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怎样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校本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篇一
研究性学习它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是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适用于学生对所有科目的学习。从狭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学生更多的思索、探求知识的空间,同时,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一种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从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与社会环境,相反,它一方面要弘扬学生与学校(社区)的个性特征,一方面要兼顾学科特征和时代特点。各地学校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与地理文化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抓手”,开发切实有效的校本课程,来促进乡土地理教学,这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它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个性化、创造性的课程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通过结合乡土地理资源来实现的。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地形: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地质构造:名称、特点、分布、开发和保护的价值,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开发现状、前景,气象及气候资源:气象要素的分布及特点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开发现状、水污染及环境保护,自然带及其森林、草场资源:类型、分布、利用现状和保护,灾害性的地理现象:台风、梅雨、伏旱、滑坡、地震、泥石流。工业生产及工 业布局,农业生产及农业布局,专门市场的布局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和保护,特色产品的开发、形成及地位,环境污染的种 类、现状、影响和防治,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格局及变化,著名学者的重要理论及其意义。这对学习者感知地理、认识地理提供了载体,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本土,体现本土特色,就要发挥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或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课程资源,课程要体现本地区特殊的人文色彩,对本土社会资源进行教育化的开发,体现本土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乡土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一方面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祖祖辈辈是怎样奋斗过来的,另一方面,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说家乡话,靠一方水土养育成长的学生又有几人了解家乡的地理文化。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地理资源,选择和确定学习主题,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合作构建乡土地理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1、组织学习小组
根据自由、自愿的原则,由4-6人组成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及善于调节众人关系的人作为小组长,主持小组的工作,并同时确定其他各成员的分工,如负责文献资料或网络信息查询的,负责社会调查访问的,负责文献资料整理与打印的等,总之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建立后,各小组都要先进行认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常识: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调查工作的方法与步骤、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课题总结、成果的展示与汇报等等。让他们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科学选择,确定主题
科学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关键就是老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的主题。
在选题方面,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找好研究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二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在这个方面,我最常用方法的就是结合课堂教学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乡土地理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地理《远古的居民》这一节中的“海陆位置的优势”时,我就结合惠安现状简单说了一下“海陆位置”的特征,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惠安最大的地理优势是什么?”没想到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下课后,纷纷问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就顺手推舟,让他们去找答案,去考证一番,建议他们去参观找找资料,去斗尾港实地考证一下,由此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
3、制定计划
在主题确定之后,就要制定周密的计划。课题研究小组在小组长的主持下,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内容,认真讨论,精心设计最佳的活动方案:选择社会调查的对象,采访的人,计划收集资料,分析社会调查表、研究调查进展,预期成果及完成时间。最后在老师指导下,由小组长执笔,认真、规范地写好课题计划表。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探究过程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分析,鉴别材料的真伪及创造性地处理材料。
1、收集材料,帮助学生挖掘乡土历史资源
小组成员按照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分工,自主地开展收集材料。材料收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由于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指导学生到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要求他们都带上笔和笔记本,随时记录活动中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感受,每一个想法。在指导《中国的海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中,我就曾牺牲节假日的时间,陪学生一起到斗尾港调查,走访了造船厂和修船厂建设工地,并指导学生做详细记录,并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开发校本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感性的材料。
(2)组织学生访谈调查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做访谈调查,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3)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并把它积累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等去收集材料。一方面让他们学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他们与社会交往的技能。
2、筛选整理材料,进行讨论,撰写小论文
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的做法通常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来整理材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最后通过总结,撰写小论文。如在《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性学习中,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就进行讨论,整理材料,并最后写了一篇质量较高的小论文。(附:论文提纲:
①斗尾港简介②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历史③斗尾港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④对斗尾港的保护⑤对斗尾港发展的思考)
3、成果的交流展示
让学生们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质疑,交流研讨,老师做有针对性的点评。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大家都有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竞争、合作中共同成长。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注重的是要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现的目的,但老师在这过程中,并不是就无所为,而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因为,老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开展,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一是要多研习一些理论书籍或参加培训等,从理念上转变传统的观念;二是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同时还要多看当地的一些报纸,多了解本地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利用自身乡土地理的储备,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一人类命运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地理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地理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人文地理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遵循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要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地理与现实相结合,鼓励学生参观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走访相关的部门,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汲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始终处于一个重要地位,体现其主体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地理,感悟地理,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精神,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怎样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校本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篇二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增城市荔城中学 潘锐芬
