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论语心得体会(优秀18篇)

2023年论语心得体会(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8 13:10:36
2023年论语心得体会(优秀18篇)
时间:2023-03-18 13:10:36     小编:zd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天地人之道:就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圣人.《论语》教给我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态度。

“神于天,圣于地”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于障锝,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认得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为无比强大。

我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有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我认为:一个人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14.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自己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论语》告诉我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与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是“仁”字。

在这个世界上,《1》什么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

《2》什么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3》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自己感悟: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事智慧。《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他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下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感悟: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这叫”失人“。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

《论语》中所提倡:“坦荡荡“的心境。

《论语》教给我很多处事的方法,做人的规则。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感悟: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论语。宪问》意思是: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就写到这里吧,可能自己认识的还不那么深刻,以后自己还要多学习多看书,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些.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导语(引入论题)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一系列言行之语。近年来,《论语》的研究再度兴起,尤其是在教育界,不少学校纷纷将其作为课程内容加以倡导。在我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第二段:孔子的教诲(对人生的深思)

在《论语》中,孔子详细记录了他对学生们的教诲和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回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关心人类的品德和行为道德。孔子说:“‘事父母,尽孝;事君,尽忠;事也能竭,虽千百人之所能竭,不可以竭也。’”(《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对于家人、国家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不图名利,不畏困难,才能积善行德,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三段:孔子的为人之道(做一位有担当的人)

《论语》中许多篇章描述了孔子高尚的为人之道。他要求学生“君子高其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仁爱和公正。而孔子本人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教导学生。他在面对困境和逆境时仍然坚守原则,坚持自己的道义,从不妥协。学习《论语》给我提供了一个伟大导师的模范,让我明白成为一位有担当的人,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原则是多么重要。

第四段:《论语》的教育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古代的思想,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负面价值观和扭曲的人生观,人们常常迷失在其中。而《论语》中的教诲,能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真善美。只有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迷失方向,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五段:学习《论语》的启示(道德的重要性)

学习《论语》不仅仅是为了在学术上有所提升,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正如孔子所提倡的,道德的修养至关重要。学习《论语》可以让我们明白,仁爱、诚实、担当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努力践行这些美德,并以此来评价和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的社会中,仁爱和诚实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重塑道德观念的时代。通过学习并践行《论语》中的理念,我们能够帮助社会重建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的关系,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结: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追求,什么是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把《论语》的思想融入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中,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只有通过学习《论语》,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标,塑造真正有价值的自己。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部哲学书,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导向提供指引。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飞啊,飞啊,我突然来到了时空隧道,回到2019年9月1日,这个与众不同的早上,我们相约来到国学课堂,开启了300多天的《论语》学习旅程。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却历经了两千多年长盛不衰,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可得知,孔子在三十岁时便开始办学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说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孔子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学到了做一个君子必须言行一致,必须明白自己身处的位置。比如:老师就是要做老师的位置上,学生就要在学生的位置上,老师不能违反自己的话,学生也不能出尔反尔,要说到做到。

孔子的学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学霸颜回。颜回又名颜渊,或子渊。身为孔子最疼爱的弟子之一的颜回,才四十岁便病死了。那他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呢?有言为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颜回身上,我学到了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学习。

当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让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学。他先后问政、问士、问成人、问事君,分别得到收获。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总在一旁保护着孔子。同时,子路又很忠心,重视礼节。在卫国大乱中,他不听旁人劝告,坚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见他的忠心耿耿。进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与敌人砍杀,被敌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捡,被敌人杀死,临死前还不忘将帽子系在脑袋上,可见他把礼节看得比命还重要。我从子路身上学会了好学、勇敢、忠心等优秀品格。

读了《论语》,我更深切地接触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为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横线表示自己,长横表示别人,也就是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虽然《论语》二十章的学习结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论语》的学生生涯结束了。希望我继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发扬儒家文化思想。比如:当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纪律时,学习委员却站了出来,我会用《论语》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劝告他。当班长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的规定时,我会说:“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

