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1
摘要:
互动艺术是观众参与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结合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互动艺术作品。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到主动参与作品,体会作品。本文从分析互动艺术的特征出发,探究互动艺术的变化发展及如今互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审视互动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关键词:
互动艺术;技术;交互1、认识互动艺术
(1)什么是互动艺术。互动艺术是让观赏者亲身体验参与的艺术作品,是传感技术,电子艺术和互联网艺术相结合的多元化艺术。在互动艺术作品中,“互动”即为创作者、观赏者及作品中事物的互动。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受到观赏者的影响,甚至观众也能成为作品的其中一个部分。互动艺术作品可通过感应器让参与者的行为动作使作品做出相应的回应。通过这种形式参与者便有了选择的权利,同时与作品有了对话交流的过程。
(2)互动艺术的特征。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创作者的创意及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交互性,强调观赏者与艺术作品相互沟通,共同参与。互动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互动艺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让观赏者通过走动、触摸、动作、发声等方式亲身参与到互动艺术作品中,不仅能够使观赏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创作者意图,而且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互动艺术的发展历程
(1)思想转变推动互动艺术发展。从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艺术作品传递的精神交流表现形式,而是开始寻找一种艺术作品与观赏者能够更为活跃的联系,想要改变传统艺术主体与对象之间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形成双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整合传播艺术表现形式。早在1957年马赛尔·杜尚在他的书中就写到“一个创作活动不是由所有艺术家单独来完成的,因为观众会建立一种对于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认上和他的鉴定解释上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继续促成创作活动”,“这是观众来创作的作品”。特别是1962年在于拜多·依考的著作中提出了“开放式的作品”这一观念,一种观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开始苏醒。创作者开始希望作品离开展厅、画廊,同时也出现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的街头艺术,并且以集体创作、共同参与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更多的观赏者逐步的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并且,在六十年代初产生的激浪艺术阐释了另一种艺术思想,倡导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确认了互动媒介的重要存在,确认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娱乐性而取代高雅的现代艺术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确认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和习惯性的事情和行为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行为艺术也推动了交互艺术的发展,此时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精神内涵,营造出观者与艺术家的精神共鸣,他们讲求一种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存在关系。这些新兴的观念与艺术形式与互动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技术发展开拓互动艺术空间。从六十年代起,艺术家的创作引进了计算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效果为艺术家创作增加了新的灵感,为艺术的设计创作打开了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家利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传统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不断地探索技术所能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艺术作品中运用静态与动态图像的结合,文字与声效配合等多种元素,运用装置或网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发展、保存。九十年代后,随着新媒介、新材料的开拓和其他数字技术的发展,互动艺术逐渐被推到大众面前。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动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观赏者参与互动的方式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互动艺术作品运用的主要技术是图像、声音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捕捉人体动作及相关信息的传感技术。互动艺术一直不断的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探索创新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观赏者不断走入作品,从观赏者与作品的被动互动,到让观赏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某种途径探索作品的主动互动,最后使观赏者自己可以随意控制所加信息的适应互动,成为作品的参与者来完成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正如比尔·维奥拉所说“技术构成了任一艺术性活动的一把钥匙。这同时是一种方法和一个障碍用以表达我们的创作想法。这种压力是完全地对任一件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
3 互动艺术的应用与展望
互动艺术是借鉴了艺术和运用技术方法结合实践的综合体,同时体现了艺术蕴含的美和技术创造的美。但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和虚无的精神享受到主动参与作品和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借助高科技、新媒介、音乐等各种元素,既发挥了结合了艺术的优势,又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互动艺术的观赏与理解是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理解体验,这种更加直接的切身体验存在与人机互动之中,从而使人们在观赏交互艺术作品时获得更深刻、更强烈的互动体验,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如柏林艺术家SWEZA利用二维码做了一个街头卡带录音机项目。将手机扫过海报上收音机的二维码后,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卡带机的一盒磁带,从一张录音机海报上演奏出音乐来。如今,更多的艺术家们现在开始利用最新科技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互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更多的联系。这些新的互动作品制造出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很多互动艺术存在于街道及人群聚集的地方,而正因如此,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如Eyebeam涂鸦实验室(Graffiti Research Lab)的作品,创作者利用数字投影与大楼互动,作品利用点绘画系统,通过亮起的窗户生成画作,观众可以在街道上观看作画的过程。又如来自Lummo的作品Lummo Blocks将“俄罗斯方块”投影在公共广场的巨型屏幕上,玩家可以通过在广场上的走动来移动和翻转方块,路过的人们看到方块高垒起来,大概也会十分想要参与这项游戏吧。也有许多创作者让文件分享来到了街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USB的存在,任何公共场所的洞和缝隙都成为交换文件的地方——MP3,你没写完的小说,艺术作品等,每个人都可以下载你留下来的东西。而这一切正是互动艺术作品内涵的高科技所实现的,是互动艺术与传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区别,也正是互动艺术所特有的吸引力。然而互动艺术的美感并不是简单的靠技术来支撑,互动艺术作品是触及人们心灵的,延伸到参与者的意识与思想,互动艺术的美是涉及思想深处的,有不可预测的影响力,给人新的思考。互动艺术作品以装置硬件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技术所达到的特有的交互效果,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各类展览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和网络传播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更新必然会对互动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新的高度,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交互功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设计者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设计,相信更多的互动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晓翔。西方互动艺术的概念和发展[J]。画刊。2005(2)。