2008年6月,我参加了广州市教育局与广州大学“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举办的广州市骨干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黄甫全所长主讲的《关于校本学习研究的三个问题》讲座,学习了校本学习研究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让我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这里,我也来谈谈自己在“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研究中的一点浅见。
一、“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增城,这里特有的节日、古朴的民风民俗和未经雕琢的民族民间艺术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增城这里有当地特有的节日,像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登山旅游节、国际攀岩锦标赛、增城菜心节、客家文化节、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广场摇滚啤酒音乐节等,值得学生去了解;有丰富的习俗文化值得学生去感受;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母亲河增江、正果湖心岛风景区、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牛牯嶂和大封门森林公园等供学生分享;还有增城被联合国提名为“和谐城市”,这些都值得学生去研究。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开展,“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可研究以下具体问题:如何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以弥补新教材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向述评
“校本课程开发”(schoo1.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程开发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在中国内地,自从20世纪初创办新学校起,中小学就开始进行学校内的课程建设活动,如“第二课堂”、“第二渠道”、“校外课外活动”等。到了90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的名称才正式从西方传人。从世界范围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校本的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地方分权国家的做法:国家或省(州)政府制定、颁布课程门类、标准,学校依照教育法规自主选择、改编教科书,自主决定教学内容。另一类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指中央集权国家的做法:中央政府提供课程计划框架,并规定好大多数课程的具体内容,留出一小部分给学校。鉴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学校现实,我国所倡导的“校本课程”的内涵显然不同于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校本课程”,它不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违背,而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补充,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在统一,共同支撑起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大厦。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目前正在倡导的“校本课程”作如下概括: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是一种自发的、仅限于课或者科目层面上的课程活动,严格地说,这只是一种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下,少数学校进行了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了规定,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时代的到来。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的补充,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实施新课程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更加重要。在美术学科中,校本课程在新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内外近些年来在校本课程开发上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够广泛应用的模式。因此,研究具有地方特点的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
“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观点是:美术教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育(美术的启蒙教育)是可以从地方艺术开始的,在城镇、农村美术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教材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创新之处是以多种形式的地方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1、研究内容:
(1)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增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探索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增城有着优秀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民间艺术,可开发利用大量内容独特、类型丰富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如何将丰富的、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发掘、整理成便于学生学习、探索和教师教学、研究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体系,是我们美术教师的第一大任务。
在校本课程内容教学中,在欣赏增城市建筑、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图片的同时,还采取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可以在美术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实 施具有增城特色的校本课程。
了解我们增城的本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确定教学内容。
(2)利用本地资源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增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它造就了一批德育教育基地,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资源。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并在实践中继承和创新这一民族传统文化。
(3)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我们可以以本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为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增城这里有当地特有的节日,像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登山旅游节、国际攀岩锦标赛、增城菜心节、客家文化节、国际牛仔服装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节、增城广场摇滚啤酒音乐节等。最近的一次是2010年9月27日,由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10世界旅游日全球主会场庆典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广州增城广场开幕。这些都值得学生去了解;有丰富的习俗文化值得学生去感受;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母亲河增江、正果湖心岛风景区、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牛牯嶂、大封门森林公园和鹤之洲、湿地公园等供学生分享;联合国提名“和谐城市”,这些都值得学生去研究。
2008年3月,我根据增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的相关资料,设计了校本课程《我们设计的牛仔服装》,并作为增城市全市公开课进行了展示与交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10年6月,本课课件《我们设计的牛仔服装》参加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美术学科、广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广州市第六届中小学美术优秀教学论文与优秀教学课件评选”获三等奖。
