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8篇)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2 14:41:27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8篇)
时间:2023-03-22 14:41:2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一

求圣于心,求圣于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海蓄公司 杨彦青)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二

   致良知。如何致?致就是听、如何听?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听到良知,知和行不能分作两件事,它本不是两件事,它是一件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否则就是朱熹的理学了。我先认识天理然后再去行动实践,这叫朱熹理学。王阳明话怎么说?

王阳明说:“”行才完成了知。并不是在行之前有一个知,知就是心的开端。头脑中认识的道理那叫头脑中的知,它带不来行动。,这个知是对真理的领会,凡是真理一定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就是行之始。你看到美好的景色,非常想要融入其中,因为你心向往之。所以心向往之表明了知是我们行动的动力。人知道这东西好,就心向往之。知道那东西不好,叫唯恐避之不及。这叫行之始,不由自主心向往之。比如我们中国人曾经一度以为西方文明是真理所在,所以中国近代史开端上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向西方寻求真理,当时西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是心向往之,现在才终于发现他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终于西方文明不再是真理了,不再是东方人,阿拉伯人心向往之的了。由此我们看到凡是我们确认为真理的东西,它同时一定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心来了,这叫行之始。那么呢?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和它融为一体,你想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跟这个你所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如何融为一体?行;不行则不能融为一体。因为我们向往了,所以我们去行动,行动就是让我们自身跟他融为一体,这样我们的生命因此有了意义,有了精彩,让我们生活在真理中。。全部这一切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心学这个学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学了就要习,合起来就叫学习。

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拿习字来说,学做圣贤这个学就是不断实践,一日数飞,如鸟一般。学而不习非学也。孔子没有完全阐发它,只是第一句话说了,后来的儒家就要阐发它,到了王阳明叫知行合一。学---学做人,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和精彩,让我们生活在真理中,这叫学而时习之,这叫知行合一。整个心学绝不是抽象的理论,学者可以研究它,但王阳明心学是叫我们去身体力行的。行有未到处,一定是知没到。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功夫,而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不然知是不曾知,如果你不能实践,就是你还没知呢,一知就行动,因为心向往之。他说,未曾知过,。

。现在你一练习书法就想书法大成,有人欣赏。错了。你要做的只是浇灌你的树根,。种树时你在想它应该开出灿烂的花朵,应该有茂盛的叶,应该有很好的枝,你就带着这样的目标去种树了,殊不知花也罢叶也罢枝也罢是树根只要扎的深,它自然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你求的。你如果练书法不图字好看(这是第一个前提),你如果办企业不图晋升五百强,你把这件事情认认真真做,用敬了,这叫功夫。在根子上落手,那叫浇灌,只要树根浇灌的好,只要根扎的深,它还怕什么呢?冬天一定会来,这棵树的花叶都要凋零,那么光秃秃的树枝死了,没关系。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它又花繁叶盛起来。如果那个树的根扎的不深,就冻死了。就是这个道理。

王阳明心学运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了,它是实践、知行合一。如何知行合一,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听良知,良知乃是我们生命的意义的根本。因为它和天在一起,那就是天理。不要专门的吱吱呀呀的去学那个来来回回积攒了一百多条的王阳明教我的人生箴言,也记不完,它到处都应用自如。王阳明一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功,多次带兵打仗,平定叛乱。立德,是说他一生行为,是一个榜样。立言,讲的是他的学说。王阳明的心学如果他没有自己实践给我们看,我们恐怕会认为这只是空论。王阳明为何让许多人折服了,他如果光立了一个言,你们会觉得叫空言,他做给你们看了。儒家讲最高成就是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他都具备了。中国一部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人物无一不是王阳明的信徒。曾国藩、李鸿章、xxx。毛未公开承认。因为他反对儒家学说,但他的精神跟王阳明一脉相承。这就是王阳明。更何况他还影响了日本,这是他的知行合一的学说。不要在那里空翻书讨论来讨论去,真理不在口中的辩论,真理就是在你的生命实践当中去听到天理了。如果我们用王阳明心学来阐发孟论,让我们别忘记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为你有止于至善的目标,就是你有人生目标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叫定静安虑,定静安虑来自知道目标叫知。知止而后能定,人才定下来了,我们现在年轻人就定不下来。定而后能静,不管周遭怎样的混乱,你静。静而后能安,有信心有自信。安而后能虑,把事情考虑的周祥,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三

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立场是知行应当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导思想,人的行动要按照要始终遵循道德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所说,贯彻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都一样贵在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带“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统筹兼备、多管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所以“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更强调的是个人精神修养与精神境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谈及人的行为我们就要知道,正确的认识可以积极影响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则消极人的行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因此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就会积极影响人的行为。在我们进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们在内心存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知”后,还要在持久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最后才可能使人们自觉行动。