[2] 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 彼得·维贝尔。白南准:推崇媒体的神秘主义者[J]。世界艺术当代卷。2008(5)。
[4]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 周娉。互动装置的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2
书法艺术·艺术书法
摘要:此篇论文旨在探讨研究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艺术环境中的际遇,通过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及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发现当今的先锋艺术中许多作品(包括架上绘画,新潮美术,装置艺术,甚至行为艺术)都运用到了书法的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书法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国内外颇受关注的徐冰等人的艺术作品,还包括近几年在书法界热闹过一番的“流行书风”现象等等。
不难发现,当代的书法艺术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模式`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传统的书法艺术逐渐发展成了“艺术书法”。书法艺术的这种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现象是如何形成,其存在的主要表现,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的此现象的反思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书法;艺术;多元化;现代转型;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书法艺术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开拓了新的领域,全方位多维度地扩展了欣赏者的视野。现代书家们已不在一味追求传统的创作模式与风格。而更多的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美感的关注。可见,书法艺术已逐渐开始走向了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此现象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反思该现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中国人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为骄傲。“书法”一词的意思,一直不十分明确。很早时是说写文章的一种笔法,以后转成为书写汉字的一种规范。然而如果只是把书法局限在书写法度之内会降低、“书法艺术”的高度。如果把“书法”概括起来,无论规范、方法、书迹、评论、分析、鉴赏、考订,甚至文字学、用具等等都积聚梳理在一起,说这是一门“学问”,倒是很合适的。另外,一些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理论等论著也做了大量研究,试图对书法的“本质”做出概括和规定。如,书法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具象艺术”、“抽象艺术”、“表达情感的艺术”、“生命艺术”、“纯粹艺术”、“最高的艺术”等。这些概括、界定和解说,或出于名家之口,或见于著名论著,它们对“书法艺术”的“高”度、“纯”度等都有认识上的差异,有趋同也有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书法是“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这在书法界、艺术界、学术界基本是一个共识。而“书法艺术”这一概念的出现则是在2004年底,文化部直属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中国书法院”、标志着归属于人民政府的国家文化机构第一次正式予书法以“书法”身份。
五四以来,书法的存在意义一直遭到质疑。一位知名学者和作家曾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①,“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须性为背景,因此产生的特别自然、随性、陈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陈恳”。更重要的是,由毛笔文化所涵养出来的那种文人品格和人格构架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也失去了意义,甚至会成为民族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阻碍。很明显,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人们为了推陈出新,想尽办法崭露头角,往往在创作中采用的是背离传统的方式,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的创新来博得大众的认可。在书法界出现的这种现象我们命名它为:艺术书法。
“艺术书法”这一名词是由王镛老师首度提出的。顾名思义是将“艺术”提前,注重艺术的表现,而相对弱化书法的本事。这在当代表现为书法的民间化倾向上,近几年流行的“流行书风”就是其典型代表。纵观这几年来的各大书展,我们都不难发现书法正经历着从“书法艺术”向“艺术书法”转化的过程。导致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几千年的二王书风,颜筋柳骨看下来的确让人有点累,出现审美疲劳是很正常的。许多作品让人看下来已经不是艺术而是复制品了。于是更多的作品开始追求视觉上的感觉,开始抓形式感,尽管这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态百出,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确实让人有眼前一亮,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二,展览和比赛的效应不容小觑。近二十余年来,各种书法展览和比赛此起彼伏,尤其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展和中青展对流行书风的兴起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展览和比赛中,某种风格的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或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那么效仿这一风格形式的人马上就会一哄而上。为了获得好的名次,参展和参赛者往往会投评委所好,纷纷追摹评委的风格。正是因为书法流行现象的出现,以王镛为代表的几位书法艺术家共同主持了“首届流行书风、印风提名展”,并连续成功做到了现在。展览中的作品坚持汉字书写及线条原则,基本上仍属于传统书法的范畴,与更具前卫意义的“现代书法”有着较大差距。但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当代书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向:随着书法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的日益消减和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中国书法的艺术性和创作意识正日益凸显和升华,传统的书法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虽然流行书风遭到了不少人的批判,但其批判者们也许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即“流行书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多元化时代中国书法艺术的流行风尚,并显示出相当的风格魅力和艺术史价值。
当代书法创作者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书法艺术家们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富有生机的动力。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书法的自娱雅玩和记事交流,而更多地注重用笔墨线条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并通过幅式、材料、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视觉上的特殊效果。现代展览中大多是顶天立地的鸿篇巨制,而且多为竖式,很少见到传统的尺牍和卷轴。这样的幅式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展厅格局,同时也使观众有仰望之感,增强作品的视觉魅力。在用纸上,书法家们广泛取材,从传统本色的纯白净宣到富丽堂皇的洒金(银)宣,从有作旧效果的仿古宣到简单脱俗的手边纸,不一而足,除了在纸张上以背景色增加厚重感等手法以外,石开等书法家还大胆地以色彩入书,寻求新鲜的视觉感受。当然,更明显的是作者们对文字结构的个性化变形和章法布局方面的大胆探索。另外,从展览的布展风格较过去也有不小的突破,新颖协调,将作品拓裱在统一底色的展板上或装置于精美的画框里,旁边配有考究的标签,印有详细的说明、创作自述和主持人评语等,无形中提升了作品的档次。也极大的增强了观赏者的兴趣。 然而,“书法艺术”转化为“艺术书法”,也是具有自身必然性的。首先,书法在其漫长的历史轨迹中,曾经具有两面性,即书法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书法的实用性要求正在减弱,而艺术性要求则日益增长,人们力图在书法中获得艺术情感的表现和人格精神的追求,日益脱离书写实用价值的书法,应按照艺术的本性来发展。艺术的本性是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永无止境的创造,不满足既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向传统挑战,追求原创性和超越性。这是艺术得以发展,繁荣的规律。其次,现代审美方式的改变,对书法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信息社会,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方式。优雅精美的印刷术和发达的出版业,消除了艺术品的神秘性和复制失真性,人们可以及时掌握大量的艺术信息;良好的展览条件和收藏条件,提高了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艺术的维度,人们希望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精髓所体现的艺术感受性和表现力有更为切实的现代体现。最后,书法家们面对书法的日益专业化和高度艺术化,以及大量优秀的异质文化成果的挑战,更有来自艺术消费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他们无法停留于固有的书法观念和传统书法模式。他们的现实处境使他们不得不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当然,形式上的现代感和丰富性并不能代表作品的本质特征。其关键所在其实是创作者们对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当代社会文化特色。他们更多地思考传统书法的当下状况和未来走向,或者说他们希望书法艺术不要固步自封,而应再创辉煌。古今之变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艺术的核心理念和书法家的心性品质的改变。古人重“格调”与“意境”的“高”与“低”。因此,从作品的艺术语言上,更多地使致力于从传统的资源中发掘出新的可能性。例如作品以墓志残纸为基调,并掺杂一些破坏性的用笔,力图表现结构、章法的动荡感和上下左右的呼应关系。不过,这样的书风也并不是那么好把握。不少创作者过于重视书法形式技巧上的翻新,而对书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体悟,对传统书法艺术语言也缺少系统研究,因而其创新显得底气不足,粗浅浮躁。其次,由于创作者取法相似,观点相近,且互相影响,因而存在风格面目趋同的隐患,在强调个性的同时可能就失去了个性。
