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十五篇)

最新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十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2 18:21:29
最新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十五篇)
时间:2023-03-02 18:21:29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一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二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来进行感知;尤其重视了对学生估重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班有学生64人,是大实验班,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增加了难度。但由于平时学生小组活动开展得多,这就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就质量知识而言,学生平时虽然听得多,但普遍缺乏亲身体验,仅停留于物体间轻重的比较层面上,对具体质量没有感觉。

(一)情境导入

1、交流。

(1)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板书:质量)

(2)启发:你有什么发现呢?

(3)互补:①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②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2、揭题

千克和克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自然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教师还注意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引入“质量”这一名词。)

(二)自主求知

1、交流自学收获,获取基础知识。

(1)出示:自学引导题(实物展台)。

①你能找到重1千克和1克的物体吗?

②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③你知道怎样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吗?

(2)互学。

①通过观察包装袋,我知道了1袋盐重500克,2袋盐正好重1千克。通过询问父母,我知道了1枚2分硬币正好重1克。(选择学生的调查结果适当板书)

②通过看书,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质疑:1千克里面有多少个1克?多少个1克才相当于1个1千克?)

③通过看书,我知道了千克可以记作“kg”,克可以记作“g”。

(教师教读→学生练写→用字母表示关系式)

(评析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通过对课前自学的反馈,使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基本知识点初步了解,为下面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奠定了基础。这三个问题,指向明确,便于学生利用课本进行自学,克服了学生预习时的盲目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独立实践体验,初步建立概念。

(1)掂一掂:掂两袋盐,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掂1枚2分硬币,感受1克的实际质量。

(2)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约重1千克?哪些物体约重1克?

(3)评一评:其他物体是否约重1千克或1克?(对应板书)

3、小组实践体验,明晰质量概念。

(1)质疑: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

(2)(实物展台)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台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

(3)询问:你们用过天平和台秤吗?

(4)互补。

①天平称较轻物体,台秤称较重物体。

②天平: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指针指中间,两边才平衡。

③台秤:1大格表示1千克,1小格表示100克。(说明:均为8千克台秤)

(5)(实物展台)出示活动报告单:

估一估、称一称

①( )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② 一枝铅笔 一本字典 50颗花生 一个土豆

我的估计

称量结果

教师说明活动要求:先请同学们估一估每种物品的质量,再称一称,称量时大家要互相帮助,小组长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有称的机会,称完后及时做好记录。

③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④请1组学生上台,(实物展台)展示4人活动报告;组织学生互评。(a?贝蠹叶晕颐堑谋ǜ嬗惺裁纯捶??b?蹦奈煌?学估计得比较接近?c?彼?们的称量结果准确吗?d?蔽?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评析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活动组织颇具匠心,先悉心体会1千克和1克,再进行小组间的操作与交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中自主获得对质量的理解和感悟。这看似繁多的活动内容,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质量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这是一个成功的活动组织案例。)

(三)总结回顾

1、阅读:教师引导学生看书。

2、交流: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的吗?

4、评价:哪些同学表现得最好?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呢?

(评析总结过程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整合,也注重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提醒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树立对待学习的正确情感与态度。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均能克服数学教学中的非数学活动倾向,有效地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了监控,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中去,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性的发展。)

(四)运用拓展

1、第20页第1题:

(1)独立尝试填写;

(2)反馈。(这两个台秤有什么不同?)

2、第20页第2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实物展台)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图片)

(1)一个乒乓球重1();

(2)一袋洗衣粉重1();

(3)1管牙膏重100();

(4)一个小朋友重23()。

4、(机动)想一想: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1)独立思考。

(2)请持不同答案的若干学生上台,分组开展互辩。

(3)达成共识:物体的大小决定不了物体的质量。

5、布置作业:完成第20页实践活动。

(评析相信学生的能力,在练习时,总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产生共鸣。构建在“自悟”基础上的交流更利于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考查、自我校正习惯的培养。)

板书设计:

质量

质量单位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约重1千克的物体

克 g 约重1克的物体

……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了食盐、硬币、花生、苹果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了实处。在设计本课时,没有将操作活动按传统方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以自学引导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和克这样的基本知识,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社会大课堂和课本的工具作用。开始,先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学,再独立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在设计时,删减了一些称量食盐、硬币和关系推导等环节,给学生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很充分,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

值得改进的是:在天平和台秤的使用上,讲解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如果课前教师能拿出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讲解、操作,活动的效果会更好些。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三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认识质量的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初步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

1、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硬币、盐、苹果、铅笔、台秤、天平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个同学,一个力气大的,一个胖的,一个瘦的,让力气大的背另外两个)

师:问背的同学有什么感受?