知行合一,--推荐了六次的哲学理念。以其为基本,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该如何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培育和践行;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十六字诀”新要求。

看完这部书后,感觉更深的是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识,还有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认识。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四

最近读了一本书《王阳明心学》,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在听《王阳明心学》的广播,从讲解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给我一种静心的深邃,于是问她是什么内容?她告诉我是《王阳明心学》,并说家里有这本书愿意拿给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刚买的还没有拆封的这本书拿给我看。

对于这种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读呢?对于心学的书,我刚开始的感觉是内容深奥,理论性强,看不明白,但是拿到书籍从王阳明出生讲起,文中语言浅显易懂,有些传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荡荡而来,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把婴儿交给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阳明便哇哇坠地。于是,给他取名王云,正因为这个名字他到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后来改名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当天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起,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而且《四书五经》中的圣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阳明从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学时逃课。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儿。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守仁同学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画。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就是最后这句话,把守仁同学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对这个算命先生一种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这样的智慧?我也总是高呼赏识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但是也曾经有多时我忽略了对学生入心的教育。这几天内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进教室,重新“认识”耿文轩、马子涵、崔展源……对经常完不成作业是耿文轩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就大加表扬,每周的“阅读存折”“日记”每周也检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诉他,这次完不成就算了这周之内如果能把这些作业都完成了,我就给你三朵小红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业开始做了,虽然字迹还是潦草,错字还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经用心了,有一周的“阅读存折”不知是因为没有带回家,还是丢了,居然填写在了纸上。交上来时他没有写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迹,毫不犹豫地给他了三颗“星”,还有马子涵、崔展源、袁浩东,语文课上我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颗幼芽,老师就是那个浇灌者,有时老师想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快快成长,但太强的阳光、太多的水分也会对他们伤害,给他们适合自己的温暖,他们定会茁壮成长!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五

放假前我参加了共青团云岩区区委组织的团干培训“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文化行活动,培训当天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书籍,回家后我看了看,书中的内容让我印象很深刻,也有很多的感触。所以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书中讲述了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任何一个优秀人物的成长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xxx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王阳明本是凡尘俗子,但是他的心学却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这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深刻剖析追根求源;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他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他在南赣剿匪的时候,悟出了“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人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情上面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也就是所谓的炼心”。他的了悟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会反思。每天想想自己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做了不妥当的事情?每天是否做了欺人欺心的事情?如果没有,那就安心并保持这种好状态;如果有不妥当地方,那就马上改正过来。其实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单是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凸显出非凡的攻心术。这就是万事不难,要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做事,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局。

他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说他没有良知了。正如乌云遮住了太阳,你能说太阳消失了吗?这样辩证的观点通俗易懂很容易让众人接受。接着他从良知中引申出是非善恶,并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善恶”属于道德,而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这两种素质,所以都是潜在的圣人。由此他又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只俯首于自己的心”。这里肯定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倡导“人人平等”也体现出人的“自尊”。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心学,领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一些内涵,顿时感觉到恶劣的自然环境或者复杂的外部世界都不足以成为人生前进的阻碍;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只需要凭借自己的良知做人断事,尘世间原本也是如此简单明晰。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六

这本书在17-18年都算比较火热,原因是这些年____在多次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王阳明思想,也推荐了这本度阴山所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肯定了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加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当然我们所熟知的很多企业家也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着和实践者。

这本书还是比较好阅读的,完整的介绍了王阳明心学渊源,讲述了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衍伸了部分明朝历史背景,最后利用外篇比较系统性的介绍了心学的理论部分,是一本好读、好学、好用的书。

王阳明讲的是心学,心学是儒学和禅宗的结合。王阳明的“心学”也称“阳明学”影响了整个亚洲,其主要思想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事上练”“致良知”,而这些就是强大人内心的终极武器。

总结书中强大内心的方法是跟从自己的内心,我是自己的上帝;要俯首于自己的内心;去私情、去私欲,永远追求光明、追求幸福;在事上磨练,不要操心人生,而要操心良知;不要与外界外物对立,人的天赋有别,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去获取他们,所以最好的办法,最佳的结果是不要去操控指挥财富、名声、地位,是要尽己之力。

每个人生来就是想要追求幸福,虽然王阳明说人生来就是潜在圣人,然而受环境影响、受很多客观、主观因素,我们的内心都会被蒙蔽,我们的良知会有偏差。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另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叫“内省”,就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桎梏对内心的束缚,拂去各种灰尘对良心的蒙蔽,回归“本真”。向外求索叫“事上磨练”,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实践”。