中国书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探索这新的发展维度,原有古典的书法系统,正由文化封闭走向文化开发,尝试着汲取其他艺术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表现力。“艺术书法”常常招致人们的非议,斥之为非书法、不识“传统”。但事实上,书法艺术不应躺在传统的、古人的艺术成就上面沾沾自喜,书法家们也不应该是艺术创造方面的懒汉,笔墨技巧固然是书法艺术的基质之一,然而它也能扼杀人的活生生的艺术感受性。由于我们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因此书法艺术的现代转换中,更应注重主体的分辨力,突出主体的创造性,以之开掘新传统,整合新方法,窥视书法艺术现代发展的生长点,在面向新生活的诸种尝试中把握书法艺术现代转型的契机。
由此看来“书法艺术”转向“艺术书法”也未尝不可。当然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书法艺术的这种发展变化是有贡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形式美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歌唱家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向大家展示她的发音有多到位多准确,仅仅只是展示她的基本功,而不拿自己独具艺术个性的歌声展现给大家看,那观众又如何会有兴趣。中国古代的书法经典精华,被大众认可的就是那么几十个人的几十件作品,如果大家都去宗法他们的作品不去创造,书法艺术就不会形成勃勃生机,风格也不会在竞争中互补,而更严重的,书法这门艺术也会因此而衰落。
注释:①20世纪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在《笔墨祭》一文中哀叹中国书法所依托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已经消失。
参考文献:
[1] 当代书法论文选(理论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2] 当代书法论文选(书史卷)[M]。荣宝斋出版社,2010.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书法研究[J]。1993(01)。
[5] 文艺研究[J]。2008(12)。
[6] 欧阳中石。光明日报――文化与书法[J]。2007(621)。
[7] 王岳川。流行书风的文化问题[J]。2008(7)。
作者简介:秦兆诗(1989―),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硕士在读。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3
试谈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与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包含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族精神等,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而加强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保护,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和传统,进而有效的实现我国精神文化的继承。
一、当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遭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忽视
当前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多数民间文学艺术难以得到重视。
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艺术,更是难以获得人们的青睐。
人们开始注重和追求快餐文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的文学艺术的注重就格外的欠缺。
例如传统的民间皮影戏,早就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代人们对其的忽视,必然会造成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民间文学艺术缺乏继承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数已经不多,而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还存在于农村地区,但是新生劳动力的转移也必然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后继无人,这种民间艺术继承人欠缺的现象成为阻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三)将民间艺术商业化欺诈
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必然没错,许多的外来游客非常欣赏当地的民间文学艺术,并且将对其的观看作为一种文化的欣赏,是可以进行盈利的。
但是许多时候人们错误的将其作为了商业诱饵,甚至急功近利,只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商业效益,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阻,商业性背后的金钱意味浓重,难以实现民间文学艺术的再创作。
(四)城市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的再建也是影响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拆迁,必然会导致一些民间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艺术难以得到保障。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4
一、舞台美术设计与色彩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背景色彩与主色彩的融合也是决定舞台表演成败的关键,一场好的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拥有完美的色调搭配,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的色彩搭配上,一定要注意强化主题的表现力,应结合不同的色彩对其舞台背景色彩进行不同阶层的搭配。如使用反差系数较大的色彩搭配的舞台,其可见度就往往要高过使用临近色调搭配的可见度。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色调,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决定舞美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往往能够直接映入观众的视线,它不仅是舞美设计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元素,同时也使舞美设计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具体运用
色彩是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基调的表达。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主要包括布景色彩、化妆设计色彩、服装色彩以及灯光色彩四种,设计者只有合理地运用了色彩,使其在舞台艺术表演中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够使得舞美设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布景色彩的运用
作为舞台的表演形式之一,舞台布景在舞美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布景色彩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了舞台表演的好坏。舞台布景设计是以剧本的相关内容及导演的设计意图为指导,并配以各种道具材料的使用,采取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使舞台的表演达到最佳演出效果的设计过程。而为了准确定义剧本所设定的环境,就必须依托色彩的调配来设计舞台的布景。布景的设置主要有背景图和道具两种,背景图应配合剧情需要进行舞台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与主色调的合理搭配。舞台布景的色彩通常需要体现不同剧本的不同风格,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根据剧本的悲喜色彩和现实性来采用不同的布景色彩。例如在写实类的剧本表演中,布景色彩的设计就应该以现实生活素材为依据来合理地组成背景。如剧中如果要求有山和水的场景描述,那么舞台背景就应该使用青色的背景来表现;而在虚幻类的舞台表演中,就需要使用一些夸张的色调,如粉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群山等。只有采用合理的布景色彩,才能够使表演具有独特的神韵。除此之外,道具也是舞台布景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可分为随身道具、大道具和小道具三种。舞美设计者在使用这些道具时,应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将色彩巧妙融合于整体色调之内,而不是单一地突出某一件道具,导致舞台表演失去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二是要注意道具与布景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通常深色布景下的道具应选择浅色类,而在浅色布景中则应该选择深色类的道具。如舞台布景如果以花色调为主,那么像衣柜、沙发等道具就要使用纯色。只有使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才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2、化妆设计色彩的运用
