稿最后的结束语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也就是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的,口算和估算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笔算除法的学习,所以这部分知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已完全掌握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所以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还有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教学为生活服务。
基于以上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及相应的估算,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培养学生系统的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
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五大块:
一、复习导入新知
课的开始我先出示几道口算及估算题,比如:20×4﹦ 30×7﹦ 80÷2﹦ 210÷7﹦ 81÷8 ≈ 122÷4≈这样可以为学生学好本节课做好铺垫,并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第一步:(多媒体出示)在布置班级分气球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列式“80÷20=”请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口算的方法并汇报,教师评议。总结两种方法:第一种:因为20×4=80,所以80÷20=4 。也就是算除想乘 。第二种:因为8÷2=4,所以80÷20=4 。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做除法。让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整个设计让学生凭着各自已有经验进行完成。
第二步:练习60÷20 = 90÷30 = 80÷40 =
第三步:(多媒体出示)分彩旗的活动,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名说一说“ 120÷30=?”。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的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要求学生说的完整表述的更具体。
第四步:总结算法,巩固练习180÷30 = 240÷40 = 420÷60 = 第五步:探索估算
出示了两道估算题:83÷20≈ 80÷19≈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完成,交流并总结估算方法
有了刚刚两道题的基础,我直接让学生估算122÷30≈ 120÷28≈ 。
三、多层训练,巩固练习: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地实际应用。我设计了多种练习内容:
例如比一比:准备几道口算和估算题进行比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
誉感,又让学生对口算和估算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还有赠书活动:新年到了,学校准备了一些书打算赠送给希望小学各班同学寒假阅读。一共有240本书,你打算怎样捆包呢?
生交流、做题,然后集体评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归纳总结,深化新知:
总结是全课的再一次升华,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再次巩固。
五、布置作业:
为了学生在课后能够得到训练,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请同学们编几道像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考考你身边的朋友们,看看他们会不会。
说课稿初中语文 说课稿最后的结束语篇四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教材的第六章第一节,着重加深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基本量之一,既十分抽象又十分重要,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重要铺垫。
2、教学目标
理解质量的概念;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通过实验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和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通过探究活动,在了解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地理位置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的基础上,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学会使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准备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课本入手,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读数的方法等进行演示。通过测量身边的学习用品的质量,既学到天平的使用,又体验到物理的实用性。
结合神六、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冰与水的转化,橡皮泥的捏成小物品等探究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现 阶段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质量是有一定了解的,只不过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具 体,学生能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某个物体有多重,只是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有多重”指的其实就是物体的质量。同时初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虽然不高,但动手的 欲望是非常强的,他们很乐于参与实验,在本节课概念教学时,将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和训练,强化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物 理概念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物理概念直接灌输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质量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 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 此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一、认识质量
1、区别物体与物质的概念
首先请大家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
塑料桶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塑料桶是用塑料制成的。
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自行车是由钢、铁、橡胶等构成的。
一般地,我们把木材、塑料、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组成的;凳子也是由木材制成的;自行车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组成的。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你能再举些身边的例子吗?
2、引入质量的概念
一根铁钉比一枚大头钉含有的铁多;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比同样大小的木结构楼房含有的物质多,制作一张课桌比制作一把椅子所需要的木材多。一般来说,不同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一定相同。我们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在屏幕上出示一组练习,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估算某一物体质量的能力。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太阳、月亮等宇宙天体的质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1、实验室里常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引入测量质量的工具,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信息快递中的托盘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读完后,请同学对照实物给大家介绍一下托盘天平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
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可先请学生同桌相互介绍,然后再请学生代表回答,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检查学习成果的机会。
2、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天平使用的基本方法:
①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
②调节平衡螺母应遵循以下规律: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③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④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⑤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⑥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标尺最大读数)。
②取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取砝码;并轻拿轻放。
③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里。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
3、请同学到讲台演示测某一物体的质量,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
学生分组在座位上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橡皮泥的质量。
三、探究物体的形状、物质的状态以及位置的变化对其质量的影响
将橡皮泥捏成小动物或你喜欢的一件物品;然后再称一称橡皮泥的质量。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物体的质量并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把一块冰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然后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当冰熔化成水后,它们的质量会变吗?由于条件限制,准备冰块有一定困难,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视频,得出物体的质量并不随物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将桌子从讲台一边搬到另一边,问:桌子的质量变了吗?
得出物体的位置变化,质量不变。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带着费俊龙和聂海胜从太空返航。我们欣赏一下航天员在太空的照片。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航天员带到太空后,质量不变。
以上事实说明:当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改变时,他的质量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屏幕出示练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巩固。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节课利用了“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物体的'质量
一、物体的质量及单位
二、质量的测量工具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
三、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