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一
摘要: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大多数中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并未做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对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本文侧重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所谓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与他人的沟通中学到知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型的、学与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此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生活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重要性的认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快乐,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自身品德修养打下基础。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转变授课方式,改造讲解范围
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以及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违背,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不断积累生活化的授课经验,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到生活和社会当中。
2.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断鼓励学生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更好地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二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小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必须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小学思想品德内容比较抽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实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让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创设何种类型的情境都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情理交融之效。
(二)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娱乐形式,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都热情洋溢地参加到课堂学习中去。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松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创编故事,激发兴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可结合他们这一特点,经常为他们讲一些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如可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一些古代人物故事;可围绕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讲一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故事;可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讲一些现代人物故事。
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始终占据着课堂主体位置,导致学生缺少话语权,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变课堂主演为导演。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变以往的课堂控制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思考、分析、讨论、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讨论,自主去理解、探索新知识。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索新知识。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轻松解决教学难点
现阶段,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了学校教育中,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不仅能将静态、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动态化、具体化、形象化,还可以化难为易,增大课堂的信息量,较传统教学手段而言优势更明显和突出。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有些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比较笼统或者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将多媒体引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进而轻松解决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教学《温暖的家》时,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家人过生日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何为幸福的家庭及家庭的幸福是什么,成功地解决教学难点。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有优点,也有缺点,教师必须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整合,科学、合理、恰当、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织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伸延和拓展,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桥梁,对于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但现阶段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社会实践活动并不受教师的重视,教师对思想品德观念和概念的讲解仅停留在口头上,未让学生付诸行动,这极可能导致学生知行不一。对此,教师应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融入社会,亲自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如每年清明节,学校可组织和开展“缅怀先烈,争做文明学生”祭扫烈士墓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和远大的理想。
五、结语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此为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学习、探索,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项红伟.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xx(21):66~67.
[2]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xx(1):16.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三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学生的个人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政治课程的开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正确引导初中生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努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本文首先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每一节政治课都是情景意相交融,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趣味性。
关键词:初中的政治教学小论文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有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缺乏情感因素。研究表明,轻松愉悦的情感能够调节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充满自信地看待各种困惑和挫折。在新的政治课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努力调节学生的情感,进而将情感转换为行动。因此,政治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通过情感的流露促使学生深化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情感的体验,实现政治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初中的政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必修课程。初中生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能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常识,了解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缺乏“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政治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应该运用情感教育,否则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课程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大环境下,初中的政治课程作为一门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情感来打动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从内心接受政治这一学科,并喜欢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利用情感教育,注重初中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与改善,促进初中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方法
1.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育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为先导,通过和谐的情感沟通来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以快乐、亲切、积极为主导情绪,才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说教”的模式,并没有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遇到问题没有机会提问,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初中的政治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构建友谊,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讲课的教育性、逻辑性,还要重视讲课时的语言、语调、动作等。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教学效果显著。初中的政治学科教学内容比较多、信息量大,而教材上的知识比较深奥,情感教育运用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将多媒体应用在政治教学中,集图像、声、色于一体,有利于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得更加形象化,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在课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视频资料,在课上结合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之中,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优化。
3.创新教学理念,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道德素养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中,不能仅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教学也需要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发挥知识的实践作用。教师不仅要帮助初中生构建政治知识体系,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结合实际,结合国内外形势及热门话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做时事述评,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祖国、爱祖国。综上所述,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体验,在政治学习中满怀激情。政治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改善,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在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增强政治思想认识觉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帮助初中生构建文化知识体系,达到情感与学习的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哲,赵慧艳,金明月.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科技视界,20xx(7).
