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七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26 14:10:23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七篇)
时间:2023-01-26 14:10:23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一

】初中教学;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老师最容易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当中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现如今的学校当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上的题材来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也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就与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了。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重视这一项能力的培养,且在这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以下笔者针对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进行探究与分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1教学内容过于广泛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的一大课程,其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虽说思想品德课都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学生思想仍处于跳跃性的阶段,他们的基本价值观仍不能完全地固定,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有侧重点地将学生引导到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知识点上,从而更加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应试教育仍存在

我们国家新课改已经在国内大部分普及了,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应试教育的现状仍存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乏有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方面认识不够,从而在上课时往往就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坐着听或者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久而久之就显得较为单一,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兴趣,这样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适当地改变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4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进行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没有具体落实到,许多教师们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以高分为目的进行教学,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教师本身也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上并没有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给予过多的重视。

2.1学好基础知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学好基础知识是提升任何一项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首先更要掌握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点,这些基础的知识点具有很有价值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德育思想的发展。教师根据教材、依托教材,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将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去领悟课堂上内容的真谛。这样有基础地培养避免了毫无目的地去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第一单元知识点:责任。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学时,首要任务应该先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透彻,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吃透、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与责任相关的例子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责任的意义与重大。

2.2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的上课形式更加不能单一死板。所谓创新,就是要不一样的东西。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一味地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务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九年级中关于“集体与个人利益”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什么是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等等,针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变换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请学生在讲台上表演以本单元知识点为主题的话剧,由学生自行设计剧本与演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3注重实际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往往都会设计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这一环节的内容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的形式基本都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学习。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环节内容的引导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倡鼓励学生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通过课后时间去进行社会调查,学生们在此之中可以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提纲,有的负责联系走访对象,有的负责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负责整理与统计数据,学生们将最后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在班上评出一组最佳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此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認识,促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思考看待问题,在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与竞争的意义与关系。

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道路上给予引导与支持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是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每一学科中都应该融入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在此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决策,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引起每一位老师的重视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付诸实际行动。

[1]周天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xx(57):160-161.

[2]蓝子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xx(25):69.

[3]陈济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11):16.

[4]孙红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新高考(升学考试),20xx(8):47-48.

[5]于 萍。探讨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xx(3):153-153.

[6]鲁建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xx(78):123-123,124.

[7]黄国兴。刍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xx(2):88-88.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二

课改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如果说课改前十年给普通一线教师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激情的话,那十年之后的课程改革已经重归原有的平静。课程改革的理念似乎不那么热烈了,而实际的教学则呈现出新旧交加的两种情形,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已经成为现在课堂的一种常见状态,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好的情形,同样也想借课程改革十年的背景,再谈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中,自主学习成为一种被提倡的学习方式而大受改革者的青睐;但笔者以为看待这一问题需要谨慎,自主学习就一定是好的吗?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笔者以为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其自身承担着落实国家课程意志的任务。而思想品德的教学则更是承担着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如果任由学生自主,则其结果一定是不理想的。因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辨别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自主学习所得出的结果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之间必然会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弥补工作肯定需要教师来完成,教师必须指明学生在某一节课必须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在指定了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经由自主的途径去获得一些认识,但这个过程又一定不能少了教师的指导。这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真正含义所在。

课程改革另一个鲜明的标签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于是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坦率地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言,课堂活动是必须的,也是能够显示学生学习的本来面目的。但后来人们逐步发现,有些活动似乎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活动与否其实并不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就使得课堂活动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笔者看来,课堂活动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学生的学,即学生的学是否需要活动的形式。

如在一次“意志的特征”的教学观摩中,笔者注意到上课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让学生用肘关节夹住自己的笔去写名字,然后写更多的字……上课老师很有魄力,留了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完成这个活动,而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听课教师自然明白教师的意图,而在课后评课中这一环节引发了听课教师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在宝贵的45分钟里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活动没有必要,太过浪费;也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笔者对这两个观点表示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以为一个活动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活动的设计也不在于新课程改革是不是强调活动,笔者以为关键应当看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本节课“意志的特征”而言,需要学生能够体验到意志发挥作用的情境,这就需要一个特殊的,能够让学生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而教师设计的活动恰恰是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通过近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意志能够发挥的作用,通过后来介绍他人的事例更加让学生意识到意志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这样的认识正是来源于学生活动,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学,因而是有价值的。

讲授与探究是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言的,显然,讲授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探究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需要讲的课,这是传统认识,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发现如果能够让学生去探究,则生成的认识更加深刻,更能影响学生的实际行为。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是应当讲授还是应当探究呢?笔者觉得关键还在于对学生的学的判断。

