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四篇)

最新《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4:20:59
最新《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四篇)
时间:2023-01-11 14:20:59     小编:zdfb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篇一

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初级中学王国刚

内容摘要:

翻开学生周记本,时常映入我们教师眼帘的是这样一些话语:“哎,又要写作文,真头疼!”“我最烦上作文课!”“我最讨厌写作文!”“我最怕写作文!”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教师布置一篇作文下去之后,常常是看见多数学生在那儿两眼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更有甚者,咬着笔杆,抓耳挠腮;而结果呢?则是到下一周也还迟迟不能交齐作文本,理由就是不会写。针对上述情况,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教会学生写作文。

关键词:讨厌畏惧引导积累训练

翻开学生周记本,时常映入我们教师眼帘的是这样一些话语:“哎,又要写作文,真头疼!”“我最烦上作文课!”“我最讨厌写作文!”“我最怕写作文!”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教师布置一篇作文下去之后,常常是看见多数学生在那儿两眼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更有甚者,咬着笔杆,抓耳挠腮;而结果呢?则是到下一周也还迟迟不能交齐作文本,理由就是不会写。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写作文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他们又是怎样的畏惧写作文了。

然而,事实虽如此,我们教师也就跟着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显然不行。不论是从教学经验来说也好,还是从现实生活来看也罢,我们教师都清醒的知道:写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会写绝对不行。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就必须得教会学生写作文,并且应该能让学生信手拈来的写好每一篇作文。那么,我们教师到底该怎样来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文呢?下面就我一家之言,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正确引导,唤起兴趣

我们知道,对于求学的人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更是如此。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剂学习的强心剂。学生之所以讨厌、畏惧写作文,应该说首先是没有喜欢上写作文,更没有认识到会写作文的重要性。此时此刻,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举

一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来真实感受作文的魅力之所在,深刻认识会写作文的重要性。

例如:“同学们,生病了需要向老师写请假条去看医生;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需要向团支部写入团申请书获得批准;别人找你借数额比较大的人民币时需要向你写借条等,这些事情和我们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息息相连。但是,如果你们不会写这些应用文,那么在生活中也就只有时常去求助别人了,你们觉得方便吗?你们又愿意这样吗?我相信同学们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你们只有学会了写作文,在生活中才不会去时常求助于别人。”如此一来,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对学会写作文的兴趣和动力就基本都有了,在心理上也不会排斥作文了。

二、做好积累,厚积薄发

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呢?因为他脑子里没有可写的东西,所以他压根不知道写什么,到底该从何而写。要想能轻而易举的写出一篇作文,没有足够的词汇,没有大量的生活素材,没有一定数量的名言警句等,那自然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了。这就好比兜里没有足够的人民币,你又怎么能随心所欲的去购买自己理想的商品呢?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做好各种积累,让他们在写作文时能厚积薄发。当然了,同时也应该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去做好必要的积累。

1、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必须人人背诵,还要能准确无误的默写,并且都由老师监督完成。

2、加强生字和词语的教学,尽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及时掌握、消化,不欠债。

3、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有助于写作的相关课外书籍,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4、让学生自己作好必要读书笔记,加强课外名句名段、重要词汇等摘抄。

唯有如此,他们在写作文时,才可以源源不断的把脑海里积累的东西倒出来,洋洋洒洒的写出令人称赞的文章。

三、扎实训练,水到渠成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具体之后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在写作文这个环节上,其实主要就是检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由此可见,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扎实训练是否到位,也就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一篇作文。

为此,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是首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或者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之后就开始让他们写,而是应该切实对学生首先进行足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1、让学生学会听,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迅速抓住有效文字信息,同时也再次加强了学生的积累。例如:可以找新闻报纸等来给学生念,让学生认真听;

2、让学生大胆说,在说的过程中释放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实际上也就是把前面的各种积累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可以随时设置一些比较宽泛的问题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让学生大声读,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断句能力。例如:早自习可以组织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诗歌等;

4、让学生随时写,在写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即就是把前面的三种语文能力进行有效融合,最终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而表现形式就是一篇完整的作文。例如:平时可以让学生养成习惯写日记、周记,或者是随笔等。

试问:我们教师把上述三个步骤都落实到了实处,学生也把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都到位了,他们还有可能讨厌作文课,畏惧写作文,不会写作文,迟迟不交作文吗?我坚信,答案是否定的;同时,我深信:行成于思,业精于勤。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篇二

如何教会学生总结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2014级覃勇

有一句名言说:“人类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可见总结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临近期末,学生对自己一学期来生活、学习进行自我总结是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学生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习惯、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会总结才会进步。

一、总结的内容:

1、整体总结

建议学生先对自己先前的整体情况做一个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那么,下个阶段自己,达到什么期望?自己期望在哪个层次上?如果要进步,还要在哪一方面努力?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改进等。