生:一个轻,一个重。

师:人的体重是有轻重之分的。

师:让学生感受数学课本和铅笔的质量,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生:数学课本重,铅笔轻。

师:物体的质量也是有轻有重的。

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同学们,你们看在每组桌面上都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商品,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在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找到有关数学的信息。

生:500克、1千克……

师:这些500克、1千克等都是说商品的什么?

生:重量。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呢?

生:“斤”“公斤”“克”“千克”……

师:对!但在国际上通用的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是克、千克。用英文表示是gkg。我们叫它们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板书:克、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你要想知道物体有多重,你怎么办?

生:用称量

师:那么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呢?

生:天平、台秤、电子秤、弹簧秤、磅秤、地秤……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我们在不同地方、称不同重量的物体,会选择用不同的秤。但在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天平、台秤来称物体。

师:老师这有一枚硬币,一堆苹果你会怎么选择这两个秤?

生:称一堆苹果用台秤,称一枚硬币用天平。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选?

生:台秤称较重的东西,天平称较轻的东西。

2、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

1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现在我们就自己动手称一称,老师准备了一个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是一克)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板书:1克 1g

(2)掂一掂

每人拿一枚2分硬币在手里掂一掂,你觉得1g怎么样?你觉得在你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g?

你再拿5克的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有的组说硬币不够怎么办?这里就看合作的精神,每人5个不够,合起来够不够呢?

10克的硬币呢?

(3)估一估,称一称

根据我们刚才的体验,我们再来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表格,先掂一掂,再估一估这些物品的重量,

物品名称估一估

一支铅笔()g

一个苹果()g

一本数学课本()g

一袋盐()g

学生汇报。老师称量出真实质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为单位的物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拎一拎

一袋盐是500克,老师这里有两袋盐,也就是1000克。

师:我们再用台秤称一下。(称出来是1千克)

也就是1kg=1000g1千克=1000克齐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kg是比g大的质量单位。

那么我们在称较重物体的重量时,我们就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就用克作单位。

那么1kg大约是多少?大家先掂一掂两袋盐到底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千克)

师:拿出我们准备的苹果,4个人一组,估一估几个苹果是1千克?

生:5个苹果。

再次感受1千克,掂一掂两袋盐和苹果。

三、拓展延伸

1、游戏(猜一猜)

既然你们这么乖,老师就奖励给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

老师这有四包东西,猜一猜哪个重?

1kg棉花、1kg苹果、1kg米、1kg铁

生:一样重

师: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

四、练一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关于质量的很多问题,想试着来解决一下吗?

一、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一个乒乓球重1()

2、一袋洗衣粉中1()

3、一管牙膏重100()

4、一个鸭蛋重60()

5、一只鸡重2()

6、小明体重28()

二、填一填

3千克=()克5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8千克=()克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四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五

《1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先通过猜测大象大约三吨重的场景,导入课题并突出本课重难点,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3头牛、10桶油、20袋大米等物体的重量,帮助学生学习并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接着,结合实际中的例子进一步学习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吨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基于以上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材设计意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巩固千克、克、吨质量概念之间的关系

4、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换算

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启发式教学

由教师创设生动情景故事,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活动中去感知、发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情景教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通过现代版《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探究中。课堂接近尾声,考虑到比较难调动学生情绪,因此又设计了《小“糊涂”日记》一情景,学习和运用“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并且能很好的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又突出重难点。学生情绪激昂。

(二)说学法

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较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努力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动力。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使情节更生动,并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特意创设了现代版《曹冲称象》的故事,并为后面单位换算留下伏笔。

为了让故事生动,离现实生活比较贴近,我将曹操设计成一小学老师,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湖边进行综合实践体验。曹操问学生:“有谁能称出大象的体重?”正当学生围坐湖边发愁时,老师五岁的儿子曹冲来到学生当中,他利用船、石头和磅秤将大象体重称出。根据教材提供八次称石头的`质量数据,让学生算出:

大象的体重为2800千克。由此引出问题:

像这样的大宗物品还有其它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吗?