[2]李小飞.新课改条件下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xx.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四
目标教学,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以反馈--矫正为关键,并以此将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体系
我们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确定为道德认知领域,道德情感领域和道德行为领域。各领域的分类如下:
(一)道德认知领域
学生对思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识记、领会、辨析三个层级。
1.识记。“识记”是学习的最低层级的目标。它是指能回忆再现最基本的道德知识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写出本课基本道德观点。
2.领会。“领会”是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的第二层级,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学道德知识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确地解释或举例说明本课的观点和概念的内涵。领会是最低层次理解,着重于要学生对道德观点或观念了解透彻后,能利用该道德观点和观念与人交换意见。
3.辨析。“辨析”是指将所学道德知识用于某一特定的具体的情景的能力。
换一句话说,就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来判断、分析、评价自己从来接触过的材料中某种道德现象的是与非。辨析是较高层次的理解,着重于把抽象的道德知识运用于适当的情景中,正确地作出结论,解决问题。
道德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制,我们认为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当列出其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并用学生的具体行为加以说明。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教学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识记:能说出常用的礼貌用语。
领会:1.知道“你好、再见、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日常用语的用法。
2.知道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3.知道使用礼貌用语对个人、社会有什么好处。
辨析:能辨别礼貌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二)道德情感领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并逐步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或个性化。道德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态度三个层级的目标。
1.接受。“接受”是内化过程的第一层级,是指学生对新课中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有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从教育的角度看,要达到这一层级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从评价角度看,需要判断学生是否愿意注意这课学习目标。
2.反应。“反应”是内化过程的第二层级,是指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现象产生的满意、愉快、喜悦或愤怒、厌恶、悲痛的情绪,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道德感。
3.态度。“态度”是内化过程的第三层级,是指学生将道德感转化为内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种价值观或责任感。
道德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过程的表象情绪反映,编制道德情感领域的目标时,尽可能地用贴近表象情绪的外显性行为语言来表述,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情感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述的:接受:喜欢使用礼貌用语。
反应:体验到使用礼貌用语的好处及喜悦感。
态度:愿意效仿课文中使用礼貌用语的同学的言行,自觉使用礼貌用语。
(三)道德行为领域
1.领悟。指学生能以课文中的道德知识为依据,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2.模仿。指学生能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模仿或操作,并达到正确。
3.习惯。指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能按正确的道德行为规则在相应的情景中,自觉、独立地行动,并达到正确。
道德行为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情感内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可测性强。因此在编制造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时,语言表达要准确、具体。小学思想品德课第二册第一课《学习礼貌用语》的道德行为领域的目标,我们是这样表达的:领悟: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
习惯: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二、编制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编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体现着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
(一)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要以教学大纲及课程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体现目标的编制为教学目的的达到服务。在编制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目标与大纲、教材的关系,要体现课时教学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逻辑思路来进行,使教学目标体系由学科的总目标到具体实施的课时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联系紧密的目标系统整体。
以纵向上看,要使教学目标结构化。编制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的结构联系要反映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使各个单元,各册教材及整个学段的学科教材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
从横向上看,要使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一体化。编制的教学目标必须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统一在一个目标大系统中,发挥目标的整体功能。
(三)适应性。所谓适应性,就是编制教学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过一般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其发展,防止过高与不及的'两种倾向。
(四)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要用简明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紧密结合教材,能综合考虑目标的达成措施和方法,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落实。
(五)可测性。所谓可测性,就是编制的教学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或几组检测试题,在阶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测验或其他检测手段加以检查,清晰地表示出学生阶段学习效果及达标程度。
三、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程度
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必须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以品德培养过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规律为依据。
根据这一规律和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我们设计了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五步教学程序,为规范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这一步是实施目标的开端,它决定着学生对老师发出信息的情绪,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课题之前,必须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题的揭示在自然和谐的乐趣中引出,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确目标,阅读感知。
这一步是指把学习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方向。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形成初步的品德观点、观念,为实现目标作好铺垫。
第三步:实施目标,激情明理。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一环,激情明理是实施目标的重要手段。创设有利于原有的品德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活动之中,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质存矛盾斗争的推动下向目标规定的品德转化。这是促使情感内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检测目标,明辨是非。
目标检测,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阶段反馈,为调节教学,弥补教学遗漏和错误进行的一次信息诊断。明辨是非是情感内化,由原有品德向规定目标品德转化的较高的层次。通过目标测试,反馈矫正,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形成正确完善的品德认识及情感体验。此环节主要采取口述回答和书面测试来掌握目标实现的程度。
第三步:评价目标,指导行为。
评价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对事物进行的价值判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都要不断地进行评价、反愧矫正,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品德教学的角度讲,评价是对道德观点、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的有效判断,及时正确的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指导着人的道德行为。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目标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行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教学目标编制的准确性。
2.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化。
3.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导教导学。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五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小学生德育水平,对有效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对于小学生形成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感恩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小学教育开展感恩教育对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扩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方法,通过小学生的自身感受体会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小学生感知来自挫折、失败和痛苦等,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通是指在小学时期,学校创造某种合适条件、环境与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启发学生体验、感悟父母、同学、集体、社会、自然环境等对自己的恩情,并自发的将内在感觉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的心态,让感恩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活动。然而,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低位非常高,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从小得到太多的宠爱,助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对他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因此帮助小学生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和社会的关爱之情,增强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教育阶段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落实,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政府、社会、家庭的极大关注,它将影响小学生今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孩子成长的必须,要积极挖掘利用各种感恩教育资源,力求使感恩教育目标突显生活化,并切合各年龄层次小学生学生的特点,便于实际操作。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学校建立感恩教育机制