希望《论语》被更多人知晓,让孔子的文化思想传遍整个世界!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读书摆脱了功利的实用主义,把读书看成修身之必需,这样书才能读出味道,读书时才能不浮躁,静下心,持之以恒。心静、明理的结果必然是学习上的持恒和透彻。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语,也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孔子不但在理性上一直重视学习,而且也认为,这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同时,基于学习之上的感悟,更是一种智慧的欢悦。人生在世,能够每天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活法。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那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喜悦。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之人互相切磋,而且多多益善。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无朋自远方来”,甚至近处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也并不能影响一位有修养的人的情绪。因为在君子的眼里,学习在己,知不知在人,自己的学习与别人的知不知无关。这是一种已消解了名利的学习和做人的自在状态。“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2、勤勉好学不贪安逸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吃穿住行虽属于细节问题,然而一旦开始追求这些物质的享受,就会渐渐被它软化、腐蚀,以致让自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所以,必须在一开始就树立起警惕性,并且用远大的事业目标来冲淡并取代它在生活中的地位。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大业的人莫不如此。

志向远大者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缠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务”的毅力和能力。虽然,这有些不近乎“人情”,但对于一个已确立了崇高追求目标的人来说,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饱暖安逸。因此,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事业上来,才能做到办事机敏果决,不断改正错误。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有了明显的回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其中,孔子的《论语》无疑是最负盛名的一部著作。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许多学者和爱好者积极建设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把自己对论语的理解与体会分享给他人。这一文库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学识,也提供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首先,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海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凝结了他们对人生、道德的思考。学习论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库中的心得体会文章透露着各类传统文化的根基,比如尊师重教、爱人如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学习和发扬的品质。

其次,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虽然《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但其中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却能跨越时空,引起现代人的共鸣。通过学习论语,人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家庭教育、领导力培养、社会道德等。文库中的文章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解读,也是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独到看法和解决方案的提出。这些见解和思考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为人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正逐渐模糊。学习论语和分享心得体会的文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爱好者可以在这里广泛交流自己对《论语》的学习和理解,互相启发和提高,形成新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这不仅对于文库的建设和扩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为人们提供了深化学术研究的平台。学习论语并进行心得体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爱好者不仅可以加深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还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与其他人分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时,许多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进步。

综上所述,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具有多重价值。它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知识海洋,拓展了视野;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人们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和支持,促进了学科的进步。相信随着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也将随之提高,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作出我们的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于论语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学习《论语》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的杏坛剧场内传出朗朗的诵读声。20xx多名少年儿童齐声诵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中国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悬,孤灯一盏。橙黄色的灯光笼罩着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于桌旁,在这样一个宁静而又安详的初春的夜晚,仔细背诵着一本蓝色仿线装的,薄薄的小书——论语。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说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学。我们中国人可是不会陌生。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等级社会的生活经验,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上。比如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扎,落井下石,背后捅刀,见利忘义,过河拆桥,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损人利己,假公济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什么,大家补充。

总之,我们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国人是适应力最强的生物,在任何的环境里都可以生存。并且还有一整套自我娱乐的方式,我们是最喜欢内耗,窝里斗,最容易忘记过去,最经常变得麻木不仁,最喜欢隔岸观火,充当看客的民族。好了,不说了,鲁迅先生比我说的强多了,不敢班门弄斧。

鲁迅先生原以为可以用笔做刀剑,用激烈的言词,大声得呼喊惊醒沉睡的中国人。可是她错了,文学的力量微乎其微,鲁迅本人也似乎被我们遗忘了。是毛主席率领的,手握着真正的枪杆子的百万雄师,彻底改变了中国,用政治和经济的力量改变了中国人。可是很遗憾,毛主席也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单单依靠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可以改变人的精神。于是,他打倒了孔子。于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论是孔子,毛泽东,还是鲁迅,他们对人性善和恶的两面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解决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质和所处时代而不同,至于结果,只有历史去评说了。我在这里说的,不过是发一点牢骚罢了。

随着我这并不聪明的脑子的一点小小的进步,我越来越感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其说一场经济和政治革命,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如何能让劳动者联合起来,不是仅为自己的一点私利,团结一心,为捍卫胜利果实而奋斗。如何保证那些代表人民掌权的人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更不是做剥削,欺压人民的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

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但我知道信念和毅力,这正是当今世界所缺少的(抛开对金钱的毅力和信念不算)——必会造成“群体短视“,也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注定了我们只有在一次大规模的毁灭之后,才会在废墟上建立这样一种共识。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意义有了极大的不同。孔子其实是最早的社会主义的倡导人,是第一从实践上去探索的学者,只是方向有些不同——他的学说是对人性善恶的理解和把握,和各种实践的操作方法。这同样是儒家现代复兴的基点所在!

