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一
1、教材分析。
《比的化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2——73页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简比的方法。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2、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是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化简比的意义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只是组织者,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加强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学会化简比的方法。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借助“哪杯蜂蜜水更甜”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结合本课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1.情境引入,作好铺垫。
先是直接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自己意识到,不知道两杯蜂蜜水中蜂蜜与水的具体含量,是不容易判断的。而后又引导学生联系最近所学,想到用“比”来表示每个杯子中蜂蜜与水的关系。借此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观察、比较:原来的比与后来得出的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得出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小结: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约分,比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的性质化简。
通过观察、比较,以“最简单的整数比”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化简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过程。并初步感知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体验到知识的联系性。然后通过自学课本例题,自己探索化简比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化简比的理解,一方面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3.尝试练习,总结方法。
从“试一试”到“练一练”,从模仿练习到变化练习,从独立尝试到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化简比的三种类型:整数与整数的比;小数与小数的比;分数与分数的比,又让学生在寻求不同题目的解决方法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还发挥小组骨干引领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最后鼓励学生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归纳化简比的方法,力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知识的相通性。
4.灵活机动,拓展延伸。
让学生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设计了一组对比练习,自己得出两者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化简比的意义。
5.全课小结。
先让学生说收获,老师再作总结。
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导。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二
一、教材分析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分与合”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掌握1-5各数的组成和分解。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欢喝理解,最后能够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和分解。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科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基础。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分一分,合一合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现分与合的联系,从而从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我吗?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由鼓掌引出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才能拍响。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从而写出板书。《分与合》
设计意图:由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鼓掌引入新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感到亲近、自然。
二、展开教学。
(一)4的分与合。
1、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四个桃子,让同学把4个桃子分一分,分成两部分?
(学生拿出发的桃子纸片,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 得出结论:4个桃分成1和3; 4个桃分成2和2; 4个桃分成3和1。
2、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板书: 4 4 4
/ / /
3 1 2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去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对小朋友进行表扬和夸赞的同时设下疑问:请小朋友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呢?(或者说几和几可以组成4呢?)(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小组讨论然后指明回答,其余小朋友在组内说说
3、手势变变变。小朋友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这个游戏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如何的,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操作:弯曲大拇指,4指呈\ /型,看到老师的手势,你想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也可以说几和几合成4?将手突然反过来,这下呢?)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因为手反过来了。)
哦,现在呀,4可以分成3和1,4可以分成1和3,我们可以放在一起记住它。第二种分法呢?(还是2和2)师:为什么还是2和2?(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手势变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应速度,同时也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那么你想知道5的分与合吗?
请小朋友拿出老师发的花片纸在小组内分一分,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5?3、学生操作,老师指导。
4、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板书: 5 5 5 5
/ / / /
4 1 1 4 2 3 3 2)
5、你会这样说吗?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1和4??4和1可以合成5,1和4可以合成5??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出手指游戏。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我们一起来做出手指的游戏好吗?我出一次,小朋友们出一次,然后再说出两次合起来是几?如:师:我出1,生:我出2,2和1可以合成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我们改成拍手游戏好吗?师生拍手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 / 3 2 1 / 4 3 2 1
4 5
1 2 3 1 2 3 4
有没有什么规律?
4、完成第四题。
1)照样子画一画,谁能说说它有什么规律?oooooooo
(2)请小朋友们完成第二题,边做边想想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接着画下去。交流订正。
5、完成第五题。
认真写数。每个数写三遍。
三、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学到了那些本领?
把今天学的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初步练习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
3.掌握ai、ei、ui标调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合作、去探究,
使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学习拼音、进行拼读的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主动地学。
教学重点:
学会三个复韵母和它们的四声,能正确地读音和书写。 教学难点:
1、复韵母既不能读成两个音,也不能不表示口型变化的过程。
2、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拼音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激发兴趣,复习。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神奇的礼物, (出示苹果树)瞧,每个苹果都有一个名字,谁能告诉我它的名字,就把苹果送给谁?(复习单韵母)
2.揭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
(一)学习ai。
1.做游戏:比高矮。(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挨着老师站)引导观察,回答问题:老师和学生谁高谁矮?老师和学生是怎么站的?
