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白居易写观刈麦的背景 白居易观刈麦表达的感情篇一
王雅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教材分析】
1、《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
2、《观刈麦》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它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观刈麦》属于古体诗,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诗歌比较长,生僻字也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设计理念】
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课型。在媒体的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这堂课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去。
【学情分析】
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隔膜。他们不仅缺少最基本的农业常识,而且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完全不了解。
2、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读诗还停留在诗歌意义的表层次上,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来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3、他们普遍爱诗,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良好的解读和巧妙的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4、他们天真善良仁慈,虽然远离生活但是渴望了解生活。通过文学作品走进真实的人生是他们的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3、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过程与方法:
1、三步读诗法:读懂诗歌—— 读懂诗人—— 读懂社会
2、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认真预设并且充分关注课堂生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大意,了解作者情怀。教学难点:激发共鸣,反思社会。
【教学资源】
1、语文课本
2、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其他表现民生的代表诗作
3、部分“不识民生”的文学作品
4、多媒体课件
5、wiki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1、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思考,和学生简单交流。
投影展示
• 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和馒头来自于什么植物? • 这些植物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
• 收割之后要经历些什么程序才能够成为可口的食物?
投影展示
• 你知道什么是刈麦吗?为什么要刈麦呢?
2、师投影展示历史故事,请生读。
投影展示
•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晋惠帝,外面闹饥荒,有人向他报告灾情,说老百姓饿死很多。他反问道:“食物没有了,那么老百姓为何不吃肉粥呢?”
3、师投影展示诗歌,请生读。
投影展示
农家·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4、师投影展示下面诗句,请生读,并请生想像:终于等到了一年的丰收,此时此刻,农民们会如何呢?学生的想像一般与诗情大异,由此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投影展示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第二部分:热身运动
1、师投影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按照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大声诵读全诗两遍,把全诗分为三层。• 边读边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2、师请三位比较优秀的学生起来组合诵读,各自负责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老师稍做点评。要求学生在书上批注层次。
3、师请一组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初读感受。
4、师投影告诉学生一般读诗的三个境界。
投影展示
读诗三境界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
第三部分:读懂诗歌
1、师投影学习要求,生自主活动准备。
投影展示
• 认真倾听同学诵读前十句。
• 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请设计诵读。• 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
2、师请学生代表动情配乐诵读。
3、师请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哪一句诗最拨动自己的心弦。要求学生说明原因,而且展示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该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一定要相机引导,巧妙对话,指导诵读,力求全体学生在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中都能有具体的收获。教师的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农民忙到什么地步?你在35度以上的高温下踢过球逛过街吗?忙碌的这一家人是不是最可怜的?还有谁更可怜?教师要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读懂诗歌。重点指导学生反复读好关键句: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4、师导引学生讨论:你认为在这些诗句中最能表农民生活之苦的词语是哪一个?(1)学生自由发言。
(2)师展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用《卖炭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观刈麦》中最动人心魄的一个句子。
投影展示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3)重点敲打“但惜夏日长”中的“惜”字:先请学生找出这个词,然后板书这个词,接着请学生用“惜”组词,请学生判断选择诗中之“惜”是哪个意项⋯⋯最后师在黑板上画第一颗泪珠,板书归纳:农民苦
(4)指导学生动情诵读,要求读出农民辛苦割麦心理的纠结、变态、劳苦和惶恐,感受农民的艰辛。
第四部分:读懂诗人
1、师投影展示活动要求。
投影展示
•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后三句,读三遍。• 读注释。
• 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2、生朗读和默读。
3、师请学生扩写诗题《观刈麦》,把三个字变化为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一句话。要求话中诗人的形象要鲜明。
(注:这是本部分的核心环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的点评一定要凹凸有致,要鼓励学生,更要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发言。在学生不断的发言中力求凸现白居易的形象。)
4、师顺承学生发言,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这位伟大的诗人。(1)投影展示《琵琶行》名句。简单解释。请生读。
投影展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2)师投影展示,稍作讲解。
投影展示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人称“诗魔”或“诗王”。由于“家贫多故”,十一二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六朝以来的“嘲风雪,弄花草”的作品,写下了许多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追求诗的平易畅达,相传没有文化的老妪也能听得懂。(3)师画第二颗泪珠,板书归纳:诗人痛
第五部分:读懂社会
1、师投影展示学习要求。
投影展示
请同学们进入苹果wiki平台“青春之语文”《观刈麦》学习页面,默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缭绫》二诗及其翻译,并且在平台上机打自由发表留言。留言主题为: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请注意:努力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2、生进入信息学习的平台,阅读并写作。
3、请学生先自由浏览留言,交流写作成果。
4、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注:这个环节教师的点评也非常重要。要力求做到:点评针对性强,引导学生努力用文学语言表达,教师巧妙串联起学生的发言,不断完善诗人的形象深化学生对诗情的理解。)
5、师归纳总结:在黑板上画第三颗眼泪,板书:社会伤
第六部分:小结
1、师投影《悯农》诗二首和《烈日炎炎似火烧》,请学生配乐动情诵读。
投影展示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2、师小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但愿你们不要成为那不知百姓疾苦的公子王孙啊!
