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一
配器就是给一段主旋律配上多声部伴奏的总谱的过程。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过程。
1、各类乐器性能;
2、各类乐器的音色对比与配合效果;
3、乐曲原音响统一效果。
配器除用于初始写作之外,亦常用于现成乐曲配器,如将钢琴曲、重奏曲等 改编为管弦乐曲。
配器中的主要乐器依次是长笛,电子琴(一般两架),小提琴(至少两把,一把小提琴负责长音,一把小提琴负责部分旋律及复调)小号,长号,吉他,贝司,鼓。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二
在 李成平老师对我们教师声乐的培训中,我颇有心得,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学习声乐懂得在唱歌中声乐技术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培训期间我懂得了声音的艺术、正确的唱歌的姿势、歌曲乐器的三要素和歌唱的呼吸等等。
我深深的体会到声乐艺术很要时间来打磨。它不但要有兴趣、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还要求你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综合素质,甚至具备内敛和张扬的性格。我越发觉得,声乐就像是登山,登得越高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但到具体连声时或唱歌时,总会出现一些气息不知如何用,喉咙不知道如何打开,歌唱不自然等现象。对我这个初次接触声乐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困难,但我一直在稳稳地迈着每一个脚步,并且依然享受着整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其中一定和李老师出色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歌唱时无论自己心情如何,在歌唱的那一刻也要努力做到“微笑”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歌唱者始终应该做到的第一件事。另外,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内在修养。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对着那么多人演唱并且还得到熊老师赞扬时的狂喜,还记得第一次跟李老师上完课,回到家听到自己的声音竟然是那么的干涩难听时的落寞和失望;还记得第一次通过正确的方法找到共鸣和基音时的畅快和踌躇满志。
这次来进修学院进修给我带来的提高真是太大的,让我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都有了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学会如何去学习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在进修学院里学到的知识将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回到学校以后我会把我所学都用在培养下一代学习声乐孩子的身上,希望能为提高我们当地声乐教学水平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会把我对进修学院的感谢之情化作我工作的强大动力!
最后要特别感谢李老师,是您让我触摸到了声乐,是您让我的生活变得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是您让我找到了自信,是您让我明白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4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三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四
(1)小节:两条相邻的竖线之间的部分,称为小节。
(2)小节线:划分小节的竖线叫做小节线。
(3)复纵线:在乐曲中用以划分段落的、由两条细竖线构成的线,叫做复纵线。
(4)终止线:记在乐曲结束处的、一细一粗的两条平行竖线,叫做终止线。表示全曲的终止。
(1)节拍
乐曲中强(重音)弱(非重音)音有规律的反复,叫做节拍。节拍是用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节拍中的每个单位,叫做单位拍。
有重音的单位叫做强拍,非重音的单位叫做弱拍。
强弱 强弱 强弱弱 强弱弱 ●o ●o ●o o ●o o (●表示强、o表示弱、o 表示次弱)
注意:小节中的第一拍通常为强拍,若再有强拍则为次强拍。
(2)拍子
在音乐中,将单位拍用固定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来代表, 叫做拍子。如可以以二分音符为一拍,也可以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或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等。拍子是用分数来标记的。
(3)拍号
表示拍子的记号叫做拍号。如2/4、3/4、4/4等。
拍号用分数形式标记,分子(横线上方的数字)表示每小节的单位拍数,分母(横 线下方的数字)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如差拍子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主拍子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
读拍号时应由下往上读,只读数字。如2/4拍子,读作四二拍子,而不应读成数学中的分数:四分之二拍。
将时值不同的音符,按照拍子的结构特点进行组合的记谱方法,叫做音值组合法。
使用音值组合法可以便于读谱和辩认各种节奏型。
音值组合法的几种情况:
(1)单位拍一般要用共同的`减时线连成音群,单位拍之间要分开,因此有几个单位拍就有几个音群。
(2)在节奏划分比较繁琐的情况下,每一个主要的音群可以再分成两个或四个相等的附属的音群,第一条减时线可以不分开。
(3)以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为单位拍时,应把小节内所有的单位拍用共同的减时线连接在一起,第二、第三条减时线再按单位拍分开。
(4)占整小节的时值时,用一个音符来标记。
(5)休止符也按照晋值组合法的规则来组合,只是连音线是用不着的。
(6)附点音符无须按单位拍分开。
(7)声乐曲的音值组合法,一般地足按照音值组合法的规则进行组合,但由于歌曲中带有歌词,因此又与一般的音值组合法略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当一字多音时,需加连线。
在音乐中,将音符的时值用自由均分来代替音符的基本划分(一分为二),叫做连音符。
连音符记在音符的上方,用弧线和数字来标记。
常见连音符有
(1)三连音 三连音就是将音均分为三部分来代替两部分,其时值为两部分的时值。
(2)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 将音符均分为五部分、六部分、七部来代替四部分,叫做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
(3)九连音、十连音、十一连音……十五连音 将音符均分为九、十、十一…十五部分来代替八部分,叫做九连音、十连音、十一连音……十五连音。
切分音就是弱拍或弱位的音,延续到强拍或强位上而变为强音,这个音叫做切分音,含有切分音的节奏,叫做切分节奏。我们通常说切分音是(6 6 6),其实这是切分节奏,切分音应是切分节奏(6 6 6)的中间那个音。
那么,什么是强拍、强位、弱拍、弱位呢?