2.由“矮”和“挨”引出第一个新朋友ai。
3.教发音方法。(先发a的音,收尾是i音,前音重,后音轻,中间气不断)老师用口型示范发音,学生模仿体会发音。
4.学生试读,小组内练读。
5.谁有好办法记住ai?(鼓励学生编顺口溜或儿歌)
6.在语言环境中学习ai的四声练习。
(二)学习ei。
1.学生掰手腕比赛,同时引导观察课本插图,这个小男孩在做什么?想象一下,他砍柴时嘴里会发出什么声音? 谁来模仿做一下?
就是我们要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
4.指导练习ei的发音。
5.在语言环境中认读ei的四声。
(三)学习ui。
1.打电话的小游戏。
2.利用插图记住ui的音和形。
3.指导ui的发音
4.ui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她也戴了四顶帽子,谁会读?
(四) 巩固练习,运用ai、ei、ui。
(五)指导书写。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四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本单元教学为默读的综合训练,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细细品咂这篇佳作,学到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中得到对社会与人的感悟理解,获得艺术的享受。
2、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加深对小说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的了解。
能力训练点: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主要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圈划出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1、这是一节智慧技能训练课,重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设计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因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讨论法,另外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件(显示天平画面)――作者介绍――提示回忆小说的有关知识――提示思考问题――提供知识迁移的情境
1、导入:(播放课件,显示课题及天平画面)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
2、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一下小说的艺术魅力。
1、检查预习题一:试根据下边提示的线索,从不同角度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种:原因(悬念)→结果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第二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2、检查预习二、通读课文,解读“变”。(设题思路: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身世变化:穷富穷
不变的`本质:虚伪冷酷自私(人类需要克服)
态度变化:撵盼躲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①阅读完本文,你对哪一个人物最感兴趣?(设题目的: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②解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目的:完成教学目标,圈画词语,体会作用,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3研读重点,剖析“心”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重点分析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勤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的“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心理变化过程:(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伯——哆嗦——马上回答——暴怒。
小结:小说人物寥寥,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写出了层次,突出了重点,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笔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这篇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对于他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喜爱,有所憎恶的。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来表白。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也没有用任何特殊的颜色给他们抹上花脸,或者让他们变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可是菲利普夫妇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已经出现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
4总结
作者塑造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为了表达他对社会和人的认识。他们的结局怎样?这一切都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解答。
假如菲利普夫妇的女婿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1、写一篇作文,反映和发掘身边的社会人际关系(提示:类似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为了使大家更能清楚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首先让我们共同解读《课标》规定的“初中年段的音乐教学的学段目标”和“音乐教学的四个教学领域”。
1.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活动。
2.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4.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5.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以湘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艺苑风景线》为例进行展开说明。
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并懂得:音乐是有组织的、流动的乐音和音响,它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听赏时的联想活动来品味的。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美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并让学生了解: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作品能直观形象地再现人物和自然景观,而音乐是非具象的听觉艺术,往往需要通过联想来体味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正由于此,音乐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将电视专栏与音乐进行搭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电视专栏没有音乐是不可想像的,但若是不加选择地乱用音乐,也是不行的。由此,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达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感受到音乐对于影视专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编者意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领域,是贯彻音乐教育新理念与印证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通过探讨、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有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互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1)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积极探索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运用能力。
(3)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对文艺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重点:(1)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难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进行综合表现。
单元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
第一部分是“音乐与意境”。这一部分体现了音乐与诗歌、语言的关系。教材选取了《晨景》、《嘎达梅林》、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夕阳萧鼓》四个音乐片段,并提供了四幅画面。让学生用诗歌、语言描述画面,并联系画面听赏四段音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并懂得:音乐是有组织的、流动的乐音和音响,它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听赏时的联想活动来品味的。
第二部分是“音乐与人物形象”。在这一部分,教材选编了两段表现人物形象的音乐作品,每段音乐都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其中《舍赫拉查达:苏丹王与舍赫拉查达》刻画了凶残的苏丹王和温柔的舍赫拉查达的形象,《两个犹太人》则刻画了一个傲慢、冷酷的盲人及一个可怜、悲哀的穷人的形象。这两段音乐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
