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上梁孝王书篇一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①,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②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
惟:想,认为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
沈:通“沉”,沉着
c.听其废置
听:使……听从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
启:开导
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分)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3分)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3分)
9.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4分)
参考答案
6.c (应为“听任”)
7.c (应为“在”)
8.(1)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被排斥)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懈怠了!(一个分句1分,“沮”可译为阻挠、阻止,“斥”译出被动意思,“惰”可译为懈怠、涣散、一落千丈等。)
(2)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以”、“于是”及“一”各1分)
(3)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诚”、判断句及“苟安以玩岁月”各1分)
9.布置军备,任用贤人,远离小人,抓住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点1分)
【参考译文】
我私下认为,中原地区是天地集正气孕育而成的,是天命钟爱、人心所向的地方,是典章制度礼乐文化汇集的地方,历朝帝王借以代代相传。虽然把中原地区丰富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简单地移植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从表面上看天命与人心似乎有所依托了,难道这样一来,就真的可以长期相安无事了吗?天地的正气,因为遭到遏制(金人入侵)而长久得不到施展,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机会将要发挥其威力;而天命和人心,本来就不能长久地委系在偏远的蛮荒之地。
我们宋朝二百多年来安宁和平的统治基础,这是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前此两位君王被掳北上,惨痛的经历,也是汉、唐以来不曾有过的。我朝刚从中原迁都江南之时,不论君臣还是朝野,都痛心疾首,同仇敌忾,发誓不得让金人和我们同在,所以最终凭借逃奔溃败的残兵败将战胜了身经百战的`劲敌。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一落千丈!三十多年之后,哪怕是当年从西北流亡来此立志复国的有识之士,如今也都只好怀抱孙辈,无所事事地在貌似太平的东南长期定居(做个自了汉),心中丝毫不再关心和挂念为君父报仇雪恨的大业。(其间)除了完颜亮败死在淮南,天下人都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了。更不要指望还有谁能念念不忘故国之耻而心生愤慨,从而相约抵抗向敌人射出一箭。
陛下(如果)在江淮一带布置精锐部队,用来防备金人的侵略扰攘,同时精心选择一个沉着勇猛、足智多谋、胸襟开阔且没有私心的人,把守备荆州、襄州的重任委托给他,并让他实行宽松政策,听任他任免属地官员,三几年之内,安抚百姓,秣马厉兵,报仇复国的大势就形成了。
石晋丢掉卢龙道,酿成了我朝开国以来的祸殃,说来大概是发生在丙午、丁未年之间的事情。石晋兵败的第二年,赵匡胤开始跟随郭太祖征战讨伐,最终平定了天下。之后,契丹人在甲辰年在澶渊被宋军击败,(我朝的威胁几乎全部解除),真宗皇帝于是在丁未、戊申年间东封泰山西祭先祖,以此昭告天下太平,这是本朝最强盛的时候。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又过了六十年,也就是大约又丙午、丁未年间,于是酿成了靖康之祸。也就在丁未年,陛下禀天命而生,上天又开导激励陛下您立下向北方金人复仇的志向。如今距离下一次的丙午、丁未年,只有十年不到的时间了。(古人说)上天运作的规律,六十年会有一次大的变化,陛下难道能不去顺应这种变化吗?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现在陛下却委任平庸之人,笼络耍小聪明的读书人,从而延误了大有作为的好时光。臣下真是难忍内心的愤慨,所以忘记了自己卑微的身份斗胆献出愚见。
上梁孝王书篇二
陈亮
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虽挈中国衣冠礼乐而寓之偏方①,天命人心犹有所系,岂以是为可久安而无事也!天地之正气,郁遏而久不得骋,必将有所发泄,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之所可久系也。
恭惟我国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无也;二圣北狩之痛,汉、唐之所未有也。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与敌俱生,卒能以奔败之余,而胜百战之敌。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三十年之余,虽西北流寓,皆抱孙长息于东南,而君父之大仇,一切不复关念,自非海陵②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之为何事也。况望其愤故国之耻,而相率以发一矢哉!