通常小节中第一拍为强拍,第二拍为弱拍;而第一拍(强拍)的前半拍为强位,后半拍为弱位,第二拍(弱拍)的前半拍为弱拍中的强位,后半拍为弱拍中的弱位。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五
要想把音乐学好就必须先学习乐理知识。乐理知识就是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你就能更快地打开音乐之门,进入音乐殿堂。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古代乐理知识有哪些,来欣赏和学习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些基本概念
1、中国传统音乐
这个概念是19世纪末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包含两类:
(这是俺学校音乐专业老师讲的,在别的书籍和论文中采用的比较多的定义)
例如《二泉映月》虽然在20世纪才产生但是仍然属于传统音乐
2、基音:物体作整体运动时产生的声音。
泛音:物体局部震动产生的声音。 (终于知道泛音为什么是泛音了)
3、声、音、律
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关于音高的三个概念。
音:数个“声”的组合,集体。意义接近于今“曲调”。
律:衡量音高的标准
4、音阶
声组成音,音按照高低顺序呈阶梯状排列起来,就是音阶。
5、宫商角(jué)徵(zhǐ)羽
声名,相当于1 2 3 5 6
6、传统乐理中声的分组
由低到高依次是:
湆(qì)音——太声(/下声)——中声——少声——少反(/反声)
(类似于钢琴的大小字组)
依次可以产生:
湆宫、湆商、湆角、湆徵、湆羽
太宫、太商、太角、太徵、太羽
二、声
(一)概念:主要指单个的乐音。
(二)五声——宫商角徵羽
1、涵义:又称“正声”,代表相对音高(对应do re mi sol la,cdega)
2、起源:根据《管子》记载,是原始时期人类因动物的不同音色,所引起的听觉印象,然后采用“宫”、“商”等字作“音名”,以区别声音的高低,并衍生出了算法。
3、音程关系
(这里不得不引入“音程”这个概念,在之后会经常用到)
音程:音(传统乐理中的声)与音之间的距离
级数:音程在五线谱上所包含的线与间的数目,用“度”来表示。五线谱的每一线或每一间就叫一度。
音数:音程中所包含的全音或半音的数量。
怎样判断两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
1、先判断度数。例如,在实际运用中,1到2,数1、2有两个音,则确认为二度;又如1到5,数12345有5个音,则确认为五度。(实则是数五线谱间距)
2、再判断大小、增减——用“音数”来判断。记住如图的音数和对应的大小、增减即可以此类推。
4、音高算法——三分损益法
根据《管子》、《史记》记载,用“律管”的长度来确定音高,定“宫”的长度是81单位,宫三分益一得徵,徵损一得商,商益一得羽,羽损一得角。
5、文化内涵
五声和五行、五脏等都有对应关系,超出乐律范畴,略。
(三)七声1、含义:五正声+两变声(变声:五正声之外的声的统称)
(1)角与徵之间的声:(比角高比徵低)
变徵(#4)/中——比徵低一律 (“变”:“低”的意思)
清角(4)/和 ——比角高一律 (“清”:“高”)
(2)羽和宫之间的声:(比羽高比宫低)
变宫(7)/变/闰——比宫低一律
清羽(b7)——比羽高一律
(1)和(2)的四种变声称为“二变”(杜亚雄《传统乐理教程》、《中国传统乐学》等书采用这种说法。
3、算法
变宫:“角”三分益一
变徵:变宫三分损一
二清没有找到
三、音与音阶
(一)概念:声构成音,音按照高低顺序排列起来构成音阶。
中国传统乐学中并无“音阶”这一词,却有明确的音阶概念。
(二)五声音阶:
由五正声构成的五声音阶通常指“宫商角徵羽”(按顺序排列),又成无半音五声音阶。
无半音五声音阶大家都很熟悉,在古琴曲中应用非常多。手里的谱子随便翻一个都能看到无半音五声音阶的应用。
另还有两种包含半音的五声音阶,多出现在少数民族民歌当中。
五声音阶的省略形式:
有时在应用中,仅出现了二声、三声、四声,应视作五声音阶的省略形式。(略)
(三)七声音阶
1、概念:传统乐学理论中常用“七律”、“七音”来表示七声音阶的概念。由相邻的七个声排列起来构成。
2、七声音阶中影响最大、最常用的分为三类:
应用:常应用在地方戏曲中,入河南梆子、京剧“二黄”
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神人畅》中就有正声音阶的应用。
在七声音阶中应用最为广泛,所以不要以为我们传统音乐没有4和7
在古琴曲中也有应用,例如《忆故人》
又如《林钟意》
(3)清商音阶(燕乐音阶/俗乐音阶)——五正声+清角清羽
应用:在西北地区传统音乐中常用,琴曲中暂时没有找到例子
3、七声音阶的省略形式
在传统七声音阶中五声处于主干地位,而“二变”中的四声却可以省略其中“一变”,其形式仅有“六声”,却应视作七声音阶。在地方民歌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四、律
(一)概念:律在传统乐律学当中代表了“音高”的概念。
(二)十二律——正律
1、起源:传说产生于黄帝时代,至晚产生于先周时期,十二律名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
2、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将一个八度划分出的音高不同的十二个声。这十二个声代表的是“绝对音高”。
十二律称为“正律”。
3、十二律名:(给这十二个声分别冠以的名称)
这个必须得记一下。
可以简记为“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十二律吕又分为六律、六吕:
六律(属阳,十二律吕中的单数):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
六吕(属阴,十二律吕中的双数):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4、律名分组
(1)汉代以前:
倍——低八度
半——高八度
律名按音高从低到高排序:
(2)汉代以后:
浊——低八度
清——高八度
律名按音高从低到高排序:
浊黄钟→……→浊应钟→黄钟→……→应钟→清黄钟→……→清应钟
5、十二律的定律方法(也就是说这十二律吕的音高是用什么方法、怎么得出来的)
需要了解这三种律制都可以产生十二个律,但十二律的音高不完全相同。】
用三分损益律产生的十二(不平均)律:
①原理:见前文“三分损益法”
②理解:产生的十二律是一种十二不平均律(即一个八度的划分是不平均的,对应了后来的十二平均律,“不平均”也产生了黄钟律不能循环复生的问题)
③“绝对音高”
先定好一根(固定长度)律管的音高为黄钟,要注意的是:在理论上来说,对于黄钟这根律管的长度是有标准的,史称“黄钟长九寸,围九分,是为律管中发音最低者”,也就是说,黄钟的振动频率是固定的,音高是一个“绝对音高”,而不是像宫商角徵羽这样的“相对音高”,就像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是精确算出来的。
当然这只是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其实由于如度量衡变化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使用的黄钟的音高并不完全相同。例如,西周的黄钟律为350hz~370hz,到了明代则为295hz~299hz。
⑤过程:(了解)
连续交替运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即得出了一个八度内音高不同的十二个音。
黄钟三分损一得林钟,林钟三分损一得太簇,太簇损一得南吕,南吕损一得姑洗,姑洗损一得应钟。
应钟三分益一得蕤宾,同理依次产生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
简记为:
最初得到的十二个律并不在一个八度内,将它们压缩进一个八度就得到了一个八度的十二个律。
5、十二律吕与季节、月份、时辰的对应关系(超出乐律范畴,为了第一楼那个问题贴出来了解)
6、问题:
十二不平均律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即是根据三分损益律/五度相生律的原理,不管十二律怎么损益都无法得出下一个黄钟,即是声音的频率始终有偏差,不像十二平均律可以顺利派生出循环的十二律来。
(三)变律
正律派生出的其他各律。
在中国传统律学中,有许多超过十二律的律制。例如先秦钟律、京房六十律、蔡元定十八律、清代十四律等,甚至有多达好几百律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变律?与上面提到的十二律的“死穴“有关。十二律不能实现黄钟律的复生,所以历史上各种律制的重大创造都以黄钟律的复生为其追求目标。
(四)律位
另外,佛寺中状如云板的鸣器也叫“磬”,用来敲击集僧。又佛寺中钵形的铜乐器也叫“磬”。
【雅乐】 古代帝王郊祭、朝贺大典所用的音乐,跟俗乐对称。周秦时的《韶》《武》即属雅乐。自汉代起均由太常和太常寺掌管。各代均曾因前代雅乐散失而吸收民间音乐重新制订。元、明以来,雅乐、人俗乐的区别虽还存在,但这两个名称已日见少用。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的泛称,跟雅乐相对。宫廷中宴会中宴会时也用俗乐,称为“燕乐”。一般也把散乐(百戏)包括在俗乐之内。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唐玄宗时设教坊管理俗乐,并在梨园教练俗乐乐工。
【律管】 古人用管、钟、弦定音,所以有管律、钟律、弦律之说。律管是用来定音的竹管(后世又用铜管),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乐音的高低。律管的长度是固定的,长管发音低,短管发音高。蔡邕《月令章句》:“黃钟之管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皆稍短,唯大小无增减。”以黃钟为准,黃钟管长三分减一,为六寸,是林钟管长;林钟管长三分增一,为八寸,是太簇管长;太簇管长三分减一,为五又三分之一寸,是面吕管长;南吕管长三分增一,为七又九分之一寸,是姑洗管长。以下次序是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除由应钟到蕤宾,由蕤宾到大吕都是三分增一外,其余都是先三分减一,的三分增一。这叫十二律相生的三分损益法。十二个律管长度有一定比例,十二个标准音也就有了一定的比例。
【乐调】 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中,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五声音阶则为:徵(5)、羽(6)、宫(1)、商(2)、角(3)。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以宫为音阶起点的是宫调式,意思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以商为音阶起点的是商调式,意思是以商作为乐曲旋律中啊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其余由此类推。这样,五声音阶就可以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同样,七声音阶就可以有七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如《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这里说的是变徵调式和羽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再是,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没有绝对高度,只有相对高度。它们的音高要用律来确定。如把黃钟定为宫音,叫“黃钟宫”;把大吕定为宫音,叫“大吕宫”,其他以此类推。黃钟宫音就比大吕宫音低。宫音确定,其他各音用哪个律就确定了。以“黃钟宫”、“大吕宫”为例。
