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9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6 11:23:0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9篇)
时间:2023-03-16 11:23:07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光盘

一、复习准备

1、解方程(练习一第6题的第1、3小题)

4x+12=50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评,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出示: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指名口答。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后全班交流。板书:3x+18=19.8。

(2)学生独立计算,并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全班核对。

小结: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等量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2、练习一第8题。

学生读题后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与杨树和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如列表,作标记等)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解方程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数量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教师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及时交流,教师及时讲评。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在本题中出现了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在写设句时要注意什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结合学生板演情况进行讲评,进一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6、练习一第12题。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发票上所提供的信息吗?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7、练习一第13题。

学生阅读第13题,理解后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

教师再补充几题,如:98.6、212华氏度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等。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及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习题。

本课时是一节练习课,练习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二是借助一些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课前,我学习了高教导的“课前思考”,在今天的练习课中补充了两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题目是这样的: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比梨树的3倍少6棵,梨树有多少棵?

(2)果园里有梨树60棵,比桃树的3倍少6棵,桃树有多少棵?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学生们经过分析、比较,发现类似第1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方程解,类似第2小题这样的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组补充的题目是:

(1)王老师买了3个足球,付了200元,找回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水果店运进5箱苹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苹果多少千克?对于这两题,我请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而且如果是列方程的话,试着列出不同的方程;如果是用算术方法解的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出了不同的方程或算式。

通过本节练习课,我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关注怎样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关注怎样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在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获得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深学生对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回顾与思考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习: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习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习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

上节课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解法,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这是学习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教材通过一个实例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式,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进而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来类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些概念.学习不等式组时,我们可以类比方程组、方程组的解来理解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利用数轴很直观,这是一种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仅现在有用,今后我们还会有更深的体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等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二)目标解析

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征.

学生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在数轴上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并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但是对于学生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不够熟练,理解还不够深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数轴上找公共部分,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的积存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超过1200吨而不足1500吨,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的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设问(1):依据题意,你能得出几个不等关系?

设问(2):设抽完污水所用的时间还是范围?

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再独立设未知数,列出所用的不等关系.

教师追问(1):类比方程组的概念,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怎样表示? 学生自学概念,说出表示方法、

教师追问(2):类比方程组的解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老师点拨: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x的取值范围.

教师追问(3):怎样解不等式,并用数轴表示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追问(4):通过数轴,怎样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教师追问(5):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什么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学生自学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测、概括和自学能力.并且渗透类比思想,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其解集的概念,利用数轴的直观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学生尝试独立解不等式组,老师强调规范格式

设问1:当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总结归纳,老师适当补充,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是:

(1)求每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找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例2 x取那些整数值时,不等式5x+2>3(x-1)与

都成立?

设问1:不等式都成立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设问2:要求x取哪些整数值,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先合作交流,再独立解不等式组 设问3.怎样取值?

学生在不等式组的解集范围内,取整数值.老师强调即求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设计意图: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构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同时根据解集求出不等式组的特殊解,这是对学生解不等式组的一次提高训练.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概念

教师:

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学生:

1、复习有关单项式的概念、有理数四则运算及去括号的法则)

2、每小组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模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 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1)教材p82; (2)作业本.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 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 分组交流、讨论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 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 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启发式、讲练结合。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1、自学教材45页,学习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