可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集中交流,改进提高,然后提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地方课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城镇、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成果在国内同等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四、“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不同,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在实施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通过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来最终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五、“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城镇、农村中学。
2、“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美术校本课程。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3、“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思路:
以美术课程为研究目标,立足于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利用丰富的地方和民间的比较成熟的艺术样式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到更适合自己的、更有实效性的艺术教育。
4、“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
采用分散开发,综合提升的研究方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集中交流,改进提高,然后提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地方课程,并进行推广使用。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通过分析自己的条件优势,学生优势和教师优势,确定自己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校本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有广泛的意义。
六、“利用本地资源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用科学的发展观的态度来指导课题研究。因此,必须以事实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研究,并重实证、重数据、重理性地进行科学论证。
2、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收集数据、合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地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人员必须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传统美术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进行传统美术文化教学实验。
4、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科学实验资料,注意收录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以保证课题研究获得良好的成果。
5、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并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重视地方传统美术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6、要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抓住当地重点和特色,挖掘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并能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和传承地方传统美术。
7、注意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学校(校园文化及活动)、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及其它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校本教研)、家庭、社区(如节假日祭祀、庆典活动),提高研究效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3、刘志军 《课堂评价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4、徐建融 钱初熹 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年增城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作品集
怎样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校本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篇三
《农村小学究利用本土资源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研》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农村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把本土资源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能使作文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土资源,就是指学生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本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通过调查学生的作文现状,发现学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的不真事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中。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写作起来更是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感缺乏,不会从身边选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写作,对作文的写法认识很朦胧,习作存在很多问题:作文语句简单,大多只有寥寥几句话,没有细节,不知道如何写具体。抓不住写作重点,偏离写作的主题。语句不通顺,不连贯。语句形式单一重复,堆砌,太多重复,太多口水话。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通过“农村小学利用本土资源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研究”,并在新课标习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不断调整作文教学,解决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让积累素材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写作内容,让学生乐意交流,乐意写作。因此研究利用本土资源积累素材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赋予农村作文教学生活的灵性,让学生作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就等于资源”的传统认识,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根据大语文观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因为“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特别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视野,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或相关的专题性综合性学习,联系生活进行作文教学,既“导流”,又“开源”,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生活的体验,以此优化作文教学。
本课题开展的“利用本土资源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研究’’以积累素材优化作文教学,引导教师突破“教材就等于资源”的传统认识,以本土资源为切入点,尝试把利用本土资源积累写作
素材指导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口音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人文素养。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大语文观和新课程的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利用本地资源,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研究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引导教师突破“写作方法的传统认识,善于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以本土资源指导为切入点,尝试把课外资源指导以及教学有机结合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汇报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人文素养。通过利用本土资源积累写作素材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形成案例与教材,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已有资源,从乡村生活中观察自然的奇、趣、妙;从家乡发展变化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2)利用家乡现有的信息技术收集素材;依靠横向联系法解决农村阅读积累不足的情况;(3)依拓人人都具有的课本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等。学会积累素材,通过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学生习作时有材可用。解决学生作文“没话可说”的问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年级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提高其习作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已经生成:课程资源的整合、生活作文、网络资源的运用等给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带来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让学习者自己收集素材,积累材料。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在指导中不是机械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而从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入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结合本土资源,指导学生因地制宜的利用已有资源,开展素材积累研究,努力开发学生写作素材资源。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利用本土资源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综合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地参与到写作中来。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学习和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主体实践的原则。“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写作也不例外,素材的积累与写作综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实践,使学生在活泼、有序的素材积累活动中自主创新、乐于创新;自主写作、乐于写作。