学生会由课题猜想出质量单位“吨”,老师追问:为什么用吨,1吨到底有多重呢?2800千克可以用吨表示成什么呢?(板书2800千克=多少吨)这时老师及时引出课题并介绍吨的字母表示为“t”(板书:1吨有多重)“吨”用字母表示为“t”

这个环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旧故事新说法,使学生耳目一新,引发兴趣。

(二)温故知新、导出新知

首先提问:有哪位同学还记得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千克、克的质量换算?

学生在做出1千克=1000克的回答时,我抓住时机继续发问:

同样是质量单位,你能推想出,当千克满了多少可以用1吨表示呢?

学生根据千克、克的质量关系,能猜想出千克、吨之间的关系也是“1000”,从而得出:1吨=(1000)千克

这一环节非常简短,通过老师引导性的发问和学生的猜想,从而引出新的质量关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于自己成功的推断会记忆犹新,并带动全班的情绪,提高整堂课的效率。

(三)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考虑到现在班级都有饮水机,所以,我特别设计了《抬水》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1桶水(20千克)的重量,从而推想一吨有多重。

在学生已感受1桶水很重的状况下,我让生计算出:10桶、20桶、50桶的质量分别是多少后,从而引出50桶水约1吨重(电脑出示)。

再让同学们想想:我们平常每天喝多少桶水呢?照这样的速度,喝完一吨水差不多多少天的时间呢?学生按每天喝一桶水的速度,算出喝完1吨水需要50天的时间

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已感受到“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一般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才会用吨作单位,并在计算10桶、20桶、50桶过程中验证并巩固了1吨=1000千克的换算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多的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四)看看算算,感知1吨

电脑展示《生活中的一吨》,前面的抬水试验,同学们已经了解到:1桶水20kg——50桶约1吨重

继续展示:1头牛350kg——3头牛约1吨重

1桶油100kg ——10桶油约重1吨

1袋面粉50 kg ——20袋面粉约重1吨

1学生25kg ——40个学生约重1吨

1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1大桶矿泉水的重量是20千克,1位老师体重50千克,请问你可以组成哪些1吨呢?(以小组合作可自由组合)

这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更好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质量关系建立起联系。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进一步加深了1吨=1000千克换算的理解。最后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发散学生思维能力,多方位进行思考得出1吨可以怎样组成,加深巩固学生对1吨的理解与应用。

此时,解决前面《曹冲称象》留下的问题,即:2180千克还可以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表示呢?

通过计算2800千克=2吨800千克,学生知道:一头大象大约有3吨重

将前面遗留的问题有始有终解决完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这一环节,学生在建立1吨概念后,让生初步建立几吨的概念,并为第四课时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养成:面对不同情况,仍能发挥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接着,让学生自由发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吨?例:这车煤有4吨;这辆货车限重3吨等等,从中发现吨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五)课堂总结,灵活运用

一节课结尾时,学生对于“吨”已有了初步地认识,但要正确区分并运用“千克、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使学生能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所学内容,所以设计了《小“糊涂”日记》(电脑出示)一情景,日记上这样写到:

今天早晨起床后,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55千克的鸡蛋,吃得饱极了。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吓了一大跳!

当我以夸张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读完时,学生已是捧着肚子大笑不已:

此时,我更加故意问到:“你们为什么笑呢?有什么好笑的地方?”

学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按常规,课尾时会很难调动学生情绪,但此时的学生却各个情绪激昂。

我抓住时机马上问到:“你想对小糊涂说些什么?”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不乱用这三个质量单位吗?

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下,能主动进行归纳小结出对三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从而替代了以往教师总结成词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比较,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将学习内容归纳得系统、完整。

本环节先是通过一组题帮学生整理所学过的质量单位,使学生能够准确分辨克、千克、吨,帮助学生组建知识结构。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5—46《有多重》。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意识。

3、通过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1、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天平、台秤、2分硬币(或新1角硬币)、食盐、苹果等实物

小组内准备2分硬币(或新一角硬币)、食盐两袋。

(一)游戏引入,感知轻重。

1.我们来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在班级内选三名同学到讲台上相互背一背,体验一下。有目的地选择体重相对悬殊的同学)

2.请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同学很重,很难背;××同学比××轻 …… 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3.师问:谁知道自己有多重?(生答:我有50多斤,我有60斤……)

师说:“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昨天老师回去收集日常生活中常用品的质量,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课件展示)

方便面每包105克,食盐一袋500克,牙膏一盒60克,一袋味精150克,一瓶饮料250克,香皂一块100克,一袋洗衣粉1千克,一袋大米25千克……

(二)汇报交流,导入新课。(板书:“克”和“千克”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国际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认识“g”和“kg”,“g”是克,“”是千克。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1克。学生根据老师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质量数据去谈。

