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4篇)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3 17:11:14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4篇)
时间:2023-03-13 17:11:14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篇一

考试当中常见的转折词包括:虽然(虽、虽是、虽说、虽则、尽管)……但是(可是、然而、却、也、还、而);事实上、实际上、其实等。以下面这道题目为例:

例1:新兴城市或城市新区犹如一张白纸,摩天楼能凸显新城的现代感,体现出生机与繁华。但是,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格调,尤其是在老城区特别是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的街区,摩天楼必须服从周围的环境,应不强调个性,不突出体量,不破坏景观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均衡感。如上海金茂大厦的密檐式塔造型、台北101大厦的竹节造型等地域元素的使用,就是为了体现建筑与当地文化间强有力的联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摩天楼建设:

a.需要符合城市的文化气质

b.不能脱离城市的整体规划

c.必须立足于配套城市功能

d.不能忽视舒适性和安全性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肯定了摩天楼对凸显新城现代感的作用,然后以“但是”转折,进行了内容转换,即在历史文化遗迹众多的老城区,摩天楼必须服从周围的环境,不破坏景观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均衡感,末句举了上海金茂大厦和台北101大厦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摩天楼应与当地文化相协调。a项的“符合城市的文化气质”是对“服从周围的环境”“不破坏景观的连续性与历史的均衡感”的同义转述。b项着眼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文段强调与“周围环境相容,不突兀”的表述不符,排除;c、d两项无中生有,文中无相关论述,排除。故本题选a项。

所以,在考场上面对含转折词的主旨观点的题目时,要能够巧妙地根据转折词确定文段是转折的行文脉络,接下来结合文段的具体类型,判断一下是前后内容转换还是前后内容对比。如果文段围绕同一个话题,前后内容进行对比的时候,就需要概括转折前后的内容。如果是前后内容转折的时候,重点是在转折之后。

考试当中常见的因果词包括:因为……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之所以……是因为、由于……所以等。以下面这道题目为例:

例2.传统手工艺从来都不是完全浪漫化的存在,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而是存活在一个由生产、传播到消费的经济链条上,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手工艺职业群体和一套行业体系。脱离了消费市场的手工艺无疑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在当代社会,对手工艺的关注和推广依然要注意挖掘其生存的土壤,探讨其拓展的途径,不能沉浸于对民间文化过分理想化的想象和迷恋之中。

这段文字重点说明:

a.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

b.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

c.振兴传统手工艺的策略

d.发展传统手工艺的误区

【答案】c。解析:文段先指出传统手工艺是存活在一个经济链条上的,脱离了消费市场很难生存下去。最以“所以”引出文段观点:推广手工艺要注意挖掘其生存土壤,探讨其拓展的途径。由此可知,文段重点说明的是“如何推广”传统手工艺的问题,c项与此相符。文段并未提及发展手工艺的误区问题,排除d。故本题选c。

可见,在考场上有效地抓取文段中的因果词,判断出文段属于因果文段,紧接着快速定位文段的原因与结果对应的内容,进而确定重点在于结果还是兼顾原因和结果,题目也就迎刃而解。

考试中常见的假设词主要包括:如果……那么、倘若……就、只要……就、若……则等。以下面这道题目为例:

例3:在大家眼中“挣钱多、说话少、疯狂加班”的程序员们,终于发声,通过这场“”运动表达了抵制姿态。“996”作为一句玩笑,迅速被互联网企业员工、即将踏入互联网行业的高校人才以及关注该领域的人们“吵”成话题,这本身就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某些互联网企业如还不肯觉醒,及早调整,也许会失去更多宝贵的发展资源与进步良机。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加班成为程序员们无奈的选择

b.互联网企业员工开始抵制加班

c.互联网企业应高度重视加班问题

d.“996”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阐述程序员们纷纷抵制“996”工作状态,“996”被“吵”成热话题的现象,这表明了“996”加班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然后指出互联网企业如果不尽快调整加班制度,可能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文段意在强调互联网企业应重视加班问题。c 项符合文段观点,正确。a 项中的“无奈的选择”在文段中未体现,排除。b、d 两项是文段具体论述部分,非强调观点,排除。故本题选c。

可见,在主旨观点题中,假设词所在的句子中通常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如果是正面表述,可以直接抽取句中的正确做法作为主旨;如果是反面表述,则可以根据反面做法反推出正确的做法,进而确定主旨。

总之,行测言语理解中主旨观点题的备考,关键词法不但是大家考场上理解文段的有力法宝,也是大家寻找重点的“巧妙招数”。面对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只有做到多管齐下,逐个击破,方能快速准确地抓住作者的意图。尽管备考言语理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大家做好规划,科学系统的复习,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成为考场上的优胜者!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篇二