3.有序开放的原则。首先是写作教学内容的有序开放。根据“大语文”教学观,实施以读带写,由吸收而表达。同时,关注自我,自然与社会,关注多学科的融合探究。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二)、研究的方法
1、用文献法进行理论基础的搜集和学习研究;
2、用行动研究法对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
3、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的认识、体会及外地、外校的有关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及步骤
(一)、主要措施
1、抓理论学习,夯实理论素养。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著作,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改经验;积极外出观摩、学习,或邀请教研室同志前来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抓课堂实践,深入研究探索。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学习相关理论,观摩教学课堂,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综合教学”的课题的课堂教学上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开展课外阅读与写作综合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题组教师要将每一节写作课作为自己的“实验田”,要把理论学习付之于实践,平时只要有什么新的思路,新的点子,就要进行实施,进行研究探索。
3、抓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总结是课题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性地回顾、反思自己的实践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使本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2012.4—2012..6):研究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对农村小学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课题成员理论学习。选取全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的申报。
2、第二阶段(2012年4月—6月)实施阶段:以“作文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积累”做出阶段性的总结。研究如何因地制宜指导学生丰富写作素材材料的积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生活,拓展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将积累的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写作训练中,创造多样化、有实效的训练方式。通过课内外开展具体实践研究,拟写教学反思,授课小结,开展教学研讨,形成书面材料,并收集典型案例
3、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7月):研究总结阶段。各专题负责教师整理调查研究资料并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及撰写结题报告
怎样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校本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篇四
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重视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美术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提出“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要求,各地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的特点,注重挖掘身边的美术资源,历史遗迹,文化的遗存,民间美术特色资源等,有效提高了美术课程的形象性、直观性、生活性与地区特色,丰富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具有丰厚的历史、自然、文化与民间美术资源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和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校内美术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活动资源、相关学科资源几大板块。校内资源中应以美术教师为主体,在领导和教学辅助人员的配合和参与下,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学校的人文环境为背景,融合各种相关的活动和学科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教学力量,以实现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而校外课程资源则可弥补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不足。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美术教学资源。
一、要发挥教师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的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人物,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练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也许很多事物学生们经常接触,只是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教师的引导、提醒,加之收集材料、巧妙利用材料的实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比纸上谈兵式的书本传授,更直接、更具趣味性,易于吸收,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和学生走得更近。资源无处不在,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都富有情感的、有艺术价值的,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没有资源意识的人,虽然每天都是那样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好像地球天天那样转,日子天天那样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其实,资源就在你身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了。
美术教师应用心地来发现蕴藏在身边的资源,将其引入课堂,使美术课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根之大树。一个善于利用美术资源的教师,在教学生认识色彩的时候,不妨让学生看看窗外的景色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多少色彩,这个窗外色彩资源的利用可以说就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与观察。
自然、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我们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资源真是无处不在的。一个教师只要心中有了资源意识,就不会对教学感到茫然的状态。要寻找资源、获取资源并不难。因为人一旦有了某种想法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目光就会变得特别敏锐的。生活中的文字、声音、图片、物象、艺术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智力、物力等资源。学校的黑板报、镜框、橱窗、宣传栏、、校务公开栏、校园文化以及各种设施设备等都属于条件性资源,它们虽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与课程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学校是三乡合一的学校,文化底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有香山寺和东山庙等一批老建筑,这些都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物,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上透视课的时候,我就带学生来到南北通道,引导学生去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欣赏古代建筑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香山寺,学生们被那些精巧的设计,庞大的气势所震撼,家乡自豪感油然而升。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我们安化富有神秘色彩的香山文化,只要我们注意收集,在美术方面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们都可以加以利用。如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或理解的美术作品,要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现在正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旅游景区香山,告诉同学们怎样去辨别当地一些有开发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加以保护。大家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谁不愿意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好起来呢?当我们的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的时候,美术课程资源实际就已经开发起来了。