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a教师用天平称1角硬币,得出结果是1克,同时告诉学生天平是用来称很轻的物体的。

b学生掂一掂硬币,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教师同时告诉学生表示很轻物体有多重,用“克”作单位。

c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如:1枚纽扣、1片药、1个小锣丝、1粒花生米等。)

d估一估我们的数学练习本有多重?(学生在小组内掂一掂、猜一猜,进行交流,最后老师用天平称一称,加以验证。)

2.认识千克。

a教师拿出1袋盐,让学生读出袋上所标明的质量(500克),再让学生掂一掂,说出感受。告诉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斤。

b2袋盐重多少?列式计算:500克×2=1000克。满1000克的物体我们用一个比较大的单位“千克”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或 1=1000g)

c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d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约重1千克?

3.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交流。

猜一猜几个苹果重一千克,教师再台秤进行验证,同时向学生介绍台秤及其用法。

4.谁能说一说生活中称哪些物品的重量要用千克作单位?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汇报。

5.想一想,估一估。

先在小组内交流活动,估一估,再说一说一个苹果、西瓜,笑笑各约多少千克。

(四)巩固延伸,加深认识。(课件出示)

1、填空

(1)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2)1千克=(1000)克,1千克又等于(1)公斤

(3)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克)做单位; 称一般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千克)单位。

2、请你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苹果重260( )1包洗衣粉重400( )1只小狗重10()1棵白菜重2( )

3、比较大小。20xx克( )2千克199克( )1千克

30千克( )3000 克 6千克( )6000克

4、判断。

(1)1千克的铁比1千克的棉花重。( )

(2)妈妈买的鸡蛋每个重约60克。( )

5、考一考:一架天平,现有1克、2克、4克、6克、8克砝码各1个,要称13克物品,可以怎样使用砝码?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七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电脑课件、实物

实物若干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称出5个2分的硬币。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 ) 一条鱼重2( ) 一颗糖10( )

一个西瓜重4( ) 一头猪重150( )

2、单位换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 一只公鸡 一个梨 一个一元硬币 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新华字典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八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各种秤、1千克的盐。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⑻、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一个鸡蛋重( ) 一个西瓜重( )

2、 2kg=( )g 4000g=( )kg

7kg=( )g 8000g=( )kg

3、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九

“1吨有多重” “练一练”。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 = 1000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快乐

认识“吨” ,掌握“1吨 = 1000千克” 。

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电脑课件、桶装矿泉水。

20xx年9月23日上午第一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课件出示大象的图片。猜一猜这头大象有多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有的同学都会用“吨”来表示大象体重了,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一道来学习“1吨有多重”板书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想弄明白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提一提:感知1吨有多重。

让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提完后,问:“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学生猜这桶水的重量(猜后,教师出示精确的重量:20千克)。

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生独立计算后指名回答并板书:1000千克)

师:这50桶水重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形成关系式 1吨=1000千克

读关系式;

2、算一算: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说一说多少物体的质量合起来是1吨。

分小组计算各图的物体数量

小组汇报:

3头水牛约重1050千克,约1吨;10桶油约重1000千克,是1吨;

20袋面粉重1000千克,是1吨;40人约重1000千克,约1吨。

3、举一举: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教师逐一出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4、理一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之后,教师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你知道这三个质量单位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卡车载重4( ) 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

小明体重35( ) 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2、单位换算

8吨=( )千克 3吨500千克=( )千克

6000千克=( )吨 1吨—100千克=( )千克

3、改错题。

早晨,我喝了一杯150吨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吨重的'书包向学校跑去。在路上,一辆大卡车满载7克左右的水泥从我身边飞驶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师:听了这则日记,你们为什么笑了?

4、拓展应用

有5台机器的重量分别是700千克、800千克、900千克、800千克、400千克,如果要用一辆载重量是2吨的卡车来运,可以怎么装货?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选出最佳方案,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吨” 这个单位时,由于“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分小组提桶装矿泉水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理一理等方式逐步感受1吨的重量。同时,在各环节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中,都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同时国外(诸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将解决问题列为重要目标。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不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练习阶段,特别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初步发展空间想像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教材首先通过猜一猜大象有多重,自然引出更大的质量单位“吨”;接着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说一说来感受1吨有多重;再通过练一练,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材中还设计了多幅情境图,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吨有多重。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萨尔图区地处大庆市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好,教学挂图、多媒体、实物投影等教学用具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教师的总体素质也比较好。经过两年的课改实验,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虽然,平时学生对 “吨”接触得很少,但本节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较大质量单位“吨”的;并且教师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视频、图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讲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师可随之出示挂图或多媒体出示画面,并请一位同学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想一想,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会用克、千克作单位,也有可能用吨作单位;也可能发出疑问:那得有多少千克呀?)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