化妆是塑造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根据表演者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格、性别等特点,来对人物进行装饰和美化。通过舞台化妆设计的妆容和造型,能够很好地突出表演者的独一性,使观众能够对角色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分类,使表演者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去给观众呈现其舞台表演的魅力,从而使其在艺术表演中获得个人潜力的升华。想要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化妆设计必不可少。由于舞台剧本不同,化妆手法也不同,因此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通常舞台妆容都需要通过对各种工具的运用,并配合化妆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化妆技巧来对舞台表演者的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描画和大面积的渲染,从而使其妆容在配合舞台表演的同时能够强化表演的主题意象。化妆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以色彩为主,所使用的色彩与图案不同,舞台人物所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尽相同。如在戏剧舞台表演中,设计师就常常通过对人物脸谱色彩的刻画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代表正直忠义的红脸关公和代表奸诈无常的白脸曹操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师,理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色彩的使用程度,在设计舞台妆容和造型时,化妆师应充分利用色彩的错觉性来使演员的妆容达到完美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舞台剧的化妆设计中,化妆师通常会利用眼线和眼影的搭配效果来调整演员眼部的大小,或者通过面部的阴影描画来使演员的面部更加立体化等。舞台妆容不同于影视剧的妆容,在剧院中,观众席通常距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而为了突出演员的面部,化妆师就需要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修饰演员的面容,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3、服装色彩的运用
对于舞台表演艺术来说,舞台服装就像是一块会动的颜色板,它需要被表演者穿在身上来展示出舞台剧的艺术魅力。好的舞台服装设计通常能使舞台的艺术审美得以充分展现,而一个好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够制作出适合舞台表演的服装,而且还要能使表演者在穿上这套服装时充分发挥出魅力,使台下观众感到身心愉悦。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同的服装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使表演者的服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设计师们就应该合理地使用色彩这一重要舞台元素。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装色彩的强弱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特质。例如红色代表自由奔放,蓝色代表包容温和、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等。合理搭配服装颜色,不仅能够激发出观众的情感,而且能够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色彩渲染了舞台的情感气氛,也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舞台角色,因此,在舞台的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舞台剧本的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来让观众明确区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等基本资料。在运用色彩搭配服装时,设计师还应该注意色调与舞台布景的融洽性,不仅要均衡配色,而且要大胆地使用色彩创造线条给观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在舞台剧《智取威虎山》中,设计师就将暗色调和亮色调配合在一起使用,来表现主人公神勇的英雄形象,色调的合理搭配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富有了节奏感,也使服装和演员达到了一个贴合的效果。
4、灯光色彩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人们更希望欣赏到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灯光设计,在合理的灯光色彩运用下,观众的审美情感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升华,所以,灯光色彩运用得好坏是舞美设计能否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灯光师来说,灯光色调的强弱关系到了对舞台总体色彩的把握程度。柔和的光线可用来处理浪漫的舞台气氛,强烈的光线则可用来烘托紧张激烈的氛围。灯光色彩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赋予表演者极大的表现力,也给观众带来了好的心理体验。当前,灯光色彩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了舞台演出的常用技巧之一,色彩需要灯光的照亮,灯光也需要色彩的烘托,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舞台表演达到完美效果。对于色彩来说,邻近色彩的相似性容易影响到舞台表演,因为色调相近的色彩往往容易杂糅到一起,从而使表达目的变得模糊,界限变得不清晰。因此灯光师在设计灯光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调的搭配,也要注意色调的变化,不同的灯光色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背景。例如一幕舞台剧中若需要体现新时代,就会大量使用类似于红色这种热烈奔放的颜色;而要演绎旧时代,通常就会使用青色这一类的暗色调来表现。除此之外,不同的灯光色彩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如绿色代表着春天,黄色象征着秋天等。在现如今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灯光师喜欢用各种灯光色彩来体现和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灯光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其强大的表现力,也使得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三、结语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来说,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其不仅能够在舞台上给观众提供一个直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赋予了舞台浓重的艺术特色,使舞台美术设计具有了丰富的艺术美感。色彩在渲染舞台气氛和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时,通常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了色彩,才能使舞台的艺术设计达到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5
【摘要】
中国的艺术设计兴起于对西方艺术设计的形式模仿,现如今要实现持续发展,须要发掘出内在的力量——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可喜的是,现在涌现出的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都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当今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弄潮儿。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关键词】
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留白;线描;水墨画一、现代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借鉴
(一)传统绘画中“留白”技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和独特的创作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没有所谓规定性的视角,文人骚客作画只是兴致所至,没有空间局限,任意角度都可以对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在构图布局上讲究的是画面整体性的逸致和美感。“留白”灵活自由的构图方式实现古代文人画家这些作画目的。
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常用技法中,“留白”与“负空间”以及“空白”这些定义频繁出现,设计师通过对整体布局、空间空白、色彩渲染、尺寸字体等使用来定位视觉焦点,从而达到突出设计主体,夺人眼球,传播设计理念或者产品特色的目的,可见留白在平面设计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要素。