陛下以江、淮之师为金人侵轶之备,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开豁无他者,委以荆、襄之任,宽其文法,听其废置,抚摩振厉于三数年之间,则国家之势成矣。
石晋失卢龙一道,以成开运之祸,盖丙午、丁未岁也。明年,艺祖皇帝始从郭太祖征伐,卒以平定天下。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而丁未、戊申之间,真宗皇帝东封西祀,以告太平,盖本朝极盛之时也。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又六十年而丙午、丁未,遂为靖康之祸。天独启陛下于是年,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今者去丙午、丁未,近在十年间尔。天道六十年一变,陛下岂可不有以应其变乎?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今乃驱委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龙川集卷一》,有删节)
[注]①偏方:这里指南宋管辖的江南地区。②海陵:指金废帝完颜亮,亦称海陵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 惟:想,认为
b.而精择一人之沈鸷有谋 沈:通“沉”,沉着
c.听其废置 听:使……听从
d.而又启陛下以北向复仇之志 启:开导
7.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郁遏而久不得骋(因而) b.卒能以奔败之余(凭借)
c.其后契丹以甲辰败于澶渊(从) d.今乃驱委庸人(却、竟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秦桧倡邪议以沮之,忠臣义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气惰矣!(3分)
▲
(2)又六十年,而神宗皇帝实以丁未岁即位,国家之事于是一变矣。(3分)
▲
(3)此诚今日大有为之机,不可苟安以玩岁月也。(3分)
▲
9.请简要概括最后两段中陈亮给宋孝宗的治国建议。(4分)
▲
答案:
6.c (应为“听任”)
7.c (应为“在”)
8.(1)等到秦桧提出与金人议和的歪理邪说来阻挠抗金,忠义之臣刚直之士纷纷遭贬(被排斥)而死在南方,从此天下的抗金士气就懈怠了!(一个分句1分,“沮”可译为阻挠、阻止,“斥”译出被动意思,“惰”可译为懈怠、涣散、一落千丈等。)
(2)又过了六十年,神宗皇帝实际是在丁未年真正即位施政,国家的形势从这时完全发生了变化。(“以”、“于是”及“一”各1分)
(3)这确实是如今大有作为的时机,不能苟且偷安而虚度了时光啊。(“诚”、判断句及“苟安以玩岁月”各1分)
9.布置军备,任用贤人,远离小人,抓住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一点1分)
上梁孝王书篇三
陈亮《好事近·咏梅》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咏梅
陈亮
的跞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注】①的跞:鲜明的样子。②玉奴:泛指美人。
1“傍玉奴吹笛”中的“傍”字使用绝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下阕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刻画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1、傍 字写梅花来陪伴吹笛的美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梅花以人的灵性,在美人和笛声的映衬下,梅花秀洁清纯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自己想在梦中化蝶飞去,追踪梅花的香迹,但是又担心寻觅不到梅花的幽香。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刻画了作者品格高洁、卓尔不凡的形象。
二:
(1)请对上片中的“傍”作简要赏析。(4分)
(2)“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傍,陪伴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地刻画出梅花“斜入”“傍”着玉奴吹笛的美景,既表现了梅花的鲜明高洁,又展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2分)
(2)抒情主人公想在梦中化为一只自由的飞蝶,又怕梅花的“幽香难觅”,(译句2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孤傲不群的情怀。(2分)
参考译文
烟霭浓,暮色苍,几枝疏梅分外亮。清瘦的枝条探过屋檐,把吹笛的美人轻轻依傍。石苔上花影婆娑,月华如水映照着林塘。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又怕难觅她的幽香!