1、利用多媒体(或挂图)出示书上画面(也可以出示其他贴近学生生活的'画面)。

(1)小组内看图互相说一说,1吨有多重。(师深入小组,对读图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2)算一算。

通过小组计算(记录员记录数据),让学生交流多少千克是1吨。

3头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2)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重新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1)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2)填一填。

4千克=( )克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t=20xx kg

18 t=( )kg( )kg=6 t

2、学生做完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3、学生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然后与同桌说一说思考方法。

在○里填上“>”“<”或“=”。

8000千克○8吨4500克○4千克

3 t○3600 kg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4、数学故事。

(1)估算。

刚才同学们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曹冲称了几次才称完?(挂图或多媒体出示)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记录表如下: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kg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请看一下记录表,我们先来估算一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找生汇报。

(2)请同学们讨论:曹冲为什么可以采用这个办法称象,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3)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先独立计算大象的重量,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有关讨论和计算这两个小环节,教师可根据时间自行把握,如果时间不够用,可作为课下作业。)

(四)集体反馈,反思总结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必要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以补充。

(五)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留心身边有关质量的信息,如果发现了,请认真观察,把它记在数学日记上。

〖教学反思〗

关于质量单位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且产生了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去探究身边以往不太关注的事物,把“吨”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交流,构建自己关于吨的新知。在教学中,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空间想像不是很具体,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尽可能地感知质量单位吨会更好一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导入,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称大象体重。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在关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4、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弹性。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和教学用具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去选择。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十一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情况,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帮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ppt课件 天平 盘秤

盐 牛奶 黄豆 回形针 花生米 军棋 2分硬币 苹果 鸡蛋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

(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

(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

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知道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

学生观察盘秤上的圆盘,知道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动手实践,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把两袋盐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苹果,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来称一称,验证自己的估计。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预设

生1:2瓶矿泉水大约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约是1千克。

生3:10本数学书大约是1千克。

(5)体会几千克有多重。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苹果、洗衣液、白菜等课前准备好的物品)

(6)抱一抱。

汇报自己的体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依次体会到了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或几十几千克)的质量,给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大有益处。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十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 、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 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 合作交流 感知体验 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了。)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了,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 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控。

点评: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与父母购过物,但是注意的只是买什么,并没有注意有多重。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较好的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的基本理念”。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十三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一课时

相关课件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十四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初步形成吨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一、复习。

在上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千克、克两个质量单位,那同学们能告诉我你对这两个质量单位有哪些了解呢?我们还知道了自己 的体重,动物园的小象贝贝想让大家猜猜它的体重,同学们能猜出来吗?

二、新授。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我们以前学过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如果要计算一头大象有多重,要知道一艘轮船能装多重的货物,用千克和克做单位就会感到不太方便,所以人们又规定了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2、感知吨。

(1)请一位体重为25千克的学生,再请一位学生背一背这位学生,感知25千克有多重。

(2)想象1吨。一位同学重25千克,多少名同学的体重之和为1吨。

(3)想一想1吨与40名25千克重的同学的'体重一样吗?

3、看一看,算一算。

(1)一头水牛重3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

(2)一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3) 一袋面粉约重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4) 我们每人大约重25千克,40人大约重1吨.

(5)吨的国际单位符号是t

4、简单的换算。

(1)10个100千克是多重呢?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吨 =1000千克 1t = 1000 kg

1千克=1000克 1kg= 1000 g

(2)观察吨、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进率都为1000)

(3)我们知道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后,你们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吗?

5吨= ( )千克 8000千克= ( )吨

5、 说一说。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如第1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6吨=( )千克 9吨=( )千克

4000千克=( )吨 27000千克=( )吨

2、曹冲称象。

第几次 1 2 3 4 5 6 7 8

质量╱千克 280 220 250 300 230 250 270 350

船上的石头称了8次才称完,你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吗?

四、作业。

书上第22页的第2题。

思路:估计重量引出1吨概念的必要性寻找1吨的参照物确定不同物体重量单位重量单位间的换算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篇十五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总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20xx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