(三)、书籍和网络是一个大资源库。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资源空间。包罗万象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资源库。将书报、杂志、报纸等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学生喜欢看书学习是开发学生智力、启发想象和创造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学习之后,选取和摘录大量的资料为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本身就是一个对文化资源重新组合和合理利用。这个组建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源在发生质变的过程,美术教师要多利用书本上的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互联网的运用和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和开发资源的效率,可以说,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为课堂教学打开了极其方便的大门。我们知道,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信息,网络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去寻找和发现,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搭建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平台。如在学设计生活标志的时候,我就要同学们上网把以前历届奥运会的标志都找出来,并从中分析奥运会标志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对奥运会的标志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很容易就掌握了生活标志设计的方法,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很高,效果也非常理想。
(四)、善于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一个成功教师重要标志。
教师“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除了合理利用一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之外,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资源的高手,就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来说吧,在平时,电影、电视、图书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无论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事实。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关注热点新闻、遇事多思考、随时随地地留意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点点滴滴,并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搜集、积累上课资源„„一个懂得利用、善于开发资源的教师一定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一定是善于开发课程的高手。相反,则会被新课程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开发课程的主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好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逐步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留心生活,善于观察,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
二、充分开发利用好校内外美术资源。
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
1、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要。
2、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3、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新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共有五个系列,提供了多种让学生选择的机会,可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美术课程资源,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新课标期望的价值目标: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我们应充分、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地方可以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促进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走进博物馆欣赏古今优秀美术作品。
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学习课本上的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还要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参观调查,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是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艺术”的重要场所。参观时我们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调查笔记。如:“写出你喜欢的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或古代绘画作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列举出几位著名书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美术作品观后感”等,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美、鉴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实践证明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不可能经常外出参观,教师去博物馆或美术馆时可利用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将参观实况有选择的记录下来,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互联网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快速进入国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及各大著名美术院校,及时了解当前的美术动态,欣赏最新的艺术作品。这在以前很难实现的事,在网络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我们应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室,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收集、整理美术作品和相应的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并大胆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科学求同,艺术求异,面对一幅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在《画蔬果》一课中,我让学生在网上查找意大利卡拉瓦乔的静物油画《花果篮》与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的《蔬果图》进行比较、讨论。同学们对两种不同的画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参观商场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繁华的街道,热闹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现代都市到处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各种电器、日用品、服装等都体现出设计师以人为本,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的新的结合。参观商场,可让学生与现代设计作品零距离接触,在“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时,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使他们对工艺设计的过程及评价标准有清楚、直观的了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来欣赏,学会如何评价产品设计的优劣,可结合“美观、实用”两大原则进行讨论。商场成为设计应用课的又一重要校外美术课程资源。
(四)、从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中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韵味。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丰富,主要有:剪纸、年画、皮影、泥塑、玩具等。各地都有典型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充分利用各地民间美术资源来充实课本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校曾组织学生去缸瓦窑厂参观,了解其渊源和民间传说,了解陶艺制作的材料要求及制作工艺,熟悉了一些民间陶泥艺人,了解了陶艺制作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情况。不仅学生去实地参观,老师们还拍摄了影像资料,回来制作成教学课件供学生欣赏学习。该课件曾在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在实际教学中可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受学生青睐,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民间”。