赏析:
《好事近·咏梅》是南宋词人陈亮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词的上片中作者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岁末,几枝绽放的梅花勾起了作者赏玩的兴致,便写下了这首词。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皪”,用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作者笔下没有给读者一个鲜花锦簇的热烈画面,而只以“两三枝”相点缀,似乎显得冷清。这是因为梅开于冬春之际,这使它与姹紫嫣红的春花不同,它的开放,要经受一番与严寒的搏斗。梅以虬劲的枝干和甚至显得稀疏的花朵,在万卉凋零的严寒中向世界显示了它独出的英姿,这孤傲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们折梅或画梅,往往只取一两枝,正不以繁华似锦为美。因此,词中“的皪两三枝”确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正因其少,才给人以“点破”“暮烟苍碧”的`感觉。接下来,词人用带有主观情意的“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使这梅介入人事,并赋予它以情感。
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换头两句不仅有承转作用,而且极力渲染夜色,造成一种优美静谧的境界,为写朦胧梦境创造条件。然后,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乃更出新意。再续以“恐幽香难觅”一句为结,却言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如此虚虚实实、或梦或醒,既真切而又光怪陆离,把这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借物咏怀的手法,是中国魏晋之际的阮籍首创,他用此法创作了80多首诗词,此后,很多身居战乱中怀才不遇的诗人常采用这种手法来借物寄心,写怀述志。“咏梅”更是历代诗词作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关于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总难免除落入俗套之运。像众所周知的梅的高洁品格,这当然是必须突出的重点,但若纯粹地只从这点着眼,就势必会步前人后尘。如何从这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陈亮的这首诗词,从表面上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仍是以新的手段写出新的志趣,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实在是独具一格,精妙独到。
上梁孝王书篇四
关于《千轴不如一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千轴不如一书
原文
柳开①少好任气②,大言凌物。应举③时,以文章投主司④于帘⑤前,凡千轴⑥,载以独轮车。引试⑦日,衣襕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牐
[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
牐
[文言知识]
牐 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
牐+
[阅读练习]
牐1.解释:①少________②凡________③擢________
牐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牐2. 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①年轻时②共③选拔
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
3. 这一成语告诉我们不要光注重数量,同时也要看质量。有时候质比量更重要。
参考译文
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一共有一千轴,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柳开)穿着读书人的圆领大袖外套沿着围栏亲自推着车进入(考场),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指张景的文章)。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柳开的一千轴书卷,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上梁孝王书篇五
《陈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济北人也,世居京师。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起家湘东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累迁府佐、直兵者十余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
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以功封广晋县男,邑三百户,授涪陵太守。
侯景之乱,元帝凡遣五军入援京邑,量预其一。台城陷,量还荆州。侯景西上攻巴州,元帝使都督王僧辩入据巴陵。量与僧辩并力拒景,大败景军,擒其将任约。进 攻郢州,获宋子仙。仍随僧辩克平侯景。承圣元年,以功授左卫将军,封谢沐县侯,邑五百户。寻出为持节、都督桂、定、东、西宁等四州诸军事。
