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一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学习了法布尔先生认真观察昆虫,写成了著名的《昆虫记》一书。今天,老师要向你们介绍另一位科学家,魏格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围绕魏格纳,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打开书33页。(写标题)
2,检查预习情况:
首先来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方面来说。
3,在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发现文中出现了奇想这个词,谁来说说魏格纳的这个奇想究竟是什么?(个别学生回答之后,请全班一起朗读)
4,这个奇想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偶然的发现)
提示重点字词:不可思议,端详,吻合。(重点讲吻合,可以展示地图来说明吻合这个词)
(学生可能直接回答魏格纳的发现,但要引导为什么魏格纳会去观察地图。在这里引导静谧的病房和豪放性格之间的比较。)
问题设计:魏格纳很无聊吗?为什么会整天观察地图呢?
魏格纳的性格:
病房:
字词:洁白宁静,静谧,舒适,坐卧不安,消磨时光
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形成了反差,引发了故事。
5,把这些发现再读一次。
6,从这里看出,魏格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
(过渡):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这是个什么句?什么意思呢?该陈述句试试
7,通过这些发现,作者有了奇想,这是真实的吗?(不是)只是推测,那就是一个大胆的推测(大胆推测)
8,大家把这个推测再读一遍。(解释这段话的意思)
9,从现象到做出大胆的推测,我们看出魏格纳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10,魏格纳有了这个推测后, 柯彭教授接受他的推测了吗?教授是怎么回答他的推测的?枉费心机是什么意思
11,难道他就由此放弃了吗?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12,由于魏格纳不放弃,他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来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浩如烟海(这个词告诉我们,魏格纳是个坚持不懈的人),飞渡重洋是什么意思?(全班齐读这个证据)(板书:考证,考察)
13,解释证据:(因为中龙即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由于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度重洋
而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14,我们来总结一下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过程:偶然发现——大胆推测——考察考证
15,把板书擦掉几个空,让学生上来填空。
16,由魏格纳这个故事,你还想到了哪位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居里夫人)
17,结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坚持不懈,必能成功。
板书设计:
由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主要内容:偶然发现(1-2) 发现 善于观察
时间:
地点:大胆推测(3—6)设想 勤于思考
人物:
事件:考证考察(7—8)结论 坚持不懈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但此文对于启发学生平时做事要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两个重点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陆漂移的有关资料、图片和动画,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接体会魏格纳的发现。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看中体会,同时领悟出观察仔细的重要性。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三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四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五
一. 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 自学生字词:
2. 积累词语:
洁白宁静 性格豪放 静谧舒适 坐卧不安
不可思议 浩如烟海 飞渡重洋
3.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在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4. 故事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2)利用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5. 分析:
魏格纳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比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反复读5自然段和7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他的推理过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故事的情节的发展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6. 资料简介:
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
二. 语文园地
1. 读读下面的成语,结合加点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厚今薄古 破旧立新 深入浅出 出生入死
无独有偶 此起彼伏 忆苦思甜 大惊小怪
2. 日积月累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3. 读读写写记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镜子不擦不明,脑子不用不灵。
不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在田格内抄写。
铺 痕 叠 虎 抛 毫
二. 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 ) ( ) ( ) ( )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 ) ( ) ( )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 ) ( )
三. 组词语
寓( ) 叩( ) 咨( ) 源( )
遇( ) 叼( ) 资( ) 原( )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 )注( ) 毫( )可( )
随( )而( ) 不( )思( )
( )( )大振 枉费( )( )
浩如( )( ) ( )卧( )安
五.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我选了一个稍大一点的饺子皮,挑一点馅小心地放在正中间,再把饺子皮慢慢合起来,用手在饺子皮的中间拧上一个“小鼻子”。然后沿着饺子皮的一头慢慢向另一头捏起……
六.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 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小朋友 一( )金鱼
一( )杯子 一( )问题
2.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 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
(1)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下,动手做了实验。发现科学家说的话并不对。
(3)听了朗志万的解释,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科学家朗志万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假如你就是科学家朗志万,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试题答案】
一. 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在田格内抄写。略
二. 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静谧) (凹进) (叩开) (资料)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召开) (起源) (枉费心机)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浩 如 烟 海) (精 神 大 振)
三. 组词语
寓(寓言) 叩(叩开) 咨(咨询) 源(起源)
遇(相遇) 叼(叼走) 资(资本) 原(原始)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人)注(目)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坐)卧(不)安
五.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我选了一个稍大一点的饺子皮,挑一点馅小心地放在正中间,再把饺子皮慢慢合起来,用手在饺子皮的中间拧上一个“小鼻子”。然后沿着饺子皮的一头慢慢向另一头捏起……
选、挑、放、合、拧、捏
六.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位)小朋友 一(条)金鱼
一(只)杯子 一(个)问题
2.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 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
(1)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下,动手做了实验。发现科学家说的话并不对。
(3)听了朗志万的解释,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点(1)对生活中的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不要随意相信权威人士的话;或者对任何问题都要亲自动手、动眼去验证。
5. 科学家朗志万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假如你就是科学家朗志万,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提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六
这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略读课文,其中饱含着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追求真理,探寻科学的专研精神,特别是他善于从细微处观察,善于思考,并不断寻求证据来佐证自己想法的过程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 ”,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我在教学中基本上能够突出课文重点,教学过程较为流畅。