第三部分是“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在这一部分,教材选取了四段音乐,并提供了四幅与音乐主题相同的美术作品: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水墨画《战马奔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浮雕《马赛曲》。让学生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美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并让学生了解: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作品能直观形象地再现人物和自然景观,而音乐是非具象的听觉艺术,往往需要通过联想来体味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正由于此,音乐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第四部分内容是“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片头音乐”。这一部分是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影视”之间的关系。教材将其分为两个板块。在第一个板块“为电视专题栏目选配合适音乐”中,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三个音乐专题栏目,并提供了音乐片断。让学生在聆听这三段音乐后,将音乐与电视专栏进行搭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电视专栏没有音乐是不可想像的,但若是不加选择地乱用音乐,也是不行的。由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对于影视专栏的重要意义。更进一步地说,音乐对于影视节目的重要性还不仅如此,各种娱乐节目、综艺栏目、广告、电视剧、电影等等,都是离不开音乐的。由此,教材设计了第二个板——“听赏三部电视剧的片头歌,从音乐风格和意境等方面,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影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体会音乐对于影视艺术的独特作用和功能。
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体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八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但是,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网络搜集方面的学习可能欠缺一些。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可在三课时内完成,即“音乐与意境”、“音乐与人物形象”一课时;“同主题音乐与美术作品”及“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片头音乐”两课时。
以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听赏、多体会,并调动学生积极上网搜寻相关的音乐素材及背景资料。
(1)在第一课时“音乐与意境”、“音乐与人物形象”里,介绍第一部分”音乐与意境”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语言、诗歌描述四幅画面,然后听赏四个音乐片断,让学生描述出音乐中所描绘的意境;也可让学生先听赏音乐,然后根据音乐中的意境,创作散文、诗歌,并启发学生探索音乐与散文、诗歌之间的关系。建议设计一个“音乐与散文、诗歌”的话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第二部分“音乐与人物形象”,教师可设计成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听赏、参与。教师可让学生先听音乐,然后分组讨论,通过想像来设计人物形象,并上台表演。学生也可依据音乐自行设计剧情、对白、形体动作、服饰、道具等,但这一切内容必须与音乐结构保持一致。而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一同对表演进行评价。若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不够,教师也可先对作品和作者进行简介,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简单的引导、提示。
(2)在第二课时“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里”,教材选取了四段音乐——《人民英雄纪念碑》、《战马奔腾》、《伏尔加船夫曲》、《马赛曲》,并从不同国家、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意义等方面,提供了四幅与音乐主题相同的美术作品:中国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画《战马奔腾》、俄国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入》、法国浮雕《马赛曲》。教师可先从美术的角度,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巳学的美术知识,观赏并讨论这四幅美术作品。对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法国浮雕《马赛曲》,还应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及作者。这些资料也可由师生在课前收集,上课时以学生介绍为主,教师只做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听赏同主题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音乐小博士的提示语。在这一环节,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两组活动。一组是选取一段音乐片断,让学生为其选配同主题的美术作品;另一组是选取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为其选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所需的音乐及美术作品可由师生课前准备,也可鼓励学生即兴创作。
(3)在第三课时“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片头音乐”里,教材呈示出两个板块。在第一个板块中,可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片断与教材上呈示的电视专题栏目搭配,并让学生讨论电视专栏音乐与电视专栏内容、特色之间的关系:电视专栏音乐应在旋律、风格等方面集中体现专栏内容和特点,并能雅俗共赏,吸引观众。在第二板块中,教材选取了由中国三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歌。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这三大名著的有关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讨论,为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做铺垫。教师可将这三首片头歌的mtv或电视片断播放给学生欣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三部名著的有关内容。然后,可组织学生从音乐风格和意境等方面,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宽带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搜索有关资料,再行讨论。
1.能否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并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
2.逼过艺术作品,能否感知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以及音乐在与美术综合表现时,二者的主题的一致、协调。
3.能否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
4.能否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即兴创意与设计音乐活动,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以上就是我以湘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艺苑风景线》为例,针对音乐教学其中的一个教学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进行了说教材展示,说的不到不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六
代数式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它既是有理数的概括与抽象,又是整式运算的基础,也是学习方程应用题,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等的基础。列代数式,即用字母把数和数量关系简明地表示出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思维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数学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1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发展符号感,掌握代数式的有关书写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分析归纳得出代数式的概念,从而学会用代数式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并通过合作,比较总结出列代数式的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多个实际生活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交流中享受广阔的思维空间,通
过列代数式表示生活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使学生体验列代数式的实际意义与建模思想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2.2 重难点
代数式的概念是代数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各类代数式的基础。列代数式是学习列方程的基础,因此代数式概念与列代数式是本节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代数式,是本节难点。