21601、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21602、周晬——指婴儿周岁。

21603、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21604、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21605、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21606、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21607、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21608、10岁: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21609、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21610、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21611、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21612、16岁: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21613、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21614、20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21615、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21616、30岁: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617、40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618、50岁: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619、艾——艾称年老的。

21620、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21621、60岁:耳顺——指男子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622、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

21623、70岁:从心——指男子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624、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21625、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岁。

21626、80岁:耄耋——指八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

21627、88岁:米寿——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

21628、90岁:上寿——指九十岁。

21629、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

21630、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

21631、99岁: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

21632、100岁:期颐——是一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到一百岁,吃饭穿衣都要孝子来照顾。故称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21633、108岁:茶寿——茶字上面为廿(二十),下面为八十八,两者加和为108岁。

21634、140岁:双稀、双庆——七十岁为古稀之年,140岁为两个七十岁,即为双稀。

21635、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1636、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21637、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1638、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1639、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中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1640、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21641、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最早见于《诗 ·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1642、举案齐眉:表示尊敬,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后汉书·梁鸿传》

21643、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宋·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21644、泛泛之交:普通的交情,交情不深的朋友。

21645、金石之交:比喻坚定的友谊。金石:以其材质之坚硬,来形容坚定不变的事物。

21646、金兰之交:比喻朋友之间互相投合,后来指结拜兄弟。金比喻其坚。兰比喻其香。

21647、点头之交:见面时只点头打招呼,比喻很淡的交情。

21648、患难之交: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

21649、一面之交:只见过一次面,形容彼此没有深厚的交情。

21650、八拜之交:结拜的异姓兄弟。与金兰之交相近。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篇三

大家在备考行测中,有一种题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逻辑填空。这种题型对于语境和词语本身的积累要求很高,而且从正答率来看,维持在50%左右,考生们很是为这种题型烦恼。尤其是词语积累,纷繁复杂,无从下手,我们就来分析词语如何积累,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还有效。小编在此进行全面分析。

很多考生记忆词语总是一个个单独记忆,其实这种方法效率很低,容易忘记。我们主张把词语看作一个家族来记忆,比如彰显“多”的家族词汇有:不计其数,汗牛充栋,俯拾即是,比比皆是,多如牛毛等等;而我们也可以由此联想到这个家族的对立面:表达“少”的意思的词汇群:凤毛麟角,绝无仅有,空前绝后,寥寥无几,独一无二等等。这样我们就记住了关于“数量多少”的两个大“家族”。

考试对于词语的考查很大程度上是辨析词语的差异,如果只是记忆词语本身的含义,意义不是很大。举个例子来说,“隐讳”和“隐晦”这两个词语,仅有一字之差,我们只需要把握“晦”和“讳”的区别就可以啦!这样我们就记住了:“隐晦”是模糊,不明显的意思;而“隐讳”是有顾忌而隐瞒不说的意思。只需要根据语境做出选择就可以。

这是考生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但是我认为却是最重要的记忆方法。大家之所以没有去有意识记忆例句,是因为觉得太麻烦,记忆量太大。其实不然,一来我们大脑就是一个对意义和语境敏感但是对抽象词汇麻木的系统,即使是简单的具象的实词也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语境感知记忆的。因此,关于词语积累,如果只是记忆词语本身,而不去积累语境素材,无异于本末倒置。

此外,我们没必要把原句一字不差地记忆,我们只需要积累语境就可以,这里所谓的“语境”是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它包括承担的语法成分,色彩,侧重,轻重和搭配对象等细节。只要要素点到就可以,而且最好用我们能够理解的白话积累就可以。没必要用复杂的书面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词语积累还是有技巧的,我们还需要系统的整理这些词汇家族,让他们变得有意义,变得生动起来。这样我们的词语积累就可以事半功倍!

著名的四大诗人 诗词四大家是谁篇四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很多,亭是其中的一种,亭可供人休息、乘凉、观景使用。因文人的诗词文章而为大家熟知的有四大名亭,分别是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和杭州的湖心亭。让我们通过一些诗词来领会一下四大名亭的意境。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亭内有联对此亦作了点评:“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最早的陶然亭,其实无亭,而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古刹慈悲庵西面修建的三间敞厅,供临时休息之用。因取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中“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命名“陶然亭”。习惯上又依建亭人之姓,叫它江亭。这里的“亭”,用古代“道路设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原义,“亭”与“停”同,是供行人歇息的房舍,并非作为园林景观的“亭”。故有“江亭无亭”之说。近代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龚自珍、秋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曾登临此处,或忧时伤世、慷慨悲歌,或秘密聚会、共谋变法。“五四”运动前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曾在此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亭内有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词,亭额上“爱晚亭”三字是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毛泽东同志接受校长李达之请,亲笔题写的。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小于三潭印月。大于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湖心亭为“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但是历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岛,“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时候被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在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代有知府孙孟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是湖心亭的前身。《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