荆州陷,量保据桂州。王琳拥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虽与琳往来,而别遣使从间道归于陈高祖。高祖受禅,授平西大将军。
王琳平后,频请入朝,天嘉五年,征为中抚大将军。量所部将帅,多恋本土,并欲逃入山谷,不愿入朝。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界黄洞,且以兵迎量。天康元 年,至都,以在道淹留,为有司所奏。华皎构逆,以量为西讨大都督,总率大舰,自郢州樊浦拒之。皎平,并降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等。以功授侍中、中军大将军,增 邑一千户。三年,坐就江阴王萧季卿买梁陵中树,季卿坐免,量免侍中。
吴明彻之西伐也,量赞成其事,遣第六子岑率所领从军。淮南克定,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户。十年,吴明彻陷没,加量都督水陆诸军事。十四年四月薨,时年七十二。赠司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 事:事情。
b.元帝凡遣五军入援京邑 凡:总共。
c.荆州陷,量保据桂州 据:据守。
d.坐就江阴王萧季卿买梁陵中树 坐:因……而获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兵甲士卒,盛于府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以功封广晋县男 挟飞仙以遨游
c.量与僧辩并力拒景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吴明彻之西伐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体现淳于量有军功的一组是 ( )
①累迁府佐、直兵者十余载
②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
③大败景军,擒其将任约
④进攻郢州,获宋子仙
⑤皎平,并降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等
⑥遣第六子岑率所领从军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淳于量出身将门家庭。他父亲在梁朝时做将帅,分给他人马,让他投奔时任荆州刺史的梁元帝,淳于量就此参与军事事务。
b.淳于量善于积蓄兵力。他在先后担任府佐、直兵等军事将领的十多年中,在府中聚集很多武器和士兵,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c.淳于量一生戎马征战。在梁朝讨山贼、克侯景,在陈朝平华皎、降周将。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封邑从三百到一千五百户。
d.淳于量也曾犯过错误。陈朝请他入朝,他却不愿入朝,入朝时又在路上滞留而被有司弹劾。后又因买梁皇陵树木而。
参考答案
9a 侍奉
10d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11b (1)担任官职的情况 (6)是其第六子的行为。
12d 他不愿入朝分析不对,不愿入朝的是他手下的将帅。
13.(1)淳于量年轻时喜欢自己独居,身材高大,容貌英俊,有才干和谋略,熟悉射箭骑马。(“善”“干略”“便”各1分,文意2分)
(2)王琳多次派使 者征召淳于量,淳于量表面上虽然和王琳来往,但另外派使者抄小路归依陈高祖。(“累”“外”“别”“间道”各1分,文意1分。)
【参考译文】
淳于量,字思明。祖先是济北人,世代居住在京城。父亲淳于文成,在梁朝做将帅,官做到光烈将军、梁州刺史。淳于量年轻时喜欢独自居住,身材高大, 容貌英俊,有才干和谋略,熟悉射箭骑马。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时,淳于文成分给淳于量一路人马,吩咐他前去侍奉。初任湘东王常侍,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积累 政绩升迁任府佐、直兵十多年,在府中聚集了很多武器、士兵。
荆州、雍州交界地带,蛮族多次反叛,山大王文道期逐渐成为边境祸患,中兵王僧辩去征讨文道期,连续打了几仗都不顺利,派淳于量援助王僧辩。淳于量抵达,和王僧辩联合,大败文道期,杀了蛮族酋长,俘虏了上万人。按照功劳封淳于量为广晋县男,食邑三百户,授职为涪陵太守。
侯景之乱,梁元帝一共派了五支军队去援救京师,淳于量参与其中的一支。京城陷落,淳于量回到荆州。侯景西进攻打巴州,梁元帝派都督王僧辩去占据巴陵。淳于 量和王僧辩联合抵抗侯景,大败侯景的部队,生擒他的部将任约。进攻郢州,活捉了宋子仙。又随王僧辩打败平定了侯景。承圣元年,淳于量凭借功劳被授予为左卫 将军,封为谢沐县侯,食邑五百户。不久淳于量出京任持节,都督桂州、定州、东宁州、西宁州诸军事。
荆州沦陷,淳于量守卫桂州。王琳割据湘州、郢州,多次派使者征召淳于量,淳于量表面上虽然和王琳来往,但另外派使者抄小路归依陈高祖。陈高祖受禅称帝,任命淳于量为平西大将军。
王琳被平定后,陈朝多次请他入朝。天嘉五年,征召为中抚大将军。淳于量手下将帅,大多怀恋本土,都想逃进山谷,不愿入朝。世祖派湘州刺史华皎征讨衡州境内 的黄洞,并且派兵迎接淳于量。天康元年,淳于量抵达京都,因为在路上滞留,被有司弹劾。华皎反叛,派淳于量为西讨大都督,统率大舰,从郢州、樊浦拒敌。华 皎被平定,并逼降了北周的将领长胡公拓跋定等人。凭借功劳授职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增加食邑到一千户。太建三年,到江阴王萧季卿那里买梁朝皇陵内的树木而 犯罪,萧季卿犯法,淳于量被免去侍中的职务。
吴明彻向西讨伐,淳于量赞助并成全他的行动,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领手下人马从军。淮南被攻克平定,淳于量被改封为始安郡公,增加食邑到一千五百户。太建十年,吴明彻失败,晋升淳于量都督水陆诸军事。太建十四年四月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追任为司空。
上梁孝王书篇六
试题:
(1)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这首词题为“春愁”,作者所愁的到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诗人通过白云春光,落花流水,{柳清辉这些意象,营造了清丽幽美、高雅闲适的意境,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2)诗人在景物描写上主要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白云遮断山道是远景,春光摇曳的青溪是近景,落英随水而至,馥郁的花香具由远而近,柴扉敞、书堂高柳深荫则非近处难见如此明晰。诗人在移步而变化的美景中寄寓心中的喜悦。
虞美人・春愁创作背景:暂无
虞美人・春愁赏析:
叶适在《书龙川集后》(《水心集》卷二十九)一文里,记载了陈亮每当一首词写成后,常自感叹:“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陈亮本人的话说明了他的.词作不是一般的卖弄风骚,而是寄寓着他的经邦济世的思想抱负。也就是说,读他的词必须和他的生平遭遇、政治思想联系起来,才能探索到它的深刻涵义。这首《虞美人。春愁》词,被黄r选录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里,足见他对这首词的重视。周密评论此词说:“陈龙川好谈天下大略,以气节自居,而词亦疏宕有致。”这种说法,似嫌抽象。它的题目叫做“春愁”,在春天里,他愁的是什么呢?值得进一步品味。
开头两句:“东风荡轻云楼,时送萧萧雨。”东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天上也只有几缕淡淡的云彩,这云淡风轻的天气,正是引人快意的时候,然而却时时下起了狂暴的雨。这两句里的“风”和“雨”,是全词的词眼,大好的春光就是在风雨中消逝的。领起了全篇词意。“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这两句是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演化而来。这里的“泥”,承第二句“萧萧雨”,“落花”承第一句“东风荡r”而来,燕子新归,而落红已经成阵,目睹这种景色,感慨油然而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老杜的诗句大概就是词人此时心情的写照。
过片“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承上片“落花”而来。海棠是百花中比较艳丽的一种,它落下来,被和在径路上的泥土里,五彩缤纷,有如锦绣,散发着香气,这是它最终的命运。海棠花是这样,桃花呢?杏花呢?梨花呢?等到所有的花都凋谢,全部落入泥土,借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还有什么春色可言!春,消瘦了,人也随之而疲惫不堪。“春瘦”二字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歇拍两句“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在黄昏的庭院里,柳荫中传来了乌鸦的叫声,表明了是个月明之夜,“那人”可能是为贪恋最后的一点春色,踏着月光来采摘这风雨里残存的梨花。月光是白的,梨花的色也是白的,梨花月光,两难分别,折梨花时便好像“和月”一起折下一般,好一个素艳绝尘的形象!这形象就是“那人”的形象,“那人”是谁呢?除了词人自己,还能是谁?可悲的是这个梨花形象,也必将随着风雨而消失。
词人笔下的春景是风雨、落花,衔泥的燕子,啼月的乌鸦,给人以凄凉之感,这正是他的情绪的反映。花开花落,本属自然常理,但在多情的词人看来,却触发了他的愁绪百端。这是为什么呢?他是个磊落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满意南宋政权建立以来,忘却父兄大仇,向金人屈膝称臣,因循苟安。他曾多次上书孝宗皇帝陈述恢复方略,都无功而返。在长期的乡居中,被奸人陷害,屡遭牢狱之灾,几乎被杀。但他的志向丝毫未改,思为世用。他的肮脏不平之气,多次在词里抒发出来。如《水龙吟。春恨》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眼儿媚・春愁》云:“愁人最是,黄昏前后,烟雨楼台”,《思佳客・春感》云:“桥边携手归来路,踏皱残花几片红”皆是。在作者的印象里,春光是可爱的,但也是短暂的,带给他的只有愁和恨。这首《虞美人・春愁》词也是其中的一首,把这些词和他的生平坎坷,政治抱负联系起来看,他在这首词所表现的“愁”的内涵就很清楚,这就是:年华易逝,壮志难酬。在艺术手法上,运用比兴,层层勾勒,构成了深曲凄凉的意境,挹之愈深,也愈有感人的力量,是他的词集里优秀的作品之一。
个人资料:
陈亮(1143年―1194年),原名汝能,后改名亮,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才气超迈,喜谈兵。
孝宗乾道年间,被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年五十二。端平初年,追谥“文毅”。
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相关推荐:
小重山汪藻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好事近咏梅陈亮阅读答案
上梁孝王书篇七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所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抒写了春愁。
原文:
虞美人・春愁
陈亮
东风荡r轻云缕,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虞美人・春愁字词解释:
①荡r:即荡扬。
②一点香泥:或作一“口”香泥。
③糁:这里是散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