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3.1 教法分析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设置,过程的体验,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便课堂气氛活泼,有新鲜感。
3.2 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代数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手、脑、嘴充分调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3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能充分地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投影仪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4.1 导入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
①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②每根火柴棒的长为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则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两③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个正方形面积的
④一个正方形面积为则它的边长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四人小组),目的:①把不规范的写法列举出来;②写出正确结果。
通过上面四题,还有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种运算,再通过一题多变为代数式概念的得出作铺垫。
2、展示新知:
问: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得出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注意教师强调: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书写代数式请注意以下几点:
(1)
(2)通常写为·或(乘号省略) 通常写作 (除号用分数线表示)
不写成 (3)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
3、应用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概念理解,讲完概念后,教师先不忙着讲例题,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三个习题。
(1) 判别
①
②
③
④ 不是代数式; 是代数式; 是代数式; 是代数式。
判别的时候要紧扣定义,定义其实由两部分组成:①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②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含有“=”或“”这类符号的式子都不是代数式。
(2)下列式子中符合代数式书写要求的是( )
(a) (b) (c) 千米 (d)·3
(3) 用代数式表示米与厘米的和的式子:
① 厘米 ② 厘米 ③ 米 ④ 厘米, 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4例题教学
例1. 用代数式表示:
(1)的3倍与3 的差; (2)的2 倍与的的和;
(3)与的和的平方; (4)与的平方的和;
(5)与两数平方的和; (6)的立方根.
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代数式可以简明地,具有普遍意义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给数量关系的研究带来方便。设计由浅入深,从倍分和差到平方、立方根,从低级到高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书写规范。
例2. 一辆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从a城到b城需小时。如果该车的行驶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那么从a城到b城需多少时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突破难点,我把例2分解成下面几个问题:①这是小学学过的哪类应用题?②行程问题中的三个主要量的关系如何?③一辆汽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从a城到b城需小时,则a城到b城总路程是多少千米?④这辆汽车原来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其速度增加v千米/小时后,该车的速度是多少?⑤在总路程不变的前提下,那么汽车提速后从a城到b城需多少时间?
在层层设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七
1、教材简析:
《妈妈的账单》是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可贵的亲情和友情”,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小彼得在他的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
这篇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把母爱的无私和无价表现得极为动人。看到儿子开出的账单,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盘旁,同时给儿子留了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着母爱的账单。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理念,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正确、流利地读准词语的基础上,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能力目标: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同时人物的行为动作的背后也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为切入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文章中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和深切的爱。
(3)情感目标: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并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
3、教学重难点:
“授人以鱼,只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所以我把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把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情境创设可以唤醒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引悟教育中的情境引悟原则和情感引悟原则。课前的互动我通过出示一个不等式——0>60创设情境,学完母子二人的账单后,我通过言语进行情景创设,通过引读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心灵的触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又通过声情并茂地激情朗诵,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用情感来引领学生,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时刻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营造的情感氛围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在文本的熏陶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朗读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最好的结合点,对于一堂课而言,讲解是生动的,朗读是灵动的;朗读赋文本予生命,赋课堂予精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其它教学方法无法取代的!记得有位专家就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融融。”所以本节课我采用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采用多种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阅读中,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独具匠心,再通过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让学生在读中实现多元思维、多样感悟、多情共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体验、升华,让孩子在情感中飞扬,在情感中学会感悟,引导他们朝着真、善、美去发展。
本节课我以引悟教育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窗口,引领他们去解读人性的真善美。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题的引入时,我首先出示不等式设疑,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在认读生字词后我让学生抓住其中的两个很重要的词语——如愿以偿、羞愧万分,让学生思考小彼得“如愿以偿”和“羞愧万分”的原因,从而引出两份“账单”。在学习妈妈和彼得的账单的内容时我又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去发现账单背后的秘密,拓展文本,揭示账单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作、讨论法。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围绕“从这份账单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这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挥伙伴的互助作用,加强团队的凝聚作用,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时安排是一课时。我是按照三环结构来设计的。第一环:置境引入;第二环:联结感悟;第三环:生成。
第一环:置境引入
1、板书:0>60
2、师:看到这个特殊的算式,你有什么疑问?