尤其是国际大牌产品在定位品牌文化时选择的设计通常看起来非常简单,简单背后却又直击人心,形成十分高级而简约的美感。无印良品从创立品牌以来一直主张“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这句话出自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尽可能地简化一切加诸在产品上的装饰,讲究回到物料最原始的本来面目,反而能够发现更多、更广阔的美感,这同时也是艺术史上极简主义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留白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在设计中追求“简约”的美感,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减法来实现的。在去掉繁复的信息叠加之后,所出现的大面积的安静的空白就是留白,留白便是“简约”的载体。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线描”技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尤其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对线性思维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是“线的艺术”。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表达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线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就是“以线存形”,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画时,线条就是他们造型的基础,娴熟且细致入微地运用线条考验了作画者的功底,进而表达深刻的情感思想。
中国现当代平面设计对线条的运用师从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采用最传统的造型技法的古朴风格运用到平面设计的风格中,别样的体现现代人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国画和工笔画中,线条的运用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古代画师对线描技法的运用有着一套严密而精细的手法,无论是工笔画丝丝入扣的线描,还是水墨画墨笔线条流畅挥洒,都是古代文人在作画时或直抒胸臆或婉转传情的深刻体现,能让观者在面对作品时直接感受到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变化,表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实质。经典的画作不论是哪个年代的欣赏者鉴赏,都能通过线条的曲折波动感受到创作者的意趣。
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有千万种的变化,曲直波折,虚实变幻,由此构成的图形世界能够更加多元化地表达现代社会人们的情感需求,具有线条感的设计作品在观者的印象中更加具有现代性,具有强烈的现代艺术形式美感的印象。将绘画中的线条融入到设计中,为现代设计打开了更高阶的大门,让现代设计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另外,将传统中国画运用线条的飘逸感到现代设计作品中,能够打上中国特色的印象,更加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水墨画审美风格
(一)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对中国水墨画构图和意境的运用
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构成法则,也可以成为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法则。悠远缥缈或情感流动的意境,通过一定的精心设计构图,变成动态的可以无限幻化的云天、岚雾、江河、池沼等,既有传统的中国风,又体现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意境感。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画面构图的意境化,可以使画面设计空灵有生气,使有限的直观画面充满诸多想象,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效果,满足现代人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现代艺术设计优秀作品中对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的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的画面营造,在表面意象的刻画下,追求的是“意象之外”的意义,也即意境氛围的追求。要实现一定的意境氛围,就要通过调整画面景物的虚实关系。水墨画虚实的体现一般都是以“留白”“计白当黑”“以实观虚”等绘画理念来构成的,空白和虚景的运用能让画面更加富有空灵的感觉,也能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现代平面设计的构图中,平衡好虚实关系一样很重要,实物多了,显得画面拥挤,信息太多反而过于纷杂,就要善于“实物虚化”;虚景多了,又会显得整体涣散,不能突出主题和重点,就要善于“虚物实化”,找到虚实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才能使整体画面活泼又不失重点突出,并且能营造逸致飘逸的中国风。
中国画中的水墨风格是在平面设计风格中运用得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水墨风能够充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使得要突出的对象描绘显得“似又不似”“似实而虚”,从而能在一定的意境中突出对象的神态。现如今涌现出很多优秀平面设计作品在营造意境时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设计风格的取向可以说是现代潮流的风向标了,设计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诸如色彩、工艺、材料等,设计作品通过这些物料的选择取用,能透出更深层次的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的潮流、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更新等上层建筑的建设。
中国传统绘画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其背后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设计获得具有中国特色风貌的文化宝库,能够让中国设计在世界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领域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绘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特色,创作者以独特的东方视角以及审美思维来充分阐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水墨画、工笔画等国画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细腻、追求人的内心世界开掘的精神,国画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力透纸背的画法等都能够为艺术设计者提供更多的设计灵感。
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出的独特的审美风格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内涵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礼治精神与人本精神等,使现当代中国艺术家和艺术设计者得以在世界艺术舞台崭露头角。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6
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气质与魅力
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一详述难免冗繁拖沓,只能就其最主要的形式进行阐述,古代建筑最注重的是一种艺术生命力、一种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的建筑南北方风格差异明显,北方的建筑气势恢弘,南方精巧别致,认识建筑的本质自当从传统开始。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构成
要谈古代建筑首先要知其特点,明其关联。
具体表现为: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蓄,追求和谐统一,尤其强调与大自然的接触,通过门窗和院落,使人的活动始终同自然相联系。
空间,在中国古代并不把它简单地当作物质实体之间的空隙,而是给予它以更深刻的精神意义乃至有关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组合形态一般都是由四座单体建筑,以院落为中心,环布四周,构成一个“四合院”。
“院”也随之成为建筑群体组织的基本组合单位。
一个有规模的建筑群,便是聚集若干“院”组合而成的,因为建筑群的功能差别,故院落组配形制各异。
根据虚实结合,通过不同功能分区建筑空间的千变万化,来突破单体建筑标准化的制约并表达其深刻的精神实质。
二、典型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诚然,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分为宫殿和民居,而宫殿又居于更为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就布局可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
前朝,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召见群臣与外国使节,接受百官的场所,是皇权的标志。
所以,这一部分要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势。
宫殿建筑被这种设计思想所指导,所以古人把设计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运用建筑本身的巨大院落空间,创造出了强烈浓厚的威武、严肃的气氛。
在此,我们以我国历史上几个时期为例,进一步的说明。
隋唐以来的宫殿,都是仿周礼的手法,将前期分为大朝、日朝、常朝三部分,沿着宫城的中轴线,层层推进为整个宫殿建筑群的中心。
明清阶段,皇宫的紫禁城规模已远远能与汉唐鼎盛时期的巨大宫殿同日而语,明的三大朝已演变为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
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帝王宫殿所特有的那种威严、壮丽的艺术氛围。
在这座南北长达九百六十米的宫殿中,从午门到乾清门的前朝三大殿,竟占了长达六百米的范围。
同时,为烘托这一高潮,特别设置了由大清门经千步廊、天安门、端门到午门的长达一千三百米的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这种手法,正是通过古代宫殿建筑特有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们居住的房屋样式和风格也迥然不同。