(五)、投入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校区外面风景优美,绵延起伏的山川、喧嚣热闹的平双公路、,悠悠的古阴河,挺拔的现代建筑群,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拿起画笔,描绘这美丽的风景,学校可结合春游、秋游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写生,回校后作修改整理,举办小型展览,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写生时不应注重专业性,要求不宜过高,旨在让学生体验绘画过程,不必太注重技法技能的训练,校园写生也是行之有效的训练办法。另外,田间地头的秸秆、种子、粘土、石子、树叶、树根、花草等也是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资源。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零散性,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筛选和验证,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作为美术教师要认真甄别和选择,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注意把好课程资源的质量关,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真正作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三、要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学习的主人。
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在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对地方资源的认同,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增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地方美术资源实践中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也应是与乡土资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谐的平台。在课程的实施中,美术组的教师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乡土资源文化注入新鲜内容,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继承,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
(一)、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作。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取其糟粕,存其精华。
2、创作融入。
在儿童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构图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在人物造型上,除保留原来的娃娃胖、妇女美、勇士壮等特点,更多地体现儿童那质朴、夸张、大胆的造型特点;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鲜艳强烈、乡土气息浓厚的色彩进行表现;在内容选择上,更多的是表现孩子们熟悉的儿童生活题材。用这样的方法,我校学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彩陶、豫剧人物、开封盘鼓、„„或以水彩、国画、线描等绘画形式呈现,或以栩栩如生的泥塑制作形式呈现,内容广泛,手法灵活多样。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2010年六一前夕,我校举行了“立足本土,传承文化”艺术节作品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乡土资源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无疑是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家乡”的有效之途。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走进家里去寻宝。
一个布老虎玩具、一双虎头鞋、一片古遗址瓦当、一块古建筑残砖、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
香山、东山旅游景点如同一个天然的民间艺术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着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让孩子在旅游中去探访东方文化之源,去追寻中华民族之根,去解读华夏八千年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灯笼挂笺、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敲鼓撒灯,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近艺人去学习。
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摆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5、走进网络去拓展。
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地方美术资源,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新的课程资源帮助我们走进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与学生达成一致,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教师的心灵也受到童心、童趣的洗礼。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再现,也是师生情感、心灵交汇的体验,同时也是教育思想观念在学习方法上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课程资源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活力和乐趣是无穷的。它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怎样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校本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篇五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 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 题 研 究 报 告
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 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一、引言
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使土家族逐渐被汉化,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发展起来[1],但土司统治时期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弱化。到目前为止,土家族民族文化已经断层[2]或趋于堙没。
为此,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些著名的土家族文化譬如打镏子、摆手舞、茅古斯舞、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过赶年、哭嫁歌、咚咚喹、八宝铜铃舞等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保护名录,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永顺县芙蓉镇举办了“中国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永顺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社巴节。采取了政府搭台,民间艺人唱戏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发现了一些土家族老艺人,收集了一些难得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料。我们欣慰的看到,土家族茅古斯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使全球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但是,政府所作的这些突击性发掘和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工作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将这项工作以点带面的推开,实践证明,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将民族文化保护的种子播入土家族后代的心中,将土家族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的,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地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而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体系[4]。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较大的责任和自主权。就全国而言,利用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方面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张广才报道了将达斡尔民族文化进入校本课程的实践[5];万德权将四川民族地区体育引入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2];吴鹃和吴小鸥探讨了湖南郴州市北湖区月峰瑶族乡民族贫困地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等等。从这些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报道了如何将民族文化引入校本课程的过程,但对在学生身上取得的学习效果和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却没有提及。将“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跨库检索得知,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有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学者进行这方面的报道。
因此,从2006年开始,我校申报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课题,并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怀下顺利开题,旨在探索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