教学反思
一、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来实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这是一项美丽的事业。古典雅韵如何成功与现代技术结合,其最佳对接方式是什么,最佳对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本来就是古典又现代的。《观刈麦》是一次朴素的尝试:当用则用,可以不用就坚决不用,要用得既谨慎又大胆。
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效呼应和融合。《观刈麦》的教学动情点爆破点应是思想的唤醒和情怀的熏陶。而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没有沉迷于此:作者的基本情况、诗歌的基本理解、关键词语的锤炼琢磨、诵读的准确到位„„总体来说,这堂课的知识底座还算比较扎实。加之板块鲜明,线索清晰,不管从知识积累,还是从能力训练上来看,在这堂课上,学生都不会是只有一笔“糊涂账”。
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1.板块可以更凝练。“热身运动”可以融合在“读懂诗歌”中。课的外部形象,越清瘦越精神。现在还稍显臃肿了。
2.课件的制作艺术性还不够,wiki页面设计还不漂亮,课件上可以适当添加麦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项劳动。作为中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是我的软肋,需要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
3.课堂点评的功力还需要提升。有时候还不够凝练,点拨的力度和准确度都需要再上层楼。
4.写作任务的设计缺乏层次性。应该在任务设计上从写一个词、到写一句话,最后到写一段话,呈现出明显梯度。如何这样分层设计任务,学生的收获会更扎实。
白居易写观刈麦的背景 白居易观刈麦表达的感情篇二
《观刈麦》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重点实词。
2、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学习赏析诗歌。
3、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观”,看的意思。“刈麦”,割麦子。题目交代文章内容。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3、《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细读品味: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观刈麦
农民艰辛——赋税繁重——官员生活舒适
————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观刈麦的背景 白居易观刈麦表达的感情篇三
白居易的观刈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的观刈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居易的观刈麦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学情分析:《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七、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
(有田者)
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
(无田者)
诗人旁观不劳而获愧疚
(统治者)
白居易的观刈麦教学设计2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
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
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
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活动方式:释疑解惑—1+2互译(读、提醒重点字词、译)—合作试译—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互译时,善于利用书下注释;翻译过程中,其他小组可及时补充或修正哟!)
这个小组的同学翻译得很准确,我们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及时进行了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小组之间的互助越来越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诗的意思,能不能试着归纳一下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我们能不能从中选择一组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活动三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活动要求:小组选定一组诗句,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描写的表现农民辛苦生活的画面。
活动方式:小组选定画面——交流讨论,补充完善——小组1+1展示(读诗句,有感情朗读小组描写的画面)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汗流浃背,一刻也不肯休息的农民,看到了那个不堪重负,生活凄惨的母亲。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这些人的生活?“苦”(板书)
当站在田头的白居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诗句,大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活动四体会感情,探究主旨
活动要求: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想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活动方式:个体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总结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官吏的丰衣足食和农民的痛苦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板书“愧”
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板书同情关心)
作为一位时刻关注百姓生活的封建文人,白居易在他的其他诗歌作品中也曾经描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诗句。
(出示幻灯片)
调节时间
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再读到刚才的这些诗句,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了解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首诗歌一起来读一读。
白居易写观刈麦的背景 白居易观刈麦表达的感情篇四
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观刈麦》优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学情分析:《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七、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割麦生活贫苦同情
(有田者)
贫妇拾麦赋税繁重批判
(无田者)
诗人旁观不劳而获愧疚
(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