孔子和毛泽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高的超乎想象。他们一个用温文尔雅的情感力量,一个用躬身亲为的实干家力量。改变了中国。所以,我喜欢《论语》,喜欢《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因为这些道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另外,本人工作学习很忙,实在没时间去把我的文章总结发展了,还望见谅。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我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后才是改变社会,所以,不论是人性的善和恶,我都要潇洒走一回了,不论这水多混,我都要摸一回的。也许有一天,我会出淤泥而不染,那时,我也许会写出更有分量的文章吧!

一提到《论语》就会马上想到孔子,想到他对弟子的教诲。《论语》这书是全世界的精华宝典,《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自从秦始皇的那个时候有“炆书坑儒”,打打打急了《论语》的传播,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当我们拿着一本《论语》看时,可能刚开始觉得只是几句简单的话罢了,可是细细品读,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这些只是概括性的结论而已,事实上,孔子对待不同的人,对于它们就有不同的解释,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是用的。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在这里发出自己的不满,发出自己的呻吟,“还老百姓们一个和平安全的生活”。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作为学生,我们应懂得“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我们应该熟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话,我们差不多都会说,可是我们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那就“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吧。

我觉得孔子是个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如,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我们要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我不想说《论语》你必须去读,但我们确实需要去读,它就是我们的精神营养品,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缺少营养就会影响到健康,而《论语》正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难得之物。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话有两个解释:一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交友之道,与人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感到尊重;另一个解释是晏平仲这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处越久,越对别人尊重。

对于第二种说法,我倒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

对联

: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

字典

,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回头一想,这事确实是我不对,因为我犯了说话的大忌——没有顾及人家的尊严。后来就找机会向这名同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

语言就像是一把倚天宝剑,拿在武功高的人手里,可以行侠仗义,可以铲恶除奸。但是最可怕的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拿到这把宝剑,他可能会随意挥舞,一不小心就会害人害己。

看看上面的现金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对语言的重视,“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对语言的态度。

在古代,有人主张干脆就少说甚至不说话,我想现在来看未免可笑。我们应当尽量成为语言的高手,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用,只是与人说话时要慎重,不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众多的场合,都切记千万不要信口开河,就像一个拿着宝剑的小孩胡乱挥舞!

另外还有一事要注意,中国人过去有句话讲,“熟而忘礼”,这真是人的通病,我们对初认识的人,一般来说都能做到慎言,但是一旦日久天长,相互熟悉了,有时就无所顾忌了。其实不管是熟人还是生人,说话时都要维护人家的尊严,要慎言。所以要学人家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这一点浩然也做得不好,说出来这些心得,与大家共勉吧!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易经》上说:“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不错,古人所言不虚,我们的社会并非平等,而是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过去不是说三教九流吗?就是说人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何者为尊,有权者为尊,何者为贵,有钱者为贵。既无权又无权的小民,自然要自卑而下贱了。所以饭店的服务生见了经理难免唯唯诺诺,门卫见了大款总要点头哈腰。像子路这样,穿着破布袍子和有钱人在一起,不卑不亢,实在难得。

所谓的尊卑贵贱都是以势力的眼光看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干什么,能做多大的官,发多大的财,自己能把握的不多,不能不承认有很大的命运因素。所谓富贵莫强求是也。但是从人性上来看,就是众生平等,没有贵贱区别。

可是现实世界,毕竟是一个尊卑的世界。这也是个事实。陶渊明当县令要接见上司,就得卑躬屈膝,可是他终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隐居了,这是惹不起躲的起的哲学。多少有点消极逃避的味道。相比之下,子路既不躲起来隐居,又不卑不亢的与权贵交往,这样的境界要更高。

