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和时间赛跑的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篇一
第一、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阅读的落实情况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在本课中,我主要确定了一下几个阅读指导的重点段落:
1、课文第一段表现作者心情悲痛,读出作者伤心无法释怀的心情;
2、课文第四段,爸爸对我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读出爸爸说这段话时内心的悲伤、着急、无奈等复杂的感情;
3、课文第八段中表现作者跑赢了时间内心喜悦的句子;
4、课文第十段的最后总结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训练对不同的人来说这句话。
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存在以下不足:
1、指导朗读的方式不丰富,主要是指名读和齐读两种,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阔。
2、把重点句段的分析与朗读相结合,让学生理解着读,读中理解。
这本是我的设计,可能由于过度关注学生的理解,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不充足。在进行精读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感情载入其中。同时,也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朗读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理解中朗读,带着思考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
第二、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不足。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拓展部分仅以《匆匆》一首诗歌让学生朗读理解。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对前半部分课文朗读的不够深入,使整个在拓展部分所剩的时间有多。这样我就在课堂上进行了调整,把一些本来当做作业的课外的拓展放到课堂里初步理解,如对《今日歌》《明日歌》的朗读,使得拓展环节显得太长。经过课后思考,在课堂上对《匆匆》的朗读形式也过于单一,其实可以在老师范读以后,让学生自读时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多读一读,配上音乐指名朗读,相信他们会理解的更深刻。
第三、对我个人而言,我也有很多的思考。
主要问题就是课堂上老师的情绪不足以带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语言、情绪是感染学生的最直接的因素。老师激情四射的语言让学生也会兴致高涨,老师深沉忧伤的语言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悲伤沉痛的氛围。而通过这几次上课,我也了解到自己的语言不够贴近学生。尤其是语言缺乏感染力,语调稍显平淡,这也是教师本身没有进入课堂状态的一种体现。
在上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时光一去不回和与时间赛跑的重要性,我让他们回归生活。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了解到了哪些一去不回的东西,并且让他们在课堂就开始与时间赛跑,思考各种与时间赛跑的方式。这一些都很好的帮助了他们理解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而同学们联系实际的回答,也正是对珍惜时间有所感悟的表现。
上完了这一课,我心中还是有一点困惑。现在的老师都很担心自己在课堂上模糊了语文和思品课的学科界限,怕把一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在上课时前我也有这种担忧,时间问题的确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珍惜时间的重要,理解“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担心自己的这一节课变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我还是很关注语文课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还是一个要长期研究探索的问题。
和时间赛跑的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篇二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我通过反复朗读,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学生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简介作者的事迹,作者由于一直和时间赛跑,所以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而明白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从而也感悟到了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整个教学设计我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我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关注学生做得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显单调。学会赞美学生,可是一门艺术。这也是以后要努力的一点。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训练。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地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和时间赛跑的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篇三
课始,我用一种谈话的方式,顺势引出本课的课题:“时间这种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林清玄却要与他赛跑,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读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些批注,不懂的提出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这种教学设计,由题入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
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会提出许多散乱的问题。作为教师就要对问题进行有效梳理,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在提问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是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提出的:
1、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如何?
3、通过与时间赛跑,我明白了什么?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1、共同探索解决问题。
高校课堂实验的理念指引下,精心设计三单。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2、朗读中品味情感。
随着探究问题、理解内容的深入,我始终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可采用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等。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中读出了“我”因外祖母去世的哀痛,读出“我”体验时间流逝的哀愁,读出“我”跑在时间前面的喜悦。通过这些丰富多采,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3、小练笔中感受自我。
当学生理解到作者和时间赛跑,感受到很有成效时,我顺势提出:“来,拿出我们的练习本,写写我们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和时间赛跑成功的事例吧!”学生们兴致盎然,喜悦无比,并大声地念出自己的事例。引导学生们挖掘自己的成功因子,为此,我看到了学生们和时间赛跑的信心和决心。
和时间赛跑的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篇四
对三年级的一些课文琢磨了很久。我发现不少的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简单,但是故事的意味深远。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正理解太难,作为一名教师,若要带领孩子们领悟其中深刻的道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提出打算尝试上《和时间赛跑》的教研课。几乎每个同事都持反对意见。好吧,就算挑战,反正上一次教研课就是一个磨课的课程,我们教师也正是在“磨”的过程中受益的。
《和时间赛跑》是林清玄的文章。读他的文字,不管多浮躁的心都能刹那间安定下来,仿佛一剂镇定剂。他的文字很散淡,读之,如喝白开水,但是,放下之后,余味无穷,口齿留香。看似波澜不惊的文字里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一直以为林老先生出身于衣食无忧的名门望族,抑或是书香门第。后来才知道,林清玄小时候家里很穷,他10岁的时候立志要当作家,父亲狠狠骂他,因为在父亲看来,当作家不能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他的读书生涯是很艰苦的。就在写下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正因为他吃过很多苦,更懂得如何享受生活的馈赠,更懂得知足,也更懂得生活中如何取舍。所以,他写出的文章,就如一股清泉,如一缕清风,让我们变得从容淡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风轻云淡。