以“拥护党的领导”(苏教版九年级第八课)教学为例,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显然是不陌生的,因为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而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学的难点也在这里,由于之前的教育都是“接受”性质的,学生对为什么必须拥护党的领导的认识其实还有可能是不深刻的,再加上现代多元社会的各种思潮,初中学生对一些认识的模糊也促使本课的教学不能再采用讲授的方式,笔者的观点是应当采用探究的方式。

而探究教学的进行就意味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让学生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史,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去发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发展取得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成绩等。

综上所述,虽然课程改革迈入第二个十年,但教师的反思却应当永不停止。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而言,只有反思不停止,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三

“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 自1987年下半年以来,我校着力开展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到,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如何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教育作用?实践证明:改进思品课的教学方法,将“辨、评、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所谓“辨、评、导”,即依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行为和思想认识实际中的热点、疑点或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明辨是非,评说理由,教师及时导行,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这是吸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实施“辨、评、导”的基矗根据思品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及内容,联系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收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将这材料进行归纳、综合、加工,形成带有普遍意义的“可辨”样例。

从获取素材的途径看,教师可通过有意观察、问卷调查、家访、交谈等方式获取,也可是学生在家里或社会上的表现。

例如:教学《胜不骄,败不馁》前,可将本课内容引伸到学习中来,召开部分学业差生座谈会,让他们畅谈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的心情及想法,根据他们的心理,教师总结出学业差生在学习遇挫时的一般心态,形成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供“辨、评、导”的样例。这样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的样例,更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形成良好的“辨、评、导”的氛围。又如:教学《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英雄战士徐洪刚》时,教者可收集丹阳市皇塘镇高新大的故事等。

评说样例,是“辨、评、导”的中心环节。在思品教学中,教者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特写的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体会,明辨是非,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1)演一演,玩中悟理。小品、哑剧、童话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让一名学生扮演“小树”,伸出双臂当“树枝”,让几位同学把沉重的书包挂在“树枝”上,还使劲摇动。“小树”痛苦地呻吟:“哎呀,我受不了啦,我疼死啦”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使学生从中悟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这一道理。

(2)辩一辩,议中悟真。“真理越辩越明”。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各抒已见。如教学《爱护班级荣誉》一课时,我出示事先收集到的样例:“学校卫生员检查我班卫生情况,小明发现座位下有一张废纸,他立即用脚踩住,没让卫生员发现。结果,卫生员表扬了我班卫生工作做得好,还给我班加了卫生分”。我引发学生讨论:“这是爱护班级荣誉吗?”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展开舌战,各摆理由。教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感到:爱护班级荣誉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掩盖存在的问题,只有敢于承认问题,才有改正的决心。样例中的小明有爱班心,但行为是不对的。这样,通过辩论和教者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3)看一看,用形象明理。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思品教学中,幻灯等电教手段来展现样例,教育效果会更好。如教学《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新市口人走车行的交通情况录像,让学生判断谁走得对?

为什么要这样走?有没有走得不对的?为什么?由于录像贴近生活,学生较易辨别,并懂得遵守交通秩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道理,印象较深刻。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听一听”、“访一访”、“问一问”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事理。

(1)导行要从实际出发。一是因内容而异。思品课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引导学生培养精神品质锻炼意志的。不同的内容,在导行时,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而明确的操作点或训练点。二是因人而异。每位学生的行为能力是有差异的。

导行时,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劳动最光荣》一课,在导行时,我了解到有的学生已会烧饭、做菜、洗衣服,而有的学生连扫地、洗红领巾这些简单的活都不会干。于是,我便分层要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参与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导行要注重落实。落实不仅表现在明确具体的要求上,还表现在督促检查上。特别是对学生的行为过程要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达到导行目标。如教《争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后,每一个月,我们都要求学生根据自定的奋斗目标对照检查,有时教师还进行必要的考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阐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些容量较小的导行,教师可进行现场指导。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是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想要提高课堂实效,需要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意上思想品德课,并自觉做到知行结合。笔者在实践中,恰当运用行知思想,尽量使自身的教学艺术一些、灵活一些、实效一些,使学生的体验更深一点、动更强一点、导向更正一点、行为更多一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行知思想 思想品德课堂 活泼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思想品德课堂却变成了枯燥抽象、空洞无聊的代名词。思品课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屡见不鲜。让思品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听、愿学,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迫在眉睫。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推陈出新,创建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成为创造型人才。我巧妙运用行知先生的思想,使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兴趣 活化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各科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搅活一池春水,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1.巧用设问 活化思考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考是学习的灵魂,是开启通往科学之门的钥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善于思考,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巨大潜能。恰当的提问,能启迪学生勤思,这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教学的启迪者——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创设引发学生大胆思考的切入口,抓住时机让学生去质疑去解疑,变过去的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我在教学中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善思勤问的好习惯。