3、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里。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4、板书课题。
5、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师生共同梳理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用不等式设疑导入,然后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然后让学生读题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二环:联结感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2、出示词语
3、学生初读词语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加入感情色彩再读词语。
5、从“如愿以偿”和“羞愧万分”这两个关键词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顺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从而引出两份账单。
【设计意图: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水平不断加深,而且有所感悟,当学生做到了这点,对生字词的理解也能略知大概了。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感知写作线索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彼得的账单”,读中释疑
1、出示彼得账单。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2、指名朗读。(适当评价。)
3、谁还想再读一读,那我们一起读,边读边想,从这一份账单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
4、既然彼得是个听话的好孩子,那他为什么要开这份账单给妈妈呢?再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相信你们能找到答案。
(三)品读“妈妈的账单”,体会情感。
过渡:妈妈看了这份账单,什么话也没说。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所要的报酬。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份妈妈写给他的账单。妈妈的账单上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妈妈的账单”。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2、同学们,请你仔细读读妈妈的账单,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妈妈的账单上后面的金额写的都是0芬尼。)
是啊,这是一份特殊的账单,谁愿意来读一读。
3、指导朗读,适当评价。
4、小组讨论,指名交流,从这份账单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关心孩子、伟大、无私……)
5、请你再仔细地琢磨这份账单的每条款项,一条一条地读,读到哪条款项的时候特别感动?为什么特别感动?指名读并回答。
6、师引读:十年了,妈妈把彼得渐渐地拉扯大,她给了彼得十年的幸福生活,却只要——(生回答)十年里,妈妈每天照料着彼得的一日三餐,仍然只要——(生回答)当彼得生病的时候,妈妈无微不至、不分昼夜地守护着他却仍然只要——(生回答),妈妈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牵挂都给了小彼得,还是只要——(生回答)。多么特别的一份帐单哪!同学们,这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账单吗?这是一份()的账单,这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呀!一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母爱呀!
7、你能替他深情地读读这份账单吗?请生读,读出感情,读出共鸣,读出高潮。
【本环节的设定,遵循了孩子们的思维模式,没有直接将本课的中心硬性地塞进孩子的大脑,而是让孩子们一步步,在品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对账单的阅读采取了三个层次:初读是自由读,意图是想让孩子们初步地感受帐单的内容;接着是抽读,希望能将情感深入每个人的心里,让他们在品读中理解内容。最后是有感情地读,其中溶进了对母爱的体味。从孩子的角度逐渐转化成妈妈的角度,此环节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用学生的理解和语言将难点攻破,自然而有效。在师的深情的引中,在学生深深的情感共鸣中,我想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应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了。】
(四)巧妙转接,走进生活
1、多么特别的一份帐单啊!同学们,这难道仅仅是一张薄薄的账单吗?彼得手拿妈妈这份爱的账单,心中百感交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许多往事涌上心头,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里妈妈亲手洗的衣服是那样干净,舒适;十年里,妈妈的怀抱是那样的温暖;十年里,成长的每一天早上,妈妈准时送上的那杯牛奶是那么香甜;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也跟着小彼得回忆成长中妈妈给予我们的爱吧!