理论上十二律都可以用来确定宫的音高,这样就可能有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调式。商、角、徵、羽各调式仿此,即各有十二种不同的调式。五声音阶的五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各得十二“调”,共六十“调”。同样,七声音阶的七种调式,用十二律定音,可得八十四“调”但这只是理论上的组合,实际上音乐中并不全用。古人把以宫为主音的调式称之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音的调式统称为“调”。隋唐燕乐只有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只用七宫十二调,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常用的是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工尺谱】 我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常见的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作标记,如“仩、伬、仜”等;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为合、四、一外,其余均在末划带撇表示,如“上、尺、工”等。节奏则用板眼记号“、”、“x”、“•”、“0”等表示。
【八音】 “八音”是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等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敔等属木类,笙、竽等属匏类,管、箫等属竹类。
【六律】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黃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黃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六律”,偶数各律称为“六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律吕”,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现在我们找一根弦,长度为8.71寸。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3,的地方弹一下,就得到了林钟音,再取林钟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吕,南吕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这就是所谓的:"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而在西洋音乐理论中称之为"五度相生律"。古代最早记载生律方法的书是《管子•地员篇》。而最早记载十二律生律法的是《吕氏春秋》。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宫调到底是什么呢?要说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调式。
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调式,常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即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比如《国歌》就是宫调式,《春江花月夜》就是商调式,《梁祝》徵调式,《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羽调式。不同的调式其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大家可以多听一些不同调式的歌或曲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因此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的调式来书写(词不也是歌曲?),才能更好的表达歌词的内容。也因此,倚声填词和调式密切相关。严格的说变徵和变宫调式也是有的,只是也用得很少。
又引《尚书大传》“谓之七始”,其注云:“谓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歌声不应此者,皆去之。然据一均言也。宫、商、角、徵、羽为正,变宫、变徵为和,加倍而有十四焉。
今梁、陈雅曲,并用宫声。按《礼》:“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卢植云:“十二月三管流转用事,当用事者为宫。宫,君也。”郑玄曰:“五声宫、商、角、徵、羽。其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布十二辰,更相为宫,始自黄钟,终于南吕,凡六十也。”皇侃疏:“还相为宫者,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十二月以大吕为宫,正月以太簇为宫。馀月放此。凡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一调,故十二调。”此即释郑义之明文,无用商、角、徵、羽为别调之法矣。《乐稽耀嘉》曰:“东方春,其声角,乐当宫于夹钟。馀方各以其中律为宫。”若有商、角之理,不得云宫于夹钟也。又云:“五音非宫不调,五味非甘不和。”又《动声仪》:“宫唱而商和,是谓善本,太平之乐也。”《周礼》:“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郑玄“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均,调也。故崔灵恩云:“六乐十二调,亦不独论商、角、徵、羽也。”又云:“凡六乐者,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故知每曲皆须五声八音错综而能成也。《御寇子》云:“师文鼓琴,命宫而总四声,则庆云浮,景风翔。”唯《韩诗》云:“闻其宫声,使人温厚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及古有清角、清徵之流。此则当声为曲。今以五引为五声,迎气所用者是也。馀曲悉用宫声,不劳商、角、徵、羽。何以得知?荀勖论三调为均首者,得正声之名,明知雅乐悉在宫调。已外徵、羽、角,自为谣俗之音耳。且西凉、龟兹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宫为本,历十二均而作,不可分配余调,更成杂乱也。