我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讲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层层递进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我国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可不可以一起直接讨论决定国家大事?(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什么?(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4)联系实际说明这一制度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又联系国外的总统制、立宪制,设问:(1)我国可不可以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2)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这些设问,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比较,并注重多学科知识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思考,带给师生不少意外的收获。

2.巧用幽默 活跃气氛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用幽默技巧,活跃课堂气氛。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如讲解中外文化差异时,我讲了“望文生义”的小幽默:一位自命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电视机等。但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人。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通过这个小幽默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不同也表现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在诙谐幽默中,气氛活跃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加深了。

3、巧用音乐 活泼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远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为了强化政治理论教学,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科学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品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讲有关党的知识点时,让学生集体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歌曲,并及时补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光辉业绩。同学们听得严肃认真,群情激昂,其豪迈心情也油然而生。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又如讲环境问题时,我播放了《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美好环境的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的决心。

二、突出主体 活化能力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要求我们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使课堂教学变成互动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和赏识学生的独到见解,要认真倾听,正确引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

1.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讲授 “男生女生”这一框时我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了“才华才识展示”、“问题创意展示”、“金点子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提出在男女交往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并为当前男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等,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得到激发,也在自己的积极参与中理解了男女交往的重要性。这种教学不求讲深讲透,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自求其果。

2.营造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营造多向交互的空间

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拓宽思路,扩大视野,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小组活动中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完成课堂任务,促使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嘴问,从而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内化为正确的观念。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讲解“谈社会理想,树坚定信念”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完成了思想品德理论的传授,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授课方式的调整,使思品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思品课自然受欢迎了。

三、联系实际 活化行为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凡是能让学生亲知的,就要尽量让学生动眼去观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社会实践凭着其应用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从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谈了改革开放的变化,此时得出结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注重“知行统一”,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课堂小空间变换到社会大空间,在更鲜活和更立体的生活面前,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再加工和再加强。

讲到孝敬父母、诚信、宽容等知识时,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留意自己及身边人日常言行,说出其中的不足,及应当努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及践行的自觉性。

四、广用资源 活化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也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还要指导学生广泛利用身边资源进行学习,如认真研读《时事》、《半月谈》、《参考消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学生知识面,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演讲比赛、思品小论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汇贯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想品德课讲成纯理论的条文,而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想品德课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授人以“渔”为原则,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提高教与学的实效,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林祥,胡国枢,屠棠。当代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xxxx8.12.[2] 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c]。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xxxx9.3.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五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许多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求知欲望不强,参与积极性差,上课发言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让众多思想品德课老师们都发出了"现在的思想品德课难上"的感叹。如何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自然也成了老师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观察和体会,认识到如果把商界广泛应用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的"斗"起来,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认识活动产生了兴趣,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遇到的困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陈旧,能吸引学生的东西不多,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去年有幸观摩过刘振南名师的一节课改观摩课,我发现整节课每个学生都兴趣高涨,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他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善于运用竞争机制去激活课堂、激活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到讲授新课到作业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竞争"的味,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巧妙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热爱。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好胜心,都想在大庭广众下表现自己,想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扬。学生如果有了好胜心理,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到最佳水平,以保持领先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超越自我。实践证明,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能营造出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关心尊重残疾人,我让两个学生扮演盲人,蒙住眼睛到讲台上抓苹果,看谁在没外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快拿到苹果。表演完后再让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又活跃了课堂,同时又实现了竞争表演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学中适时采用"抢答""竞猜""争上游"等方式去"刺激"学生,往往能减轻学生怕回答的心理压力,激励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自我,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热情,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在竞争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现实中,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裕,很多学生出现了过于依赖家长、依赖别人的心理,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上不主动,不积极,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擂台赛""精英赛""小组赛""辩论赛"等方式,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倾吐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其自信心,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就能实现激发潜能与创新力的完美统一。比如,我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就是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然后就"发生火灾时怎么办""遇到地震时怎么办""遇到泥石流怎么办""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让学生提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提的方法多者为获胜,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为了自己的队能取胜,都在认真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交流中学生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竞争意味着对人潜能的释放,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奋发向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当今时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然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学生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团队意识的培养。甚至不少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准则,却不屑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古训。而教学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能使许多学生认识到集体中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样他们乐于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比如,我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组织了一场接力擂台赛,将学生分成了两大组,要求正反双方就上网的利与弊,轮番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要求每个成员只能上台阐述一次,然后根据参与发言的人数的多少、效果,来决定胜负。这样,两大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都在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比赛中一方队员阐述完后,另一方的一个后进生匆忙上阵,可上去后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竟然在讲台上哭了起来,显然这种为荣誉而战、为集体而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可见,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他们会对集体的事情热心参与,为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为集体的困难、挫折而焦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就能化解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遇到的困境,真正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使每个学生在"竞争课"中都"学"得开心,"玩"得开心,从而真正打造出高效实用的精品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六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小学生德育水平,对有效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形成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扩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方法,通过小学生的自身感受体会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小学生感知来自挫折、失败和痛苦等,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通是指在小学时期,学校创造某种合适条件、环境与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启发学生体验、感悟父母、同学、集体、社会、自然环境等对自己的恩情,并自发的将内在感觉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的心态,让感恩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低位非常高,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从小得到太多的宠爱,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对他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因此帮助小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关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政府、社会、家庭的极大关注,它将影响小学生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孩子成长的必须,要积极挖掘利用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标突显生活化,并切合各年龄层次小学生学生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学校建立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求一阶段的热度,会大大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效。小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塑造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和反复的过程。感恩意识、感恩心灵、感恩习惯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需要给予学生长期的熏陶、影响,允许学生反复磨合,慢慢积累,最终内化为小学生的一种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地外显于小学生的行为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系统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学科渗透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结合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多管齐下,分层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感恩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感恩素质发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扎实、良好的感恩教育能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知恩、识恩是基础,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服务:如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的接送,老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等等。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境界和品位有着重要意义。学校经常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言行举止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的仁爱之心,让他们由原先的“自我”变得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小学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能给学生一双知恩识恩的智慧眼睛,更能给予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动的心,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如在春天的季节观察冒芽的绿叶,让小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人间的美丽与爱;观察清洁工人打扫走廊、厕所,体会劳动的艰辛等等,让小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学生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小学生们只有当他学会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才能有精神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如为父母洗脚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家长、教师这方面的意识。然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三分热血就立竿见形的,根植一种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品格于孩子的心灵深处,远比传授知识来得困难。要在丰富、多变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小学生思想情感,感知感恩过程。