2、做好习惯的总结。

印度有一句谚语: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一个人有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伟大的性格。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习惯有多么重要,但习惯是从播种行为开始的,不良行为会导致恶习的养成,良好习惯需要从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

习惯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包括:卫生习惯、睡眠习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着装习惯、为人处事习惯等等。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操行分总计中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做的好的方面,反思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完善自己提供一个依据。

3、知识的总结

知识的总结是总结最重要的内容。复习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不能以大量的练习题代替,也不能仅仅是所过学知识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种思维形式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那么,如何正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呢?我们要教会学生总结,就要做到下面几点:

首先,教学生学会纵向连结。学完每节、每章以后,要启发学生学会按因果,逆转等关系进行纵向串连,把知识点连结起来,变成线;学会把各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排列,找出异同,形成知识链。

其次,.教学生学会横向联系。把各章节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综合归纳,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使之成为知识系统。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节、章、单元、学期的总结。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思维的秩序性与层次性,将学过的知识不断升华,螺旋式向上发展。

最后,教学生学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如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图示记忆法,列表展示法,归纳记忆法,使学过的知识更直观,更系统地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巩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4、考试技巧总结

同学们要注意,要回顾自己前段时间自己是怎样对待考试的,每次考试自己做得怎样?.你的考试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样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具体到每门学科。是否有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大题而没有检查前面的题,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等等。.把你总结的记下来,这都是你最宝贵的经验,进行这些总结后,还要把这次考试的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以更好的回顾和吸取教训。

二、总结的方式:

1、课时小结:

课时小结如水池补漏。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利用每一节课下课之后,用3—5分钟回顾

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如果这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就会比较清楚,而且能加深印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每日小结:

学生在一天忙碌的学习中,学的知识门类较多,有些知识可能在脑海已留下深刻记忆,但有些知识在脑海里犹如湖面上的一道划痕,很快就会消失,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在放学前或睡觉前的几分钟进行知识疏理、回忆——简短地总结一下当天学了那些知识,会收到到很好的效果。

3、抓好每周小结很重要。

学生学习一周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得很茫然,不知道这一周到底学了些什么,而且没有一点条理性。这时只要你在每周的星期五用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把本周所学写于一张纸上,然后交同桌互相参阅补充,学生会发现自己记住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足,不但会对本周所学知识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养成习惯,也会成为很好的学习方法。

4、单元小结必不可少。

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自己总结一下本章学了那些知识,再让优差生交换写好的总结,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优等生写掉的知识点差生给补上他认为遗漏的知识点后会感觉到自豪,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差生认识到自己倒有哪些知识没记住或者不会,通过看优等生的知识总结,填补了他的知识缝隙,优等生也自然能从中受益。最后再加上教师的细致化总结,全班对本章知识便可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每章小结不就相当于把学生学完一章内容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缝隙填实在吗?

5、不可缺少的每月总结。

通过上面各种方法的总结,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总结方法和习惯,一月结束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一月自己到底学会了那些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好的可以直接说,爱动笔的可以写在纸上,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挑写得比较全面的在全班交流,达到填缺补漏,巩固个人和全班知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原有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记忆,牢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和所学知识,使他们记忆久远,掌握知识更牢固,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有所进步。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篇三

教会学生承认错误,教会学生做人

最近共读教育名著活动开展的沸沸扬扬,我也读了一本帕克• 帕默尔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书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读了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些问题,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回顾自己的几年教学生涯,我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记得在读平湖师范的时候,在我们班级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 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探求真理,学会做人。那何为“学会做人”呢?考试分数名列前矛的学生就一定是会做人的学生吗?显然不是,而我个人更偏向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才能算会做人”这一说法,而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呢?我想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我特别指出的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而小学又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就更显得突出。

今年由于一个意外,我作为数学老师成为了三年级学生的班主任,而更让人意外的是“五音不全”的我还要任教一年级一个班级的音乐,而在这短短一个月的一、三年级的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遇到问题总爱先找别人的原因,不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如两个学生打架,当我了解情况时,往往能听到类似与以下的话,而且这类打架事件几乎都是那样:

甲:是他先打我的。

乙:我没有,我在做作业,是他先打我的。

甲:我没有打他。

乙:你胡说。……

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呢?是自己没有错误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知道,只要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批评他,甚至有些老师还会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而农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还是以打骂为主。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小,还不那么容易控制自己,常常在一时冲动之下就忘乎所以地犯了错儿,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不被父母打骂,他就很容易选择撒谎,推卸的方式来逃脱责任。

为此,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光靠批评、惩罚是培养不出好学生来的,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变得爱撒谎,爱推卸责任。因此想改掉学生爱撒谎,不敢认错的缺点,就要允许学生做错事,允许学生讲真话,并且要在学生认错之后给予表扬。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而且,他会牢记老师的宽容之心,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

最后,我想教会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我们平时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而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500字篇四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1

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青少年时期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却又时常感到茫然无措。今细读郅庭瑾撰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如获高人点拨,受益非浅。