五音:
1):亦称五声,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的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2):音韵学术用语。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谓之五音。五音之明,最早见于《玉篇》前《五音声论》。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亦采用之。
七音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1、音(tone)
是一种物理现象。物体振动时产生音波,通过空气传到耳膜,经过大脑的反射被感知为声音。人所能听到的声音在每秒振动数为16-2000次左右,而使用到音乐中的音(不含音),一般只限于每秒振动27-4100次的范围内。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取决于物体的振动。
2、音色(tone-color)
指音的感觉特性。发音体的.振动是由多种谐音组成的,包括基音和泛音,音色是由泛音的多少及泛音之间的相对强度决定的。人们区分音色的能力是天生的,音乐的颜色分为人声音色和器乐音色。人声音色分高、中、低音,并有男女之分;器乐音色中主要分弦乐器和管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
3、共鸣(resonance)
共鸣指的是一种振动。当一个发音体振动时,引起了其它物体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产生了共鸣。
4、基音(fundamental tone)
物体振动时所发出的频率最低的音是基音,其余的为泛音。基音决定音高。
5、泛音(harmonic overtone)
除了发音体整体振动产生的最低的音是基音,以基音为标准,其余1/2、1/3、1/4等各部分也是同时振动,是泛音。泛音的组合决定了特定的音色,并能使人明确地感到基音的响度。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
6、音高(pitch)
音高是用一秒钟的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的。频率多则音高,频率少则音低。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a",是每秒振动440次的声音。
7、音名(pitch name)
音名指西洋乐制中代表固定音高的名称。这些名称没有统一,在各个国家是不同的。被广泛采用的是:c d e f g a b。
8、唱名(syllable names)
唱名是指音阶上各音的名称。通常使用1do、2re、3mi、4fa、5sol、6la、7si。 大调的主音用1do,小调的主音用6la。
9、音域(compass)
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和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就叫音域。音域可分为总的音域和个别音域、人声和乐器音域。
10、调性(tonality)
调性指调式类别与主音高度。在乐曲中,主音是旋律和声的核心,其它音与之发生从属关系最后中止在主音上。这样的乐曲就是有调性的乐曲。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六
乐音体系中各音级的名称,称为音名。人们普遍采用英文字母c,d,e,f,g,a,b作为音名并循环反复使用。
与音名相对应的是唱名。即我们歌唱时多采用的:do,re,mi,fa,sol,la,si。简谱则以阿拉伯数字1,2,3,4,5,6,7对应书写。请看音名、唱名及简谱对照表:(以1=c为例)
音乐中所使用的乐音的总和称为乐音体系。作为单个乐器来说,其最低音到最高音的整个音域则是乐器乐音体系。例如,我们手中的'民谣吉他,其最低音是六弦的空弦音e(当然也可把空弦音高定得更低。如d,c,b......),其最高音是一弦最靠近音孔的最后一个品格上的音(此弦有时也会偶尔把空弦定得高一些),那么吉他从最低音到最高音所包含的乐音数a总和就是吉他的乐音体系。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称为音级。吉他中的各个品格上的音都有其音级名称。
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算单位称为半音。半音与半音之和,称为全音我们可以从钢琴键盘上清楚地看出各音之间的关系:相邻键的两个音构成半音;隔开一个键的两个音构成全音。在吉他上的表现是:相邻的品格是半音关系;隔开一个品格是全音关系。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七
1、认识琴的构造
2、六线谱的识别方法
六线谱的识别和五线谱的识别方法大同小异,但对于弹吉他来说,六线谱相对于五线谱会更直观,更形象,最上面的是1线,依次是2、3、4、5、6线,这上面的1线就对应吉他上的1弦,依次对应就好了,识别六线谱上面的音符主要看两个方面:1、标记在了几线上(也就是几弦上),2、标记的是阿拉伯数字几(标记的是几那就代表几品)3、两个方面结合着看就可以按出所需要的音。
3、和弦图的识别方法
4、指法
左手:食指用阿拉伯数字“1”表示,中指用“2”表示,无名指用“3”表示,小指用“4”表示(跟钢琴上的指法标记有所区别),在弹奏音阶或单旋律时用1、2、3、4指分别去负责按1、2、3、4品(初学要按要求一点不差的来)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八