(1)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要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蕴含的思想内涵较深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展现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点以及纠正方法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等等。

(2)在生活中感知感恩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小学生受到长辈太多的呵护,把长辈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长辈的辛苦和劳累。在感恩教学中,为使小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组织了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让小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体验腰酸腿疼的真切感觉,从而让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通过心灵交流,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3)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以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搭建学生感恩教学交流平台,转变以前的单纯灌输说教式教学。在感恩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感恩活动之中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开放式的感恩教学过程,比如将感恩情景剧、感恩小品表演、感恩辩论会等活动形式应用于课堂,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中,调查社会中现象,观察和学会体验现实生活的感恩现象,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题目 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篇七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期,新要求,对于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促进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环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47-01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阵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视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方能加以重视改变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制约着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很多教师不予重视,在此,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两点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社会的因素。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这两种机构对待道德的态度是一致的,即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在学校我们会向学生传播有关职业道德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学生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就不得不为组织规则所束缚。思想品德教学毕竟不是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它必须要面对社会,面对社会带来的挑战,这是目前学校思想品德课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新媒介建构的虚拟现实与现实社会的运作逻辑不一致,使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还是比较容易受网络话语的影响。因此,如何消除网络所带来的消极效应是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抵消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正面效果这一点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家长自身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观的多元化在无形中影响其子女的道德观。思想者品德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它的教学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家长。在课堂上,教师按照传统的道德准则来教育学生,而有的家长可能按照他的道德观来教育孩子。教师教育学生上车要给老人让座,家长却带着孩子跟老人抢座位。家长的这种做法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如上两个方面只是本人的总结,还不是很全面,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是本人精心的总结,希望广大工作者能够认真研读,加以指点,共同认识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从而提高大家的重视度,加大对于思想品德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

二、重视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因素就只剩下环境因素了。心理学家也曾做过研究,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两到三倍的记忆力。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我们必须重视和谐平等教学环境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切实做到寓教于乐,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作为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成年人,现在认真地回忆一下,当时学得最好的课程,其实就是那些对学生真正地关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具有强烈的亲和力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而表情冷漠、严肃刻板、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教师,无论板书多么工整有条理、理论知识多么渊博、普通话讲得多么标准流利,学生从心理上仍然将其拒于心门之外。

因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努力培养自身的亲和力,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一份子,才能放松心态的去迎接知识,才能真正的做到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作用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在此不得不提。而对于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就变得极其重要。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沉闷。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方法的作用,合理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格局。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教育技术手段,把那些过于理性的理论变为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就会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的机械记忆为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及时更新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倡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对老师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同时重视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体现。同时创新就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方法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很大,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自身能力,加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极大的重视。正视目前的现状,不气馁,相反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加之优秀教学方法的使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