感恩教育是一个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如果只求一阶段的热度,会大大影响感恩教育的实效。小学生思想品德习惯的塑造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和反复的过程。感恩意识、感恩心灵、感恩习惯的形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系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需要给予学生长期的熏陶、影响,允许学生反复磨合,慢慢积累,最终内化为小学生的一种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地外显于小学生的行为之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校系统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从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学科渗透经验的积累、校园文化的打造等方面,结合低中高年段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年龄特点。多管齐下,分层教育,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感恩教育体系,真正做到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感恩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为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促进学生感恩素质发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感恩意识、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扎实、良好的感恩教育能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感恩习惯,知恩、识恩是基础,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去发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服务:如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的接送,老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等等。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和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对于提升人的境界和品位有着重要意义。学校经常性开展生动、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有着积极的作用。
(3)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言行举止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的仁爱之心,让他们由原先的“自我”变得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小学感恩教育活动除了能给学生一双知恩识恩的智慧眼睛,更能给予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动的心,引导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如在春天的季节观察冒芽的绿叶,让小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人间的美丽与爱;观察清洁工人打扫走廊、厕所,体会劳动的艰辛等等,让小学生自己思考,激发学生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小学生们只有当他学会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才能有精神力量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如为父母洗脚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确增强了学生、家长、教师这方面的意识。然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三分热血就立竿见形的,根植一种思想、情感、形成一种品格于孩子的心灵深处,远比传授知识来得困难。要在丰富、多变的生活中,用不同的方法来培育小学生思想情感,感知感恩过程。
(1)处理教材,用活教材
小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既善于利用课本,又要跳出课本。课堂既应包括课本内容,又应充满现实生活中的感恩内容,这样才会给学生亲近的感觉,才能将感恩教育根植于学生心中。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蕴含的思想内涵较深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删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可适当增加;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展现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孤僻、脆弱等性格弱点以及纠正方法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等等。
(2)在生活中感知感恩
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小学生受到长辈太多的呵护,把长辈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长辈的辛苦和劳累。在感恩教学中,为使小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组织了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让小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体验腰酸腿疼的真切感觉,从而让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通过心灵交流,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3)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教师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以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搭建学生感恩教学交流平台,转变以前的单纯灌输说教式教学。在感恩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感恩活动之中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开放式的感恩教学过程,比如将感恩情景剧、感恩小品表演、感恩辩论会等活动形式应用于课堂,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中,调查社会中现象,观察和学会体验现实生活的感恩现象,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六
本文笔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道德情感,完成教育。
第二,在生活与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运用说服的方法使生明白道理,多次反复地说服,形成良好品德。
第四,学校家庭互相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
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
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
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
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
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
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的来说,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小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师的督促引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
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持之以恒,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寒流",许多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求知欲望不强,参与积极性差,上课发言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让众多思想品德课老师们都发出了"现在的思想品德课难上"的感叹。如何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自然也成了老师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根据本人的实践、观察和体会,认识到如果把商界广泛应用的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的"斗"起来,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认识活动产生了兴趣,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遇到的困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陈旧,能吸引学生的东西不多,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去年有幸观摩过刘振南名师的一节课改观摩课,我发现整节课每个学生都兴趣高涨,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他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善于运用竞争机制去激活课堂、激活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到讲授新课到作业布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竞争"的味,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巧妙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热爱。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好胜心,都想在大庭广众下表现自己,想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扬。学生如果有了好胜心理,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竞技状态到最佳水平,以保持领先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超越自我。实践证明,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能营造出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关心尊重残疾人,我让两个学生扮演盲人,蒙住眼睛到讲台上抓苹果,看谁在没外人帮助的情况下更快拿到苹果。表演完后再让表演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又活跃了课堂,同时又实现了竞争表演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学中适时采用"抢答""竞猜""争上游"等方式去"刺激"学生,往往能减轻学生怕回答的心理压力,激励学生争取更好地表现自我,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热情,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要求人们必须在竞争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现实中,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富裕,很多学生出现了过于依赖家长、依赖别人的心理,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上不主动,不积极,意志薄弱,缺少拼搏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课堂教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擂台赛""精英赛""小组赛""辩论赛"等方式,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倾吐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增强其自信心,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驱动下的主动学习,就能实现激发潜能与创新力的完美统一。比如,我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就是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然后就"发生火灾时怎么办""遇到地震时怎么办""遇到泥石流怎么办""遇到恐怖袭击怎么办"?让学生提一些具体的应对方法,提的方法多者为获胜,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为了自己的队能取胜,都在认真地思考着每一个问题,交流中学生也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教学效果非常好。实践证明,竞争意味着对人潜能的释放,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奋发向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当今时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团队精神,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然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这些学生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团队意识的培养。甚至不少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准则,却不屑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古训。而教学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能使许多学生认识到集体中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这样他们乐于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比如,我在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组织了一场接力擂台赛,将学生分成了两大组,要求正反双方就上网的利与弊,轮番阐述自己一方的观点,要求每个成员只能上台阐述一次,然后根据参与发言的人数的多少、效果,来决定胜负。这样,两大组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都在分享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景,比赛中一方队员阐述完后,另一方的一个后进生匆忙上阵,可上去后又不知说什么好,最后竟然在讲台上哭了起来,显然这种为荣誉而战、为集体而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可见,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他们会对集体的事情热心参与,为集体的成绩、进步而欢欣,为集体的困难、挫折而焦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就能化解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遇到的困境,真正实现"教"和"学"的统一,使每个学生在"竞争课"中都"学"得开心,"玩"得开心,从而真正打造出高效实用的精品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八