但教学中教学的使用语言过于成人化,缺乏与学生的亲和力和有效的沟通。
面对着四年级的小学生,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他们的心理特征吻合,以求与学生心灵交流,以求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达到与教师共同学习体会文本内涵的目标。这点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时,尤其显得突出重要。正是语言上的欠些许亲和力,以至学生也未能激起学习的兴趣。
总体上教学设计上仍需考虑。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间设计为一节课,要在40分钟内,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更应再三斟酌。
第一,字词教学上。在教学时,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现大约20个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后纠正读音。作为略读课文,可适当出示重要词语,无需将所有词语一起来教学,如果放到课文中效果会更好些。
第二,整体上教师抛出的小问题太多,以至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徘徊深究,而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后解决,如“在太古时代有没有动植物?”等等。一个个问题的抛出,缺乏一定的导向性。其实设计时可以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魏格纳如何发现世界地图上的特征?他又是如何证明这个假说的?这样就把课文中的两个部分较好地结合起来,思路清晰,教学会突出重点。
第三,课前准备尚需充分。本课中含有大量的世界地理方面的知识,如几内亚湾、南美洲巴西,非洲西海岸等等,在学生尚未认识熟悉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期间必然带来问题。地理知识上准备不足,那么学生对文本中关键“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解自然产生问题。
当然也有其可取之处,如文中第七自然段,抓住魏格纳“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让学生想象他会做些什么?此处的说话训练更能让学生感受他不断追求科学真理,认真踏实的科学态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重要意义。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在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察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刚才的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⑴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⑵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⑶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迁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讨论: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交流并归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相关资料】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九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18分)
字结构音序音节部首除部首外有几画组词枉浩召
(6分)
精神()()()()心机()如()海
(10分)
发现──()果然──()巧合──()
鼓舞──()震动──()
(12分)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2、“资源”的注音为“zī yuán”。()
3、“我和我爸爸长得很像”。这是一个比喻句。()
4、“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这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4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16分)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
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
的相似性。
()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
(18分)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1、魏格纳为什么会提出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
鲁迅小时候求知欲望十分强烈。除了私塾里读的那几本书以外,他还瞒着先生,读了不少带有民主思想的小说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对植物学更有浓厚的兴趣,像《南方草木状》《群芳谱》《农林全书》《茶经》这些书,他都看过,有的还整本地抄写过。
他特别爱看一本名叫《花镜》的书,这本书记载的是种花的理论和经验。他不仅经常翻看这本书,而且还进行实践。他自己动手,种了很多花木和可以做中药的植物。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他发现书里有些地方的说法不完整,不准确。例如,《花镜》中说,映山红只能长在山上,如果移植到家园,就必须用原来山上的土,要不就不能活。鲁迅经过实践,发现这种说法不全面。他便在“映山红”那一节书的边上加了一段批语:“花性喜燥,不宜多浇,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
1、从这一段批语中可以看到鲁迅小时候读书时,就善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2、用“~~~~~画出“一段批语”。(2分)
3、这段批语是谁写在哪儿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样子,看汉字,猜成语:
例:泪──颠三倒四十──纵横交错
1、炭──()
2、尖──()
3、一──()
4、重──()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不轻易改变震惊地质界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是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2019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忽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舆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门,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行思议地符合!
“不行思议”是指不行想象,不可能明白。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心隔着众多的大泰西,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门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符合,符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承生长。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接洽和比拟中举行观察,在浩如烟海的资猜中探求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富厚。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猜中探求证据,就宛如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方便转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眼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他所履历的艰苦与波折。
1?了解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接洽上下文,明白不懂的词语。
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大要了解课文内容。
3?领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执着精力,并能把读后的感觉和同学交换。
1?课前准备天下舆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修业生边念书边查阅东西书,明白生字新词,开端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题目。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查抄朗读和提出疑困难目标方法举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题目,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办理,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明白。
接着,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念书边思索:魏格纳的奥妙想法是怎样孕育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实念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换。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2019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表明地壳活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凭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符合性和地层、结构、山脉的一连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干性等究竟,以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泊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范围地程度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同一的一连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泊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渐渐主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当代地球表面的海陆漫衍表面。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遍及细致。自20世纪60年月海底扩张说和板块结构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器重。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3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