出示课件:
他想起了自己第一天上学时,妈妈();
他想起了天冷的时候,妈妈();
他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电闪雷鸣,他吓得浑身发抖,妈妈();
他想起了感冒发高烧时,妈妈();
他想起了自己取得好成绩时,妈妈();
他想起了(),妈妈()……
【设计意图:拓展课文内容,将知识带进孩子们的生活,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并且将知识与运用结合,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掀起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浓浓的母爱,进入到了课堂的高潮阶段。浓浓的母爱在孩子们的心里流淌出来,将情融汇到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将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揭示主题,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精心呵护,如果算来,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
2、补充阅读资料《母亲的价格》。
既然母亲的工资无法计算,那为什么彼得妈妈的账单上写的都是0芬尼呢?如果妈妈的帐单上不写0芬尼,你认为该写多少,为什么?你从这份账单中读懂了什么?(母爱的无私、无价)
3、领会“0>60”的含义:读到这儿,你一定明白了,在这两份账单中,大于60的,其实不是数字“0”,而是什么?
板书:母爱=无私无价
4、是呀,同学们,为你无数次的付出,然而,总不求回报,这个人,就是深深爱着你的伟大的母亲,慈爱的母亲。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份无价、无私的账单。(老师读前面的款项,同学读后面的数字。)
5、读着读着,我们被妈妈这份浓浓的母爱深深感动;读着读着,小彼得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出示最后一段和插图)
看看插图,细细地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彼得羞愧万分。
6、正因为羞愧万分,他才会——,他才会——(呈现课始的词语)。
谁有本领把小彼得当时的心情用读表现出来?
7、(指名读)听出来了吗?谁能让大家感受到不仅羞愧,而且羞愧万分呢?一起来读吧!
8、此时此刻,母子俩虽然都没有说话,但是小彼得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你觉得此时小彼得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9、出示句子:
(1)小彼得藏进妈妈的怀里的不光是(脸蛋),还有(对妈妈的爱)。
(2)小彼得塞进妈妈的口袋里的不仅是(60芬尼),还有(对妈妈深深的爱)。
师生共同填写。
10、再读最后一段,把此时小彼得的心情读给大家听。
第三环:生成
(一)表达感受,抒发情感
1、此时的你,一定被彼得妈妈无私的母爱和伟大的人格深深打动,也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也许从彼得身上,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请你写出自己心中最想说的话,可以对彼得说,可以对彼得的妈妈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妈妈说。如果你感悟特别深,都想说,老师更欢迎。
2、出示小练笔:
我想对彼得说:
我想对彼得的妈妈说: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的妈妈说:
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回指导,指名学生交流。
(二)总结深化,拓展积累。
1、一位英国诗人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感谢彼得的妈妈,她的账单不仅让彼得也让我们懂得了妈妈的爱是无价的,无私的,无声的,妈妈的爱是献给儿女的最温暖、最深沉、最伟大的爱。让我们永远在心中铭记这份爱的账单吧!(板画爱心)
2、最后让我们一起诵读世界各国的文学家、诗人笔下描绘的母爱吧!
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林肯
母亲是天生的哲学家。——————斯托夫人
母亲的心是一个深渊,在它的最深处你总会得到宽恕。——————巴尔扎克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五、说板书设计
妈妈的账单
0>60
母爱=无私无价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八
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获得语用经验,培养语感,练就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伊索寓言》中的寓言故事有很多,《伊索寓言》也不是唯一的一本可以用来做教学例子的寓言故事集,所以每位老师应该明白,教材无非是给了我们两则学习寓言的例子,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对这两个例子的学习中,认识寓言、了解寓言并指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实现语用经验的传递、语感的迁移。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赫》、《蚊》两个故事,情节都很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很适宜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习。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赫》采用白描的手法,讲了赫耳墨斯到雕像者店里问自己身价的故事,这是寓言的身体,而它的灵魂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所以,这则寓言身体与灵魂俱在。《蚊》也有着类似的结构,只是情节要比前者复杂一些,但学生通过阅读是可以理解的。 《赫》共两段,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想象赫耳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价值,这是故事的起因和开端。第二层想象赫耳墨斯询问雕像者,他从宙斯问到赫拉,私下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更高一些,这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故事短小,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转给读者以巨大的反差,结局出人意料,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在人物描写上注重心理活动描写和对话描写。 《蚊》在结构上与《赫》相同,故事情节较《赫》复杂一些,在写法上侧重于动作描写,并将蚊子、狮子拟人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贴切。文中描写蚊子与狮子战斗的过程,以及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两相妙合,毫无牵强之感。由此可以看出,创作寓言也离不开生活,不能违背常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伊索寓言>两则》做为语文学习材料,实施教学更应遵从这些原则。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对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要能够领会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并激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伊索寓言>两则》的教学,应做到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激活、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于寓言创作之中。所以,教法上应做到走进例子解读与走出例子创作并重,让学生成为学习寓言的主人。我的做法是:通过“画画讲故事”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初识寓言,接着在师生互动和小组学习中走进课文解读例子,再以学生在解读例子时获得的语用经验和语感体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引导学生在实践训练中物化作者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为自己的语用经验、情感和生活经验,实现语用经验的转移、语感的迁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如何学习这两则寓言,我认为方法也是多样的。在“小鸟找水喝”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学法便是一种,他们通过画画讲故事学习寓言。学习《赫》,我建议采用“读读-讲讲-演演-评评”的方法,即先自读故事,然后讲故事、演故事,最后师生互评故事说收获。而学习《蚊》,由于前面已有两种学法做例子,我将采用更大胆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前面的“抛砖”,直接产生效力作用,“引玉”必将水到渠成。