各位老师好: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基本乐理知识,让初学音乐者能够掌握和理解音乐表现方法所必须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音乐课程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认识音符,能够准确的辨别各种音符。2.掌握各种音符的书写方法,能够准确书写。
3、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掌握音符的书写格式,各种音符容易混淆,书写不规范。
4、教学准备:鸡蛋、铅笔。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音乐有一点了解,但对音乐中所必备的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是每个学音乐者所必备的,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必定要加入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为将来学习更多的音乐课程打基础。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语
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
2、导入新课:
1、以蔬菜为题,师生互动,引入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内容。
3、讲授新课:
1、以小魔术的形式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内容,层层递进,2、老师书写各类音符,规范同学们在书写中可能会犯的错误。
3、以小口诀让学生加深印象,熟记和规范书写各类音符。
4、师生共同游戏,猜谜语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4、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现在认识了这几种音符了吧,音符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活学活用,记住各种音符的形状以及书写格式,为将来学习更多的音乐课程打下一个结实的基础。
5、布置作业:熟记并书写今天学习的各种音符。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九
我国的古代律制。古称六律,实则十二律,即古乐的十二个调。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律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这是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称,大致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十二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黃钟(c) (2)大吕(•c) (3)太簇(d) (4)夹钟(•d) (5)姑洗(e) (6)中吕(f) (7)蕤宾(•f) (8)林钟(g) (9)夷则(•g) (10)南吕(a) (11)无射(•a) (12)应钟(b)。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称“六律”,偶数为阴律,称“六吕”,总称“六律六吕”,或简称“律吕”。但古书上说的六律,通常是指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说的。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按《礼记•月令》,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黃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律中”就是“律应”。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3月之律……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后世也常用十二律名称代表时令月份,如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是指仲夏五月。
(十二律制: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又,奇数各律又称为“六律”,偶数各律称为“六吕”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律吕”,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在古音律中,五音和七音是相对音高。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c,d……对应,称为十二律。他们是: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射音易,yi去声,即陶子文中之“律中无射”,指十一月) 应钟 c #c d be e f #f g ba a bb b 并且,和西洋音乐一样的,可以以黄钟、大吕……的任意一个为宫音,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均",称为"旋相为宫"。比如,用黄钟为宫音(也就是以c为1),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同样的,我们可以有大吕均,太蔟均等。