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是也,就是保持平常心,凡事通过正当的努力,能成功就成功,不成功就算了,不做非份之想,不做非份之想,就能保持人格的独立。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的尊卑意识更强。还记得有一位作家出国后,看到白人青年器宇轩昂的干着清扫工的活,清理着草坪;看见门卫不卑不亢地为大人物开门。觉得非常惊讶。其实如果承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不管人是干什么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况且小人物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偷不抢,能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就很了不起了,有什么好自卑的?这一点,我们真应当向人家学习。

所以,见了大人物,见了大款,不要自卑,要有自己的尊严。生命是平等的,人性是平等的,为什么要自卑呢?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命运,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自尊。我们没有钱没有权,这的确不是件另人高兴的事,但如果既没权又没钱,再没有了尊严,那岂不是更输得一干二净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

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国学经典,大家学习的论语之后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会写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学习论语心得体会500字,请参考!

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去只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排版印刷术,还有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宝藏。

对孔圣人的认识,仅是泛泛知道一点点,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可是通过文革运动的批林批孔,把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搞乱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外国经济、文化,虽然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了,随之社会风气出现了很大的混乱。

尽管中央领导一再出台很多防腐倡廉的政策和法令,媒体不断加大宣传遵纪、守法、崇尚道德文明的法则,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表彰好人好事,每年全国评选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仍不能彻底改变社会秩序混乱的形势。

在这关键时刻,我们接触到了大成文化国学班,接触到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成文化的传播者,敬爱的杨老师,教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使我认识到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生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亲情友情都同样要付出赤诚的爱心,通过学习《论语》使我认识到:孔圣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

不论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游列国说教中,遭遇陈蔡绝粮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弘扬仁德。

他的学生樊迟问孔子:“老师,仁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爱人”。

在孔圣人看来,只有能爱人的人,才称得上仁,仁者爱人。

我们应该学习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爱人,要从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孝敬父母、长辈、师长,爱护和关心周围的邻里、朋友。

当他们有困难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全力帮助。

如上车让座指路,对有了灾难的人应尽微薄之力捐款,对流浪街头的残疾人应随多就少地施舍一点,这些都是一般人的举手之劳。

孔夫子又说:“荀志于仁矣,无恶也。

”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仁性,就会致力于爱,有了仁爱就不会再去做坏事。

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大家,这样人与人之间,社会才能和谐共处,有了和平、温馨的环境,大家才能有信心、有决心快乐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以往虽然自己也做了些关心帮助别人的小事,但距孔圣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远,今后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给子孙周围邻里宣传圣人、君子的仁、爱、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质。

如果人人都来传颂孔圣人的礼仪、仁爱,祖国变的更加美好。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年事已进入暮年,《论语》又是一门高深的学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很多东西都很难听懂,只能领会一点大意,希望杨老师能考虑到大多数学员文化程度较低,讲课不要太深,由浅入深的满足象我这样的学习要求。

以上如有错误,请批评指导。

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去只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排版印刷术,还有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宝藏。

对孔圣人的认识,仅是泛泛知道一点点,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可是通过文革运动的批林批孔,把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搞乱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外国经济、文化,虽然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了,随之社会风气出现了很大的混乱。

尽管中央领导一再出台很多防腐倡廉的政策和法令,媒体不断加大宣传遵纪、守法、崇尚道德文明的法则,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表彰好人好事,每年全国评选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仍不能彻底改变社会秩序混乱的形势。

在这关键时刻,我们接触到了大成文化国学班,接触到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成文化的传播者,敬爱的杨老师,教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使我认识到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生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亲情友情都同样要付出赤诚的爱心,通过学习《论语》使我认识到:孔圣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

不论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游列国说教中,遭遇陈蔡绝粮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弘扬仁德。

他的学生樊迟问孔子:“老师,仁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爱人”。

在孔圣人看来,只有能爱人的人,才称得上仁,仁者爱人。

我们应该学习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爱人,要从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孝敬父母、长辈、师长,爱护和关心周围的邻里、朋友。