在我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京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是我国民居的典型代表。
在四合院中,它分为前、后两院,中门位于两院之间。
前院是作为门房、客房、客厅,后院非请莫入。
规模形式的华美,是全宅醒目之处。
座北朝南的房间为正房供家族中长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长幼尊卑的观念,东西两侧的配房才是晚辈的居住地及其它用途,座标点成为个体在群体当中最具象的标记。
堂的左边为长辈居室,厢房为晚辈居室。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遵循着“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的原则。
如此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北京四合院以其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空间组成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从群体到单体,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内铺设到装饰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既人们所说的。“礼者,天地之序也。
”这种强烈的儒家体制思想,既包括了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又构成了封建社会建设等级秩序。
而这种蕴涵着社会、伦理、宗教的秩序美,又极大的延伸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使建筑更丰富、壮观。
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地方主义风格中,中国元素体现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今社会中不少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以体现儒家思想观念为特色,如按照群体的组织关系布局,而非西方的单体的巨大的体量感的建筑。
色彩、材料的使用等等。
三、传统建筑对当下建筑发展的启示
我国传统形式的建筑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洗礼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矗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并一直被视为国家、民族形象的象征。
笔者认为中国建筑要在传统中创新再创新。
首先,文化传统的继承一般采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但更高层次的建筑设计除了吸收传统的精神外,还要有创新,有突破。
建筑要随时代前进,只有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我国建筑才能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筑的要求也必将不断提高,仅仅满足功能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有许多优秀的因素是现代建筑中所不具有的,所以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我国的建筑设计师有责任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下去,推动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古往今来,每一种社会形式都会伴随着特定的精神状态,同时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形式。
不管是建筑或是艺术,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
文明属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
因此,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史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元素。
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同时,自身代表文化和生活环境。
充满独特意义、生命力强盛的建筑设计,将在传统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的建筑文化的碰撞中诞生并发展。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7
艺术生活艺术
摘要:桂桑的《泉》充分体现了现代达达先锋艺术的存在之根本――生活。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音乐创作的偶然性和其音乐行为的必然性,则以其为蓝本,以解构的席度看后现代音乐用以寻根至生活这一真实的本源。
关键词:现代派 后现代派达达主义 桂桑《泉》 凯奇的音乐
【中图分类号】I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182-1
西方社会发展经历了前工业、工业区和后工业三个大的阶段。前工业以土地生产为轴心,工业社会从机器生产为轴心,后工业社会则以消费和信息为轴心。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新伦理精神逐渐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市场竞争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消费和信息成了新的轴心,这些都标志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艺术也由此因精英化走向世俗化;与生活的界线从模糊发展到消除。当世人还没有弄清现代派为何物时。后现代派已以一种更真实的状态生活化出现了。对于多数人来说,现代派是一架迟到的班机,而后现代派则像一架早到的班机。机代艺术通过各种形式上的革命来承担现代共在虚无中拒绝承认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执意自我扩张的精神表现。后现代主义艺术则走出艺术的贵族领地,走向世俗、无序,甚至干脆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现代主义音乐与其他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无论怎样反传统,怎样革命都还是有序的,甚至是更严谨、苛刻的有序,只不过相对于传统而言是新的有序。而后现代音乐则走向无序走向行为过程,走向复杂风格或走向广场,走向世俗,走向虚拟空间,其实质是走向更为真实的生活及更具时代感的精神。
一、达达主义
(一}从历史上看,20世纪反理性思潮和艺术实践应源自达达主义。它是一场文学和艺术的运动,其性质是虚无主义。达达既是艺术,又是反艺术,因此它含有很明显的后现人主义成分。因此达达的后现代主义因素表现在反艺术和主体的消解这两个相关的状态上。
达达主义出现在一个绝对信念已经动摇的社会里。因此,达达主义者在“政治、道德和美学危机之际,最先强调个人需要得到自由”。达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H・H・阿纳森认为达达主义有三个共同因素,即:喧闹、并置和机遇。而对音乐而言,“喧闹”就是噪音,“并置”就是拼贴。“机遇”就是偶然,其中还有更细致的东西:噪音就是声音的“现成品”。
(二)马其尔・社桑(Mareel Duchamp)最轰动的作品是《泉》,这是他送到展览会的一个瓷便器,他的现成品(ready-made)做法引起很大争议。他的看法是:对现成物品的选择,它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visual indif-ference)为基础的,不讲任何高雅或粗俗的审美情趣……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完全麻术的状态。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之人的“无中心有我”的状态,也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精英文化的姿态。
二、约翰・凯奇的音乐
(一)1952年夏天的“黑山事件”:被称为音乐发明家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联合几位艺术界朋友,在美国黑山大学举行了一次被称为战后影响最大的行为艺术“作品”表演。情形是这样的:观众坐在四周,凯奇站在人字梯上念演讲词,卡宁汉在跳舞,卢森堡的画悬的房梁上而他则在播放磁带,图德在弹钢琴,而诗人玛丽・卡・理查茨则在另一个梯子上朗读诗歌,其他两人往墙上播放电影和幻灯。像这样的综合活动,是典型的行为艺术。它充满随机性、偶然性,明显带有亵渎性。是对精英文化的践踏,也是对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艺术观念的践踏,也是对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艺术观念的践踏,艺术概念被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界限从模糊到消解,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艺术?
行为艺术最基本的理念是:创作构思、计划,比媒介材料更重要,一旦表演的过程比结果的音响形式更为重要,这就可以称其行为音乐。
(二)约翰・凯奇成了战后先锋派的领头羊,对他的艺术创作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个:法国现代作曲家萨蒂(Saue,1866-1925),及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1870-1966)。
铃木大拙的禅学使凯奇获得了一种灵魂的解放,使他认为有价值的是世界或生活本身而不是对它的解释。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反人工、反控制的思想。
(三)凯奇寻找到了理想方法就是偶然、随机。因为他认为采用偶然的创作方法,可以使他的音乐从他的好恶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音乐表演历来是在听众面前进行的,因而从一开始就有行为性。凯奇的(水的音乐)(1952)就是一个把听众变为观众的过渡性作品。在这个作品表演中,钢琴家不仅要演奏钢琴且还要倒水,在水里吹哨,摆弄收音机和扑克牌等等。这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抹杀了艺术和生活的界线;消除了艺术高于生活的等级制,体现了反精英文化的姿态;消除了人工对音响的控制,既体现了禅学思想,又暗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反美意义。
三、结束语