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节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对知识感兴趣并想拥有它、实践它,是每个渴求知识的人所具有的情感冲动,任何一个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任何一项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知识或技能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极有可能使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求知欲,我们做老师的,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
“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套用这句话,如果你想让学生学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与学生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师生互动学课文时,我拟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他们已取得的经验出发,采取“画画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以便学生从心理认识到学习(寓言)是一种快乐,也很容易,引导学生初识寓言,培养学习寓言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投影向学生展示题为“小鸟找水喝”的一组简笔画(这组画共四幅,展示出来的仅有三幅,一幅图为小鸟在太阳底下飞翔,一幅为小鸟在一棵树上歇息,并在小鸟的头部画一个小的问号,第三幅图意为小鸟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喝到水,水瓶旁有瓶倾倒的虚影。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用一大问号表示),请全班学生思考小鸟如何才能喝到水,并画第四幅画。鼓励学生将自己画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 这样做,我有两个意图。一是将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简笔画知识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实现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运用。二是结合画的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讲《小鸟找水喝》的寓言故事,向学习课文中的寓言故事牵移,实现生活例子与课文例子的衔接。我尽量借助投影设备将学生画的画投影出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画,然后请同学们结合所画的想故事,并给许多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讲这个故事(这时学生必将因为自己的画得到展示而高兴,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完成讲故事的活动)。老师对在讲故事时想象出了小鸟心理活动的学生大加表扬,以问“我们应向小鸟学习什么?”为结语,完成学生由已有知识和经验(画画、讲故事)向未知知识(寓言)的隐性转换。
教学的第二步,便是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中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我以一个语文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一起完成对《赫》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分读、讲和演、评三步,先由学生自读课文,走进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揣摩人物的基础上讲故事,并请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结合学生讲、演情况师生同评,找出讲、演中的不足和优点,对故事的写作特色作一简要分析(侧重于让学生说学习收获),弄清寓言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挖出隐藏的寓意,并找到人物描写的侧重点。 我再以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蚊》的学习之中。学生分小组对《蚊》进行学习,我穿行于小组之间,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学生清除学习路上的拦路虎。给一定时间让学生代表小组宣讲他们的学习过程,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这两则寓言的收获,弄清哪些事物可以做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寓言故事在篇幅、情节上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寓言创作等知识,从写法上对学习过程做一个简要总结。
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这告诉我们,学写寓言若仅有简单的议论,而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是不行的。莱辛还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所以,对于寓言的创作,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要有生动活泼之处,故事里所藏的寓意读者一读便能知,不给读者设置理解障碍。二是人物描写的手法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使用。如何借助课堂教学的“举一”,实现“反三”的历练目标呢?我跳出《<伊索寓言>两则》给学生设定的框架模式(先讲故事后点明寓意),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原始创作材料,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充分照顾个体的不同,给学生以广阔的施展空间,空间越广,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余地就越大,就越能让学生自由发挥。 一是给出不同类的写作题型。我列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续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完全自主创意写寓言等多种写作题型,并在各题后附一定量的参考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 二是提出不同类的写作要求。给题目写寓言(太阳和大风、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等)、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有对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写出来的寓言也必定各不相同。这样既避免了雷同思维,又能让学生给合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寓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应给学生在课外进行延伸性学习以指导,仅借助一节课两个例子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学得关于寓言的所有知识的,在课堂上创作寓言也因受到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功利性,这与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广泛性要求是不相适宜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说:“在学习方面,没有东西可以替代针对个人的、有目的的家庭作业。”老师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两类作业。 一是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相同类的语文材料,推荐几本寓言故事集他们阅读。这其中有中国寓言(如《中国寓言故事》),也有国外寓言(如《拉·封丹寓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收获,给没有直接寓意的故事添加寓意。 二是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进行交流;也可以搜集存于民间的寓言故事,举办一个“讲寓言故事”比赛活动,把对寓言的学习延伸下去。 老师角色的恰当定位,再加上得法的引导,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必将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运用自已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进而实现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的转化,再结合相应训练在实践中得以历练,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这样的教学必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九