当他们有困难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全力帮助。

如上车让座指路,对有了灾难的人应尽微薄之力捐款,对流浪街头的残疾人应随多就少地施舍一点,这些都是一般人的举手之劳。

孔夫子又说:“荀志于仁矣,无恶也。

”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仁性,就会致力于爱,有了仁爱就不会再去做坏事。

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大家,这样人与人之间,社会才能和谐共处,有了和平、温馨的环境,大家才能有信心、有决心快乐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以往虽然自己也做了些关心帮助别人的小事,但距孔圣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远,今后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给子孙周围邻里宣传圣人、君子的仁、爱、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质。

如果人人都来传颂孔圣人的礼仪、仁爱,祖国变的更加美好。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年事已进入暮年,《论语》又是一门高深的学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很多东西都很难听懂,只能领会一点大意,希望杨老师能考虑到大多数学员文化程度较低,讲课不要太深,由浅入深的`满足象我这样的学习要求。

以上如有错误,请批评指导。

我喜欢经常翻阅家里的《论语》,其中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对我的感触非常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流逝的日子呀,象水一样,昼夜不停。

”孔子在河边,一定是先抬头看天,看到斗转星移,昼夜交替,一天一天过去了,想到花开花落,四季交替,一年一年过去了。

再低头看看河里的流水,昼夜不停地流,一经流去,便不会流回来。

这时孔子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所以李白有一首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感叹时间像水转瞬即逝。

我们有时是这种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啊!像水一样快。

当我们和朋友相处愉快,天南地北地谈论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很开心的时侯;当我们很认真地听课的时侯;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今天就变成了昨天。

有时是另一种感觉:当我们玩电脑的时侯;当我们只做一些无聊的事情的时侯;当我们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的时侯;时间过得真快。

就在我们后悔自己老是浪费时间,讨厌自己的时侯;时间又过去了。

就像水一样,在我们不知不觉时刚流来的水就又流走了。

我们的时间每天一秒一秒地流逝,世上没有一件事不用时间啊!从我们出世以来就天天与时间赛跑啊!所以我们要懂得好好利用自己的时间,也好好珍惜别人的时间。

不要再让时间像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流走了!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

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

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

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

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

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

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

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

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

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

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

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

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

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

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学习论语成为了一种时尚。论语被誉为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智慧,对于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论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建立起“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通过交流和分享,不断深化对论语的理解,帮助自己以及他人更好地应用论语中的智慧于实践生活。

首先,“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将众多学习论语者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学习者进行思想碰撞和知识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撰写文章或者发表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启发,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思维的盲区,并且在交流中更好地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还能够结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

其次,“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论语中蕴含的智慧。论语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关系以及行为准则的深刻思考,而学习者通过撰写心得体会,能够将自己的思考与论语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其中智慧的理解。通过将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将论语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实际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综合理解,并且能够用这些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

第三,“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学习者可以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思考自己在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方面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自己。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这种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个人的道德素质,还能够将整个“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的学习氛围不断推进。

第四,“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论语的机会。传统文化的推广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就是一个这样的平台。通过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进行分享,我们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学习论语的行列。而这些新的学习者,又会为“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带来新的思维和观点,进一步充实这个文库。因此,“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者。

最后,“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应用论语智慧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论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智慧,然后在生活中加以应用。通过应用智慧,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不仅仅是一个纸上的组织,更是一个实践和应用智慧的平台。

总之,“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文库”通过汇聚众多学习者,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智慧,激发个人反思和成长,传播传统文化,并提供实践和应用智慧的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能够找到知音,通过交流和分享,共同探寻传统文化的智慧之美。

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一天,子路与老师孔子闲聊,子路说,老师啊,我看卫灵公有把您留在卫国从政的意思,假如这是真的,您将怎样做呢?孔子回答说,我会先正名。子路表示惊讶,他说,有这样的事啊,正名这么重要吗?请老师指教。孔子说,子路啊,你真愚笨啊,先正名你都不懂吗。什么事情不懂就说不懂好了。

孔子对名正言顺重要性的解释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名,不等同于名字,而是指名分。什么是名分?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就是有名分,有授权,该你负的责任,该你挑的担子。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作为从政来说当然是名分第一,授权第一,然后是利益。授给你名分的同时,也就授给了你权利,并获得相应的利益。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1]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现在看这些话,过于理想化了。从理想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的,你不得,“伪诈自止”,但,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水平上而言的,关键的是,人的思想觉悟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名分”是无法束缚人的思想行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轨,就叫贪婪,贪欲。