这本书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书中内容具有可读性,书中观点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它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好书,是教师自我培训的好教材。全书共有七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四章《为思维而教》。现就这一章节谈谈学习的初浅体会。

一、从中获得的认识

1.对“为思维而教”教学观念的认识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如实地揭示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如文中所说:某些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实际上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屠宰场”,“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偶尔“也许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维天才”,这仅仅是躲过了这种侵袭的“幸存者”而已。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为“教学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们对传统教学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引发人们去思考,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为思维而教,即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确立为思维而教的教学观念正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因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是我们每位教师肩负的最终使命。

2.对“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作者用通俗的语句对一些教学方式作出专业性的阐述。他把传统的教学方式称为“独白式教学”,提出为思维而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打破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定的机会。他还提出,若要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式教学”。

我发现,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独白式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分别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都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发现式教学”方式和现在强调的突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也有雷同之处。用“灌输式教学”主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被教育界质疑。因为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培养,所以改变教学方式以实现“为思维而教”已是教育形势所趋。

二、从中得到的指导

在文中,作者从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研读这些内容,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我深感对某些教学行为实施改进非常必要。

1.让自己做个“善问”的老师

作者指出,在对话式教学中,自然少不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的课堂回答。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就是课堂提问不仅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至于跑神,更重要的是调动和拓展开学生思维。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每次提问题,学生总是习惯性地拿起课本,埋头翻书找答案。找不到就不知道说什么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的直接从书本上就能找答案的问题,也就是问题过于简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愿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想也想不出什么。老师的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因此,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成为一名“善问”的老师。

记得八年级有一节政治课,该节的内容是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引用《教育法》中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本身比较抽象,通过让学生阅读法律条文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条文,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想采取设疑引思的方法过渡比较合适,于是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实际谈谈你们作为受教育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吗?可问题提出后,没人作出反应,被点到名字的同学要么乱说一气,要么就沉默不语。当初我还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观懒惰情绪所致。后来我尝试换个问法:你们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不满意,哪些做法比较满意呢?这样一问,学生可来劲了,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顺着学生的回答,我接着又问:把这些令你满意或不满意的做法和书本中的法律条文联系起来(或用法律条文来解释判断这些做法),看看它们的合法性如何?学生参看教材,联系实际略加分析思考,最终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可见,要成为善问的老师就必须对学生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考虑所提的问题能否被学生理解,是否超越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介于学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问题太易太难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开展。

2.引导学生做个“善学”的学生

作者在文中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教学”。站在学生角度就是“发现学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研究型学习”或“课题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和发展思维有何关系?发现式学习可以解释为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课题寻找资料、获取资料和处理资料,去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而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都是对新事物的发现和探索,发生疑问并求解的过程。因而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我们很多师生对研究型学习方式并不陌生。以前我总认为,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做成“课题式学习”有些夸大其辞,那起码是高中以上的人从事的学习。鉴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而大部分学生还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培养作用就很重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教材中的某些小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去探究学习,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结合起来。这比选择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专门的探究学习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面对一个不懂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重视、尊重、爱护、引导、鼓励和肯定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会学生思维,或许大家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令人乏味,因为诸如此类的论题在报刊、杂志上不难找到,可是为什么人们对此的研究乐此不疲,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考学生曾经做过的题目,学生总能正确解答,而如果把问题或条件稍作变换,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了。这正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学生只是学到各种题目的具体解法,并没有掌握知识的迁移方法,也就是说,他还没有真正学会思维。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且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教育赋予我们每个老师的新使命。

《教会学生思维》读后感2

这个暑假里,我抽空拜读了《教会学生思维》这本书。该书提供了许多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思考技能的方法和建议。目的是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些真正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的技巧和方法,在为教师提出大量练习和活动的相关建议的同时,本书还讨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组织思考教学活动的诸多问题。

结合第三届全国思维教学研修班的内容我深深地体会到,通往教育的思维技巧之本质在于,它提高了学习者的注意力、理解力以及更有效地利用头脑内部思维过程的能力。当学生熟悉并能自如地运用他们自己奇妙的“思维工具箱”时,就能够提高思维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思维的力量并享受思维所带来的快乐。学习是学生终身的事,他们是否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教育新理念,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会思维的学生,才有前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从已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每个学生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也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载体,教师要精心设计,切忌简单重复。要有故事性,趣味性,曲折性,能通过作业的完成,让学生步入创造性台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放型”题目,常常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带领学生开展讨论是个好方法,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分层次教学中,对于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问题”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因人而问,因人而提,讲究策略,需要谁回答就叫谁。问题出来后,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对于好学生,要提醒他们注意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对于差学生,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鼓励,如:“别着急,想一想再说!”“我相信你能回答好!”等循循善诱,而不能逼问或批评,以免适得其反。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对那些数学厌学者,更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点燃数学之火。只要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随之而来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用高师德、无私奉献精神和渊博知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这样,也就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