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第一、我校地处以土家族为主要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底蕴厚重。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开发,并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对开足、开齐、开好基础教育课程,体现国家课程设计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当前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心理要求。而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造利用本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实地实施课改,形成自己民族特色、适应本地学生的教学课程,我们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恰恰顺应了这个要求。第三、本课程研究立足于民族历史的特殊性,其内容和形式被具体化,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并延伸为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对同文化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地借鉴意义。对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其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借鉴作用,具有明显的推广价值。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指湖南省永顺县的土家族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土家族文学、民俗、历史人物、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有形文化因素,还包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英雄情结等无形精神因素。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研究内容: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实施管理及当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着重研究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土家文化资源为主,如文学、民俗、绘画、雕刻、编扎、织锦、神话传说故事、舞蹈、音乐等兼顾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这些内容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起到传承作用。第二,研究校本课程如何实施,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被学生乐于接受,学校如何有效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特性与基本规律。
2、研究目标:第一,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第二,培养一批教研型,有开拓能力的教师;培养出一批热爱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生,使土家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后继有人。第三,探讨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3、课题实施时间:2006年~2009年。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为了使本课题顺利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应多管齐下,多种方法并用,有效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从而达到开阔思路和启迪思想,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考察、观察法。2006年,我校拨出专门经费组织课题组成员到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县双凤村、土司故都——永顺县老司城、土家第一镇——永顺县芙蓉镇、土家建筑保存完好的古丈县老司岩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搞好民间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在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各地老艺人,并聘请他们担任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校外指导教师。观摩各级部门组织的土家族文艺展演活动,学习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各项技能。编写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易于操作、师生喜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编写校本教材,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出路问题
3、问卷调查法。通过在2007年春季学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课题组于2006年编写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在教学中的兴趣反应,探讨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学期初问卷涉及七年级、八年级男女学生人数相差不大的班级各一个,这两个班都是在他们所在年级的平行班(全校所有年级的班级均为平行班),共问卷100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共发放问卷100张,发放问卷时与一名校级领导共同参与(避开班主任老师),收回问卷100张。学期末,同样来到上述两个班级,问卷学生与学期初基本一致。共发放问卷97张,收回97张(有3位学生请病假,男2人,女1人)。
4、教育实验研究法。通过在我校七年级和八年级11个班开设教师自己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验,每周开课1节,总课时60课时。研究过程中发放问卷50张,涉及七、八两个年级,主要涉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通过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实验,考察这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有无直接联系,考察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5、个案研究法。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的一个或几个对象进行研究,涉及的方法有追踪法、追因法等。
6、总结归纳法。课题组教师在认真研究本课题的同时,并运用研究本课题的的研究方法,积极到其他教研教改的过程中去。总结教师的相关材料,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初步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传承土家族文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了国内有关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的论文资料;到永顺县图书馆和永顺县民族中学图书室查阅有关土家族音乐、民俗、族源、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著作;查阅《团结报》等有关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各种报道,摸清实施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各个土家族村寨,掌握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摄制照片150余张,收集土家族音乐曲谱20余首,录制各种音影资料80余小时(其中包括土家族民俗及民间故事、土家族绘画及工艺美术、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及棋类、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等民族舞蹈、土家族山歌和打镏子等),以这些丰富的资料为蓝本,初步编写土家族地区第一本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如表1)
表1: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的章节、课时安排和授课人一览表 校本课程章节和内容 课时安排 授课人 授课人专业 授课形式 土家族民族概论 4课时 向圣明、张清忠、彭明南 中文 单元讲座 土家族渊源 4课时 田金科、彭明南
田桂芳、罗大林 中文 利用网络进行探究
对话土家族英雄人物 5课时 米承志、曹满红、田金华 历史 主题活动和就近调查与走访 土家族民俗文化 5课时 石 群、彭明南、符春红 中文 故事会
土家族音乐探秘 10课时 王承赋、田 勇 音乐 课堂传授与活动竞赛 土家族舞蹈跳起来 10课时 谢生玉、刘亚琼 音乐 活动竞赛
土家族民间体育 10课时 刘光辉、田廷源、罗肖宇 体育 活动小组与竞赛 土家族工艺美术鉴赏 6课时 王承新、李学峰、彭 慧 美术 兴趣小组 土家族语言的基本知识 6课时 田红玉、向乃清、龙清英 中文 故事会
在编写校本教材之前,充分考虑到各位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特长和职称,每个章节的编写人分头行动,去查资料和下到各村寨收集素材。在这些课题组成员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中学二级教师2人;年龄结构为30~40岁7人、40~50岁6人;性别为男11人、女2人;学历结构为本科11人、专科2人。课题组成员各种结构较合理,确保校本教材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并进入课程,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传授土家族人民的下一代。
2、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 从图1可以看出,在学校没有给学生开设民土家族族文化校本课程时,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没有兴趣和反感的占到70%,说明土家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能吸引学生。不过,政府部门到我镇开办了系列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文娱活动以及少部分家长口传心授,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占30%),他们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有兴趣,说明在学生中开展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支持度。图2的数据告诉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学期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土家族民族文化教学活动,加上学期初少部分对土家族文化有兴趣的学生的带动,到学期末的时候,收到了初步效果,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产生兴趣的学生占到了64%,与学期初的30%相比,翻了一番还多,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实践表明,土家族文化虽然在有的人看来很土,但只要精心组织,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每一节内容上好,说明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对现代的青年学生还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的,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希望和出路。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施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讲座、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就近走访、故事会、竞赛、兴趣小组和活动小组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的有力保障之一。我们从土家族聚集区聘请老艺人给学生亲自指导,共搞了两个由学生组成的打镏子队,在全校范围内分班举行摆手舞比赛,还举行了踩高脚和下打三棋等竞赛活动,给整个八年级进行土家族茅古斯舞蹈的实践教学,这些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学期初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兴趣反应