今天是一个对自身产生了怀疑的社会――通过响亮的抗议,通过实事求是的批评,或借助于科学的分析。在音乐的创作及表现形式上必须走新路或至少去探索新路。在后现代音乐中,我们所面对的一切是如此令人震惊,富于挑战性,难以理解或令人厌烦,归根就是一个全面转变观念过程中的现象。我们的生活及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的作曲家就处在这一过程中。把这过程理解为一种危机是对形势估计的错误,因为危机是一种病态。发展的尖锐化,其结果不是导致复原就是导致死亡。但面对现代主义音乐,它的独创性和勃勃生机,这两种可能性都是无法想象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社会心甘情愿地受政治骗子蒙蔽,接受娱乐业廉价的感情代用品,屈从于广告业巨头的哨音,难道就不许音乐用这些方法来使人理解自己,从而使社会提高对现实的觉悟吗?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既平常又有趣,既浅显又令人激动的现实,充满了矛盾与荒诞,但也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机遇。由此看来,后现代音乐也在完成一项它向来都在执行的任务,利用它所掌握的创作、表现手法来令人信服地展示更为真实的生活及更具时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C・W・E・比格斯贝,达达和超现实主义[M],昆化出版社,1989。
[2]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
[3]施图肯什密特,20世纪音乐[M]。
[4]《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达达》。
[5]林德曼(德),西方艺术风格词典[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226。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8
摘要:
二度创作属于二胡艺术实践过程中不容缺少的重要环节,二胡艺术家们往往会结合自身阅历或者是情感认知等情况,运用科学化的技法技能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个性化以及多维度展现。此外,二胡演奏者们所具有的较强二度创作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必须要在长时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形成。二度创作能力培养需要在扎实基本功前提下,不断积累阅历,促进艺术素养水平的提升,全面把握二胡音乐所具有的地域性以及时代性,增强二胡创作能力。本文就二胡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展开详细论述。关键词
:二胡表演艺术;二度创作;实践音乐一度创作属于二度创作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音乐作品都是借助音乐表演二度创作向听众展现的,然后在表演人员艺术表现力基础上引发听众们的共鸣。然而由于表演人员自身条件因素,音乐表达或者是传递期间给予听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二胡艺术的音色比较柔美,且表现力非常丰富,在表现手法方面是多层次的,并因历史文化渊源受到广大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因此,现阶段对二胡音乐实际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二度创作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在二胡教学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社会效应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所有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其艺术行为可以从狭义角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创作阶段、表演阶段以及欣赏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艺术家属于创作以及表演艺术的自然主体,而观众则属于欣赏层面的自然主体。音乐作曲家们把多种音乐素材以及创作技法进行有机,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在此过程中融入相应的思想感情,最终创作出完整化音乐作品,该音乐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度创作[1]。而在一度创作前提之下,音乐表演人员结合自身对于相关乐谱的不同解读以及对于乐器本体技法情况的熟练掌握,借助乐曲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然后将表演人员的自身经历不断融入其中,进而表现出风格各异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称为二度创作[2]。从二度创作的特点上来看,二度创作中的表演人员在整个表演期间不仅要充分阐释作品深层次内涵,而且要融入一定的创造性表演,使其与他人的艺术有所区别,体现艺术的个性化特征。
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同时也是赋予音乐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创造行为。音乐表演不仅要做到对原作品的真实再现,而且要借助表演进行不断创造,就原作品实施补充以及丰富,致力于超出作曲家本来设想,加入新鲜活力,使表演艺术重焕光彩,这也是音乐表演以二度创作形式存在的本质性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二胡演奏人员的二度创作属于二胡演奏者对作品生命力的再次赋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二胡演奏生硬再现原作问题的出现[3]。实质上,二胡音乐演奏并不是对于前辈艺术家相关演奏技法以及表现情感的单纯性模仿,也不是机械朗读原作谱面,而是表演艺术家们在自身阅历、情感积累以及能力认知等条件下,就二胡音乐作品实施的个性化以及多维度的再次展现[4]。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满足相关欣赏主体所具有的多元化审美,从根本上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二胡演奏家作为二胡音乐作品以及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所发挥的沟通交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优秀二胡作品只有在融入演奏人员个性化二度创作的基础上,才可以从内容层面以及形式层面进一步赋予音乐作品核心灵魂。
二、二胡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实践
通常情况下,二胡表演艺术当中的二度创作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二胡表演二度创作的理论准备阶段。在该阶段,我们需要就作曲家所处于的特定化历史时代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化了解。究其原因在于作曲家属于特定历史时代中的人,其创作往往会受到特定历史时代发展情况、社会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滋润以及影响,进而在实际音乐作品当中表现出个性化的人格追求以及独特风格特征[5]。总而言之,二胡作曲家作品中一般会凝结着作曲家自身对于大自然、社会以及道德等的感受与领悟。
第二,二胡二度创作的技术操作阶段。当顺利结束理论阶段准备之后,就可以进入到技术操作阶段中去了。因二胡作曲家一般是借助旋律、复调、曲式以及和声等创作手段,实现对自然、社会与道德等感受有效融入的。所以说,在二胡演奏家二度创作过程中,创作人员必须要就乐谱旋律、和声以及复调等技法,从技术层面实施深入化分析研究,最终实现音乐作品全面化、系统化的呈现。例如,在二胡演奏曲目《二泉映月》当中,二胡演奏者应注重右手弓法的合理运用,然后选择存在音头的专业化换弓方法,也就是音头换弓,还可以叫做“传统换弓”。其特点在于所发出来的音色相对来说比较扎实质朴以及刚劲有力,能够很好地切合《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内涵。如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无音头换弓方法,也就是“无痕换弓”,则音乐听上去会过于华丽以及水灵,无太多的冲突感,而且爆发力也相对较弱,难以充分表达出《二泉映月》的苍凉以及刚劲。
第三,二胡二度创作的演绎对比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非常优秀的二胡演奏作品,必须要经受得住历史考验以及时间冲刷。当优秀作品经历了一定的时代变迁之后,往往会被具体所处该时代的作品演奏家们因历史文化因素以及人文自然因素等的影响而做出不同演绎,甚至会在同一时期内演变出差异化流派,一般表现为不同演奏人员或者是同一个时代但流派存在差异的演奏家们在对同一部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会表现出个性化风格特征[6]。所以说,一个较为成熟的二胡演奏家必须要在文化以及艺术不同风格或者是不同流派对比研究当中,紧紧把握作品内容以及独特化的艺术个性。然后在此前提下,二胡演奏家们再参照或者是吸收同时代不同演奏家们关于作品演奏的精华,进而发掘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形成合理化的音乐演奏方案。当然,当演奏家形成个性化艺术风格的时候,应紧紧把握“度”的基本原则。该原则要求二胡演奏家们必须要就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力与作品原始创作意图进行平衡。比如,美国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指出:“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二度创作属于促进二胡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构架二胡作曲人员以及听众的关键性桥梁。当二胡演奏者拥有较强二度创作能力之后,就可以增强二胡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流传度,从而充分发挥二胡艺术价值。然而,二胡演奏者所具有的二度创作能力培养属于一个长期过程,必须要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并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不断提升艺术素养,全面把握二胡音乐作品所处于的地域性特征,增强二度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国昌。解释学视角下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意义——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视域融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155-157.
[2]李艳杰。论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实践[J]。大舞台。2012,11:69-70.