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以下优势: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不灵活,学生兴趣不高。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选用生动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创设新颖的情境,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冲击,营造轻松愉快、积极上进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更新教育手段,探索教学模式,提高综合能力
一是增加学习的导学模式。在传授新课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心理领域引起兴趣,训练意志力,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个性品质。二是优化效果的活动模式。三是提高创造力的探究模式。在课堂讨论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能力。
3.实现有机整合,消除学习障碍,突破重点难点
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受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及实践经验的制约,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多媒体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展现的图、文、动画、视频等信息的有机整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供了一种优良的途径。
4.提升信息素养,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课堂生成
思品教师,如果经常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寻找有效信息,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七年级第三课《珍爱生命》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球物种的各种材料,了解地球上有哪些物种已灭绝,哪些已濒临灭绝,从而激起学生保护地球、热爱生命、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情,同时还让他们搜索大量热爱生命的故事,筛选后在课堂上讲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5.搭建信息平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网络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引入,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有利的平台,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最新、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地选择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和合作者,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学习的合作探究,师生达成共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思品课堂上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局面,营造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蔚然形成。
6.利用电子系统,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互连网上存储着教育教学所需的大量的资料,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们思想品德学科教研组借鉴网上的名師教案或课件,结合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形成共案,并上传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教师结合人个实际做必要修改完善,形成个案。此举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到底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不能滥用,否则,就会使传统的“满堂灌”变成现代的“电灌”。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搜集多媒体素材时,注重实效,做到选材正确
切忌多而杂,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不能力求课件的花哨,要注重实效。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多媒体课件,只是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我们切不可颠倒了主次,要花大力气去钻研教材,深刻领会课程内涵,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三维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
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
3.多媒体的运用要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增加课堂容量,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识、记忆规律,同样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使政治课变成“放像课”,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审美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通过多媒体与讨论课、辩论课、专题讲座和小品表演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采用以上形式授课,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提高
一是对课件制作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在制作时,课件设计的思路、方案、方法和手段应当遵循思品课的规律,突出学科的特点。每节课要教什么,如何教,教多少,这是做课件的出发点和设计的基础,如何使制作的课件更丰富生动,恰倒好处的为教学服务,这是课件使用的目的。二是对课件使用的效果要及时总结。在课堂使用中,探索哪些内容配合课件,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哪些内容需要更多的启发引导,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相互配合,有重点的使用和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效果,而不是“摆花架子”。三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意见及时调查了解。深层次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学生建议,改进、充实、完善课件的内容和形式,使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操作,达到形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营造出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恰当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同时,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九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大多数中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并未做到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对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本文侧重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所谓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与他人的沟通中学到知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引导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教学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场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型的、学与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此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生活情景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洞察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重要性的认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到思想品德学习的快乐,意识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自身品德修养打下基础。
1.转变授课方式,改造讲解范围
由于初中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以及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违背,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授课模式,不断积累生活化的授课经验,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到生活和社会当中。
2.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课堂教学应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断鼓励学生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综上所述,开展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更好地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十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扩大。然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由于严重脱离实际生活,致使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形同虚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同时还会因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相关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理解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化理念还没有提出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会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将知识“讲”给学生,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去“听”,并听从教师的指令去“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学生已经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厌恶学习,觉得学习思想品德没有意义。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材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等,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渐渐将时间以及精力局限在书本上,严重脱离实际。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无法在心灵深处对知识产生求知欲,长此以往,学生会变成一个个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这与教育的主旨背道而驰,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十一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是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及如何加强思想品德的教学进行分析论述,希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该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性、批判性都有所发展,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喜欢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但是,他们不善于在变化的情况下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引导教育不好,他们便容易误入歧途,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恶果。所以,必须加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压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依然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上的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开设思想品德课,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悦,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初中生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往往有着种种问题迷惑不解,甚至不知所措,这时就需要思想品德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我们仍然有许多教师按照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来教授品德,用自身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学生,课堂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坐在下边当“观众”。还有些学校在教学观念上,强调一个“统”字,学校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少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把学生强制带到教师规定的思路上。