图2 学期末学生初步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后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兴趣反应
3、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的关系
给平时不爱学习普通课程的七年级、八年级的50位学生发放问卷50张,收回问卷46张,数据经初步整理后如表2(表中数据均为百分率)。这50位学生是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一学期学习土家族打镏子和茅古斯、摆手舞的学生(学习茅古斯的实际学生为整个八年级学生;学习摆手舞的学生为全校学生)。同时,给这些学生家长发放问卷50张,收回42张,以便了解这50位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数据经初步整理后如表3(表中数据均为百分率)。表2: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的关系 学期初 学期末
你觉得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自信心)
学习土家族文化之后,在普通课程学习方面(自信心)
a 不比别人差; 59.2 a 比前学期的自信心增强了; 78.5 b 比别人还强; 26.0 b 比前学期的自信心弱了,有些灰心。21.5 c 比别人稍差。14.7
表3: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后,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观察结果 学期初 学期末
贵子女在家里的学习情况,贵子女学习土家族音乐舞蹈后,在家的学习情况,a 从不看书; 82.5 a 在家背打镏子曲谱; 94.8 b 很少看书; 17.5 b 在家不背打镏子曲谱; 5.2 c 在家长的监督下看书。55.3 b 既背曲谱又看普通课本; 35.7
从表2可以看出,在期末时,在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与学生在普通课程学习上的自信心方面存在因果关系,通过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和卡方检验,二者呈现高度相关(卡方值为:19.4,df=2,p<0.0001),这表明通过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土家族民族文化是学生从小就略知一二的文化,与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容易产生共鸣,学生有信心学好它。通过一个学期的民族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学得了很多让家长和教师都赞不绝口的绝活,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尝试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进而增强了这些学生学习普通课程的自信心。
从表3家长反馈的信息来看,学期初这些学生在家里从不看书的占了82.5%,而在家长的督促之下勉强能看书的也只有55.3%,那也就是说还有27.2%(82.5%-55.3%)的学生在家长的督促下都不看书,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对家长来说已经失控,他们是学习上的后进生,也是纪律上的后进生。让家长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土家族音乐、舞蹈的学习,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能在家静下心来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教材——背曲谱;让课题组的教师欣慰的是有35.7%的学生在家里除了背曲谱而外,还自主学习普通课本。
通过对王凯同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该同学在学习上、纪律上都表现不太好,他的班主任老师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效果均不明显。在课题组的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他加入了学校的土家族镏子队,学习一个学期以后,他的各方面学习态度均有好转,判若两人。王凯同学的家长亲临学校查看学校是采用什么方法将他的子弟转化为热爱学习的学生,课题组的教师亲自接待了王凯同学的家长,让王凯给他的父亲表演土家族打镏子,一连打了10个曲牌,要记住这么多东西,不用功是不行的,终于让他明白了王凯同学学习态度向好的方面转变的原因。
4、通过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中国知网”用“永顺县民族中学”作为检索词,共有34条记录,其中2006年以前的记录只有4条,2006年以后的记录有30条。在2006年~2009年,课题组成员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教育前沿》、《成才之路》、《蜜蜂杂志》、《果农之友》、《中国蜂业》、《大众科技》、《农村实用技术》、《特种经济动植物》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30篇。由此可见,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与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关联。
五、研究成果和成果的社会反响
1、课题组编写的土家族文化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科院列为湘西教育科研“五百工程”①,拟在2010年出版。
2、课题组成员向圣明的文章„土家族摆手舞“迁徙定居‟的教学” 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3、课题组成员彭明南、田桂芳的文章“土家族民族文化魅力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4、课题组成员王承赋的文章“土家族山歌《十月怀胎》的教学实录”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5、课题组成员谢生玉、王承赋的文章“土家族摆手舞„兄妹成亲‟教学与反思”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
6、课题组成员田金科、田心娥的文章“以地方特色为依托,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发表于《民族教育与文化》2009年第10期。7、2007年我校将土家族摆手舞进入 “两操”(早操和课间操)被《团结报》以“永顺民中全校师生共跳摆手舞”为题进行报道[6],并建议将此项成果向全州推介。8、2008年国庆期间我校部分八年级学生在“首届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舞台上进行土家族茅古斯表演,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此节目后又在湖南经济电视台播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9、2009年国庆期间我校七年级、八年级两个镏子队,在“永顺县芙蓉镇建国六十周年红歌比赛”中表演土家族打镏子,全场掌声雷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10、我校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组的教师,将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好的教研教改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其中5名教师获得县级“教学能手”称号,1名课题组成员由于在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被学校提拔为主抓教学教研工作的副校长。
六、几点思考
以往学校校本课程改革在传统的升学教育体制下被严重忽视,新课改将它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校本课程改革的认识存在误区。在现实基础教育实践中,不论是教育理论专家还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或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不同,也由于国家课程硬性的要求在时间与精力上制约与冲击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就出现了对校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作为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大好事,理应得到民委、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软硬件条件是制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缺乏,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
总体教育投入相对不足。2006年课题开题时,曾得到有关部门的许诺,答应拨款15000元作为本课题的专项经费,但这项拨款至今没有到位。为了本课题能够正常开展,学校先后从公用经费中抽出16000多元,才将这项工作得以完成。如果这项研究得到政府的经费方面的支持,将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和旅游开发中发挥积极的效果。
家长传统理念的制约。受传统的升学走出农村的教育理念影响,家长急功近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在意,认为考大学、多挣钱才是唯一出路。有一名学生的家长因为害怕影响其子女的学习,当着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面把她的子女从土家族打镏子的训练场上叫了回去。这个实例也透露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将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引入校本课程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往往举办一些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在举办这些活动时,如果教师没有把组织教学工作搞好,就会成为无心读书的学生闲逛的场所,势必受到学生家长的反对。
从本课题实施的3年以来,始终发现女生在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始终不及男生,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