提到阳明心学,提到“事上练”这几个字,第一个能想到的企业家就是日本的稻盛和夫,当然阳明心学对于整个日本的发展也都是影响深远的。

稻盛和夫利用心学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京都陶瓷集团公司和日本第二电话电报公司,不仅如此在稻盛和夫78岁时,接过了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利用心学,他使得日航起死回生。他公开宣布自己不拿日航的工资,没有大量裁员而是尽量保住员工的饭碗,在这期间他向员工传导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要追求幸福,要明白日航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幸福,所以必须一起努力。他还倡导用良知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每天都要进行总结,因为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件事情上所体现的良知程度都不同,必须随时不断地进行总结,才能不断地有所进步,第二天根据自己的总结,改进后用良知继续工作。最重要的是他对日航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去掉了盲目扩张和严重的官僚主义,因为这些在心学中都是私欲的表现,不符合天理,自然也就无法取得人心。此外,对于公司盛行的官僚主义,稻盛和夫提拔了一批优秀的员工担任中层管理者,并告诉他们,你们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左右的关键,你们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主人。稻盛和夫正是利用了心学,才使得日航重新回归“航道”。

稻盛和夫和王阳明不是天生的圣人,也不是生来有扭转乾坤的本领,他们永远是在事上练,在事上去寻找良知。你的良知只有你自己知道,没有人能替你致良知。归根到底一句话,只有自己的良知才能拯救自己。反观自身以及自身企业,用心对待自己的内心,对待员工,什么才是我们要追求的,跟从自己的内心做事。每天学会内省学会总结,从而不断提升。不仅仅是做企业,其实我们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很好的“事上练”的机会,我们不一定会成为圣人,但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对家庭、对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七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孟子所讲的心,故而有自由的意志和行为的责任能力。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人有心。这就是孟子的心的存在依据。人是有心的动物。仁心感通。

人作为个体存在(inspanidual)   inspanidualism个人主义原理。

欧洲人中世纪生活在宗教团体即教会中,他们都说团体中的个人,基督教衰落,他们都从团体中出来,变成个体的人,然后他们用理性来订立的契约。所以是欧洲社会近代以来直到今天的欧洲社会的基本原理。

中国人虽承认形骸间隔,但又通过一体之仁连在一起。仁心感通万物,中国的宇宙观由此而来,陆象山讲“”

我们现在推崇西方的自然科学,深受其影响,相信一个物质的宇宙,它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中国人给出一个道德的宇宙,即仁心感通万物那个宇宙,却觉得太荒谬。然而我们仔细想来,。无机物的存在是为有机物创造条件的,有机物存在于是生命出现,于是出现植物,动物,出现人。。

按照中国的宇宙观,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生命情感。我们离开无机物也无法生存,所以瓦石之类无故的被毁坏,我们会生顾惜之心。佛家讲有生命的东西都叫做有情物。最高的有情物是人,

中国人讲宇宙的本性。天地之大德曰生。德就是它的性质,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命。正如周易讲生生不息,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按照中国的宇宙论,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合适的。我们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西方的哲学发展为西方的科学,于是要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今天开始受报应。中国的宇宙观不是这样。至此我们讲了心学在孟子那里的开端,找出了那个“心”的存在。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当作理性的认知能力。理性的认识能力是头脑的事情。孔子讲的仁,后来孟子叫做恻隐之心,这个心不是理性的,而是生命情感。我们离开生命情感谈真理的话,那是头脑的事情。头脑是去认识外部世界,那个头脑用他的理性来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趋利避害。趋利避害的理是在,我们现在只抓住了心之外的理,而不知道。你抛弃你的心,取出一个理,这个理将伤害我们的生活。回到中国心学,我们知道。

你要抓住不放的、认识到的理、在你心里站得住脚的理叫做心本身的理。。我们一旦使自己的心亡失,跟着心外之理走,这叫心之亡失,结果会使得我们的心无法得到安放。

王阳明心学推荐书 王阳明心学书单篇八

早在初中时代学习历史时,有幸认识了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长久让我难以忘怀,在这里我从两个地方阐述我对本书乃至对王阳明哲学的想法。

首先王阳明先生的哲学虽部分来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却是突破南宋时期朱熹朱圣人的观点:“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见提出“灭人欲”而王阳明先生则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离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若一味的强制分离,反而有违万物发展的规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王阳明先生在寺庙中与一位高僧的对话:

王阳明问道:

“有家吗?”

高僧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

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