[3]季维模。三个高峰三座丰碑赏析《江河水》。《新婚别》。《长城随想》,走进闵氏博大境界的二胡艺术[J]。中国音乐。2013.01:144-150+199.
[4]区洁。论歌唱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3.05:60-61.
[5]宋飞。关于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的思考——对二胡艺术20种演奏类型的区分与认识[J]。中国音乐。2014.02:42-50.
[6]宁志远。也谈二胡艺术的二度创作[J]。艺海。2017.03:50-52.
艺术作品论论文篇9
摘要:
研究动画艺术创作对萨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作品入手,在研究萨满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萨满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动画原创作品,利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研究和推广萨满文化,从根本上做到对萨满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关键词
:动画艺术论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动画片的要求也日驱增高,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更追求于影片的文化内涵,所以各国的艺术家们,都开始立志于寻找既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影片的娱乐性,且又能最大化增加影片的经济价值的方法。艺术家们发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有坚实的观众群,降低了作品的推广难度,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如今,民族文化俨然成为了各国推广自己的名片,也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想以民族文华为基础宣传和推广自身品牌。影视作品中,萨满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把萨满文华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也成为动画行业中重要课题。
一、萨满文化艺术的历史起源
原始萨满文化艺术,是远古的先人们与大自然博弈时创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生存和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的文化,是远古先民们特有的美感和灵性的文化遗留。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较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容易把把自己的个人意愿与信仰结合,认为生老病死和欲望的满足都依靠于神的旨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信仰古老的文化宗教——萨满教。萨满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民族的精神信仰,坚信他能将人的愿望与意志相互传达。人们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一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寄托。
二、萨满文化的内涵
1、萨满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北方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和宇宙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心,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形成了萨满教特有的文化观。从史学的角度看,萨满的一些唱词、神话记载了大量的民族起源、风土人情、文化交流的信息,在萨满祭祀过程中,音乐、舞蹈贯穿始终,用北方民间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对于神的敬畏之心和记录文化信息。2、萨满的观念传承北方民族精神之魂萨满强调集体意识,在过去时代北方民族的灵魂所在。那个时期大家都讲究集体意识至上、个人服从集体,弘扬了集体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建立渤海地方政权、建立金,最后建立了清代统一政权。是萨满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萨满的观念是传承北方民族的精神之魂。3、萨满是人们崇拜大自然的一种集中体现北方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神奇奥秘的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尊敬之情寄托在萨满文化中,把自然视做生命的起源,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母亲。自然给予了他们光和热,给予了他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是向上的,故而萨满是一种正面且积极的文化体现。
三、原创动画短片《萨满鼓》中萨满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萨满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先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不断探索大自然以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一)崇拜和敬畏大自然是萨满文化的核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最优秀的产物,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且相互并存,以萨满文化中的崇敬自然的朴实的崇拜观念为基准,创作作品《萨满鼓》,作品中萨满神化身变作鹰、鹿、熊、鹿、鱼五位神灵,在人们遇到灾难时,为人们祛除灾祸,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神的崇拜深入人心,更加依赖人们信仰的神明,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实现者。
(二)体现人们期望远离灾难,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彷徨失措,此时,闪电闪过,飞鹰破空而出,萨满神降临,鼓声震天,萨满神伴随鼓声舞动,世界变得明亮而又温暖,人们开始高呼,一起舞动身体,之后萨满又化作一只雄鹰、野狼、雄鹿与海鱼后,拯救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驱赶灾难,是和平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安定。
(三)作品体现萨满的核心文化观念
萨满艺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性,受萨满世界观的主宰,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使者,作品《萨满鼓》很好的诠释了萨满的世界观。
1、敬畏自然的力量作品《萨满鼓》源于旧石器时代,无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危险时刻发生,但是那时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自然的馈赠人们无可替代,自然的灾害又不能避免。所以人们崇拜于自然的博大的同时,也更加敬畏它。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需要精神崇拜来支撑信念,萨满鹰神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想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他舞动太平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对于自然的崇拜,才能更好的和自然相互依存。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在捕猎的情况下,见识了动物或者植物的能力,崇拜于动物或者植物的神奇力量,希望与它们一样,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人们开始把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看成自己精神的寄托,寻找能够代表本民族的图腾象征,希望自己可以与图腾上的动植物一样,变得勇猛无畏。萨满被看做是人类信息的传达者,是与神明传达自己愿望的使臣。鹰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拥有令人敬畏的外形和强悍的捕猎手段,所以萨满被称为鹰的化身,可以完成人与神沟通的重大使命。作品《萨满鼓》的故事背景来自于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是阿布卡赫赫命令神鹰从天空飞来,用翅膀上的羽毛给人类带来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最后鹰是萨满的第一护卫神。在萨满教中把鹰看做是火、光明、生命的象征,因此,满族有崇拜鹰的传统,并且把鹰作为民族的图腾文化加以崇拜。至今在满族萨满隆重的祭祀中,依然有鹰、熊、鹿等醒目的民族图腾作品,他们被人类看做是人类的信仰,是人类崇拜的具象的图腾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四、运用动画这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促进萨满文化的传承
(一)萨满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
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寓言的神圣综合艺术。萨满文化中包含了品种繁多的萨满舞蹈和感染力极强的萨满音乐。在萨满祭司活动中,萨满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气势恢宏,有很好的渲染效果。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萨满文化,是对萨满文化新的诠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受环境和制作的限制,能够更为玄幻的诠释萨满神明的意境。
(二)通过动画特殊的表现手法,创作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萨满教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阶段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尼山萨满》等。这一类创世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中,是如何创造天地,创造人类的。讲述了宇宙开始,善与恶,真与假,生与死,明与暗的交叠。《天宫大战》中宏大雄阔的气势,天真质朴的想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情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又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出现,例如:《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萨满的寓意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内容深邃,在萨满文化中有很多奇幻的寓言故事,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利用动画这种富有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创造一系列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五、结论
萨满文化最为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北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信念支撑,是北方民族信仰的开始,是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萨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其中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制作的过程中受限的部分较少,利用动画的这一特性,将萨满文化和动画创作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是动画创作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3.161页。
[2]景超。萨满信仰的文化学诠释。满族研究。2007.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