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所以孔子接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道理很浅显,你是一名后勤人员,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谁听你的?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你却不是该处的处长、副处长,谁听你的?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你的才干就不能发挥,你再宏伟计划,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礼乐不兴”,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也就是说,你对合理社会的构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生活在社会上。因此作为君子,你必须把你的名分告诉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该挑的担子担起来,而且说了就要做,承诺了就要兑现,不说假话,兢兢业业。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2]。什么东西,什么特性;什么特性,该有什么名字,给予分门别类,已备其“别物致用”,否则就乱套了。“正名”当然还包括思想认识,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南怀瑾先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3]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和“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说人认识的偏差,与具体行动,与认识的准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有偏差的。是不是聪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你做的事情都是以唯物主义为圭杲,才能叫名实相符。中国文化重视名正言顺,更重视名实相当,名实相符,名实一致,否则就是名不副实。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段一:对论语的初步认识(200字)

作为一本古代经典的文化遗产,《论语》一直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之作。它由古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及后人记载而成,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学术思想。《论语》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引领世人,而实际运用中这段年月总觉得精神有些沉寂下来。我们今天读《论语》,不只是在理解古代文化,更在追求智慧的火花。我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产生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段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0字)

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我体会到:“修身”就是要做到自律,追求良好的行为和品德。正直、诚实、宽容、勇敢这些美好的品质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品味,也会带给他人正能量。通过家庭教育,我们培养自己和家人积极的行为和正确的价值观,更可以培养优秀的下一代。同样,“治国平天下”也是重要的。身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有义务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改革。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和清晰的目标,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段三:温良恭俭让(200字)

在《论语》中,有很多充满智慧的言论。孔子的言行对后代有很深的影响。读《论语》后,我最受启发的是他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温良”指的是以温和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时,以礼待人、宽容和友善,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同和信任。“恭俭”强调应该谦和低调,不追求虚浮的名利。相反,“让”则是教人懂得退让和容忍他人的过错。只有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

段四:励志奋进,行胜于言(200字)

孔子鼓励人们要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奋发向前的精神。他认为,“行胜于言”,意味着只有通过真正的行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学习和进步的道路上,不仅仅依靠言语和表达,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因此,“行胜于言”成为了我坚持做事情的座右铭,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挑战时,总能通过努力付出来完成任务,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他人的认同和赞许。

段五:尊师重道,不断学习(200字)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我深以为然,所以我发现每天都有大量的精神和时间,那里我该使其流逝?阅读《论语》不但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读后,我更加珍惜与老师、导师和家人的交流,并努力吸收其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本古代经典的智慧之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保持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学习和提升,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走上一条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看到了《论语》的异彩纷呈,孔子思想的遍地开花。读到见解独特之处,我会陷入沉思,读到幽默之处,我会会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先生的言语所深深吸引,也开始相信,“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对“学而”的解释,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较,从中可窥见先生对《论语》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算作读此书的一个笔记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对它的理解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误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这样才算是君子。

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强迫性的学习是快乐的,即使我们觉得痛苦,也应该装快乐状;有朋友来了,即使窝囊中羞涩,吃完上顿没下顿我也觉得招待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骂你,我心里也不难过。这是什么话?!完全是大话,空话嘛!《论语》要是这样来解读,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我们再来看看,先生对“学而”的解释。

头一句的解释,先生认为,“学而”中的“学”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做人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就是学问。

第二句的解释,如果要做学问,就要准备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讲到这里时,他说孔子当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他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上。让人不禁一乐。承前所说,做学问是要忍受寂寞、凄凉之苦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远”字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可能是时间的远。

后一句,讲的是,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就是所谓的“真人”“真君子”了。

读完先生的解释之后,我觉得我被骗了,被老师,被教科书骗了,而且一骗就是十几年啊,真是冤啊!写到这里想起了朋友曾开玩笑地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可不是吗?我以前拿起《论语》就会觉得不知所云,确如雾里看花。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粗浅陋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老师又有几人能给过我们这样的见解呢,又有几人能给我们传授真正的《论语》思想呢?接受这样教育的我们一知半解,然后我们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段一:认识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论语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至圣先贤的智慧思想,更能够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和谐共荣的目标。