平时每当孩子听音乐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开心、快乐。特别是利用手中的乐器来敲打各种不同的音乐,
或用肢体动作表现对孩子更具有吸引力,《纲要》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使幼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发展了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创造力,同时让孩子们了解有节奏地敲打音乐,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本次活动综合了语言、艺术等内容,运用了各种手段达到了教育的最佳效果。
《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的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活动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为满足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需要,按照《纲要》设计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快乐。
2、利用各种乐器来表现音乐。
3、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整个活动呈现了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纲要》的基本点,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努力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现代。
化教育理念,把乐意参与此次活动并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用肢体来表现音乐做为重点,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利用打击乐器有节奏地表现音乐。
1、教法:为了有效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是一种“听想讲做”结合的方法。
“听”:倾听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
“想”:教师能尊重幼儿的想法,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
“讲”:为了满足幼儿想说的欲望。
“做”:让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感受和表现音乐。
这些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操作等来获得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我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给幼儿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活动准备:cd音乐碟、打击乐器(铃鼓、串铃,三角铁等)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用动作表现音乐
在这个环节中我选用了幼儿熟悉的音乐《哈巴狗》来感受孩子的兴趣,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用各种动作去表现音乐。
2、用乐器表现音乐
先让幼儿欣赏乐曲,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然后让幼儿跟着教师的手势用乐器来表现音乐,提高幼儿的表现技能和能力。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从幼儿的认知特点出发,采用了观察法、言语提示法、激励法避免了传统的说教方式,让幼儿能在轻松的氛围里,根据教师的手势拍打音乐,这也是我整个活动的亮点。
3、让幼儿自我展示
让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地创编动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及创造力,让幼儿得到快乐的体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一个活动开展成功,需要我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活动中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结束语 说课稿指导思想篇十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伊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兴奋起来,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作好准备。再让学生融入浓浓的文化气息中,在这样的情境中赏读课文,品味春联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感受汉民族语言文字魅力,了解中华年俗文化,应该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对春联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之美的欣赏以及对春联对仗之美、声律之美的品味,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春联阅读、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在学生找到课文中的春联后就尽情地诵读这些透着美的文字,插上想像的翅膀,借助绚丽的图片,将春联描写的美妙意境描述出来,这是以读促悟。再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好这些
对联,这是以悟促读。在读中领略春联所表现的丰富多彩、情致美好的内容。再接下来,让学生按照春联的内容来送春联就水到渠成了。在美美的朗读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春联讲究对仗及具有声律美的特点,这时,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可。语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积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美语言文字的机会。
学完课文,我们应安排一系列练习,以巩固今天的所得。本课教学中安排了几个有意思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春联内容丰富,对仗工整,读起来抑扬顿挫的特点,并掌握了使用文字的一些技巧。在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些自我表现和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自主探究中自己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求得发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更能激发他们课后再学习。
好的结尾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结尾处要令学生对本课内容咀嚼不已,欲罢不能,促使他们在课后开展拓展阅读,使他们的文学品味得以提升。所以,学完课文,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来充实对文本的解读,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学语文、用语文,把生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产生的情感更加立体、丰厚、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