现在我们找一根弦,长度为8.71寸。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3,的地方弹一下,就得到了林钟音,再取林钟音的4/3就得到了太簇,取太簇的2/3就得到了南吕,南吕的4/3就得到姑洗……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这就是所谓的:"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而在西洋音乐理论中称之为"五度相生律"。古代最早记载生律方法的书是《管子•地员篇》。而最早记载十二律生律法的是《吕氏春秋》。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宫调到底是什么呢?要说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调式。
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调式,常用的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即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比如《国歌》就是宫调式,《春江花月夜》就是商调式,《梁祝》徵调式,《三国演义主题曲》就是羽调式。不同的调式其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大家可以多听一些不同调式的歌或曲子,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因此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的调式来书写(词不也是歌曲?),才能更好的表达歌词的内容。也因此,倚声填词和调式密切相关。严格的说变徵和变宫调式也是有的,只是也用得很少。
又引《尚书大传》“谓之七始”,其注云:“谓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也。”歌声不应此者,皆去之。然据一均言也。宫、商、角、徵、羽为正,变宫、变徵为和,加倍而有十四焉。
今梁、陈雅曲,并用宫声。按《礼》:“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宫。”卢植云:“十二月三管流转用事,当用事者为宫。宫,君也。”郑玄曰:“五声宫、商、角、徵、羽。其阳管为律,阴管为吕。布十二辰,更相为宫,始自黄钟,终于南吕,凡六十也。”皇侃疏:“还相为宫者,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十二月以大吕为宫,正月以太簇为宫。馀月放此。凡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一调,故十二调。”此即释郑义之明文,无用商、角、徵、羽为别调之法矣。《乐稽耀嘉》曰:“东方春,其声角,乐当宫于夹钟。馀方各以其中律为宫。”若有商、角之理,不得云宫于夹钟也。又云:“五音非宫不调,五味非甘不和。”又《动声仪》:“宫唱而商和,是谓善本,太平之乐也。”《周礼》:“奏黄钟,歌大吕,以祀天神。”郑玄“以黄钟之钟,大吕之声为均。”均,调也。故崔灵恩云:“六乐十二调,亦不独论商、角、徵、羽也。”又云:“凡六乐者,皆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故知每曲皆须五声八音错综而能成也。《御寇子》云:“师文鼓琴,命宫而总四声,则庆云浮,景风翔。”唯《韩诗》云:“闻其宫声,使人温厚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及古有清角、清徵之流。此则当声为曲。今以五引为五声,迎气所用者是也。馀曲悉用宫声,不劳商、角、徵、羽。何以得知?荀勖论三调为均首者,得正声之名,明知雅乐悉在宫调。已外徵、羽、角,自为谣俗之音耳。且西凉、龟兹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宫为本,历十二均而作,不可分配余调,更成杂乱也。
五音:
1):亦称五声,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的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1、2、3、4、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徵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的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古人常把五声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
2):音韵学术用语。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五类,谓之五音。五音之明,最早见于《玉篇》前《五音声论》。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亦采用之。
七音
宫 商 角 变徵 徵 羽变宫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一音为主(即作为乐曲主旋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构成了一个调式,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感官色彩和表达功能,因而也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例如《荆轲刺秦王》叙述荆轲一行出发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这种调式旋律苍凉悲壮,适宜于悲歌。下文又有“复为羽声慷慨”,“羽声”就是羽调式,这种调式高亢激越,所以听后“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十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乐理知识课心得体会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