段二:论语的核心教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行记录,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和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论语的核心教义之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示了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政治伦理以及社会伦理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应该先修身,然后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意味着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只有每个个人都能够尊重道义、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段三:论语的价值观念

论语所强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提倡亲爱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必要的道德底线,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逐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体现自己的积极价值。

段四:学习论语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论语并不仅仅是研究古代的智慧和思想,更是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过程。在学习论语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理解论语中的思想观点,更要积极运用论语中的智慧原则。我们可以通过对论语的分析、对话和讨论,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理解和领悟其中的智慧。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论语中的思想观点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其贴近实际,并具有实效性。

段五:学习论语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论语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当越来越多的人以论语为指导,践行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时,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和文明。同时,学习论语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扰,从而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综上所述,学习论语是我们借鉴古人智慧、提高个人修养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研究和应用。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讲他是象形,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他是形声字,是说“儒”字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是他是会意字,是因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类,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倡导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谈到为政治国,孔子用“正”解释“政”。他认为,所谓“政”,就是正义、正气、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视执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关心民生疾苦,反对烦政扰民,主张爱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论语》的思想内容,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早早融进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论语》对中国史的深远影响,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润,对民族美德的基本定位,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古往今来,一直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并非虚张夸饰之词。

学习经典既要探本求源,更要开拓创新。

一、求学悟道

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持之以恒,惜时如金。健全心理,虚心好问。敢于质疑,开拓创新。

二、修身养性

爱国忧民,立志为先。修身养性,诚实恭谦。自律自强,质朴勤俭。任重道远,一往无前。

三、人际交往

识别善恶,崇尚信义。豁达包容,彬彬有礼。助人为乐,严于律己。广交益友,见贤思齐。

四、公务方略

执政为民,克己奉公。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率先垂范,草上行风。知人善任,人和政通。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四

《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个人已经以德报怨了,那他还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该怎样办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报怨也不可取,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还是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应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们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就应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訉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为人子,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学习文献的知识。很好的阐述了躬行与学文的关系。说明了做人要以德为先。也就是《论语》中说的仁,我们这天说的德乃为人之根本。道德实践也是学,与文献知识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以前问过老师说:老师啊,敢问君子,一个君子的状态什么样呢老师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叫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太简单了吧那老师又反问了他一句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啊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内心没有歉疚,上不愧苍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内心有什么可内疚的老百姓讲一句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坦然。孔子说,如果在当今社会,外在有如此多纷扰的声音,我们偏偏困顿于一派喧嚣之中,但是叩问内心,无忧无惧,这容易吗这还不够做一个君子吗所以其实我们不要以为说君子就必须要兼济天下、建功立业,于社会士工,做出大辉煌的人才配这个称号。其实一个君子首先应对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朴素的坦然。这对于这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是数字的数,也就是过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数,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对你的领导的态度:对你的上司老板,你对他有言必从,不管是夜里三点还是五点,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从来不违背。你想我这么对他,他就应对我个性好吧错!他会认为你的人格没尊严,离你招致羞辱不远。这叫斯辱矣。因为他觉得你是仰望他的。我们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当一个人在仰望他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在跪着。你怎样样能够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来。所以其实你对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数。你去这样失去自我的尊严去伺候领导,那最后会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觉得朋友之间无所谓了吧多好都没关系。有一些男朋友说,我去我哥儿们家,我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们家能够把他的冰箱翻得乱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样。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闺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什么样保密都对人讲。那闺中密友就出主意,说你离开这个男人吧,你离婚算了。其实这样的朋友都必须好吗孔子说:朋友数,斯疏矣。朋友要走到这么近的时候,就是疏远的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要以个体生命的独立尊敬为前提,包括父母对孩子。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处世中,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宽容之心;学习那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的谨慎;学习那种耻其言而过气行的行为方式。让我们也学会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爱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精神;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豁达、朴素与和谐;学习那种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诚信精神;体会到未若贫而乐,有道而正焉的快乐。总之,让我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4)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五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作为一部经典文化遗产,论语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慧和探索人生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特别选择学习论语,并加以诵读,期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得到更深层次的启发和体悟。