(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在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时采用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笔记。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时往往运用自身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再集合教学经验,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是一味地讲。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仅仅是一个记录教师课堂语言的机器,课上虽然记录了,但是,课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根本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更新慢。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最关键特性就是时事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也不断地加快,然而,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新的速度却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现象,造成部分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教材落后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其内容包含领域较广,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形象。
三、强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方法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一)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下,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保证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俱进。
(二)改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十分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所以,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作为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教育技术手段,把那些过于理性的理论变为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就会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的机械记忆为自觉主动的学习,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如讲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对该现象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最后对讨厌进行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加深对所讨论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重视对初中生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当下,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莹:《浅谈初中品德教学》[j],《成功:教育》,2012年第9期。
[2]周明:《初中品德教学应注重时事》[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3期。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篇十二
在初中阶段的所有课程中,思想品德教学课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整个初中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近几年来随着对孩子各项能力培养的逐渐重视,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上注重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本文对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做简要的分析论述。
】初中教学;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老师最容易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当中的一门课程,思想品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现如今的学校当中,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上的题材来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也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这就与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背道而驰了。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重视这一项能力的培养,且在这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以下笔者针对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学进行探究与分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1教学内容过于广泛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的一大课程,其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虽说思想品德课都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学生思想仍处于跳跃性的阶段,他们的基本价值观仍不能完全地固定,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有侧重点地将学生引导到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知识点上,从而更加有利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应试教育仍存在
我们国家新课改已经在国内大部分普及了,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应试教育的现状仍存在,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乏有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方面认识不够,从而在上课时往往就忽略了这一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坐着听或者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它的好处,但是久而久之就显得较为单一,一直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渐渐失去兴趣,这样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适当地改变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4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随着我国进行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上仍没有具体落实到,许多教师们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以高分为目的进行教学,也没有意识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教师本身也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上并没有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给予过多的重视。
2.1学好基础知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学好基础知识是提升任何一项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中,首先更要掌握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点,这些基础的知识点具有很有价值的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促进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德育思想的发展。教师根据教材、依托教材,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将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自行去领悟课堂上内容的真谛。这样有基础地培养避免了毫无目的地去将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例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中第一单元知识点:责任。教师在进行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学时,首要任务应该先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透彻,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吃透、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出自己在实际生活中与责任相关的例子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责任的意义与重大。
2.2多样化的课堂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的上课形式更加不能单一死板。所谓创新,就是要不一样的东西。课堂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一味地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务必要重视课堂的教学形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九年级中关于“集体与个人利益”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什么是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等等,针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变换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请学生在讲台上表演以本单元知识点为主题的话剧,由学生自行设计剧本与演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3注重实际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往往都会设计有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这一环节的内容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的形式基本都是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学习。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环节内容的引导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倡鼓励学生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通过课后时间去进行社会调查,学生们在此之中可以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提纲,有的负责联系走访对象,有的负责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负责整理与统计数据,学生们将最后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在班上评出一组最佳的社会调查报告。在此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深刻認识,促发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去思考看待问题,在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合作与竞争的意义与关系。
在学生学习发展的道路上给予引导与支持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是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来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每一学科中都应该融入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在此科目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教育决策,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引起每一位老师的重视且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付诸实际行动。
[2]蓝子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xx(25):69.
[3]陈济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都市家教(下半月),20xx(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