《和时间赛跑》讲述的是林清玄自己的一段经历。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疼爱他的外祖母突然去世,他忧伤哀痛了很久,他的父亲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时间里的所有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时间过得太快,他着急又悲伤,最后他选择了一直和时间赛跑,高兴又快乐,受益无穷。文字通俗易懂,但是,三年级的孩子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很难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那这篇文章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觉得作者有两点,其一是说时间很可怕,因为它能带走一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回来了。其二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两方面谈起来都比较空洞,苍白,怎么才能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时间的魔力,懂得要珍惜时间的道理呢?我想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文比较长,“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来教学,如何取舍,我束手无策。在我看来,这课里的每句话都含义深刻,每个自然段都是重点。权衡再三,我还是决定执教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和1、2自然段。
“时间过得很快”和“珍惜时间”对孩子们来说都很难懂,又不能上成品德课。引导孩子们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是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深深感染了我,也就是爸爸向“我”解释什么是“永远不再回来了”。一种忧伤和无奈弥漫着我,这个自然段比朱自清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那些文字更让人有说不出的感受。或许,让学生理解时间无情就该把这视为重中之重吧。
至于“一直和时间赛跑”就只能淡处理了,同事给了好主意,要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他们有过和时间赛跑的经历吗?跑赢了时间后有什么感受?我想,要把和时间赛跑这个概念用孩子们能接受的语言,他们能理解得方式表达出来,我认为最合适的表达是——好好做今日事,提前做明日事。当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明确之后,那备课就只剩下细节处理了。
如何提问是我备课的重点,因为我知道不同的问法对孩子们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换种问法也许他们的回答就能滔滔不绝,但是随口一问可能会让孩子们茫然无措。其次就是教学语言中的过渡设计,自然流畅的过渡是一种课堂艺术,而牵强随意的过渡会让孩子们觉得老师太过随意态度不端正。在这堂课中,由于我重视了这两个方面的备课,因此,教学程序是非常流畅清晰的,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
在教学中,我觉得我自己的教学语言还是值得一提的的,基本上没有“滥开口”的情况。教学语言比较美,谈不上华丽,但是质朴但洗练。我一直在想,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能一直用这样的语言教学,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每堂课都应该精心设计,让孩子们享受到一场场精彩的“文字盛宴”。而教师,繁杂的事务太多,我们沉下心来备课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
让我觉得不够的是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教学还不够扎实,落实得不是特别好。因为我一直想着要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就是孩子们的适应性不强,教室里多了几个客人,很多孩子就无所适从,不敢开口的,能开口的都是胆量大的,看来平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训练。最后一点就是课堂中没有真真以学生为主体,是我牵着他们亦步亦趋。到底如何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呢,还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和时间赛跑的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篇五
《和时间赛跑》是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笔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文章开头部分先写因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而引起的巨大悲痛,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让我很瘦感到,并给了我深深的启示: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开课伊始,我通过引起学生回忆父亲那充满激情的深思把学生带到思考当中,为下面的学习下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着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既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又符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精读课文,体味感悟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主线问题:“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合书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学生难以理解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感悟、赏析、品读。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读后面的语句,感受“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是怎样理解的:“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知道“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的是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三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看待时间的流逝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而明白了“我”为什么要珍惜时间,进而和时间赛跑,并因此受益无穷。同时补充介绍林清玄这位作家,使学生知道林清玄的巨大成功是他一直与时间赛跑的结果,激励学生如果能像他那样坚持和时间赛跑,也会取得成功。
对于这篇发人深思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许多感慨,因此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并加强实践。一是让学生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或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说一说,写一写。二是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师补充。三是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谚语成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并建议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惜时名言贴在桌角或床头,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
合作学习中的体会:
1、在合作中的分工应再明确些,需要每一个学生承担责任;
这样每一个成员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如何分工,需要教师进行研究,需要教师将分工的方法与技巧教给学生,当然也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理解。
2、合作学习的形式单一,课堂中主要以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全员性的合作学习,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形式,是组织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要考虑并做出预先决定设计精湛细致些。
和时间赛跑的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和时间赛跑》篇六