第二段:诵读为何重要

诵读论语使我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深意。通过将论语的句子与语调结合起来,将其口头传承的节奏感较为清楚地呈现出来,进一步帮助我理解每个词句的真正含义。另外,诵读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品质。因为诵读要求我们用正确的发音和节奏去表达经典中的思想,这意味着要不断修炼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第三段:学习中的体会

在学习并诵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准则。例如,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学而》1.2)一章中,孔子告诫我们在为政治事时,应该以德行为根本,如同北辰一样恒定不变,才能受到他人的尊敬和拥戴。这启示我在生活中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他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领导力。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1.1)则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及持续努力奋斗的重要性。这使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并付出努力,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和成长。

第四段:学习论语的启示和改变

学习论语不仅对我个人有启示和改变,也有助于影响家庭和社会。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好地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孔子强调了亲情、孝道、教育的重要性,这启发我更加关注家人的情感需求,并将这种理念传达给我的家人。同时,在社会中,论语也强调了道德、正直和诚实等价值观。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论语的智慧为指南,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和谐,公正和进步。

第五段:结尾

在学习论语的道路上,我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我也非常珍惜这个旅程。通过诵读论语,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培养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在生活中得到启示。论语的价值与学习是无穷的,我将继续学习并将其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 positive insights and changes.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六

读《论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

“愤”是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教学内容中的部分意思,但又未能彻底弄明白而产生着急的心情;“悱”则是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因而十分着急的情形。以前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在学生“愤”与“悱”的时候,不是点拨,让学生去悟。而是着急于学生吞吞吐吐的话语,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如果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课文和点拨学生表达。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

就这样由自己喜欢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论到李泽厚先生解读,通过先生的指引,我深入论语的精髓和意境之中,连带着发掘自己意识深处的文化皈依与人生目标。,感觉《论语今读》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的过程,也就是同先生交心谈心的过程,先生以其敏锐的视角、渊博的知识与沉重的人生经历,给我们阅读论语,审视自我,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因此,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边读边思考边学习,感觉对论语的理解越来越多了。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七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之一,孔子的《论语》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学习《论语》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得到人生启示。其中,第二章是关于学习的篇章,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无止境

第二章《学而》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感到高兴不已”,这是子夏问学的答案。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永远不会止步于一个点,需要不断地追求进步。

第三段:发现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为如果我们在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就会更容易遇到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之前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从而有效地避免问题的出现。

第四段:勤奋才有收获

在学习之路上,勤奋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别人的经验,积极汲取他人的优点,同时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第五段:结语

通过学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篇章,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取得巨大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坚定。

论语心得体会篇十八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和喜爱。在我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和对人生智慧的启迪,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1. 最初的接触

我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在高中时,当时因为备战高考,对于课外阅读并不怎么关注。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阅读到了《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这些语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逐渐将学习《论语》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诵读来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

2. 逐渐深入

随着我的了解的加深,我发现《论语》并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籍,而是供人们借鉴和学习的智慧之书。通过反复的阅读和诵读,我开始逐渐领会到一些经典语句所传递的哲理和道德观念。例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虽然言辞巧妙、嘴甜心黑,但如果缺乏真诚和善良,那么他的品德是堪忧的。这样的触动让我深深明白了做人要守正、为人要真诚的道理。

3. 学以致用

阅读和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诵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会注意将其中的经典语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如何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取得进步。基于这个原理,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4. 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充满了对人性、道德和礼仪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非常关键。通过诵读《论语》,我不仅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深思熟虑、善良正直的人,也对待他人的行为和言语更加宽容和理解。与此同时,诵读《论语》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德和正直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要注重道德的修养和公正的行事,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5. 继续探索的动力

学习《论语》是一种让人陶醉其中的过程,每一次的阅读与诵读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感悟和启迪。《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更重要的是它们包含了智慧的火花,对于人类的理解和审视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习和探索《论语》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追求智慧与完善自我的动力。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修养水平。通过诵读《论语》,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并不断激发我进一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欲望。《论语》带给了我一种思考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一本对心灵有滋养、对人生有启迪的书籍,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热爱和认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