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用平和、简朴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外婆去世后,通过和爸爸谈话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接着他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并因此受益无穷的经历。这篇散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是一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文章。
两周前,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引领学生读好课文,培养良好语感”,我开始了备课。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格外重视语文课堂上的读,都清楚要上好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可是对于怎样指导学生读好的具体策略更多的是茫然,致使语文课堂上的读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状态。这项小课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也兴奋地投入了其中。忙忙碌碌中,思考着、也收获着……
为了上好《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我查阅、学习了大量的资料,对林清玄和他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也没有太陌生的词语,但是我意识到要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语言文字中去,去体会林清玄内心那深深的触动、去感受他的哀痛和忧伤并不是很容易的。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去?如何提高读的有效性?我想要恰当运用多种方式读文,借助老师的情境创设、语言渲染及有价值的问题,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的读书活动: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六年级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在课前预习时能把课文读准、读顺,能够独立地解决读文中遇到的各种字词问题。上课伊始,我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做到有安排有检查。
初读,主要是通过开火车读来发现学生预习后存在的读书问题,并及时纠正。开火车,一方面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课文,增加了读文的学生量;另外可以使好生和弱生融合在一起,以好带弱,兼顾弱生。读的好的学生也是课堂很有价值的资源。读后,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快速把握文章整体脉络的能力。我班学生对于浏览,以前有过许多训练,本篇课文篇幅不长又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概括出来。
这部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由的品味中走进那份忧伤与无奈。这里,我尊重学生的喜好,想默读就可以默读,想出声读也可以出声读。但鼓励默读,因为默读能够保证课堂的安静,便于学生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就给了学生自由品味的时间,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然会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期间,引导学生在读的同时,动笔圈一圈、画一画,做一做批注,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一课时,我计划品读课文第1—7自然段。这里我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图片的提示和问题的探究来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这份忧伤的情感。主要分四个层次:
1.谈话导读:第1、2自然段,我用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哀痛,帮助学生把这部分读好。“外祖母过世了。最亲的人离开了自己,心底的忧伤和哀痛是深切的,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同学们,你能理解他内心的哀痛吗?”然后在这种营造好的氛围下让学生来读这两个自然段,自由读后可以对比读。
2.拓展深读:爸爸的话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段落。理解了爸爸的话,是学生读好这部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爸爸的话的实质,我在指名学生朗读时,让其他同学思考:爸爸想告诉我什么?学生回答出“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后,紧接着又用两个问题引领学生理解爸爸的话。“爸爸通过哪些事例进行了说明?”“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吗?”在这样的思考与探讨中,学生便深刻理解了“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紧接着让学生来扮演爸爸讲一讲这段话,指导学生把声音放缓,语气深重,来突出爸爸的语重心长。
3.体验引读:“我们读懂了爸爸的话,小学三年级的林清玄懂了吗?自由读第5—7自然段,寻找答案。”这里又一次把自由品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期待他们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5自然段的品读中,我重点抓住“……还让我可怕”“……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两处,通过探究“什么让我害怕?”“什么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说不出的味道是什么味道?”等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作文范本上的名言和爸爸的话带给我的触动。时光的脚步匆匆,它从来不停歇一分一秒,它带着所有的事物,走向永不复返的过去。这种感伤和无奈是我期望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的,然后在这种情感体验中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心声。
4.师生连读:第6、7自然段不是重难点,我做了略处理。先利用课件出示插图,加上老师的独白,继续带着学生行走在对时光流逝的忧伤与无奈中,然后借助老师的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实现师生连读。
这里我把课文的第1—7自然段改写成一首诗歌。用“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作主线把文本中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男女生配乐诵读。在这种诗一样的语言中,期待深化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对主句“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的每一次吟诵,都如重锤敲击着每一颗心灵……
按照设想上完了这节语文课坐下来看课堂教学录像的时候,我反思了很多。虽然我努力实现多种方式的、有效的读,运用了默读、轻声读、领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接连读、引读、男女声读、快速浏览等不同方式的读,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缺乏有效性。总觉得有蜻蜓点水之感,对学生的指导不具体,缺乏富有实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比如指名学生读第1、2自然段时,有的学生朗读后,评价都没有跟上,这势必会造成孩子们迷失方向。后面指导学生朗读爸爸的话时,处理还算可以。“假如你是爸爸,请语重心长地说出这段话。”这种鼓励其实就是一种指导,孩子们的读在这样的方向指引下很有效。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表现出了十足的无奈。这是四行字连成一句话的很难读的句子。三句名言不能在朗读中突显出来,它们要服从于整个句子。录像课中,我对学生的“指导”只是——“他读得很好。”“谁再来读?”“谁还想读?”缺乏富有实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回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在朗读表现杂草被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的那句“完了,我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仍显出力气很足的样子。显然,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于老师就启发说:“要么是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这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还发出“哧——”的声音。在一片愉快的笑声后,这名学生再读课文时,便真是“有气无力”的了。于老师利用信手拈来的幽默指导学生实现了有效的读,堪称指导朗读的经典案例。这种朗读指导背后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思考与学习的。
总之,从这节录像课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课堂上读的指导还远远不够。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我也十分渴望进步,真诚希望有更多的人给予我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